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南京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特级施工企业2家,一级施工企业134家,二级施工企业492家,三级施工企业1612家。
企业资质类别和经营范围已涉及房建、安装、市政、道路、园林、钢结构、智能化、装饰装潢、隧道等领域。
(三)监管手段不断创新,市场秩序日益规范。
建筑工程质量稳中有升。
”十一五”期间继在全省率先实施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后,又结合南京实际,在全省率先实施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确保了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住宅工程质量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百姓对住宅工程质量投诉逐年下降。
为确保建筑工程在其全寿命周期内的结构安全度,近年来又在全市开展了优质结构的评选活动,二年来已有607项工程经过评定。
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水平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筑业未发生重特大伤亡事故,事故伤亡率呈逐年递减态势。
为加强对现场施工扬尘、车辆抛洒以及重大危险源的监控,起对全市城区施工现场实施远程监控,提高了施工现场监管的数字化水平。
同时对建筑工地文明施工实施红黄牌管理制度。
建筑市场逐步规范。
面对建筑市场层层转包、违法分包等突出问题,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劳务经理登记制度,经过对”包工头”培训登记,变”堵塞为疏导”方式,授予她们劳务经理身份,使她们从地下浮出水面,把她们的经营行为纳入市场监管范围。
同时联动税务部门,在开票纳税前将所有分包合同纳入备案管理,提高了分包行为的透明度。
建立保障体系,促进建筑市场和谐发展。
实现了民工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实名制管理,使广大建筑民工享受了与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
建立了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使民工的工资权益得到保障,由讨要工资引起的大面积群访和治安事件逐年减少。
(四)需要破解的几大发展中的问题。
一是产业集中度不高。
南京地区建筑业当前共有等级以上各类施工企业2240家,特级资质2家的总承包企业,一级资质企业为134家,二级492家,其余均为低资质企业。
以为例,南京地区建筑业共完成总产值约1500亿元,把这1500亿分摊给二级以上企业,平均每家只有2.3亿元产值,仅处于等级申报和维护资质的边缘。
产业集中度不高,导致企业管理成本加大,经济效益低下。
同时企业结构不尽合理,全市房建企业1353多家,占全市建筑业企业总数的70%以上,而且大多是单一的土建经营,企业税润甚微,处于养队伍、撑门面的低端运行状态。
二是经营外向度不高。
”十一五”期间,随着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的不断深入,企业的多元经济份额不断提升,同时由于省内和市内市场的扩大,企业加大了对本地市场开拓的力度,正因为如此,这几年企业原在特区、发达地区、油区、边区和境外的市场份额逐步减少,一些经营多年有较深人脉资源的老市场也逐步丢失。
过去南京地区建筑企业生产总值的60%以上是在外地完成的,现在在外地完成的施工产值只占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左右。
外向度不高使得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减弱。
三是品牌知名度不高。
整个”十一五”期间,南京地区获得国家级优质工程屈指可数,而本市建筑企业创立的只有二项,与省内其它建筑业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
企业高级人才缺乏,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经营规模虽然上去了,但名牌知名度并不高。
因此,企业发展长期处于徘徊状态,难有新的突破。
第二部分:
南京建筑业”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宏观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时期,江苏和南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南京的城市建设将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南京建筑业将面临难得发展机遇,同时由于江苏和南京建筑市场相对开放,市场准入的门槛较低,南京建筑企业将在家门口面临众多外来企业的竞争和挑战,甚至眼睁睁看着外来企业在家门口建高铁、架桥梁、挖地铁,自己却无缘参与。
(一)世界经济处于复苏期,为南京建筑业”走出去”带来良好机遇。
欧美建筑市场趋于稳定,中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全面恢复期,拉美和非洲大规模建设已拉开序幕。
同时国家对企业”走出去”搞投资建设的扶持力度也逐步加大。
中国制造正在转型为中国创造,中国施工正在向中国建设方面转型。
(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国内有效需求持续增长。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量巨大。
今后五年中国每年将有20万亿的固定资产投入,其中三分之一以上靠建筑业来完成。
二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板块”,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八大经济圈”等区域经济的规划与实施,必将给中国带来新一轮的投资建设高潮。
三是随着我省城市化、村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南京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提升,一批交通工程、公用保障设施工程、环境保护工程等将全面铺开,这些都为我市建筑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四是各级各地政府的关心和扶持。
省政府于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我市各区县这几年都陆续出台了扶持建筑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市级建筑业主管机构的职能和资源实施了调整和重组,管理关系进一步理顺。
区县建筑业主管部门大多继续保留,有的还得到强化,这些都为全市建筑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十二五”时期南京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外开放的深入,境外建筑企业凭借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上的优势,将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与国内建筑企业展开竞争。
二是我市当前只有2家特级资质的建筑企业,缺少一批品牌知名度高、综合实力强的航母级的龙头企业。
三是高级和专业人才紧缺、资本运作乏力仍是制约建筑企业发展的两大瓶颈。
四是建筑市场自身的问题。
如最低价中标、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以及名目繁多的各类保证金等,都成为扰乱市场秩序、加重企业负担、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部分:
南京建筑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做强做大南京建筑业这个既定目标,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加快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建筑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科技进步、人才开发和品牌建设,更加注重提升核心竞争力,经过不懈努力,基本告别数量型、速度型、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的增长方式,真正走上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型、科技型的发展道路,把南京建筑业打造成为具有较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现代产业、节能减排的绿色产业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贡献率产业。
(二)遵循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第一,在为社会提供优质、舒适、安全、节能的”绿色建筑”和良好服务的同时,在建筑施工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群众日常生活和环保的影响。
第二,在建筑行业和建筑企业内部全面体现人文关怀。
让广大从业人员的正当权益切实得到保障,并共享发展成果。
第三,把”人才强企”、”人才兴业”放到突出位置。
着力提高人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提高行业和企业的整体素质。
——坚持又好又快原则。
一是确立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任务,要从过去的”又快又好发展”向”又好又快发展”转变;
二是选择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方式模式,要从过去的”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转变,强调”质量优先”、”效率优先”、”效益优先”,在”做强做优中做大”;
三是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坚持协调发展原则。
一是企业结构协调。
全市大中小建筑企业和总分包建筑企业都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形成大中小企业的配套成龙和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的配套成龙。
二是专业结构协调。
努力实现全市房建企业同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装饰企业、钢结构、网架、建筑智能化等专业的比例科学合理,特别是专业企业要各得其所、各显其能、协调发展。
三是区域发展协调。
全市建筑业江南江北要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四是全市建筑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相协调。
把建筑业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整个社会前进的幅度统一起来,努力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农民增收、为社会全面进步作贡献。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是注重积蓄人才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二是要培育市场资源。
在立足南京和江苏市场的同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努力拓展新兴市场。
三是加强银企合作,建立通畅的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原则,按照扶优扶强、做专做精的原则,着力培育郊区县强势企业和优势企业。
坚持把郊区县农村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有计划地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充分发挥建筑业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主要目标
1、到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640亿元,力争向3000亿元目标冲击,年均增长确保不低于省里制定的12%要求,其中也确保三区二县建筑业年均总产值均超过100亿(”十一五”末期江宁区和高淳县已经突破100亿),多数以上区县跨入建筑强县(区)标准,南京市保持建筑强市的称号。
2、在增长中求转型,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发展多元经济。
向房建以外专业类别发展,力争在铁路、交通、轨道、水利等领域有重大参与性突破,在市政、道桥等方面有较大增幅。
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6%以上,在全省建筑业份额占有率10%以上,向全国各大区域市场渗透,境外营业继续扩大规模。
3、在本市注册的建筑业企业2-4家能突破100亿元营业额,形成引领南京建筑业的龙头企业。
新增有1-3家建筑业企业资质晋升为国家特级总承包资质,发展4-8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特级企业或企业集团(其中三区二县要占2-4家),发展15个以上年产值超20亿元和30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形成南京建筑业企业规模化格局。
4、全市建筑业企业创鲁班奖和国优奖20个以上。
5、科技投入占税后利润的指标,特级企业大于15%,一级企业大于8%。
创国家级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5个,省级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100个。
年均获得国家级工法1-3项、省级工法3-5项;
每年增加2个以上由本地企业主编或参编的国家级行业标准或规范或创造专利。
6、全面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工程质量报监率100%,质量投诉回复或处理率100%,建筑施工企业和施工现场标准化合格率均达100%。
优质结构工程占有率达40%以上,省、市级文明工地占总工地数40%以上。
7、年均增加建筑类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分别为60-100、300-500人;
培训建筑类建造师5000人次,新培育300名一级建造师、600名二级建造师;
组织培训非建筑类建造师人次;
三类安全证书人员继续教育100%;
特殊工种培训持证上岗率100%;
建筑业一线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率达95%,从业人员培训20万人次,农民工业余学校按照部标准占工程项目部数100%。
8、建立完善的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将招标市场信息和工程现场信息联动管理,实现”二场”动态管理联动,完善扣分、”挂牌”、准入、清出、考评机制,规范建筑分包管理,提高合同备案率。
第四部分:
南京建筑业为实现”十二五”战略目标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企业做强做大。
建筑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转型升级。
