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之现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67950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之现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之现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之现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之现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之现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之现状文档格式.docx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之现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之现状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之现状文档格式.docx

2001

13470

741

7840

58.20

2002

13650

651

7404

54.24

2003

14857

574

7545

50.78

我们不仅垃圾处理能力无法即时跟进,现有的垃圾处理技术也远远低于国外先进水平。

如相关资料介绍,按各地上报的数据统计,目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约为51%,但是,根据对255个城市的388座生活垃圾处理场(厂)的调查分析,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达标率约在25%,考虑运行管理等因素,实际的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0%。

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危及到社会的公共卫生、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身体健康等诸多问题,其矛盾十分尖锐。

按照国际惯例,垃圾处理应严格遵循“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三原则。

根据2000年5月29日由“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建设部”联合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总则第5条规定“应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加强对垃圾产生的全过程管理,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

对已产生的垃圾,要积极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回收利用,防止污染环境。

但在具体实施一项垃圾处理的产业时,我们必须把“无害化”作为前提,并贯彻始终。

绝不可以只为追求垃圾处理的“减量”、或者只顾从垃圾中开发“资源”,而忽视“无害化”这一核心原则。

我们认为在垃圾处理时,应该严格执行“无害、减量、资源”这样一个先后顺序,把“无害化”作为头等要素。

偏离了这个根本原则,必然导致忽视环境,乃至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破坏环保,后患无穷。

在下面即将介绍我国“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之前,为什么必须阐明上述这个观点,就是因为咱们有不少城市,有过太多的垃圾处理失败案例,曾为此遭受了惨痛的教训,无谓地付出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

归根究底,一切原由就是忽视了“无害化”这个基本国策。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目前常用的主要有“填埋、焚烧、堆肥”三种方法,即分别以它们为手段与目标,进行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工业化处理。

表2是这三种处理方式的综合比较,表上列举出的所谓利弊好坏仅仅相对而论,只是反映了它们之间的优劣而已。

填埋、堆肥、焚烧三种垃圾处理方式的综合比较:

表2

内容

卫生填埋

堆肥

焚烧

操作安全性

较好,注意防火

技术可靠性

可靠

可靠,国内有相当经验

占地

中等

选址

较困难,要考虑地形、地质条件,防止地表水、地下水污染,一般远离市区,运输距离较远。

较易,仅需避开居民密集区,气味影响半径小于200m,运输距离适中。

易,可靠近市区建设,运输距离较近。

适用条件 

无机物>

60%

含水量<

30%

密度>

0.5t/mP3

从无害化角度,垃圾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10%,从肥效出发应>

40%。

当垃圾低位热值>

3300kJ/kg时,不需添加辅助燃料。

否则要助燃。

最终处置

非堆肥物需作填埋处理,为初始量的20-25%。

仅残渣需作填埋处理,为初始量的10%。

产品市场

可回收沼气发电。

建立稳定的堆肥市场较困难。

能产生热能或电能。

 

建设投资

较低

适中

较高

资源回收

无现场分选回收实例,但有潜在可能。

前处理工序可回收部分原料,但取决于垃圾中可利用物的比例。

地表水污染 

有可能,但可采取措施减少可能性。

在非堆肥物填埋时与卫生填埋相仿。

在炉灰填埋时,其对地表水污染的可能性比填埋小。

地下水污染 

有可能,虽可采取防渗措施,但仍然可能发生渗漏。

重金属等可能随堆肥制品污染地下水

灰渣中没有有机质等污染物,仅需填埋时采取固化等措施以防止污染。

大气污染

有,但可用覆盖压实等措施控制

有轻微气味,污染指标可能性不大。

有影响,尤其二噁英

(Doxlin)等微量剧毒物较难控制。

土壤污染

限于填埋场区。

需控制堆肥制品中重金属含量。

任何一项应用技术,并非放置四海而皆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面就这三种垃圾处理方法,在我国使用后的成败利钝,得失兴废,分别做一简要介绍。

1.填埋处理

垃圾填埋,相比其他处理方法比较简单,技术门槛低,所以在我国采用得最多,目前超过85%为填埋处理。

在人们脑海里,似乎填埋处理乃“一埋了之”。

其实不然。

填埋在我国使用最广,可出现的问题也最多。

尤其突出的矛盾是,垃圾填埋比例过大,与架构循环经济极不协调,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垃圾填埋处理在我国广泛使用后,通过实践暴露出的诸多弊端,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这项工艺路线是否适宜于我国国情。

