新课标地理全国卷地表形态的塑造含答案Word格式.docx
《新课标地理全国卷地表形态的塑造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地理全国卷地表形态的塑造含答案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判断下列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
①断层的发生
②砂岩沉积
③页岩沉积
④岩浆的侵入
⑤页岩层与石灰岩层间侵蚀面的侵蚀作用
A.①②③④⑤B.⑤③②④①C.③②①④⑤D.⑤③④②①
(2)关于图中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的石灰岩属于沉积岩,页岩属于变质岩B.花岗岩属于喷出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
C.图中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D.砂岩属于沉积岩,花岗岩属于变质岩
3.某地居民发现有些物品受当地井水浸泡几个月后就会变成“岩石”。
下图为该地质剖面图。
完成1~2题。
(1)从成因上看,物品受井水浸泡变成的“岩石”类似于(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
(2)下列岩石最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A.玄武岩B.花岗岩C.大理岩D.石灰岩
4.和田玉古名昆仑玉,从地质科学观点看,和田玉是指分布于中国昆仑山,由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接触交替而形成的玉。
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经自然地质作用破碎而发生移动。
磨圆程度好的成为籽料。
(1)下列岩石与和田玉成因最类似的是()
A.大理岩B.板岩C.玄武岩D.砂岩
(2)推测古人采集和田玉籽料最佳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5.塞拉比斯神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湾海岸,这座神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所受到的内力作用是()
A.地壳运动B.变质作用C.岩浆活动D.风化作用
(2)从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湾海岸()
①以水平运动为主
②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地壳运动过程
③以垂直运动为主
④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6.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
A.丙处岩浆侵入不可能导致甲处岩石变质B.乙处断层发生在丙处花岗岩之后
C.丙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D.图中显示该地形成3次褶皱
(2)图中显示该地至少发生过几次地壳的抬升运动(
A.2次B.3次C.4次D.5次
7.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分布示意图。
图中,①河西侧地表均为同一沉积岩层P,①河和②河之间的地表均为同一沉积岩层Q,②河东侧地表均为同一沉积岩层S,P、Q、S岩层形成的年代连续。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符合图示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若该地的岩层年龄为P>
Q>
S,则该地可能(
A.地表Q区域为地垒B.处于背斜顶部位置
C.干流处于向斜槽部D.处于向斜左翼位置
8.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
据此完成1~3题。
(1)M处的地质构造类型是(
A.背斜B.向斜C.山岭D.谷地
(2)形成③处岩石的地质作用是(
A.沉积作用B.变质作用C.搬运作用D.岩浆活动
(3)图中四处形成时间由早到晚的顺序依次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③①②④D.④①②③
9.我国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到:
“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
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此事思之至深,有可验者。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旧日之土”应为
A.水稻土B.沉积物C.玄武岩D.生物化石
(2)“柔者变而为刚”所表述的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B.固结成岩C.重熔再生D.风力堆积
(3)此段文字说明该区域经历了
A.水平拉张B.岩浆喷发C.地壳抬升D.断裂下陷
10.魔鬼塔位于美国西部怀俄明州东北部,贝尔富什河附近的丘陵上,是一块巨型的圆柱体岩石。
这里原本覆盖着厚厚的沉积岩,几千万年前地下的岩浆涌动到地表附近,但却没有突破岩层,而是在火山锥的“喉管”里凝固下来,形成了地下玄武岩石柱,之后在漫长的岁月里,岩浆柱留存下来,形成了如今拔地参天的魔鬼塔。
下图示意“魔鬼塔”景观。
(1)在漫长的岁月里,岩浆柱能够留存下来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侵蚀减弱B.长期高压控制C.岩石坚硬挺拔D.气候趋于湿润
