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详解100篇提高篇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
《文言文阅读详解100篇提高篇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详解100篇提高篇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女)
豆蔻年华
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
7
15(女)
及笄笄年
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15(男)
束发成童
古代男孩将头发由两髻(总角)束成一髻叫做“束发”,束发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
9
20(男)
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算作成人,要举行加冠礼,故称。
10
30(男)
而立
30岁称“而立”之年。
语出《论语》:
“三十而立。
”
11
30(女)
半老徐娘
称年老而尚有风韵的妇女
12
40岁(男)
不惑之年
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13
50岁
半百、知命之年
半百即50,人人皆知,但多指岁数,如年已半百,年近半百等。
50岁又称“知命”之年。
知命指认识天命,按现在的说法,应为认识自然的法则。
14
6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
古时用干支纪年为六甲子。
因为它以天干与地支依次循环搭配,六十周而复始,所以也称“花甲子”、或“花甲”。
后来也用“花甲”或“花甲子”代称60岁。
耳顺:
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15
70岁
古稀、致事之年
语出杜甫《曲江》诗之二: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来人们就用“古稀”或“稀年”作为七十岁的代称。
致事、致政是一个意思,即辞去官职,也叫致仕。
16
80-90岁
耄耋之年
耄耋(mà
odié
)80~90岁称耄和耋,也用作对老年人的泛称。
尢以九十岁称谓多。
17
100岁
期颐、人瑞
100岁“期颐”。
语出《礼记·
曲礼》上:
“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解说:
“期颐,犹要也;
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期待的“期”就是需要的要。
4、孙叔敖埋蛇看似是小事,却体现了叔敖善良、仁义,能为他人着想的优良品质。
这也是能成大事者的先决条件。
故事包含着: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小恶而为之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
【练习题】
请回答:
孙叔敖出游回来后为什么哭泣呢?
孙叔敖是一个具备什么品质的人?
为什么?
【译文】
孙叔敖幼年的时候,出去游玩时,看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
回到家里孙叔敖哭泣了,他的母亲问他哭的原因。
孙叔敖回答说:
“我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人是要死的。
之前我看了它,所以我恐怕会离开母亲而死去。
”他母亲说:
“蛇现在在哪里?
”孙叔敖说:
“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把它杀了埋起来了。
”他母亲说:
“我听说做了积阴德的好事的人,老天会报答他的好处的.你不会死的。
”等到孙叔敖长大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知道他是个仁义的人了。
2、欧阳询观碑
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书林记事》
1、尝:
曾经。
2、行:
走,此处可以理解为赶路。
3、书:
写。
古文中“书”另一个比较特殊的意思是“书信”,比如《诫子书》、《与妻书》、《与朱元思书》等。
4、驻:
停留。
咱们现在有词语“停驻”、“驻车”等保留了原义。
5、良久:
许久、很久。
“去”古文中另一个意思要注意:
“距离”,比如“去此处三百里”。
7、复:
再。
“复习”就是再学习一遍。
8、反:
通“返”,返回。
9、伫立:
长时间地站立。
10、及:
等到。
11、乃:
就。
12、布:
摊开;
铺开。
(名词作动词)
13、裘:
皮衣;
皮草。
14、因:
于是。
15、宿:
过夜。
16、三日:
泛指多日。
古文里的“三”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实指,是虚数。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是几个人在一起走。
17、方:
才。
【拓展】
欧阳询:
唐代著名书法家,所写的字被称为“欧体”。
和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的书法】
索靖:
西晋著名将领,书法家,擅长章草。
【索靖书法】
中国汉字的演变
咱们中国的汉字经历了从商朝的甲骨文开始,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以及行书的基本演变。
使人们越来越便于使用,成为了我们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的标志之一。
【练习】:
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晋索靖所书。
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欧阳询曾经行走在路上,看到一块古碑。
(上面的字)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
他停下马观看这石碑上的字,看了很久后才离开。
他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看,等到疲乏了,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又露宿在石碑前,好几天才离开。
3、乐不思蜀
王问禅曰:
“颇思蜀否?
”禅曰:
“此间乐,不思蜀。
”xì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
“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
‘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
’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
“何乃似郤正语邪!
