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学》电子书籍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784594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10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病原学》电子书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植物病原学》电子书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植物病原学》电子书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植物病原学》电子书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植物病原学》电子书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病原学》电子书籍Word文档格式.docx

《《植物病原学》电子书籍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病原学》电子书籍Word文档格式.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病原学》电子书籍Word文档格式.docx

4.农用真菌:

a.生物农药:

山东鲁保一号(无毛炭疽菌)防治菟丝子。

b.白僵菌:

防治昆虫─玉米螟。

c.防治线虫的天敌真菌。

d.赤霉素:

920─真菌的代谢产物。

5.真菌可促进物质的转化:

动植物体腐烂分解─全球性的物质大循环。

四、有害的真菌

1.侵染植物引致病害。

2.引起人、畜病害─皮肤病。

3.食物中毒:

甘薯黑斑病菌、麦角菌。

4.使食品、贮藏物质受损:

木材、皮毛发霉。

植物病原真菌

指的就是那些可以寄生于植物并引致病害的真菌。

已记载的植物病原真菌有8000种以上。

真菌可引起3万余种植物病害,占植物病害总数的80%,属第一大病原物。

植物上常见的霜霉病、白粉病、锈病和黑粉病四大病害都是由真菌引起的,历史上大流行的植物病害多数是真菌引致的。

因此。

植物病理学与真菌学有密切关系。

本章主要介绍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概念和分类。

真菌的一般性状和分类

一、真菌的营养体(Vegetativebody)

真菌在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叫营养体。

主要功能是吸收、输送和贮存营养,为繁殖生长做准备。

真菌的营养体还可以形成菌组织以及菌体的变态结构。

1.菌丝(Hypha):

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直径5-6微米,有分枝或无分枝,有隔或无隔的管状物。

2.菌丝体(Mycelium):

一丛菌丝统称菌丝体。

3.菌落(Colony):

菌丝体呈辐射状延伸,在培养基上形成的圆形菌丝群落叫菌落。

4.假菌丝:

酵母菌芽殖产生的芽孢子相互连接呈链状,与菌丝相似称假菌丝。

(一)营养体的基本类型

1.无隔菌丝

菌丝内无横隔膜,整个菌丝体为一个无隔多核的细胞。

低等真菌的菌丝。

2.有隔菌丝

菌丝内有横隔膜,将菌丝隔成多个长圆筒型的小细胞。

高等真菌的菌丝。

(二)菌丝细胞的结构

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而卵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为纤维素。

(P19)

(三)菌丝的变态

真菌的菌丝体为了适应某些特殊功能,产生一些特殊变态类型。

1.吸器(Haustorium):

专性寄生菌的菌丝长出的,伸入寄主细胞内高效吸收营养的小突起,叫吸器。

有球状、指状、掌状和丝状等类型。

(讲解挂图)

2.附着胞(appressorium):

真菌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功能是牢固地附着在寄主体表,其下方产生侵入钉穿透寄主植物的角质层和表层细胞壁。

3.假根(Rhizoid):

有些真菌的菌丝体长出的根状菌丝,可以深入基质内吸取养分并固着菌体。

如根足霉、芽枝霉等。

(四)菌组织

高等真菌的有隔菌丝体可以密集地纠结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菌组织。

菌组织的作用是形成产孢机构和特殊结构。

菌组织分两类。

1.疏丝组织:

菌丝排列较疏松,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出菌丝的长形细胞,用机械方法可以分开。

2.拟薄壁组织:

菌丝排列很紧密,在显微镜下菌丝细胞接近圆形,类似高等植物的拟薄壁组织用机械方法不能分开,只能用碱液煮开。

(五)菌组织形成的特殊结构

1.菌核(Sclerotium):

大小、形态、颜色各异,内外结构不同,内部为疏丝组织,外部为拟薄壁组织。

作用是渡过不良环境。

由菌组织和寄主组织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的菌核叫假菌核。

2.子座(Stroma):

由菌组织形成的、产生子实体的座垫,叫子座。

作用是产生繁殖体,也可渡过不良环境。

有的子座是由菌组织和寄主组织结合形成的,叫假子座。

3.根状菌索(Rhizomorph):

菌组织形成的绳索状结构,外形似植物根。

作用是为寄主吸收水分和矿物质,渡过不良环境,还可以发展侵入树木寄主。

(六)真菌的营养方式

真菌的营养方式主要是吸收,靠渗透作用(高渗透压)。

吸收时要分泌各种酶类,其种类的不同决定其寄主范围,淀粉酶,纤维素酶等。

二、真菌的繁殖体(Reproductivebody)