我们将在以下展开的讨论中,来思考这一话题。

1.1.填埋三大缺点

一、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占用时间长(100年内无法再利用)。

据2004年资料统计,全国因垃圾填埋已占用土地2000万亩以上;

以北京市为例,该市年产垃圾421万吨,89.5%靠填埋,年消耗土地一千亩左右;

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南方不少城市已很难找到新的填埋场地。

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番禺垃圾焚烧厂一事,透露出的当地窘境:

据称番禺区居住人口已达250多万,日产垃圾1600多吨,按照年增12%的速度计算,再过两三年,以该区目前的垃圾处理设施容量和日处理能力,将无法解决每日2000多吨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番禺已面临垃圾围城的威胁。

如果全部采用填埋模式,广州在2015年、2020年、2025年分别需要用地约2979亩、6123亩和9327亩,将处于无地自厝的困境。

与广州毗邻的佛山也是捉襟见肘,佛山市虽然经过行政区域整合以后,城市面积扩大到了3813平方公里,但土地资源仍十分宝贵。

据称,该市若采用填埋方法处理垃圾,对于一个日清运垃圾6000多吨的城市,20年内将要占用7500亩土地,也令他们感觉岌岌可危。

二、填埋后的垃圾,对土壤、地下水、大气均造成严重污染,其现行和潜伏的危害都在不断加剧。

由于我国大部分填埋场的渗滤液,没有进行必要的收集和净化处理,产生大量的渗沥液,直接污染周边的水文地质环境。

据调查,我国有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更有64%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

在北京大兴地区,100米深度之内,竟然打不出一口合格的井水。

一个典型的案例:

始建于1995年的北京六里屯垃圾填埋场,原本就存在选址不当、管理不善等诸多问题。

由于大气污染,周边居民除了要忍受填埋场散发出的恶臭。

加之六里屯与北京中心城区距离较远,市政供水管网尚未通达,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都依靠各个小区的自备井,而这些自备井抽取的都是地下水。

根据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对周围地下水所做的检测,发现这些区域的地下水都已经受到污染。

真是祸不单行,饮用水安全问题,又成为六里屯居民的一块心病。

填埋场致使那里的人们,遭受到空气与水的双重煎熬。

三、常言道:

垃圾也是宝。

在资源逐渐枯竭、能源日趋紧张的当今时代,而垃圾填埋,让大部分可回收的资源一埋了之,却不能重见天日再生利用。

这种把大批可贵资源无端的任其舍弃的垃圾处理方式,与我们国家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宗旨背道而驰。

以上三大缺点,亦是垃圾填埋处理中三个难以克服的痼疾。

虽说我国地域辽阔,但因人口众多,相对而言土地资源乃非常紧缺。

尤其是东西部城市之间的差异较大,经济愈发达地区,人口愈稠密,生活垃圾产生也愈多,矛盾就愈突出。

严峻的现实,早已给垃圾填埋处理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垃圾填埋处理对土壤、地下水、大气、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坏,因其造成的现实污染以及潜在的危害,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生态、环保的热点。

填埋引发的二次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使得周边地区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愈来愈为广大民众所反对。

面临如此严肃的问题,怎可避而不顾,任其泛滥!

许多从事环境工作的朋友,也都纷纷站了出来,奔走呼吁!

有句话很多人都听说过:

“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

”从循环经济、绿色GDP的概念出发,资源再生、综合利用构成的产业链,应该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

建立生态、环保型的文明经济,创造人与自然和谐,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低碳理念,已被世界各国所共识。

如果我们再把可贵的资源弃之如敝屣,白白地埋掉,岂不与国家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背道而驰?

1.2.国情比较

一项技术方案的提出,必须符合国情,切不可照抄国外的做法。

不妨就垃圾填埋问题与美国对比一下:

美国的国土面积为937.26万平方公里,人口2.8亿,人口密度仅为30人/平方公里;

美国城市垃圾排出量为全球之冠,每年高达2.2亿吨,垃圾处理工艺70%采用卫生填埋的方式。

虽然填埋总量看似比我们多,但美国人口较少,相对而言土地资源比我们富裕,加之其填埋场的标准较高,场内运作的机械装备也比较先进,卫生填埋的等级也很严格等优势,所以美国垃圾填埋的条件大大超过我们。

即便如此,垃圾填埋处理在美国也逐步受到限制。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标准不断提高,一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垃圾填埋场亦已被迫关闭。

据美国环保署(EPA)预测,填埋场的数量将由1993年的3300多座下降到2000年的2300座,2010年将降到为1200座。

导致填埋场的数量下降原因有三条:

①旧填埋场逐渐达到其饱和状态;

②新填埋场选址困难;

③由于环境保护标准不断提高。

如此看来,美国垃圾填埋处理的比例已在大幅度减少。

因为饮食习惯不同,美国的垃圾成分亦不同于中国,他们的厨余垃圾很少,但对于填埋的垃圾,其有机物控制仍然很严。

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相继实施禁止庭院垃圾进行填埋处置的条例,进一步保障了垃圾填埋的成分。

欧洲一些国家,也纷纷对填埋处理的垃圾成分,做出了严格的限制,如德国规定在2005年以后,有机物含量大于3%或5%的垃圾,都不能进入一级或二级填埋场。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平均密度超过135人/平方公里;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也是个垃圾生产的大国,据有关报导,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排出量已达1.64亿吨(目前尚低于美国,按现在年增长8~10%的速度挺进,这一趋势倘若得不到遏制,没多久也会赶上并超过美国)。

我国85%依赖填埋,而且都是就地填埋。

我们还不大可能像美国那样,成群结队地用18轮的拖车,将东部发达地区的垃圾,长途送往中西部各州去掩埋,纽约的垃圾最远运至新墨西哥州。

大凡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他们的厨房水池排水口都装有一种名为“家庭粉碎机”,厨房垃圾等杂物通过它搅碎后排入下水道。

假如我们每家每户也装上这么个玩意儿,现在已是经常堵塞的下水管那将不堪重负。

要不每家的下水管道都得加粗,整幢楼宇的下水系统也得改造,城市地下的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厂也得拿出应对措施,这将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

牵涉到的方方面面太多,看来这种设想不太现实。

但由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注定了我们的厨余垃圾原本就超过美国人的,我国垃圾中厨余类成分占了50-70%,有机质含量一般在40-50%。

如广西崇左环卫处提供的数据:

崇左市垃圾中有机物为45.45%,其中易腐类有机物42.7%;

垃圾的含水率为42%。

其下属的宁明县垃圾中有机物为44.8%,其中易腐类有机物41.5%。

这组数据,是提供给建设崇左垃圾填埋场作为设计依据用的。

按照欧美的标准,这样的垃圾在西方发达国家,是绝对不允许进入卫生填埋厂的,而我国的垃圾填埋场(甚至还达不到卫生填埋标准的)大量收纳的正是这类垃圾。

1.3.填埋场标准

由于投入的资金不足,我国填埋场的建设标准普遍偏低,大多为Ⅲ级以下的标准(约占80%)。

据调查统计:

目前我国约有50%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为Ⅳ级填埋场(即:

简易填埋场),为衰减型填埋场;

30%为Ⅲ级填埋场(即:

受控填埋场),其特征是:

虽有部分工程措施但不齐全,或者是虽有比较齐全的工程措施,但不能满足环保标准或技术规范。

符合封闭型或生态型填埋场(即:

卫生填埋场)仅占20%,其中15%为Ⅱ级填埋场(基本无害化),只有5%为Ⅰ级填埋场(无害化)。

因为多数填埋场的设施简陋,毋庸置疑,垃圾渗沥液的渗漏与泄泻,便是不可避免。

填埋场渗沥液的处理,也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易行,一旦渗入地下后,将对周围的地质环境危害极大,这是万万不可小视的问题!

就长远而言,垃圾渗液严重地威胁着地下水资源和江河湖泊的水质安全,潜伏了水体污染的隐患;

严重时,甚至很快引发附近农田或河流的直接污染。

据了解,即使有些设计标准较高的填埋场,钱花了不少,但由于种种原因,施工质量差,技术不达标,甚至配套不齐全,实际使用后污染也十分严重。

为净化渗沥液,一些地区引进了昂贵的“反渗透”技术设备,处理每吨污水的投资近10万元,运行成本达数十元。

如此高昂的成本与运营费用,看来也是不堪胜负。

1.4.大气污染分析

填埋场常年散发的恶臭,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使得它“臭名远扬”。

我国填埋场的生态环境,大都令人堪忧。

首先不容忽视的是从填埋场散发出的臭气,据介绍,其组成相当复杂,大致可分为5类:

①含硫化合物,如H2S、SO2、硫醇、硫醚等;

②含氮化合物,如氨气、胺类、酰胺、吲哚等;

③卤素及衍生物,如氯气、卤代烃等;

④烃类及芳香烃;