”禅惊视曰:
“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三国志》
1、王:
指司马文王,就是《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
咱们经常听到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指的他。
2、禅:
刘备的儿子刘禅(shà
n),蜀国后主。
小名阿斗,就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
后来蜀国灭亡,刘禅投降后被送到了洛阳居住,封为“安乐公”。
3、颇:
很,甚。
4、郤正:
蜀国的大臣,后来跟着刘禅到了洛阳。
5、闻:
听说,听到。
6、之:
代词,指刘禅的话。
7、若:
如果。
8、宜:
应该。
9、陇、蜀:
陇指甘肃东部;
蜀指四川中西部。
成语“得陇望蜀”意思是:
已经取得陇西,还想攻取西蜀。
比喻得寸进尺,贪心不知满足,贪得无厌。
10、西:
向西,对着西方。
11、会:
正好,正赶上。
12、对:
13、何乃:
1、怎能,何能。
2、何况。
3、何故,为何,为什么。
这里是第三个意思。
14、邪:
耶,通假字。
语气词,“吗”或“呢”。
15、诚:
确实。
16、左右:
旁边的人。
《三国志》:
这是晋代史学家陈寿写的一部记录三国时期历史的断代史。
分为《魏书》、《吴书》、《蜀书》三部分。
后来,裴松之给做了注,使它更加详细。
作为史书,和《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列为“前四史”。
后来,罗贯中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练习】
1、出自本文的成语是。
2、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宜泣而答曰会王复问
司马文王问刘禅:
“你很思念蜀国吗?
”刘禅说:
“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
”郤正听说了这件事,就请求拜见刘禅,说:
“如果以后司马昭(文王)再问起时,你应该哭泣着回答说:
“先父的坟墓都葬在蜀地,你心里面对西方就悲伤,没有一天不思念的。
然后趁机闭上眼睛(表示悲伤。
)”正好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之前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说:
“为什么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说的话呢?
”刘禅听了大惊,看着司马昭说:
“您的话确实没有错。
”旁边的人都笑了。
4、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huà
n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
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苏轼《东坡全集》
1.
昼:
白天。
2.置:
安放。
放置。
3.浣衣:
洗衣服。
咱们在古诗文中经常见到浣纱这个词,比如西施就是浣纱女。
4.驰:
奔驰,跑。
5.仓皇:
匆忙而且慌张的意思。
6.之:
这里是代词,指老虎。
注意“之”这个词的几种常见的意思:
a代词,指人或物或事情。
b动词,到,往。
b的。
d无意义。
7.戏:
嬉戏,游戏。
8.自若:
神情不紧张。
比如咱们现在的成语:
泰然自若。
9.熟:
仔细。
10.视:
看。
比如:
非礼勿视。
11.久之:
很久。
之在这里就无意义。
12.以:
用。
13.首:
头。
割发代首。
14.庶几:
差不多,有那么一点。
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15.寻:
随即,不久。
16.卒:
最终。
17.去:
18.意:
估计,推断。
19.被:
施加,给......加上。
20.欤:
句末语气词。
很多时候相当于吗。
庶几:
I.差不多,近似。
II.希望,但愿。
III.或许,也许。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
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道理或启示】
1、面对困难,只要不畏惧,就一定能够战胜。
2、无知者无畏。
3、初生牛犊不怕虎。
1、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虎熟视久之,虎亦寻卒去。
2、本文说明的道理是:
面对困难,。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自己去河边洗衣服了。
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沉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泰然自若在沙滩上嬉戏玩耍。
老虎仔细地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傻乎乎的),竟然还是不感到奇怪、害怕,老虎没多久最终离开了。
我推断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
可是对于不害怕老虎威风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地方施展了吗?
5、诸葛恪得驴
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
恪父瑾面长似驴。
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
诸葛子瑜。
恪跪曰:
“乞请笔益两字。
”因听与笔。
恪续其下曰:
“之驴”。
举坐欢笑。
乃以驴赐恪。
1、诸葛恪:
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
据说诸葛瑾长得丑,脸是驴脸。
2、似:
好像。
3、会:
宴请,聚会,集会。
4、使:
派,让。
使其他的意思还有:
名词,使者。
动词,出使。
5、检:
标签。
长检:
长长的标签。
这里是动词,贴着长长的标签。
6、益:
增加。
7、因:
8、听:
听从。
9、与:
给。
10、举:
全。
比如“举世无双”、“举国闻名”都是这个意思。
11、坐:
通“座”,座位,举坐是全部在座的人。
12、以:
把。
1、名与字。
古人除了名之外,还有“字”。
一般平辈之间或者自己尊重的人,在提到名字时要叫他的“字”,表示尊重。
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等可以直呼其名,否则的话直呼其名有不尊重的意思在里面。
2、《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中对此事的描述:
恪字元逊,身长七尺,极聪明,善应对。
权甚爱之。
年六岁时,值东吴筵会,恪随父在座。
权见诸葛瑾面长,乃令人牵一驴来,用粉笔书其面曰:
“诸葛子瑜”。
众皆大笑。
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曰:
“诸葛子瑜之驴”。
满座之人,无不惊讶。
权大喜,遂将驴赐之。