指产生孢子体或孢子的结构叫繁殖体。

真菌的产孢机构无论是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均叫子实体(fruit-body)。

低等真菌繁殖时,营养体全部转为繁殖体时叫整体产果(Holocarpic)。

高等真菌繁殖时,营养体部分转为繁殖体时叫分体产果(Eucarpic)。

(一)真菌的无性繁殖

真菌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以断裂、裂殖、芽殖和割裂的方式直接产生后代新个体叫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产生的各种孢子均叫无性孢子。

基本特征是营养繁殖,无有性结合过程。

无性孢子多种多样,繁殖能力很强,几天一代,在病害传播和流行中起重要作用。

真菌无性繁殖的孢子类型

1.游动孢子(Zoospore):

鞭毛菌的无性孢子。

单细胞,无细胞壁,只有原生质膜,

在膜是着生1-2根鞭毛,水生可游动。

形成于游动孢子囊(Zoosporangium)内,在菌丝的顶端形成的一种囊状物。

2.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

结合菌的无性孢子。

单细胞,有细胞壁,无鞭毛,

风传,陆生。

形成于孢子囊(Sporangium)内,在菌丝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囊状物。

3.分生孢子(ConidiumConiiospore):

子囊菌、半知菌和担子菌的无性孢子。

着生在分生孢子梗上。

分生孢子梗(Coindiophore):

单生,丛生,形状各异。

4.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

各类真菌均可产生,属于休眠孢子,壁厚。

在菌

丝生长到一定阶段,由菌丝一个细胞内原生质浓缩形成的,抗逆境,可以存活多年。

(二)真菌的有性生殖

真菌的有性生殖是通过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真菌的性器官称配子囊,性细胞称配子,真菌有性生殖产生的孢子称有性孢子。

一般都发生在真菌侵染植物后期,具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往往越冬后成为初侵染来源。

1.真菌有性生殖的过程

(1)质配(Plasmohgamy)

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原生质及细胞核结合在一个细胞中,其中有两个不同来源的细胞核,双核期,叫质配。

(2)核配(Karyogamy)

经质配后不同来源的两个细胞核(双核)结合为一个核,变为二倍体细胞核。

(3)减数分裂(Meiosis)

核配后的二倍体细胞核发生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恢复为原来的单倍体状态,进而形成有性孢子。

染色体经过连续两次有丝分裂,染色体重组,易产生新的变异类型,造成品种抗性丧失。

2.有性孢子的类型

(1)卵孢子(Oospore)

由异型配子囊交配形成,一般发生在鞭毛菌中。

(2)接合孢子(Zygospore)

由同型配子囊交配形成,一般发生在结合菌中。

(3)子囊孢子(Ascospore)

异型配子囊交配形成的,每个子囊通常产生8个子囊孢子。

(4)担孢子(Basidiospore)

由体细胞或菌丝接合形成的棒状物--担子,经减数分裂后在

子外面形成的4个小孢子叫担子孢子。

发生在担子菌中。

3真菌的性征

1.根据有性生殖类型分:

雌雄同株:

雌器,雄器在同一菌丝上。

雌雄异株:

雌器,雄器不在同一菌丝上。

2.根据配合的特点可分为:

同宗配合:

单个菌株生出的雌雄器能交配,自身亲合,如卵菌。

异宗配合:

同一菌株上生出的雌雄器不能交配,必须和另外菌株上的才能交配,

担子菌以此为主(接合、子囊两种方式都有)。

(三)真菌的准性生殖(Parasexualism)

1.概念:

指异核体菌丝细胞中,两个遗传物质不同的细胞核结合成杂和二倍体细胞核,该细胞核经有丝分裂发生染色体交换和单倍体化,最后形成遗传物质重组的单倍体过程。

实质是在体细胞中发生的染色体基因的重组。

结果发生遗传重组,导致致病性变异。

许多半知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而进行娈异的。

2.准性生殖过程:

形成异核体—形成杂和二倍体—有丝分裂交换与单倍体化。

3.准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区别:

有性生殖是通过减数分裂进行遗传物质重组和产生单倍体,而准性生殖则是通过二倍体细胞核的有丝分裂交换进行遗传物质的重组,并通过产生非整倍体后不断丢失染色体来实现单倍体化的。

