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785204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生物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生物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生物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生物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格式.docx

《生物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格式.docx

(整条肽)

  主要的化学键:

疏水作用力、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等。

  (四)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

(多条链)

  主要化学键:

疏水作用力、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

  成人血红蛋白由2条α链和2条β链组成,各亚基分别含一个血红素。

  (五)蛋白质的空间构象

  蛋白质的空间构象由一级结构决定,常需分子伴侣(帮助多肽链正确折叠)的参与。

其作用:

  ①可逆地与未折叠肽段结合防止错误的聚集发生,使肽链正确折叠;

  ②与错误聚集的肽段结合,使之解聚后,再诱导其正确折叠;

  ③促进对蛋白质分子中二硫键的正确形成。

  

(1)肽单元:

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0、N、H、Cα2位于同一平面,Cα1和Cα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肽单元。

  

(2)模体

  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2个或3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间结构,称为模体。

  (3)结构域

  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1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具有独立的生物学功能,称为结构域。

  三、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空间结构决定着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蛋白水解酶可破坏一级结构

  亚基谷氨酸序列变为缬氨酸就会患镰刀型贫血。

称分子病。

  

(二)蛋白质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构象改变可引起疾病,如蛋白的二级结构α螺旋变为β折叠就会患疯牛病。

  四、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一)蛋白质的变性

  1.概念:

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

  2.本质:

破坏非共价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如在医学上利用高温、高压、紫外线消毒灭菌;

疫苗、酶制品、血液制品及菌种等放在冰箱中保存以防止变性失活等。

  4.特点:

  

(1)化学性质改变:

生物活性的丧失。

  

(2)物理性质的改变:

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结晶能力降低、生物活性丧失、易沉淀、易被蛋白酶水解。

  

(二)两性电离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既可以解离成带正电的阳离子,也可解离成带负电的阴离子。

在某一pH溶液中,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所带的正、负电荷相同,净电荷为零,即成为兼性离子,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pI)。

  (三)蛋白质的亲水胶体性质

  (四)蛋白质的紫外吸收

  很多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色氨酸和酪氨酸,因此在280nm波长处有特征性吸收峰,利用这个特点,可对蛋白质溶液进行定量测定。

  (五)蛋白质的呈色反应

  有茚三酮反应,双缩脲反应等。

  例题

  下列氨基酸属于酸性氨基酸的是( )

  A.丙氨酸

  B.赖氨酸

  C.丝氨酸

  D.谷氨酸

  E.苯丙氨酸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冬天(天冬氨酸)的谷(谷氨酸)子是酸的。

第二节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的分子组成

  DNA的双螺旋结构

  RNA的分类和结构特点

  一、核酸的化学组成及一级结构

  核酸基本单位-核苷酸

  

(一)核苷酸分子组成:

  

(二)核酸(DNA和RNA)组成的异同

  两种核酸有异同。

腺胞鸟磷能共用;

RNA中独含尿,DNA中仅含胸。

RNA所含碱基:

AUCG。

DNA所含碱基:

ATCG。

  二、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一)DNA碱基组成的规律

  DNA分子中A与T摩尔数相等,C与G摩尔数相等,即A=T,C≡G。

所以A+G=T+C,A/T=G/C。

  一级结构:

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的序列)

  二级结构:

双螺旋结构(弹簧)

  三级结构:

超螺旋结构(电话线)

  

(二)DNA的一级结构

核苷酸在核酸长链上的排列顺序。

由于核苷酸间的差异主要是碱基不同,所以也称为碱基序列。

  2.化学键:

酯键。

  2.骨架:

戊糖和磷酸。

  3.最恒定的元素:

P。

  (三)DNA双螺旋结构(二级结构)

  氢键配对(A=T;

G≡C)相互平行,但走向相反,右手螺旋。

  螺旋直径为2nm,形成大沟及小沟。

  相邻碱基螺距3.4nm,一圈10对碱基。

  氢键维持双链横向稳定性,碱基堆积力维持双链纵向稳定性。

  (四)DNA的高级(超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链再盘绕即形成超螺旋结构。

  真核生物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其基本单位是核小体。

  (五)DNA的功能

  DNA的基本功能是以基因的形式荷载遗传信息,并作为基因复制和转录的模板。

它是生命遗传的物质基础,也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信息基础。

  基因从结构上定义:

是指DNA分子中的特定区段,其中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功能。

  三、RNA的分类及特点

 

mRNA(信使)

tRNA(搬运)

rRNA(核糖体)