(2)“魔鬼塔”的形成过程是()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拾升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D.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11.在《岩溶学词典》中穿洞解释为:
抬升脱离地下水位的或大部分已脱离地下水位的地下河.地下廊道.伏河或洞穴,其两端成开口状,并透光者(如图所示)。
湘西地区的穿洞以山巅上常见,而其他地区穿洞则多见于海拔较低处。
虽然高处的穿洞更为震撼,但低处穿洞反而更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据此完成1-2题。
(1)湘西穿洞多分布于山巅的原因可能是(
A.形成时代更晚地壳运动更活跃B.形成时代更早地壳运动更稳定
C.形成时代更晚地壳运动更稳定D.形成时代更早地壳运动更活跃
(2)低处穿洞反而更易引起人们关注的原因是(
A.地质更稳定B.观赏性更强C.可达性更高D.水源更充足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地地壳发生过剧烈的变动,岩层发生弯曲变形、断裂,右图为该地的地质剖面图,左图中T1、T2、T3是C地河流凸岸形成的河流阶地(抬升了的河漫滩)图。
(1)说出A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简述B处谷地的形成过程。
(3)简述C地多级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
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
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辽宁省岫岩陨石坑形成于距今约5万年的一次陨石撞击。
据地质工作者勘察推算,最初坑深约500来,直径约1400米。
岫岩陨石坑形成后,曾一度成为封闭的湖泊。
后经侵蚀,坑壁形成缺口,导致湖水外泄,露出坑底的湖床。
经流水侵蚀、切割形成坑壁的冲沟与坑底的小河流,新的水系系统形成。
而今,坑深减少到150米,直径却达1800米。
通过在陨石坑中心的钻探,发现了厚达107米的湖相沉积物,该沉积物富含大量有机质。
地质工作者发现,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村民们在这里幸福的生活和劳作。
下图示意该陨石坑地质剖面。
(1)简述该陨石坑形成至今的地貌演变过程。
(2)说明该陨石坑深度变化的原因。
(3)阐释湖相沉积物中富含大量有机质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
1.D;
2.B
解析:
1.根据表格中数据绘图(下图)可知该岩层向东倾斜,西高东低,选D。
2.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一般情况下,山体岩层倾斜方向一致,越向下岩层越老。
绘图(下图)可得B。
2.答案:
(1)B;
(2)C
(1)根据图中岩层形态判断,石灰岩形成后上升,石灰岩顶部被侵蚀,形成侵蚀面;
然后地壳下沉,在石灰岩之上先后沉积形成页岩和砂岩;
然后发生了岩浆侵入,在石灰岩、页岩和砂岩岩层中形成花岗岩体;
最后发生断裂,在各岩层和花岗岩体中形成断层。
由此判断,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⑤、③、②、④、①,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
(2)图中的石灰岩和页岩均属于沉积岩,页岩不属于变质岩,A错误。
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浆岩,不是喷出岩,B错误。
图中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侵蚀作用的结果,C正确。
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浆岩,不是变质岩,D错误。
3.答案:
(1)C;
(2)D
(1)物品在含可溶性矿物质很高的井水中浸泡时间过长,表面会因化学反应覆盖一层矿物质结晶,类似于沉积岩的沉积作用,C正确;
玄武岩、花岗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
大理岩高温条件下变质形成的变质岩。
故选C。
(2)最可能找到化石的是沉积岩,石灰岩为沉积岩,D正确;
玄武岩、花岗岩为岩浆岩,大理岩为变质岩;
故选D。
4.答案:
(1)A
(2)C
第
(1)题,由材料可知,和田玉是由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接触交替而形成的玉矿,因岩浆高温作用影响形成的变质岩,大理岩为高温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
板岩为高压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
玄武岩为岩浆岩;
砂岩为沉积岩。
第
(2)题,由“磨圆程度好的成为籽料”可知,和田玉主要形成于河流中,昆仑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西北内陆地区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是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河流水量大;
秋季气温降低,河流水量减少,河床裸露,是古代在河床上拣玉的最佳季节,C正确。
5.答案:
(1)C
(2)B
