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下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772116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下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下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下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下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下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下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文档格式.docx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下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下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下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文档格式.docx

蒸馏水、汽油、食用油、食盐、蔗糖、消石灰、硝酸钾、高锰酸钾

六、教学设计思路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理论认为:

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从学生出发。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认为:

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主动的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

因此本节课知识的建构,主要基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教师主要是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设计一定的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做好课本中的探究活动,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各抒己见的特点,使探究问题的这个过程更为的生动有趣,最终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通过实验的探究解决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这种学习方法符合人认识事物的规律,对于知识接受来说不容易遗忘,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验的基本操作:

试管的振荡、给试管加热、溶液的配制、量筒的使用及仪器的洗涤等。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同学们,科学上的很多发现和发明灵感都来源于生活,比如苹果砸中牛顿的头,引发了牛顿对地球引力的思考,而老师在泡糖水的过程中提出了如下疑问

疑问1:

相同条件下,为什么糖在水中能形成溶液,面粉在水中不能形成溶液?

 

学生回答:

糖易溶于水,而面粉不易溶于水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引出溶解性的概念,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

【引出概念】

相同条件下,糖与面粉在水中溶解的能力不同,在化学上,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称为物质的溶解性【板书】

一、物质的溶解性:

1、定义:

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

理解溶解性的概念

【提出问题】

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我们先来看看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现象,从中是否能够受到启发

1.食盐和泥土放入水中,是否都能溶解?

2.衣服上沾了油污,用水洗不干净,但汽油却能洗去油污?

3.要使冲出来的糖水尽可能的甜,同样一杯水,你用热水还是冷水?

根据这三个问题,你能想想看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吗?

讨论后回答:

1、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而泥土几乎不溶。

2、油污不溶于水,却很容易溶解在汽油中。

3、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比较多

猜想一:

溶解性与溶质的种类有关

猜想二:

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猜想三:

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对于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猜想

【实验探究】

接下来请同学们做几个小实验来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1:

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食盐、蔗糖、消石灰(氢氧化钙)各1g,再用量筒各量取5ml水,加入三支试管中。

振荡片刻,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实验2:

取A、B两支试管,分别滴入少量食用油。

往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往试管B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3:

取1支试管,加入5mL水,然后加入3g硝酸钾,充分振荡,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

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归纳】【板书】

22、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1溶质的种类(性质)

2溶剂的种类(性质)

3温度

进行分组实验并完成ppt上的表格,各组派代表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得出结论

序号

溶质

溶剂

现象

1

食盐1g

水5mL

食盐完全溶解

2

蔗糖1g

蔗糖完全溶解

3

消石灰1g

消石灰没有完全溶解

结论

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4

食用油

食用油不溶于水

5

汽油

食用油溶于汽油

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温度

6

硝酸钾3g

室温

固体没有全部溶解

7

加热

固体全部溶解

同一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学会对比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与分析归纳能力及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接下来我们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有些中药常用白酒浸泡制成药酒,为什么?

2、沾了油漆的手为什么常用酒精、汽油、香蕉水(香蕉水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才能洗干净?

3、你知道衣物是用什么干洗的吗?

根据信息找到答案

资料:

人们常用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溶剂溶解某些在水中难以溶解的物质,如用酒精溶解化妆品中的香精、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用氯仿溶解有机玻璃。

在许多化工产品、涂料、粘接剂的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酒精、苯、香蕉水等溶剂。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生活中的化学,有用的化学

疑问2:

在一杯水中不断加糖,糖能不断溶解吗?

像实验一中这样,不能再溶解硝酸钾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你能给出饱和溶液的定义吗?

【板书】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

饱和溶液

有没有办法两支试管中没有溶解的硝酸钾继续溶解呢?

【得出结论】

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办法:

加水或加热

你能对上述饱和溶液的定义做出完善吗?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硝酸钾饱和溶液还能溶溶解别的物质吗?

【演示实验】

取底部有固体的硝酸钾溶液,取适量上层清液倒入烧杯中,再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固体,观察现象

你能对饱和溶液的定义做出最终完善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思考】

你能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推出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吗?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如何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1、相互转化

不饱和溶液

信息:

温度越高,氢氧化钙的溶解性越弱

如何使饱和石灰水变为不饱和石灰水?

探究问题:

固体在水中能够无限量溶解吗?