而企业转型升级,在根本方向上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走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
在具体思路上就是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速度型向效益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在实际操作上则要抓好三大关键环节。
大力创新建筑企业经营方式。
大力发展施工总承包、工程总承包。
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经过资质升级,充实经营科技人员,增强科研、设计、施工、采购一体化能力,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
加强银企合作和资本运作,积极稳妥地采用BT、BOT等建设方式,逐步实现由单纯工程施工向项目开发带动施工转变,由建造建筑产品向经营建筑商品转变,由施工型建筑企业向资本运作型建筑企业转变。
纵向延伸、横向拓展推动多元经营。
建筑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向与建筑施工关联度较高的上下游产业延伸,可有选择地进入房地产业、建材业、服务业等行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努力形成”一业为主、多元并举、主业创名、副业创利”的经营格局。
大力创新建筑企业管理方式。
建立新型母子公司体系。
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企业组织结构体系,建立以投资公司为母体的母子公司组织体系。
母公司专司资本经营,子公司为各专业分公司,专司生产经营。
母公司动态分析市场形势和各子公司经营能力及经营状况,将资金向利润高端投放,取得企业管理效益最大化。
实行扁平化开放式管理。
在企业内部形成高效的组织结构、密切合作的团队关系和有力的综合协调机制。
针对内部管理和市场拓展需求,建立高效的信息化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融合,缩短企业管理流程以及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实现资源的最快优化配置。
尝试推行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模式。
培养建筑行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把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去管理经营,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并建立健全企业职业经理人考核评价制度。
大力创新建筑企业施工方式。
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提高施工企业生产力。
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引进使用先进的机构装备,在硬件建设上形成新的竞争力,提高效率,缩短工期,减少施工污染。
推行绿色施工方式。
推广使用低碳建筑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减少环境污染;
组织绿色施工技术难题攻关,将保护环境、节能资源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
推广建筑工厂化,积极探索和运用新的建造模式。
经过模块化设计、工厂化制造、集成化施工,形成建筑工厂化生产和施工能力。
推动建筑产业园建设。
在建筑工厂化的基础上,建立建筑产业园,提高集约化程度,从根本上推动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的转变。
(二)加快结构调整,推动建筑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首先是调整企业结构。
南京现有的企业结构不尽合理,大型企业少,航母级的龙头企业更少,导致了产业集中度不高。
”十二五”期间,建筑企业要克服”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观念,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整合现有的有效资源,形成优势和强势,打造更高平台。
大企业要走工程总承包和施工总承包发展的道路,中小企业则要克服”小富即安”,”小本经营”的发展理念,往做专做精的方向发展,在市场上找准位置,与大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同时企业还要加强与银行的合作,提高工程建设中的融资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
其次要调整经营结构。
建筑企业在做好主业的同时,还要抓好市政道路、装饰装潢、智能化、水利、消防、钢结构、地基基础、建材生产等方面的经营,在专业上要实现向高铁、桥梁、地铁方面渗透,力争跨越行业领域做大建筑施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利润链,实现建筑经济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三是调优经营布局。
南京建筑企业在立足南京和江苏建筑市场的同时,要根据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国内各大区域经济板块的规划,把开拓经营和触角向上述领域和区域延伸,努力打破固守一城一地的经营格局,提高经营的外向度。
(三)确保质量安全,推动建筑业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为本、联动监管”的工作思路,以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责任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建立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夯实工作基础。
严格落实质量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出台建设工程安全质量事故责任认定办法,进一步明确工程参建各方主体和注册执业人员的质量安全责任要求,落实工程质量安全终身责任追究制。
建立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市场和现场之间等全方位的联动监管工作机制,推行工程质量报告和保险制度,及时、全面地掌握工程质量动态,切实防范和化解工程质量风险。
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督管理效能。
加强工程建设现场动态管理,研究制定工程质量安全现场动态管理标准和考核办法,探索建立工程质量检测强制抽检模式。
开展以信息化建设为辅助管理的”建管通”、”质监通”、”安监通”等工程建设现场动态管理措施的研究。
加快构建统一的质量安全信用信息平台,做好企业和个人安全质量信用的采集、管理和发布工作。
进一步规范优质工程奖的评审活动。
突出监管工作重点,促进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进一步探索施工实时监测和工程远程监控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项工程的安全管理,强化工程突发险情和事故的应急处理,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
着力加强重大项目的质量安全管理,建立重大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督查和信息报送制度,提高建设工程各方主体的安全责任意识。
