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叙事类课文.doc
《写人叙事类课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人叙事类课文.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省培”淮北师大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送培送教讲稿之二
中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
教什么,怎么教
今天上午,我与老师们交流的话题是:
中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
应该说,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课标学习与培训,这个话题不是什么新鲜的内容。
这个话题让哪位老师谈,都能谈出一二,谈出个人的看法。
我今天谈这个话题,一是当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当前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切合课标精神的现象;二是根据老师的经验思维、教学习惯,以及实际的需要,再明确一些认识,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谈第一个问题:
我对研讨主题的一些思考。
一、我对研讨主题的一些思考
今天我与老师们共同研讨的主题,是小学中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
为了提高研讨的效果,我对这个研讨主题,有几点思考。
㈠写人叙事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
写人叙事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大家知道,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写人叙事类课文,写景状物类课文,有说明性的文章,还有诗歌,以及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即图文结合的课文)。
以上这几类课文中,写人叙事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写人叙事类课文既有写实性的(一般性的记叙文),也有虚构性的(童话、寓言、故事、神话等)。
仅以三年级上册来看,全册32课,就有18课是写人叙事的。
这18课分别是:
《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风筝》、《玩出的名堂》、《找骆驼》、《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科利亚的木匣》、《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好汉查理》。
三年级下册32篇课文有20课,四年级上下册64篇课文有29课。
中年级共有课文128课,其中写人叙事类课文就有67课,占中段课文总数的52%。
从统计数字来看,小学生在课堂上学的课文半数以上是写人叙事类课文。
学生学习这类课文,可以从中学到最基本的、最常用的写人叙事的方法,因此,他们写的作文也大都是写人叙事的。
实践证明,孩子们也喜欢写这类作文。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写人叙事类课文,而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也应该以此作为重点。
这样看来,今天我们研讨写人叙事类课文教什么,怎么教,是很有教学现实意义的,是十分必要的。
小学语文教师的研修,抓住了写人叙事类课文,也就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内容。
㈡写人叙事类课文一般具有记叙的性质。
写人叙事类课文,不论是写实的(如一般性的记叙文),还是虚构的(童话、寓言、故事、神话等),大都以记事的形式,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寓情感和道理于事件之中。
写人叙事类课文,以记事为依托,通过记事而写人。
有的是以记事为主,有的是以写人为主。
记事讲究一定的顺序,写人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写人叙事类课文既要让学生读懂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又要让学生通过事件本身体会作者写了一个什么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白作者阐述的道理。
以记事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品读事件,明白道理;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品读人物,把握形象。
学生通过这类课文的学习,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思想上的启迪,提升人生的境界。
当然,这些还仅是人文的东西,学习这类课文,更主要的还是学习作者写人叙事的方法,学习作者遣词造句构段的方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㈢从两个方面研讨今天的主题。
今天,我与老师们共同研讨写人叙事类课文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打算重点讲两个方面。
第一,首先要让老师们明白,中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到底应该教哪些内容,教学中注意什么。
第二,老师们把握了主要内容以后,我带领大家再重温一下语文课标的核心理念,让老师们了解当前语文教学的前沿动态。
重温核心理念,了解前沿动态,一定会有助于大家把握今天研讨的主题,会有助于老师们今后的语文教学。
㈣从三个方面提高研讨的效果。
为了提高研讨的效果,我与老师们交流今天的主题,尽量注意三点。
一是注意把中年级与低年级、高年级区别开来,让大家在区别的对比中,更易把握。
二是紧扣语文课标,根据课标的年段要求,向老师们详细解读、具体讲清中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到底应该教哪些内容,应该如何教。
三是因为写人叙事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因此课标上提出的年段当中的主要要求,我们今天一般都会涉及。
即课表中凡是与写人叙事类课文教学有关的,我一般都会讲到。
在课标的年段要求中,与写人叙事类课文教学有关的,中年级提了7条,在三个年段中最多,而低年级是5条,高年级是6条。
不过,我会比课标要讲得更具体,更明确,更便于老师们在教学中操作。
二、中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
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A、关于教什么?
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关于朗读课文,低、中、高年级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低年级是“学习用”;中年级是“用”,高年级是“能用”。
怎样区别呢?