功能

蛋白质合成模板

氨基酸转运的载体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含量

占RNA的3%

占RNA的15%

占RNA的80%

分子量

分子较小

分子量最小

差异较大

分布

细胞核细胞质

细胞质

二级结构

三叶草

三级结构

倒L型

结构特点

5′端帽子结构3′端多聚A尾带有遗传信息密码

含有稀有碱基、反密码子。

3′端为-CCA

核糖体大、小亚基

  

(一)mRNA结构特点与功能

  1.结构特点

  5′末端:

帽子结构:

m7GpppNm-。

  3′末端:

多聚核苷酸结构,多聚A尾。

  共同维持mRNA的稳定性。

  2.结构功能:

是蛋白质合成模板。

  

(二)tRNA的结构与功能

  1.结构特点:

①含10-20%稀有碱基,如DHU(双氢尿嘧啶);

②3′末端为-CCA-OH,结合氨基酸;

③反密码环,识别mRNA上的密码;

④分子量最小。

核苷酸的排列序列。

二级结构:

三叶草形。

三级结构:

倒L形。

活化、搬运氨基酸到核糖体的载体。

  (三)rRNA的结构与功能

  核糖体大、小亚基

  2.结构功能

  参与组成核蛋白体,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四、核酸的理化性质

  1.DNA变性

  双螺旋DNA经加热及化学处理(如有机溶剂、酸、碱等),使互补碱基对间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松散,变成单链的过程。

DNA变性后,生物活性丧失,但共价键不被破坏,一级结构没有改变。

  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两条互补链可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称为复性,也称退火。

  2.增色效应

  DNA和RNA溶液均具有260nm紫外吸收峰,这是DNA和RNA定量最常用的方法。

  变性时双螺旋松解,碱基暴露,对260nm紫外吸收将增加,OD260值增高称之为增色效应;

复性后,OD260值减小称为减色效应。

  3.Tm值

  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融解温度(解链温度)(Tm)。

GC含量越高,Tm值越大;

另外核酸分子越大,Tm值也越大。

  DNA碱基组成的规律( )

  A.[A]=[C];

[T]=[G]

  B.[A]+[T]=[C]+[G]

  C.[A]=[T];

[C]=[G]

  D.[A]+[T]/[C]+[G]=1

  E.[A]=[G];

[T]=[C]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A=T;

G≡C

第三节 酶

  酶的概念

  酶的活性中心

  同工酶

  酶促反应动力学

  一、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一)酶的概念:

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有机生物催化剂。

  

(二)酶的分子组成

  (三)酶的催化作用

  酶的活性中心:

指酶分子能与底物结合并发生催化作用的局部空间结构。

凡具有活性的酶都具有活性中心。

  1.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

它包含两个基团(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其特点是与催化作用直接相关,是酶发挥催化作用的关键部位。

  2.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

在活性中心外的区域,还有一些不与底物直接作用的必需基团,这些基团与维持整个酶分子的空间构象有关。

  二、酶促反应的特点

  酶不仅催化体内化学反应,而且在体外也能发挥催化作用。

  1.有效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台阶),具有极高的催化能力。

  2.高度的特异性(专一性)。

  3.可调节性(这是与无机催化反应的不同点)。

  4.不稳定性。

  三、酶促反应动力学

  

(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米-曼氏方程式

  [S]:

底物浓度。

  V:

反应速度。

  Vmax:

最大反应速度。

  Km:

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二)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1.酶浓度

  在一定温度、pH条件下,当底物浓度》酶浓度时,酶促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例关系。

  2.底物浓度

  在一定温度、pH条件下,酶浓度一定时,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呈矩形双曲线。

  3.温度

  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时的环境温度称为酶的最适温度。

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酶促反应速度均降低。

人体内各种酶的最适温度在37℃左右。

  4.pH

  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时的反应体系的pH称为酶的最适pH。

pH低于或高于最适值,酶促反应速度均降低。

人体内多数酶的最适pH接近于7,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质酶的最适pH为1.8;

肝精氨酸酶的最适pH为9.8等。

  四、抑制剂

  1.不可逆性抑制:

以共价键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牢固结合,使酶失活(有机磷农药)

  2.可逆性抑制:

非共价键结合

 

定义

Vmax

Km

①竞争性抑制

(磺胺抗菌素)

抑制剂与底物竞争性结合酶的活化中心

不变

变大

②反竞争性抑制

抑制剂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阻止产物的生成.