(1)本题考查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那不勒斯湾位于地中海地区,地中海地区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断裂构造,岩浆活动活跃,多火山。
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附近曾经有许多岩浆喷出活动,这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所受到的内力作用是岩浆活动,C符合题意。
那不勒斯湾海岸地壳运动活跃,但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不能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所受到的内力作用是地壳运动,排除A。
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不能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所受到的内力作用是变质作用,排除B。
风化作用不是内力作用,排除D。
(2)本题考查材料分析提取能力。
图中显示,从公元79年到1955年,塞拉比斯神庙遗址的三根大理石柱两次下降、一次上升,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以垂直运动为主,③正确;
图中显示,与公元79年相比,15世纪石柱明显下降,与15世纪相比,18世纪石柱明显上升,与18世纪相比,1955年石柱明显下降,因此从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湾海岸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④正确,②错误;
题中没有信息表明那不勒斯湾海岸发生水平运动,①错误。
综上所述,B正确。
6.答案:
(1)A;
(1)据图,丙处是侵入型岩浆岩,而甲处是砂岩是沉积岩,覆盖在丙之上,说明是在两处岩石形成之后形成的,故丙处岩浆侵入不可能导致甲处岩石变质,故A正确,乙处岩层先断裂后,岩层才被侵入的岩浆破坏,所以丙处花岗岩形成于乙之后,故B错,丙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故C错,图中共形成了4次侵蚀面,其中下面3次由于受挤压与表面侵蚀面不平行,说明岩层发生完全变形,形成褶皱构造,而中间两次侵蚀面平行,说明属于同一次褶皱过程,因此形成褶皱的次数是2次,故D错。
(2)图中岩层中共形成了4次侵蚀面,说明该地至少发生过4次地壳的抬升运动。
故C正确,其它三个选项自然排除。
7.答案:
(1)从①②③④四图可以看出,四图都符合①河西侧地表均为同一沉积岩层P,①河和②河之间的地表均为同一沉积岩层Q,②河东侧地表均为同一沉积岩层S,由于题干中提示P、Q、S岩层形成的年代连续,形成于不同年代,因此①④两图岩层P、Q不符合,②③符合图示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故B正确,ACD错误。
(2)A.地垒为断层构造,图中没有显示有断层,故A选项错误;
B.②图中的岩层新老关系为S>
P,故B选项错误;
C.①中河流干流位于背斜顶部,④中位于槽部,故C选项错误;
D.根据图②③中P、Q、S岩层的新老关系,如果P>
S,则应对应图中③,只能判断其为褶皱构造中向斜左翼位置,故D选项正确。
8.答案:
(2)D;
(3)D
(1)M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
(2)③处为玄武岩,属喷出型岩浆岩,是岩浆活动形成的。
(3)图中断层①切断了岩层④,说明岩层④形成时间早于断层①;
岩层②覆盖在断层①上方,说明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岩层②;
岩石③切穿岩层②,说明岩层②早于岩石③。
9.答案:
(1)B
(2)B(3)C
(1)根据材料可知,螺蚌壳在凤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生石中,形成沉积物,所以旧日之土为沉积物。
故排除A、C、D,选择B。
(2)螺蚌壳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所以排除A、C、D,选择B。
(3)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螺蚌生活在河湖中,高山有螺蚌壳,证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河湖,后来由于地壳运动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即此处从河湖抬升为陆地。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答案:
(1)C
(2)D
(1)由材料可知,上覆厚厚的沉积岩消失后,地下玄武岩石柱能够保存下来,主要是因为玄武岩岩性坚硬。
选项C正确。
(2)据材料可知,魔鬼塔所处区域原本覆盖着厚厚的沉积岩,则这个区域先有沉积作用,后经过岩浆活动,因没有突破岩层,形成地下玄武岩,后经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形成了拔地参天的魔鬼塔。
选项D正确。
11.答案:
(2)穿洞是地下河或者洞穴因为地壳抬升而露出地表,所以必须经历地壳抬升的过程。
湘西穿洞多分布于山巅,说明其抬升的高度很高,所以其形成的时代更早,而且该地区的地壳抬升作用更明显。
故答案选择D。
(2)穿洞作为地表形态之一,因为其奇特的构造往往成为人们探索的对象。
高处的穿洞更为震撼,但因海拔高,且地势陡峭,所以只可远观。
低处穿洞因其地势较低,可达性更高,所以反而更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故答案选择C。
12.答案:
(1)A处是向斜,地壳运动使A处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在外力长期作用下,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2)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形成断层,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谷地。
(3)当地壳相对稳定时,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后地壳抬升,流水下切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形成河流阶地,随着地壳多次间歇性抬升,形成多级河流阶地。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地貌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1)据图可知,A地沉积岩层向下弯曲,因此可判断为向斜,地壳运动使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在外力长期作用下,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2)据图可知,B处沉积岩层发生断裂、位移,可判断为断层部位,断层沿线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谷地。
(3)河流阶地的形成应从河流先沉积,后抬升、侵蚀等角度考虑,还要注意设问中的“多级阶地”。
当地壳相对稳定时,河流常在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后地壳抬升,流水下切侵蚀增强,河漫滩被废弃,形成河流阶地,随着地壳多次间歇性抬升,从而形成多级河流阶地。
13.答案:
(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形成的先后次序:
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
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
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
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
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
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1)本题主要考查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解答本题需将材料信息结合分析。
图文信息
信息解读
文字信息:
岩浆喷出后形成平坦的台地
受流水侵蚀作用前,台地地形平坦
图示信息:
形成河谷
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后,玄武岩台地下凹,地势起伏加大,台地面积减小
(2)本题主要考查地质地貌形成的先后次序及理由。
本题主要结合流水侵蚀作用过程进行分析。
该台地自初期的平坦到后期由于流水侵蚀而变得不平坦。
岩浆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台地。
之后受流水侵蚀作用,变得高低不平,因此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受流水侵蚀作用时间短,形成时间最晚。
平顶山保留台地的特征,因此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早,受流水侵蚀作用时间较长。
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应最早,受流水侵蚀作用时间长,已不再拥有台地特征。
故三种玄武岩形成先后次序为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3)本题主要考查地质地貌的形成原因。
解答本题需要结合第
(2)小问分析思路分析。
最先形成的玄武岩台地海拔较高,由于其形成年代久,受外力侵蚀作用,台地面积逐渐变小,地势高差变大,台地逐渐演变为平顶山、尖顶山。
由于后期喷发的岩浆无法“淹没”全部玄武岩,因此其上保留了原来的尖顶山和平顶山。
14.答案:
(1)洼地(陆地)积水成湖(水域);
湖水外泄后再形成洼地(陆地);
陨石坑变浅底部变平缓。
(2)坑周围高地、坑壁受到外力风化侵蚀作用,高度逐渐降低;
坑周围高处的风化产物,被外力搬运到陨石坑底部沉积,导致坑底高度增加。
(3)湖泊中水生动植物残体沉积在湖床上;
湖泊周围陆生动植物残体受外力作用搬运到湖泊中;
水底氧气含量少,水温低,有机质分解缓慢;
经历漫长的时间,逐渐积累而成。
(1)地貌演变大致过程:
陨石撞击形成洼地,洼地(陆地)积水成湖(水域);
湖水侵蚀坑壁,形成缺口;
湖水外泄;
形成洼地(陆地);
湖泊沉积,陨石坑变浅,底部变平缓。
(2)坑深度的变化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坑周围高地、坑壁受到外力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高度逐渐降低;
二是坑周围高处的风化产物,被外力搬运到陨石坑底部沉积,导致坑底高度增加。
三是湖泊周围陆生动植物残体,经过长年沉积转变成有机质,使坑变浅。
(3)主要从有机质的来源和分解进行分析。
一方面是湖泊中水生动植物残体沉积在湖床上形成有机质;
二是湖泊周围陆生动植物残体受外力作用搬运到湖泊中形成有机质;
三是水底氧气含量少,水温低,有机质分解缓慢;
经历漫长的时间,逐渐积累,从而形成大量的有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