⑤含氧有机物,如醇、酚、醛、酮、有机酸等等。

这些气味不仅恶臭难当,而且有毒有害,周边居民无不怨声载道,近年来媒体多有暴露,已成一大公害。

若想控制和治理好填埋场散发的有害气体,其技术上的可行性不仅令人质疑,而所需巨额的资金也让人堪忧。

1.5.填埋气问题与处理

填埋场衍生的填埋气,约含甲烷55%,二氧化碳40%和少量氧、氮、一氧化碳、硫化氢等。

专家指出,甲烷(又称沼气)容易引起人体中毒,并且易燃易爆(当其与空气混合比达到5%~15%时,极易引发爆炸和火灾事故),存在着消防安全隐患;

CH4和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们是大气的污染源之一,CH4对臭氧的破坏是CO2的40倍,其当量体积温室效应的潜在值是CO2的21倍,CH4和CO2产生的温室效应会使全球气候变暖。

据美国有关文献介绍,无论就化学或生物反应而言,掩埋场的内部比一般人想的要沉静得多;

许多掩埋场内的分解作用并不旺盛。

事实上,在大部分的掩埋场,甲烷的制造量往往不及理论上的一半,有些甚至只有1%。

甲烷的产出量虽然很少,但又不能忽视它。

出于安全的考虑,在填埋场内垂直插上一些打了孔的立管(美国佬幽默地把它称之为“潜望镜般的甲烷井”),以释放这些可燃气。

但有一种创意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一套所谓填埋气的“沼气发电”系统。

然而填埋场因产出的沼气比较少,假若刻意为了获取这么稀薄沼气用于发电,则是个投资昂贵、回报率低、回馈周期漫长的项目。

牵涉到填埋本身的环境状态与后期投入的经济效益,综合起来,此项立意均值得商榷。

正因为如此,目前能够对填埋气进行资源化利用的填埋场,尚不足3%。

也许中国的垃圾性质与美国不同,厨余垃圾比例大,水分高,可能产生的沼气多。

有人算过一笔账:

若能将1.2亿吨生活垃圾的填埋气体全部收集利用,就相当于10—70亿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这一概念是我国目前天然气总产量的20%,认为不利用,弃之可惜。

这一说法也不无道理。

但从国内几则实例的经济数据来分析,似乎投资价值的可行性有待商榷。

我们见过如下报道:

2002年底投产的广州兴丰垃圾场,号称具世界先进水平。

据说该场的建设,在国内同行业中创造了三个第一:

第一个根据国际标准和规范设计、建设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

第一个以市场模式通过国际招投标的形式由境外公司承包设计、营运与自行投标建设相结合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

第一个采用高维填埋、双层(HDPE膜)防渗等新技术建设,垃圾渗滤液处理达到“回用水”标准,实现垃圾污水零排放的卫生填埋场。

沼气发电是兴丰垃圾场重要的环保项目,其填埋气的配套装置,采用了世界先进的收集、燃烧和气体发电等一系列组合系统。

首期投入1.8亿元,新装一台970千瓦的发电机组,日发电量2.3万千瓦时;

到高峰期可安装970千瓦发电机组15—20台,最高年发电量可达1.67亿万千瓦时。

  不妨替它算笔账,先不谈后期“到高峰期可安装970千瓦发电机组15—20台,最高年发电量可达1.67亿万千瓦时”的再投入。

若要收回1.8亿元的首期投资,即便365天全年开车发电(永无故障),不计任何运营成本(算它为零),上网电价按0.5元/度计,全年电费总收益:

2.3X365X0.5=419.75万元,则首期投入资金收回需要:

18000/419.75=42.88年(即42年零10个半月)。

当然,假定不计运营成本是不成立的。

否则,想把总投资全都收回,估计时间更长。

别说超过42年了,设备本身的使用寿命也达不到那么长。

如此看来,这种投资不仅没有回报,连本金也无法收回,只能当作公益性项目。

或许后期15—20台机组全部上马,平均投入经费会降下来,降多少应该有个测算,但总的来说,要在使用年限之前,收回投资才有经济价值。

还有就是这么多台机组,能否保证有足够的气量,也不能想当然。

不要到时候真的如人所言,“掩埋场的内部比一般人想象的要沉静得多”,那就麻烦了。

又如2009年6月落成的重庆长生桥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厂,资料显示,总投资8486万元,占地仅1540平方米,预计投产运行时间为20年。

