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思路及要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789894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思路及要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思路及要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思路及要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思路及要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思路及要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思路及要点Word格式.docx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思路及要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思路及要点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思路及要点Word格式.docx

当城市规划学从空间地域规划发展到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性规划学科后,就出现了一方面建筑作力于微观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忙于跨学科宏观扩展的局面。

两极化的倾向忽视了人的情感,割裂了与建筑的关系,冷淡了城市视觉环境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盲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学科。

城市设计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与其他边缘学科一样,其概念有多种解释,但比较常见的说法是:

城市设计就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为目的,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的中观设计。

城市规划出于理性,城市设计则侧重于感性;

建筑设计是对个体的操作,城市设计是对群体的组织。

由此看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都是针对城市形态进行的描述和操作,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二、构造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应该追求的根本目标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

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有三条理由:

第一,从城市发展的趋势看,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

自然因素很多,但是根本的可以营造的因素主要是园林绿化,并以此来艺术化地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所以园林城市是人们的理想目标。

城市设计就是力图使城市这个人工环境更多地引入人们对自然的追求,从而“建立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第二,从园林城市的含义看,园林城市的“园林”绝不仅是指城市的园林绿化部分,同时也应该包括城市环境空间构成的各个基本要素。

这里的园林应该是一个大概念,就像造园时运用亭、台、楼;

阁、径、石、池、溪构景那样,把每一个建筑、每一条道路等各种环境因素都进行艺术化地组织。

比如借景、框景等手段,从古典园林中走上街头,运用于整个城市,则扩大了园林的外延,这不能不说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

第三,从城市设计的规律看,它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原则、景观集合原则、空间序列原则、环境气氛原则、品味最优原则等都是园林城市所体现的基本要求。

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视觉艺术之中的空间艺术的创作规律,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工艺品、雕塑、建筑和园林等。

园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艺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综合性的空间艺术。

城市设计实质上是把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它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取向,表达一个城市的“神韵”,都是在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

这些物质形态一般性功能的综合地、艺术化地运用,是经过人类文明升华了的自然,也就是说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改善环境。

就像营造园林那样,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无疑是园林城市所具有的根本属性。

由此可以看出园林城市对于城市设计的根本意义。

三、城市设计要以绿化为纽带组织环境空间的基本要素

视觉环境的优化是城市设计的首要任务。

应该说,视觉环境对于人类所产生的心理的影响与环境污染对于人类生理的影响同样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事实说明,城市的视觉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人们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钢铁积木”等环境中,极易产生压抑、忧郁、恐慌、不安等心理疾患,这些问题只靠消除污染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而园林绿化的生命系统特性在改善现代城市景观环境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绿色应该是现代城市的基调,是现代“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也必然应该是城市设计运用的主要手段。

而且园林绿化的材料的“软”性与生命性,恰恰可以抵消建筑的“硬”质与无生命性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不适,或者说可以形成一种对比,将这种对比进行艺术化地结构,就能形成优美的视觉旋律。

所以也可以说园林绿化是城市有机体中的重要的“生命场”,发挥着整体环境协调作用,是用具有生命的色彩材料在“城市画卷”上来描绘最美好的景观,理所当然的是“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

绘画是平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

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

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

如果说中国画构图“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平面艺术构图的重要原则,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园林绿化则是城市立体画卷的生动“气韵”,那么以此为纽带组织城市环境空间则必然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原则。

园林绿化,还往往起着城市再设计的重要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设计还远远没有展开,特别是一些向现代化国际都市目标迈进的城市,这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越是这样,园林绿化则越有着重要作用。

即使城市设计已经全面展开,园林绿化也仍然永远是城市设计的拓展和完善。

因为园林绿化可以根据建筑、街道等景观需要,用植物绿化来组织视线,分隔与联系空间,宜“掩”则“掩”,宜“露”则“露”,组织和导引方向,可以起到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所起不到的作用。

目前,有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有脱节现象,规划划出建设地块,建筑师只考虑建筑问题,或仅仅考虑单体建筑环境问题,而规划上对于建筑之间的关系则把握不够,形成一些不协调的总体景观环境。

如有些重要街道两侧的许多现代化建筑从单体上看,都很有特点,也不失为优秀设计,但是这些建筑排列在一起,侧有互相排斥的感觉,好像互不服气、互不说话,穿着不同风格时装的一群模特。