减小

③非竞争性抑制

抑制剂与酶、酶-底物复合物结合使酶丧失活性

  口诀:

竞K大,非V小,反竞K,V都变小。

  五、酶原与酶原激活

  酶原与酶原激活 在初合成或初分泌时没有活性的酶的前体称为酶原。

酶原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有活性的酶的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

酶原激活的实质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酶原激活意义如胰蛋白质酶原、凝血酶原等的激活,一方面防止了自身消化,起到保护作用;

另一方面保证特定的酶在特定的时间和部位发挥作用。

  六、同工酶

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2.举例:

乳酸脱氢酶(LDH1~LDH5共5种同工酶)心、肾以LDH1为主;

肺以LDH3和LDH4为主;

骨骼肌以LDH5为主;

肝以LDH5为主。

血清中LDH含量的顺序是LDH2>LDH1>LDH3>LDH4>LDH5。

第四节 糖代谢

  糖酵解

  三羧酸循环

  磷酸戊糖途径

  糖异生原料和关键酶

  糖代谢的概况

  一、糖(无氧)酵解

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

  1.反应部位:

胞浆

  2.生理意义:

①迅速提供能量,如骨骼肌在剧烈运动时的相对缺氧;

②为红细胞供能;

③乳酸还可以被利用。

  4.糖酵解的代谢途径

  二、糖的有氧氧化

有氧情况下,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部位:

胞浆及线粒体

  3.生理意义(三羧酸循环):

  

(1)供能,是机体产生能量的主要方式

  

(2)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代谢的共同途径

  (3)三大营养物质相互转换的枢纽、为呼吸链供H。

  4.基本途径

  第一阶段:

酵解途径

  第二阶段:

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

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指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的进行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

  2.反应部位:

是线粒体。

  3.反应步骤:

乙酰草酰成柠檬,柠檬又生α-酮,琥酰琥酸延胡索,苹果落在草丛中。

  4.考试要点:

经过一次三羧酸循环,①消耗一分子乙酰CoA,②经四次脱氢,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生成1分子FADH2,3分子NADH+H+。

2分子CO2,1分子GTP。

(一共生成10个ATP)。

③不可逆步骤(第1、3、4个步骤)其关键酶有:

柠檬酸合成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④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5.生理意义

  ①氧化供能,1mol葡萄糖经有氧氧化全过程,通过上述三个阶段,彻底氧化成CO2和H2O,总共生成36mol或38molATP;

  ②是三大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又是三大物质代谢的互相联系的枢纽;

  ③为其他合成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

  三、磷酸戊糖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是指由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H+(NADPH),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

  2.细胞定位:

胞液。

  3.生理意义:

生成NADPH和5-磷酸核酮糖。

  4.反应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

氧化反应生成磷酸戊糖,NADPH+H+及CO2,

则是非氧化反应包括一系列基团转移。

  5.关键酶: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6.蚕豆病:

红细胞内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四、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五、糖异生

是指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部位:

主要在肝、肾皮质的胞液及线粒体

  2.原料:

乳酸、甘油、丙酮酸及生糖氨基酸等。

(三酸一甘油)

  3.生理意义

  

(1)空腹或饥饿时维持血糖浓度相对恒定。

  

(2)有利于乳酸的再利用。

  (3)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

  (4)协助氨基酸的代谢。

  4.关键酶:

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

(俩羧俩磷酸)

  5.乳酸循环

  剧烈运动时肌肉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后者扩散入血,并随血流进入肝细胞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释放入血后又可被肌肉氧化利用,这样构成了一个循环,称为乳酸循环。

  循环过程:

2分子乳酸异生生成葡萄糖,消耗6个ATP。

  生理意义:

在于避免乳酸的损失以及防止因乳酸堆积引起酸中毒。

  六、血糖及其调节

  

(一)血糖浓度

  3.9~6.1lmmol/L。

  

(二)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血糖有三个来源,三条正常去路及一条非正常去路。

  1.血糖的来源 ①食物中淀粉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原的分解;

③糖异生。

  2.血糖的去路 ①氧化供能(血糖的主要去路);

②合成糖原;

③转变成脂肪、氨基酸等其他物质。

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8.9mmol/L)时,血中葡萄糖可能被肾小球滤至尿中。

随尿排出是葡萄糖的非正常去路。

  (三)调节血糖的激素

参与的激素

特点

调节的机制

胰岛素

体内唯一降低血糖水平的激素

促进葡萄糖向细胞内转运、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加快糖的有氧氧化、抑制肝内糖异生以及减缓脂肪动员的速率

胰高血糖素

体内升高血糖水平的主要激素

使肝糖原分解增加、抑制糖酵解而加速糖异生、加速氨基酸的摄取从而增强糖异生、加速脂肪动员

肾上腺素

引起血糖升高

抑制糖原合成;

促进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

促进肌糖原酵解为乳酸后通过乳酸循环间接升高血糖。

  下列属于糖酵解途径关键酶( )

  A.6-磷酸葡萄糖酶

  B.丙酮酸激酶

  C.柠檬酸合酶

  D.苹果酸脱氢酶

  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丙酮酸激酶、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

(丙己磷是有6个果糖做成的)