3、道理: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地面对,换一种方法或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
翻译句子。
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瑾的长子。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样。
有一天,孙权聚集(宴请)大臣们,让人牵一头驴来,贴了一张长的标签在驴的脸上,写着:
诸葛恪跪下来说:
“我乞求您给我笔来增加两个字。
”孙权于是就听从了他,给他笔。
诸葛恪接着(诸葛子瑜)的下面写了:
全部在座的人都笑了。
(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6、齐人攫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适鬻(yù
)金者之所,见人操金,因攫(jué
)其金而去。
吏捕得之。
官问曰: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对曰:
“取金时,不见人,徒见金耳。
——列御寇《列子·
说符》
1.昔:
以前。
现在有词语“往昔”也是这个意思。
2.欲:
想要。
者:
3.旦:
早晨。
4.衣冠:
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穿衣戴帽。
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用,属于词类活用。
5.之:
到,去。
6.适:
往,到。
注意“之和适”两个字的意思有时候是相同的。
“适”也有正好的意思。
7.所:
地方,……地方。
8.因:
于是。
9.攫(jué
):
夺,抢。
10.去:
离开。
11.鬻(yù
出售.卖。
成语:
卖官鬻爵。
12.焉:
那里,这里。
13.子:
您,对人的尊称。
14.徒:
只,仅仅。
15.何:
为什么。
16.对:
17.取:
拿。
18.徒:
只,仅仅。
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利欲熏心,做事胆大妄为的人。
成语“齐人攫金”:
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利欲熏心,不顾一切。
《列子》,作者列御寇,
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清旦衣冠而之市。
适鬻(yù
)金者之所,
取金时,不见人,徒见金耳。
以前齐国有一个想要金子的人,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去了集市。
他到了卖金子的地方时,(看见别人买金子,)于是就抢了那人的金子离开。
官吏抓住了他,审问他说:
“人都在那儿(这里),你为什么还抢别人的金子呢?
”齐人回答他说:
“我抢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金子。
7、商鞅立信
(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民信之,卒下令。
——《史记》
1、令:
命令。
2、既:
已经。
3、具:
具备,准备好。
4、布:
发布,公布。
5、已乃:
不久。
6、市:
集市。
7、募:
招募。
8、徙:
迁徙,搬。
9、置:
10:
予:
给,赐给。
11、怪:
感到奇怪。
12、辄:
13、以:
来。
14、卒:
最终,最后。
1、商鞅: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
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
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后来因得罪了秦国的大人物,被处以车裂的酷刑。
2、金:
古代的货币单位,据说一金为二十两银子。
3、卒的几种意思。
a“步兵”b“末尾,结局”c“终止,尽,完毕”,d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统称e“终究,终于”f通“猝”(通假字):
g突然,仓猝。
4、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诚信很重要。
要想让别人相信自己,自己必须先做到守信用。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经准备好了,还没公布,担心(害怕)百姓不相信自己,不久,(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集市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有能力(将木头)搬动立到北门的人,给予(他)十金。
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
(商鞅)又说:
“有能力搬(木头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
”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商鞅)就立即给了他五十金,用(这件事)来表明不欺骗(百姓)。
百姓相信了商鞅,最终颁布了那法令。
8、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jù
屦,妻善织缟(gǎo),而欲徙(xǐ)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xiǎn)行;
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p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韩非子》
1.徙:
迁徙。
2.身:
自己,本人。
还可以理解为:
亲自。
3.善:
擅长,善于
4.
屦:
古代的一种鞋子,用麻、葛等制成。
5.缟:
白绢,鲁人用缟做帽子。
这种白绢被称为鲁缟,很出名。
古人说过“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也。
”的话。
6.或:
有人,有的人。
7.子:
8.穷:
穷困,贫穷。
9.履:
鞋,这里用作动词,穿鞋。
10.跣行:
赤脚走路,跣,赤脚,光着脚。
11.为:
是。
12.被(pī)发:
被:
通假字,同“披”;
披头散发。
13.其:
作副词用,同“岂”,难道。
14.冠:
帽子。
15.以:
凭借,依靠,用。
16.长:
擅长。
这里是长处,(擅长的技能技能)。
17.游:
游历
18.其:
怎么
1、其:
其一般情况下是代词,相当于他(它、她),他(它、她)们或他(它、她)的,他(它、她)们的。
还有一种情况下是语气助词,可以表示揣测、反问或者祈使、命令、劝勉等语气,可以翻译成怎么、一定、大概等。
其他还有其中的意思。
2、本文说明的道理:
做事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翻译:
鲁国有个人自己擅长编织鞋子,妻子擅长编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
“你搬到越国去必定会很贫穷。
”鲁国人问:
“为什么呢?