这种情况只有靠园林绿化来化解和协调。

试想通过高大树木、开阔绿带的遮掩或联系的处理,使人们在视觉上从“环境视”变换到“焦点视”,或从“焦点视”转移为“环境视”,则必将缓解这种景观的不协调。

有时还可以用大树、大草坪或代表某种含义的植物用作特殊的标志,赋予环境以文化情境。

比如,北京二环路天宁寺立交桥中央的一株古树,就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些手段完全可以在四维空间(还有时间维,园林绿化的季相变化和生长变化等)上最大限度地营造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园林城市呼唤着城市设计,城市设计也应确立园林城市目标,这是建设一流的国际大都市的必然要求,规划、设计、园林等各有关方面的工作者应该共同肩负起建设园林城市的历史重任。

二、浅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亮点布置策略

对于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人员来说,他们的许多设计创意和构思可称上乘佳作,但在现有公众审美潜意识水平下,景观资源价值开发度尚不足50%,优秀的创意和构思不被理解,其价值难以实现。

针对这种情况,摆在公众与风景园林设计人员面前只有两条道路:

要么尽快大幅度地提高公众审美能力,要么从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人手,寻找一种更适合于当前公众审美潜意识水平下实现其美学价值的设计思路。

显然,前者难以做到,那么,出路就必然在于后一种选择上。

既然风景园林是为公众服务的,它之所以被认为具有风景旅游价值,就是因为它可以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们的美感。

下面从审美主体(公众)的视点进行美感的层次透视,了解这点对于设计人员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审美主体是审美活动的核心,审美潜意识水平是美感质量的基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特征直接决定着审美效应的大小。

因此,可以对审美主体的美感层次进行划分(这种划分与景点级别划分具有本质区别),并采取相应的设计对策。

1、安全感是公众审美的基本要求是产生美感的基本保障,它构成美感的基本层次。

这种要求反映在游人对整个审美过程,所经历环境的总体了解以及在不同视点位置上空间平立面可视性状况和变化频率等各个方面。

例如,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就很难再有心情去欣赏四周美丽的风景;

路途崎岖、沟壑难料的环境会使游人望而生畏。

因此,起码的安全感对公众来说是必要的。

当然,有时适当的冒险也会刺激游人的审美欲望,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亮点的作用。

但对于工作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的现代人来说,环境中过多的冒险是不适合的。

安全感是一个基本要素,这往往是产生美感的必要前提。

2、自然风景能够使人心旷神怡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能适应人的审美要求,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欲望,这在美感层次上表现为一系列的美感平台,即各种相互融合的风景信息可以提供一个使人心旷神怡的环境,给人以持久的舒适感。

随着风景场的转换,不断有新的风景信息来强化对游人的刺激,使美感平台缓慢波动。

但总的来看,在一定时间内,平台“高度”会逐渐上升,达到一个最高点后再缓慢下降。

这时,若没有新的较强烈的风景信息进一步强化刺激,游人的美感平台“高度”将继续下降,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当处于平台区的审美主体受到强烈的风景信息刺激时,美感层次会在前一个平台基础上急剧上升,使审美主体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而后再缓慢下降进入下一个平台区。

新的平台“高度”会因亮点的特征及审美主体的审美潜意识而比前一个平台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对整个审美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次审美活动美感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亮点的数量和质量。

只有在安全感基础上,平台区与激变区不断反复促进才能使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一层层递进,获得较好的审美效应。

否则,若审美主体的美感只局限于一两个平台区内,就很难达到理想的审美效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亮点在美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人员在景观设计中应突出亮点设计这根主线,在合理安排景观生态和观赏效果的同时,因地制宜,巧妙设计亮点,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公众审美素质水平的现实,充分发挥风景园林的作用。

事实上,我国传统造园理论非常重视意境创造,“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河万里”,方寸之间,意境无穷。

这实际上是亮点创造的一种形式。

例如,欲扬先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对比手法,为了表现空间的开阔,先营造一个压抑的预备空间,使游人在充分压抑之后豁然开朗。

这种对比的强化,实际上就是一种亮点设计。

如果没有预先的压抑,让游人直接进入开朗空间,虽然也会给人以开阔、舒畅之感,却不会产生兴奋感,美感层次处于一个平台上。

而增加了一个预备空间,则能使游人美感层次经过亮点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从而达到强化审美的效果。

3、亮点设计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点设计,二是暗点设计。

3.1明点设计是指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运用各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风景信息引起游人的亮点。