——低年级偏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熟练,这是个保底工程。
下要得底,上不封顶。
“有感情”是理想目标,不论目标能达到多少,首先要保证让每个孩子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熟练。
少数朗读水平好的学生能读得有感情,应该予以表扬、鼓励。
中年级除了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开始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到了四年级,学生应该能够把课文读得比较有感情。
到了五年级,学生应该完全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年级老师教学的重点是默读课文,独立思考,理解体会。
当前,学生能把课文真正读得有感情的,是极少数。
多数学生能把课文读得很快,很熟,但没有感情,还有很多丢字添字错读现象。
㈡初步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
二年级下学期学习默读;三年级继续学习;四年级能正确熟练地默读;高年级提出速度的要求(五年级每分钟200字、六年级每分钟300字)。
学习默读,关键是:
不出声,会动笔,会思考,有发现,能交流。
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能借助工具书、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关于词句,理解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即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
三个年段是有区别的:
低年级为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大意。
中年级是“理解”,联系上下文弄清楚,准确把握。
高年级是推想,可借助上下文语境,自己的直觉,即语感,还有自己的经验和积累。
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了,有了一定的能力了,所以自己可以推想了。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目前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
三个学段的不同是:
了解词句大意——理解词句意思——揣摩词句意味。
㈣认识意义段,理解意义段的主要内容。
关于段落教学,低年级是初步学习理解自然段;中年级继续理解自然段,重点把握意义段;高年级把握篇章结构。
中年级应把握:
1、认识自然段与意义段的区别;
2、区别意义段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
3、理解意义段的主要内容;
4、用摘句法理解意义段的主要内容;
5、用段意归并法理解意义段的主要内容;
6、认识并列、承接、总分,概括与具体等常见构段方式。
目前的语文教学,比较重视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段的教学,目前有些忽视,高年级忽视篇的教学。
段,是词句向篇章过渡的桥梁,不可忽视,应引起重视。
低年级为认识自然段、理解自然段;中年级为认识意义段,理解意义段;高年级进入篇的教学,把握文章的结构顺序(时间、事情发展、地点转换、事物的几个方面、总分等)。
㈤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低年级在这方面没提出要求,只要学生能把课文读好,读得正确、流利、烂熟,联系上下文了解了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把握了。
中年级,这方面提出了要求,尤其是四年级更为明显。
高年级阅读理解的重点,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们看中年级。
1、阅读时有抓文章主要内容的意识;
2、能分辨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
3、抓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领会主要内容;
4、用段意归并法理解主要内容;
5、抓住关键词句领会主要内容。
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低年级没提出要求,中年级是学习体会,高年级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我们看中年级。
阅读浅析的童话、寓言、故事,能用感情朗读的方法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对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发表自己的想法。
阅读这些作品,还要能复述作品大意。
1、抓重点词句;
2、反复诵读;
3、走进作品,设身处地,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4、联系生活,展示想象。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是学生能否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要引导学生品味词句段的言外之意,体会思想感情。
㈦关于文章的表达形式。
中年级,学习哪些文章的表达形式呢?
1、理清思路,知晓事件。
把握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同时弄清叙事的目的,明白通过事件写了一个什么人。
2、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及其表达效果;
3、结合语境体会句子的准确表达、感情色彩及表达效果;
4、在具体语境中认识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人物描写方法,并体会表达效果;
5、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识作者叙事的方法,如叙事顺序、详写略写、首尾照应等。
6、体会名句、格言、比喻句、拟人句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文章的表达形式,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做的很不够。
学习文章的表达形式,中年级与高年级是有区别的。
中年级主要在词句段方面,在叙事写人方面,主要是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而高年级主题是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人称变换、顺序倒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㈧关于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从中年级开始培养。
中高年级培养阅读习惯都是这三条,只不过含义有不同。
中年级,主要培养学生哪些阅读习惯呢?
一是质疑提问;二是阅读积累;三是“课外阅读”。
目前这三项习惯,学生都缺乏。
比如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习惯,中年级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有提问意识。
能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段落等内容提出疑问,通过交流研讨或查阅资料进行解决。
高年级则要求学生,阅读时有意地从文章的表达形式方面(遣词造句、构段谋篇、写作方法、标点符号)提出疑问,做出判断。
提问交流和讨论时,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阅读中的疑问。
B、关于怎么教?
㈠朗读。
关于朗读,根据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注意激励,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2、教给孩子正确读书的方法,坚持去做。
3、把朗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主要方法、重要手段、主要目标、主任任务。
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低年级主要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中年级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强调朗读实践,迈向习惯。
中年级孩子年龄还小,感悟、理解能力不够强,老师的示范、巧妙地引导不可少。
教师备课要备朗读。
教师能把课文朗读好,才能让学生把课文朗读好,才知道在哪些地方进行有重点的指导。
一个朗读好的教师,才能教出朗读好的学生。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
充分读书,深入体会,展开想象,教给技巧——停顿、轻重、疾徐、语气、节奏、连贯、基调等。
这里特别提出一点: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要从部分再回归整体,把握基调,感情朗读全文。
只有全文朗读好了,才算真正读好了课文。
目前感情朗读全文的工作,做得不够。
㈡默读。
当前的语文课,默读教学不被重视。
课堂上,老师讲有余,学生学不足;课堂热闹有余,安静不足。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有耐心,给学生留出充分地默读思考的时间。
教师千万不要用问答追赶学生。
教师心态不浮躁了,课堂才不浮躁,才会给学生留出充分地自读时间,让学生静静地读书、思考、体会。
注意以下八点:
教给方法;以问促读;耐心等待;安心阅读;紧张思维;组织语言;大胆交流;培养习惯。
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1、要教会学生能找到课文中的重要词句——认真阅读,把握全文大意;找出重点段;在重点段中找到重点的句、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在重点句子里面,抓住重点的词;弄清这个词在词典里有几个义项,从这几个义项里面选择一个义项,作为该词语在上下文语境下的基本义项;有了这个基本义项,然后再联系上下文语境,思考这个词在上下文的语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