第五节 脂类代谢

  脂肪酸的合成部位、原料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脂肪酸的β氧化

  胆固醇的合成和转化

  血脂的分类和功能

  一、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一)脂肪动员

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FFA(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关键酶: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HSL)

  脂解激素:

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促甲状腺激素等。

  抗脂解激素:

胰岛素、前列腺素E2、烟酸等。

  

(二)甘油代谢和脂肪酸β氧化

  1.甘油:

经血运到肝肾肠,彻底氧化和糖异生。

  2.FFA:

和白蛋白结合运输经β氧化供能(心肝肾,骨骼肌)。

  β-氧化记忆口诀

  β-氧化是重点,氧化对象是脂酰,

  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切掉两个碳,

  产物乙酰CoA,最后进入三羧酸。

  (三)酮体的生成、利用和生理意义

  1.酮体:

在肝细胞线粒体中,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这三者合称为酮体。

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三者总称(酮体三兄弟)

  2.生成原料:

乙酰CoA

  3.代谢定位:

(肝内合成,肝外用)

  

(1)生成:

肝细胞线粒体

  

(2)利用:

肝外组织(心、肾、脑、骨骼肌等)线粒体

HMG-CoA合成酶。

  5.意义:

饥饿时脑组织供能。

  二、脂肪酸的合成代谢

  1.合成部位:

肝脏(主要)胞液

  2.合成原料:

主要是乙酰CoA、NADPH。

  

(1)乙酰CoA的来源:

全部在线粒体内产生,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出线粒体。

  

(2)NADPH的来源:

磷酸戊糖途径(主要来源)

  三、胆固醇的代谢

  

(一)胆固醇的合成部位、原料及酶:

  

(二)关键酶:

HMG-CoA还原酶

  (三)胆固醇的转化和去路

  1.转变为胆汁酸(肝脏,主要去路)

  2.转化为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睾丸、卵巢等内分泌腺)

  3.转化为7-脱氢胆固醇(皮肤)→维生素D3

  四、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一)血浆脂蛋白组成

  血浆所含脂类统称血脂,包括:

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载脂蛋白。

  

(二)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1.电泳法

  2.超速离心法CM、VLDL、LDL、HDL

  (三)血浆脂蛋白的合成部位及功能

CM(乳糜微粒)

VLDL(极低)

LDL(低)

HDL(高)

密度

<0.95

0.95~1.006

1.006~1.063

1.063~1.210

组成

脂类

含TG最多,80~95%

含TG(甘油三脂)

50~70%

含胆固醇及其酯最多,40~50%

含磷脂25%,胆固醇20%

蛋白质

最少,0.5~2%

5~10%

20~25%

最多,约50%

合成部位

小肠黏膜细胞

肝细胞

血浆

肝、肠、血浆

运输外源性TG及胆固醇

运输内源性TG及胆固醇

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肝外胆固醇转运到肝→抗动脉粥样硬化

  五、磷脂的代谢

  1.根据碳骨架的不同,可分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

  

(1)甘油磷脂以甘油为骨架,在体内作为构成生物膜脂双层的基本组分,参与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及转运,在细胞信息传递中起作用。

  

(2)鞘磷脂以鞘氨醇为骨架,含磷酸者为鞘磷脂,它们是生物膜的重要组分,参与细胞识别及信息传递。

  2.全身各组织细胞内质网均可利用脂酸、甘油、磷酸盐、胆碱、丝氨酸、肌醇、ATP、CTP等合成甘油磷脂。

多种磷脂酶作用于甘油磷脂分子中不同的酯键,使甘油磷脂水解。

  酮体是指( )

  A.草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B.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酸

  C.乙酰乙酸,β氨基丁酸,丙酮酸

  D.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E.乙酰乙酸,β氨基丁酸,丙酮

『答案解析』酮体三兄弟:

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三者总称。

第六节 氨基酸代谢

  营养必需氨基酸概念和种类

  生成尿素-鸟氨酸循环

  一、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一)氮平衡

  食物中的含氮物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因此可根据氮平衡实验,即测定尿与粪中的含氮量(排出氮)及摄入食物的含氮量(摄入氮)来判断体内蛋白质代谢的概况。

根据氮平衡试验,人体氮平衡存在三种情况:

  1.氮的总平衡 摄入氮=排出氮,反映正常成人的蛋白质代谢情况。

  2.氮的正平衡 摄入氮>排出氮,儿童、孕妇及恢复期患者属于此种情况。

  3.氮的负平衡 摄入氮<

排出氮,见于饥饿或消耗性疾病患者。

  

(二)营养必需氨基酸概念和种类

人体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应的氨基酸,称为营养必需氨基酸。

  2.种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