风景信息可以来源于自然景观,也可以来源于人文景观。

对自然景观来说,往往要利用某些稀有现象或巧夺天工的构思给人以出奇不意的感受。

稀有现象如海市蜃楼、佛光、云海、雾淞以及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知名度较高的观赏对象。

巧妙的构思则要因地制宜。

例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本无特殊之处,但由于其中水池假山的设计别具匠心从而引起了游人的亮点。

设计者利用假山的自然孔洞进行巧妙布置,使天光透过孔洞在水中映出弯弯月形,并在特定观赏位置设置栏杆加以提示。

游人每至,必亲临水边观赏白天水中的“一弯新月”,从而得到很强的审美满足。

明点设计的风景信息亦可来源于人文景观,例如在泰山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在景观资源价值中占有很大比重,游人在游览雄壮而奇丽的自然山水风景的同时,更被诸如摩崖石刻中的书法,名人诗词、帝王封禅等丰富而别具特色的人文资源所吸引,产生亮点。

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泰山位列五岳之首,被列人世界遗产目录,成为世界上九项综合性遗产之一(截止1993年)。

3.2暗点设计是指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利用一些风景信息所包含的,不能直接被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的潜在信息,作用于一定层次的审美潜意识水平所产生的亮点。

与明点设计相比,它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不同的审美潜意识水平对它的反映程度不同,兴奋强度也不同。

错觉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就是暗点设计的一种形式。

例如,面积较小的园林,为了营造深远的艺术感,在道路设计上通过逐渐缩短路宽,路的尽头设置较小的景物以及路旁植物配置有意减少株距等方法,利用透视变形的原理,使人感到深远。

相反,则可以使一段较长而单调的道路通过弱化透视变形而显得距离变短。

中国古典园林在暗点设计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

由于受到五千年文明丰富积累的深刻影响,意境审美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往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设计者通过形象思维,将过去所见所闻重新联系组合,形成许多美的联想。

运用诗、词、歌、赋、联、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描绘出一幅幅联想性意境画面,大大拓宽了欣赏者的审美空间。

联想的内容十分广泛,江南园林的水景常在一泓池水之外,贯以短短的溪流,并掩以花木,使人不知其何所止,这使人联想到这泓池水是有来龙去脉的,而不是一潭死水。

古典园林中有时在亭中悬一面大镜,游人赏镜中的虚景,再观亭外的实景,既有虚实对比,又扩大了空间感,正如《园冶》中所提到的“宛然镜游”。

设计者要善于利用这种联想的手法,使景色虚实相生,这些手法在西方园林中是十分少见的。

至于我国园林景点或建筑的题名,更是激发联想,引人人胜。

如颐和园的“山色湖光共一楼”;

不足百米山巅处的“排云殿”;

圆明园的“四宜书屋”等。

从名称上进行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夸张。

此外,还利用屏联引发游人的联想,如扬州郑板桥读书处的“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苏州拙政园有南朝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字数不多,却使游人联想玩味,美感倍增。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承德避暑山庄的“月色江声”:

月色空明之夜,万籁俱寂,静中传来武烈河水流动的哗哗声,细听似乎还能听到江上人家的摇橹声。

江声并不吵人,相反,正是因为有了江声才使月夜显得更加宁静。

意境设计作为暗点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讲究“收四时之烂漫”和“景到随机”。

这个“机”允许在现实景物的基础上施展浪漫主义的遐想,使风景的意境深化。

避暑山庄如意洲西临水处原有“云帆月舫”一景(康熙三十六景之一),这是一座临水的仿舟形阁楼,景名取“宛如驾轻云,浮明月”的意境,这称得上是“景到随机”的范例,“驾轻云”比较容易理解,即借驾轻云横逸为船帆鼓风而进的写照,而“浮明月”并不是明月浮于天际,而是月光如水,遍撒大地,舫座落在月光笼照的地面上,犹如浮于水面上一样。

这也正符合前面提到的“月来满地水”的诗境。

象这样在具体的基础上又寓抽象,在写实的造型中又赋写意意味的亮点设计是十分可贵的。

笔者在泰山风景名胜区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一些暗点设计手法。

例如,在位于泰山东侧的经石峪景点,有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摩崖石刻,经文刻于面积约2064平方的石坪上,字径50cm,形制雄伟,气势磅礴,被世人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特别之处在于石坪上半部“曝经石”三个大字,游人从下向上看是倒写的,这里面包含了设计者一个巧妙的构思。