三、真菌的生活史(life-cycle)

1.概念:

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过程。

真菌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阶段。

2.特点:

真菌无性繁殖阶段在它的生活史中往往可以独立地多次重复循环,而且完成一次无性循环的时间较短,一般7-10天,产生的无性孢子的数量极大,对植物病害的传播和发展作用很大。

在营养生长后期、寄主植物休闲期或环境不适情况下,真菌转入有性生殖产生有性孢子,这就是它的有性阶段,在整个生活史中往往仅出现一次。

植物病原真菌的有性孢子多半是在侵染后期或经过休眠后才产生的,有助于成为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通常来说,无性阶段在生长季节时常发生,有性阶段在生长季节末形成,第二年是初侵染来源,易发生变异。

3.多型现象(polymorphism):

许多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2种或2种以上的孢子。

如锈菌有的可产生5种孢子:

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

4.单主寄生(autoecism):

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

5.转主寄生(heteroecism):

在真菌的生活史中,有的真菌不同的寄生阶段必需在两种亲缘关系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

无性阶段在一种植物上寄生,有性阶段在另一种植物上,叫转主寄生。

经济价值较大的植物叫寄主,另一寄主植物叫转主寄主或中间寄主。

如梨锈病菌冬孢子和担孢子产生于桧柏上,性孢子和锈孢子则产生于梨树上,转主寄主为桧柏。

6.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为单倍体,而卵菌的营养体为二倍体。

许多锈菌和黑粉菌营养体长时间为双核单倍体。

四、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和起源

(一)地位:

1.传统的两界分类系统:

林奈(Linnaeus,1753)─瑞典人

动物界:

各种动物。

植物界:

藻菌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四个门。

2.近代的五界系统:

(Whittaker,1969)将细胞生物分为以下五

界,我们采用此分界系统。

(1)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

无真正细胞核的生物:

细菌,

放线菌,蓝藻,绿藻,立克氏体,菌原体,类菌原体。

(2)原生生物界(Protista):

单细胞,有核,孢子虫等。

(3)菌物界(Fungi):

吸收异养(真菌、粘菌)

(4)动物界(Animalia):

吞噬异养。

(5)植物界(Plantae):

光合自养。

(二)起源:

1:

所有真菌都是由水生鞭毛生物进化而来,多承认。

2:

有人说由藻类失去叶绿素退化而成。

五、真菌的分类

目前植物病理学科采用的是安斯沃斯分类系统(G.C.Ainsworth,1973)。

首先承认菌物界,下分真菌门和粘菌门。

1、粘菌门:

粘菌门的真菌一般称作粘菌。

营养体是原质团或变形体。

营养方式是吞食。

繁殖产生游动孢子。

生活发生都是腐生,一般不危害植物,与植物病理学关系不大。

2、真菌门:

营养体是菌丝体。

营养方式是吸收。

繁殖产生各种类型孢子。

生活方式是腐生和寄生,有很多植物病原菌。

目前真菌分为5个亚门、18个纲,68目。

(一)真菌的分类单元

英文拉丁固定词尾

界Kingdom无

门Phylum(-mycota)

亚门Sub--(-mycotina)

纲Class(-mycetes)

亚纲Subclass(-mycetidea)

目Order(-ales)

科Family(-aceae)

属Genas无

种Species无

(二)真菌的分类概念

1.种(species)

真菌种的建立主要以形态特征为基础,种与种之间在主要形态上

应该具有显著而稳定的差异,具有生物学意义。

2.变种Variety(Var.)

在种以下,有一些细微的形态差异。

3.专化型(Formaspecialis)(f.sp.)

根据植物病原真菌种对不同寄主属的寄生专化性差异,在真菌种下面划分为若干个专化型。

如禾柄锈菌可根据寄生麦类情况划分为6个专化型。

危害小麦的是其中一个专化型:

Pucciniagraminisf.sp.tritici.

4.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race)

指在专化型以下,在形态上没有差异,但对不同寄主植物品种的致病性不同而划分的生物群。

5.生物型(Biotype)

在遗传上完全一致的个体叫生物型。

如单孢菌系(Clone)。

六、真菌的命名

真菌命名与其他生物一样,采用林耐提出的拉丁双名法。

属名+种名+(最初定名人)最终定名人

Pseudoperonospracubensis(Berk.etCurt.)Rostov.