进一步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在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和配足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上,加快落实监督机构的工作经费,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监管人员的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对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考核,逐步建立责任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的质量安全监管队伍。
(四)加强对科技和人才培养的投入,不断提升队伍素质和施工生产的科技含量。
加快建立健全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
组织力量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先导性作用。
借鉴和整合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和形成我市建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企业技术研发和技术中心建设,组织技术难题攻关,做好行业标准和规范、技术总结、工法、专利的编写和申报,力争在建筑业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推动我市建筑企业形成更多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积极探索适合建筑业实际的科技发展市场化、产业化的新途径。
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典型示范为手段,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为现实生产力。
继续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业。
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的生产工艺,加强技术积累,为全市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积蓄后劲。
加大”六大人才高峰”建筑业项目和市场急需人才培训工作力度。
特别是在铁路、公路、机场、码头、轨道、城建等专业施工领域,加强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和高层次人才培训。
着力培养和造就一个高素质现代建筑企业家群体;
一批技术业务精通、管理经验丰富的项目经营管理团队;
一支技术精、能吃苦、守纪律的一线操作工队伍。
(五)深化体制机制各项改革,构建新型生产关系。
为了进一步解放建筑生产力,发展建筑生产力,需要继续推进生产关系变革,深化建筑企业体制机制各项改革。
合理分离所有权,充分发挥产权的各项功能。
调整和优化建筑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少部分尚未改制的建筑企业要主动引进各类资本要素参与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努力形成复合所有制的产权结构;
部分股权过于分散的企业,要加快股权向经营管理者集聚;
部分股权过于集中的企业,要经过股权流转集聚发展要素,化解经营管理风险。
利用多渠道资金改组企业,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
鼓励企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帮助有条件的企业直接或间接经过国内外金融机构进行融资。
根据企业经营和资信情况,有条件的企业可在国内外发行企业债券或股票上市。
利用多种资金渠道进行建筑业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造,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盘活存量、优化资本结构为重点,经过改制、改组、改造和强化管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实现产权的流动性和可交易性,为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提供市场环境。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争取到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促进产权流动,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提升建筑企业的市场化水平。
合理调整企业资产结构,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支持跨行业、跨地区兼并,推动企业存量资产流动和重组,优化资产结构,实行资产经营负责制,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全面推进我市建筑业企业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自职责,规范企业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效率,促使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内高效运行。
深化企业管理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改革。
进一步创新建筑业企业的管理机制,加强总部对项目部的管控,有效解决管理僵化、效率低下等问题。
积极创新用人机制,完善用人办法,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着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开发实践中不断创新机制、创新路径、创新方法。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探索以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多种收益分配方式,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技术骨干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六)推进政府职能根本转变,为行业和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着力营造行业发展政策环境。
制订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法规。
经过产业政策和行政手段优化产业结构。
制定出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性意见,科学、合理的调控企业资质等级和数量规模,形成大中小结构合理、总分包比例协调的企业结构形式。
加大行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
推动政府出台减轻建筑企业负担,优化建筑市场,特别是扶持建筑企业做强做大的政策法规,做好建筑业企业新资质标准宣贯和就位工作。
继续大力培育扶持龙头建筑企业。
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建筑企业。
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联合、兼并、重组,形成一批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等综合能力的大型建设企业集团。
打破行业和地方壁垒,全面开放市场,消除市场准入障碍。
引导大型建筑企业积极参与高端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