实验一:

取桌上底部有固体的硝酸钾溶液,分别取适量上层清液倒入A、B两支试管中,再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振荡,观察固体是否溶解

结论:

大多数固体在水中不能无限量溶解

学生讨论回答

讨论回答:

加热或加水

实验二:

在A试管中再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实验三:

在酒精灯上加热B试管,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仔细观看实验

现象:

溶液颜色变紫红(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溶解了)

不能溶解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别的物质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后回答:

降低温度或者加水

通过生活中的问题和实验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

通过几个实验,将饱和溶液定义中几个重要因素逐个引出,学生自然地得出了饱和溶液的概念,降低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的难度

通过饱和溶液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得出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学会举一反三

通过刚才几个实验的铺垫,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基本能总结出来了

让学生体会到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遵循一定的规律

【展示】一瓶底部有残留固体的硝酸钾溶液

该溶液是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追问】:

但生活中我们有如下经验,有时将固体加入水中,往往不能一下全部溶解,但是搅拌一段时间就能全部溶解,所以判断的前提是充分搅拌,一段时间后仍有固体残留,说明是饱和溶液

【展示】:

一瓶澄清透明的硝酸钾溶液

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怎么证明?

思考:

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

相同条件下,继续加入该溶质,看物质的量是否减少

生答:

讨论回答

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再加硝酸钾固体,看是否溶解

通过错误体验及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判断方法

从生活中结晶现象引导学生讨论:

如何从硝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分别获取晶体?

指导学生实验:

对两种溶液同时采用降温和蒸发法获取晶体

1)在2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热的硝酸钾浓溶液和氯化钠浓溶液,再把试管放在冷水中降温,观察实验现象。

2)用滴管吸取半滴管浓的氯化钠(或硝酸钾)溶液放入蒸发皿中蒸发试剂,观察实验现象。

1.指导学生讨论

在实验1中,获得大量晶体的是哪种溶液,为什么该溶液能得到大量晶体而其它溶液却没有呢?

2.在实验2中,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溶液都得到大量晶体吗,如果是,那么它们获得晶体的过程是怎样的?

3.结合图片指导学生

利用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总结结晶方法使用范围,并结合习题进行巩固。

4.组织学生对两种结晶方法的原理进行分析总结。

5.展示硫酸铜溶液制作的蓝色玫瑰,引导学生分析制作方法。

小组讨论书写方案,并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实验步骤。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

合图片数据,用溶解度曲线分析两种结晶方法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归纳两种结晶方法使用的范围

体验结晶过程,感受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的原理

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并结合溶液在结晶过程中点的移动,认识结晶方法选择的依据

提出问题:

比较10℃和40℃时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应怎么比较?

讲解溶解度的含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g)。

例如:

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是指在20℃时,100g水里溶解36g氯化钠达到饱和。

引导学生分析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的其他表述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加深“一定温度”、“100g溶剂”、 

“达到饱和”、“单位是克”的印象。

学生思考,根据方案4和5中的数据,计算在等质量的水中最多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可以进行比较。

学生讨论氯化钠溶解度其他表述方式:

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6:

100;

20℃时36g氯化钠溶于100g水中,得到饱和溶液;

20℃时的氯化钠饱和溶液,每蒸发100g水,会析出36g氯化钠晶体等。

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基准问题。

通过讨论、辨析和运用溶解度概念表述的训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讲解:

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展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这种表示方法叫列表法。

请同学们观察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分析以下两个问题:

(1)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围 

(2)5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大概是多少。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并观察幻灯片上展示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从中发现规律,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回答问题。

(1)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在20-30℃之间。

(2)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在之间,硝酸钾的溶解度在之间。

让学生认识到列表法是数据处理的一种方法,并从列表中的数据发现规律。

布置任务:

把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在一个坐标系里表示出来,画出它们的图像。

指导学生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查出25℃和85℃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

学生根据列表中的数据画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并查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

培养动手能力,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和成功愉悦感。

展示教材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2)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3)列表法和作图法有什么不同?

教师巡视、和学生一起交流。

讲解列表法和作图法在数据处理中各自的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根据教材上的溶解度曲线进行讨论。

得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和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信息,聆听老师讲解列表法和作图法处理数据的不同。

培养学生识图和数据处理能力。

体会到作图法和列表法处理数据的不同作用。

介绍教材卡片,并交给学生用数轴的方法记忆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性关系:

学生阅读教材资料,然后聆听老师讲解用数轴的方法记忆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数形结合,便于学生记忆。

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解了氧气,气体在水中也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气体的溶解度指的是在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讨论内容,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再举出几个例子来。

学生讨论,根据定义和资料得出气体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烧开水时壶底有气泡冒出,阴天时,池塘中的鱼总在水面游动等。

将生活从常识和化学知识联系到一起。

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