第二节鞭毛菌亚门真菌(Mastigomycotina)

一、鞭毛菌概述

1.鞭毛菌亚门真菌的共同特征是无性产生具1-2根鞭毛的游动孢子,因此通常称作鞭毛菌。

2.鞭毛菌有性产生休眠孢子囊和卵孢子。

3.鞭毛菌营养体从原质团到无隔菌丝体,属低等真菌。

4.鞭毛菌大多具有水生习性,因此只有在高湿、多雨、低洼积水和通风透光不好的条件下,侵染植物导致病害。

二、鞭毛菌分纲

鞭毛菌亚门分4个纲,共1100多种。

分纲依据是游动孢子鞭毛的数目、类型及着生位置。

1.根肿菌纲:

游动孢子前端具2根长短不等尾鞭。

2.壶菌纲:

游动孢子后端具1根尾鞭。

3.丝壶菌纲:

游动孢子前端具1根茸鞭。

4.卵菌纲:

游动孢子具1根尾鞭和1根茸鞭。

后生尾鞭─---------壶菌纲

(1)单鞭--------

前生茸鞭————---丝壶菌纲

前生双不等尾鞭-----根肿菌纲

(2)双鞭--------

前茸,后尾-----------卵菌纲

(一)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

营养体是原质团,整体产果。

休眠孢子在寄主细胞内是分散的,有的可结合成团。

球形休眠孢子在萌发时可产生一个或几个游动孢子。

有性生殖不清楚,一般推测形成合子。

本纲一目一科8属35种,与植物病害有关的3属。

1.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

形态:

休眠孢子在寄主内分散,呈鱼卵状,寄生在根部,形成肿瘤,细胞内专性寄生。

典型病害:

白菜根肿病。

分布:

仅发生在辽宁,福建等4省,引起十字花科根肿病。

2.粉痂菌属Spongospora

休眠孢子成熟后形成海绵状孢子球,中间多空隙,胞内可有多个球,侵染根部或块茎。

形成粉痂或瘤肿。

马铃薯粉痂病。

福建、广东、吉林。

检疫对象。

(二)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

营养体:

变化较大,寄生在细胞内,可以是原质团,高等的可形成假根或假菌丝体。

无性繁殖:

从游动孢子囊中产生单根尾鞭的鞭毛。

条件合适孢子囊薄壁,不合适为厚壁。

有性繁殖:

一种产生合子,另一种游动配子和藏卵器结合。

有三个目,仅壶菌目与植病有关。

3.节壶菌属(Physoderma)

有根状菌丝,有细胞壁,分体产果。

每个膨大细胞形成一个休眠孢子,后期发育成休眠孢子囊,休眠孢子单生,休眠孢子囊有盖,厚壁,黄色,休眠孢子囊萌发从盖口释放许多单鞭毛的游动孢子。

有性繁殖:

不清楚,有可能产生合子。

代表病害:

玉米褐斑病(分类上有意义),经济为害不大。

三、卵菌纲(Oomycetes)

特征:

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病原菌,菌丝体发达,无隔菌丝,细胞壁为纤维素,产生游动孢子,双鞭毛,茸鞭+尾鞭。

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

四个目,与植病有关的两个目。

藏卵器内有多个卵孢子──水霉目

藏卵器内有一个卵孢子──霜霉目

(一)水霉目(Saprolegniales)

1.习性:

均生活在水中或潮湿土壤,多为腐生,少数为弱寄生,能寄生受伤或弱的植物根部、幼芽和鱼。

2.无性繁殖:

产生游动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囊长-圆筒形,成熟时不脱落。

游动孢子囊分初生和次生游动孢子囊。

初生一般生在营养菌的顶端或侧面。

次生孢子囊有的层生,有的侧生。

初生游动孢子梨形,顶生两根鞭毛。

次生游动孢子肾形,侧生两根鞭毛。

动孢子双游或单游。

3、有性生殖:

在藏卵器内产生卵孢子,藏卵器双层壁内的原生质进行多次割裂形成多个卵孢子,无造孢剩质。

雄器在形态上较小,棒状,同宗或异宗,产生受精丝。

卵孢子球形(直径=20um),原生质浓厚,有的可进行孤雌生殖。

4.分类:

水霉目5个科,与植病有关的1个科──水霉科

4.水霉属(Saprolegnia)

次生游动孢子囊层生,极少数侧生。

游动孢子在囊内排成多排,游动孢子双游。

代表:

水稻绵腐病(S.mixta),引起水稻烂秧,尤其在低温,长期淹水的条件下。

5.绵霉属(Achlya)

次生游动孢子囊侧生,游动孢子在囊内多排,游动孢子单游,初生游动孢子不清楚。

代表:

水稻绵腐病,辽宁。

水稻早春育苗,低温,寡照,长期淹水。

防治:

a.种子处理,Cu++制剂防效很好。

b.防止种子受伤。

c.培育壮苗。

喜碱不喜酸,敌克松很重要的就是可以造成酸性的条件。

(二)霜霉目(Peronosporales)

水生、两栖、陆生均有。

由腐生到寄生。

2.症状特点:

病状形成坏死或腐烂,病症为霉状物或白瓷状物。

3.有很多重要的植物病害:

烟草霜霉病(前20-30年),马铃薯晚疫病(英),葡萄霜霉病(法国)。

4.形态:

菌丝无隔,发达。

菌丝纤细,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囊梗,游动孢子。

梗是由菌丝特化而来的,是重要的分科依据。

(1)孢子囊梗和菌丝无区别───腐霉科。

(2)孢子囊梗棍棒状───白锈科。

(3)孢子囊梗特化成分枝状───霜霉科。

5.游动孢子囊有的为长形、棒形、圆形、洋梨形。

游动孢子囊产生的游动孢子多为次生游动孢子,最高级的游动孢子囊可以直接萌发,类似分生孢子。

6.有性生殖,在一个藏卵器内仅形成一个卵孢子,有造孢剩质。

6.腐霉属(Pythium)

孢子囊梗与菌丝无区别,孢子囊呈袋状,有的呈袋状叶瓣状。

成熟时不脱落,萌发时形成泡囊,由泡囊产生游动孢子,有性产生一个卵孢子。

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引起幼苗猝倒病。

由伤口侵入造成根系腐烂。

乙磷铝、百菌清。



7.疫霉属(Phytophthora)

寄生能力较弱,可为害地上的绿色部分。

①孢囊梗和菌丝有区别或没区别,即使有区别,也很少,能继续生长。

②游动孢子囊柠檬形、椭圆形、卵形。

③萌发直接产生游动孢子,不产生泡囊。

有性生殖产生一个卵孢子,需异宗配合。

代表:

马铃薯晚疫病、番茄疫病(P.infestans),瓜果疫霉。

霜霉科(Peronosporaceae)

陆生,专性寄生,存在生理小种。

形成霉层,通称downymildew。

孢子囊梗分叉,梗的末端着生孢子囊,一般为椭圆形,成熟后孢子囊脱落。

孢子囊萌发:

a.产生游动孢子。

b.湿度小时,直接萌发产生芽管。

防治要点:

a.铜制剂波尔多液,乙磷铝,瑞毒霉。

b.专性寄生─选育抗病品种,黄瓜,葡萄。

8.指梗霉属(Sclerospora)

孢子囊梗短粗,末端为不规则的二叉状分枝,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也可直接产生芽管。

谷子白发病S.graminicola

9.单轴霉属(Plasmopara)

也称直梗霉属孢囊梗单轴直角分枝,分枝末端平钝。

葡萄霜霉病(P.viticola)

10.霜霉属(Peronospora)

孢囊梗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尖细,萌发形成芽管。

白菜霜霉病波菜霜霉病

11.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孢子囊梗主干单轴分枝,然后作2-3回不完全对称的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尖细。

主要寄生葫芦科植物

黄瓜霜霉病P.cubensis

12.盘梗霉属(Bremia)

孢囊梗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膨大呈盘状。

寄生菊科植物

莴苣霜霉病(B.lactucae)

13.白锈菌属(Albugo)

孢子囊梗棍棒形,平行排列在寄主表皮下。

游动孢子囊串生,扁球状,在叶背表皮下寄生,形成白瓷状物。

卵孢子单生在寄主细胞。

寄生十字花科、苋科。

引致白锈病。

霜霉目三科特点比较:

项目

腐霉科

白锈科

霜霉科

生态

水生,两栖

陆生

寄生性

腐生,弱寄生

专性

专性

吸器

有或无

有(很发达)

孢子囊形态

不规则

扁球形

梨形,卵圆形

孢子囊是否脱落

不脱落或脱落

脱落

孢子囊萌发

产生次生游动孢子

次生游动孢子

次生游动孢子或芽管

传播

水,风

孢子囊梗

无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