因为倒写的三个字如果从泰山中心南天门方向看则是端正的,这就体现了经石峪人文景观的营构是和泰山整个文化体系相呼应的。

石坪上每一个字都象是泰山的缩影,只有认识到这点,才能从这一宏大的整体构思中体会出书法真正的内在气韵和价值。

4、亮点设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采用得越多越好。

医学上早已证明,过多的兴奋刺激反而会使人的兴奋感被削弱。

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中有“二十五米理论”,指出移步易景的频率为每25m左右一次,既不要频繁地变换景物,也不要设计呆板,使游人接受不到充分的风景信息刺激。

当然,25m只是一个观念,并不确指一个标准。

但这可以说明亮点设计除了要注重质量外,还存在一个数量与频率问题。

设计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削弱游人的美感,频率变化不当也同样会影响游人的审美效应。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结合景观资源的具体实际,在原有自然科学现象、历史背景、名人轶事和神话传说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放大”设计,将这些潜在的风景信息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风景园林的亮点设计数量从根本上应取决于景观资源的价值。

在设计时既不能对可以利用的景观资源视而不见,也不能凭空捏造和生搬硬套亮点设计。

在总体规划阶段应对规划地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调查,从总体上把握整个风景园林的审美情绪设计基调,在序幕——发展——递进——高潮——尾声等各个阶段,结合景观资源实际情况确定亮点设计的数量和频率,尽量使游人在各个阶段和层次上都能保持一种较强的审美渴望,并且在各个过渡空间能给游人以足够的提示,从而引导游人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进入下一个景观序列。

事实上,这种过渡提示很重要,它可以把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让游人按照景观序列的发展,完整地欣赏风景。

可以说,亮点设计是使游人产生审美欲望的动力,过渡空间的风景提示则是正确引导这种审美动力的“指路牌”,两者缺一不可。

没有审美的欲望,游人当然不会继续游览;

只有审美欲望,却不知如何完整地欣赏,就好象面对一部精彩的影片,只杂乱无章地看了几个片断,当然不能满足审美需要。

目前,对于象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等这样较大型的风景园林,其游客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去游览,就象去看一部新影片,需要从头至尾仔细观看才能知道是否精彩。

在这种情况下,风景提示就来得更为重要,因为这不同于对风景园林情况已较熟悉的游人,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最满意的景点去欣赏,而不会影响他们从整体上去把握这些景观资源在整个风景园林序列中的地位和价值。

近年来,在风景园林设计及建设中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

一是过份追求景观的新、奇,许多地方曾一哄而上各种微缩景观、西游记宫、蜡像馆等。

事实证明,这些为获得暂时经济效益而不顾实际,粗制滥造的亮点设计是不能长久的,结果不能使游人产生积极的美感,反而为社会带来了许多不良的负面效应。

另一种倾向是过分追求所谓开放式的“时代要求”,不惜破坏原有的风景资源,对极富开发价值的亮点设计视而不见,一味地营造大草坪和低矮植物配置。

诚然,向西方学习设计富有时代气息的园林环境是对我国风景园林的有益补充和积极发展,但不能僵化成为一种千篇一律的模式。

笔者见到有些地方为了营造这种“大环境”,不惜破坏历史遗迹,或者把本来别具特色的龙墙、亭台拆掉,这种重复建设的效果未必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丧失了个性就等于生命的终结。

东方园林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依靠的是东方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不是某一种或两种具体的模式。

5、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过一般的形式美法则色彩配比、地形及植物处理等手法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园林环境对风景园林设计人员来说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这些传统的设计手法营造的风景园林其风景信息非常明确,容易被游人认可。

但这种设计仅仅能满足公众美感的前两个层次,所获得的审美享受是有限的。

而对于亮点设计,尤其是暗点设计,目前之所以缺乏认识,一是由于这种设计比较难于被公众认知;

二是由于设计人员本身不明确它在风景园林设计以及公众美感层次中的地位和作用。

笔者认为,作为一种适应当前公众审美水平、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风景园林景观资源价值开发度(K)的设计理论,亮点设计应从过去模糊的、纷杂的设计理论及技法中提炼出来,成为一种明确的设计思路和手段。

它有助于公众对风景园林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随着公众审美潜意识水平的逐步提高,又会对亮点设计从更高层次上加以理解和把握,获得更大的审美享受,这两者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

这有利于形成“公众的园林为公众服务”的现代园林良性运行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