”这个人回答说:
“鞋是(人们)用来穿它(来走路的),但是越国人光脚走路;
白绢(做成帽子)是(人们)用来戴的,但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
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怎么能办得到呢?
9、徐有功秉公执法
皇甫文备,武后时酷吏也,与徐大理论狱,诬徐党逆人,奏成其罪。
武后特出之。
无何,文备为人所告,有功讯之在宽。
或曰:
“彼nǎng曩时将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
”徐曰:
“汝所言者,私忿也;
我所守者,公法也。
安可以私害公?
1.皇甫文备:
人名,复姓皇甫。
2.武后:
指武则天。
3.徐大理:
指徐有功。
大理,官名,主管刑法。
4.论狱:
判决案件。
狱:
案件。
《曹刿论战》中有“小大之狱”。
5.诬:
诬陷。
6.党:
意见相合的人或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团体。
结党营私。
7.逆人:
叛逆分子。
8.党逆人:
和叛逆分子勾结。
9.特:
特地,特意。
10.出:
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徐有功脱离被诬陷的罪状。
和后面的不一样。
11.无何:
没多久。
12.为……所:
被动句的标志。
为人所告:
被人告发。
13.宽:
宽松。
14.曩:
nǎng,以往,过去,从前。
以后学《捕蛇者说》会看到这个字。
15.反:
反而。
16.出:
脱离。
17.安可:
怎么可以。
1、狱:
现在的意思是监狱。
在古文中有个特殊的意思是“案件”,这个意思一定要注意。
比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就是指大大小小的案件。
2、为……所:
被动句的标志,要翻译成“被字句”。
张飞为手下所杀。
就是:
张飞被手下人杀死了。
3、酷吏:
残酷的官吏。
武则天时期酷吏的代表人物是来俊臣,可以读读“请君入瓮”的故事。
中国姓氏中的复姓:
复姓:
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
如欧阳、司马等。
复姓的来源较多,从官名来的,如太史等
;
以封邑命名的,如令狐、羊舌等
有些以居住地而来的,如东郭、南郭和闾丘等
。
也有如公良、公羊和颛孙
等以先祖名字而来的。
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如拓拔和尉迟、万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称而来的谷梁姓。
【启示或道理】
为人要大度。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自己的个人恩怨而公报私仇。
做事要秉持公正,不能因为个人恩怨而公报私仇。
徐有功是个的人。
皇甫文备,是武后(武则天)时代残酷的狱吏,和徐有功讨论案件,诬蔑徐有功与叛逆分子勾结,呈报皇上他的罪状,武则天特意让徐有功解脱被诬陷的罪责。
不久,皇甫文备被人告发,但徐有功却按正常的制度来处置他,有的人说:
“他先前诬陷你,想要置你于死地,现在你反而想放了他,为什么呢?
”徐有功说:
“你说的是私仇,我所坚守的是公正的法律,怎么可以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去危害司法公正呢?
10、陶母责子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
尝以一坩鲊饷母。
母封鲊付吏,反书责侃曰:
“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1.
鱼梁吏:
主管河道渔业的官吏。
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土石横截水流,留一个缺口,让鱼随水流入竹篓一类器具中。
2.坩鲊zhǎ:
坩,盛物的陶器。
类似于坛子或缸之类的。
鲊,经过加工的鱼类食品,如腌鱼、糟鱼之类。
3.饷:
用食物送人。
4.反书:
回信。
书,书信。
5.为:
6.益:
好处。
1、陶公,这里指陶侃,著名将领。
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
就是写《桃花源记》的那一个。
2、见饷:
送给我。
见在这种情况下是表示他人的行为涉及自己。
再比如:
请见谅。
就是请原谅我。
3、“非惟…乃…”这是一组关联词,也称为文言文的固定句式,相当于“不仅…而且”。
【中心思想】
孝敬要公私分明。
陶母教育有方,让陶侃成为了栋梁之才。
翻译句子
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陶公年纪轻时担任负责河道和渔业的官吏。
曾经把一坛腌鱼赠送给母亲。
母亲将腌鱼封好交给使者,回信责备陶侃说:
“你身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而且增添了我的忧愁啊!
11、刘备托孤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先主又为诏chì
敕后主曰: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三国志•诸葛亮传》
1.先主:
指刘备。
先:
死去的。
如先皇、先帝、先父等。
2.永安:
地名,白帝城。
李白《早发白帝城》也是这里。
刘备在这里去世。
3.笃:
重,病重。
4.属:
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