正式投入运营后,每年可发电上网约1400万度,按照每个家庭一年用电2500千瓦时计算,可供5600户居民一年用电。

每年可减少向大气排放甲烷500万立方米,即减排CO2当量为6万吨。

看了上面这组数据,或许整套装置国产化程度比较大,不像广州兴丰采用的是“世界先进”的组合系统,不然价格没这么低(或许现在的价格降了,笔者只是猜测,未经调查核实)。

不妨也来算算(按兴丰同等优惠标准计算),年上网电价总收益:

1400X0.5=700万元,投资收回年数:

8486/700=12.122年(即12年零1个半月)。

当然,不计运营成本是不成立的,若加上人员工资、设备维修、投资的银行信贷等等费用,按预计投产运行20年计,能否不赚不赔拉平,尚不好说。

这还假设在,常年运行基本安全,不发生任何操作意外的前提下,否则20年后,能否保本还贷,更是个未知数。

可能有人从环境角度来看它的社会效应,认为该项每年可减排甲烷500万立方米(二氧化碳当量约6万吨)。

即便能够如期实现,但话又得说回来,不选择填埋处理,也不会有产生填埋气之虞。

如果把可再生资源白白地掩埋掉,甚至还造成大气、水土的污染等负面影响算上,从宏观的环境效应、经济效应综合考量,这类做法兴许是徒劳无益,甚至得不偿失。

1.6.投资分析

调查表明,按照我国Ⅰ、Ⅱ级标准,建设一个规范化、无害化的填埋场,投资并不如想象的那么节省。

1座日处理垃圾1000t的填埋场(20年使用期,服务人口约100万人),需投资2-3亿元(包括场内机械化装备、渗沥液处理等配套设施),每吨垃圾处理成本(含投资成本)达60-80元。

其实,这还仅仅按照防渗采用所谓“聚乙烯土工膜”的标准做法。

主要防渗层采用“两布夹一膜”,两布为化纤无纺布,一膜为1.5mmHDPE(高密度压聚乙烯)。

按照我国现场施工的技术水平,很难保证偌大一个聚乙烯地膜拼接后的胶合质量,真正能达到无缝不漏的无害化标准,还是个大问号。

因为渗漏不渗漏,使用前是无法检测的,使用后也是无法及时验证的,一切都是个未知数。

而国外一座高规格的卫生填埋场,其防渗膜(高密度压聚乙烯)就有7-8层,总厚度在30-50mm,建成这样一座填埋场,其造价可想而知,远不止2-3亿元人民币做得成。

1.7.生产管理问题

对于垃圾填埋处理,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就是填埋场的日常操作与规范化管理。

依照国外的要求,每日进场的垃圾必须及时压实、并立即予以无害化覆盖处理。

而国内许多垃圾填埋场,无论从机械设备的配置,还是严谨的制度管理上,都相去甚远。

除了一台推土机外,几乎看不到其他重型装备。

国内只有很少的填埋场,配有压实机、挖掘机、推土机、铲车、自卸车、和水车等较为齐全的机械设备。

至于制度化管理,似乎在大家的印象里,垃圾填埋场嘛,怎么管也干净不了的。

管理不善,“脏乱差”几乎是所有垃圾填埋场的通病。

蚊蝇孳生,蟑螂、鼠害横行,防范失控,治理无门,乃至场内臭气熏天,污秽不堪。

生产环境极端恶劣,根本谈不上“卫生”二字。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这已是国内诸多垃圾填埋场,大家公认的无可奈何的现状。

1.8.决策建议

关于垃圾选择填埋处理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觉得方法简单,门槛低、化钱少,便匆匆决策,盲目上马。

若要建设一个垃圾填埋场,应综合考虑很多问题,利弊得失,应该做全面的考察。

通过以上章节的扼要介绍,其实,建一个合格的卫生填埋场,门槛并不低,花钱也不少。

特别值得重视的,在我国南方建场,对于某些雨量特别充沛的地区,若要设置垃圾填埋场,更要倍加慎重。

因为偌大一个无遮无盖的填埋区,一旦遇上连绵不断地瓢泼大雨,倾泄而下的雨水注入场中,混杂着肮脏的垃圾,会使整个填埋场成为一湖无法排放的污水库,那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尤其是借助于地形地貌,将填埋场设在山谷洼地,虽然填埋场设计时,周边建有排水沟,以防止四围坡上雨水的流入。

然而破堰的事故亦并不罕见。

笔者认为,对于我国人口稠密地区,土地资源稀缺,是不适合再上填埋场。

即便有些地方有条件建场,但对于填埋的是混合垃圾(我国目前各地的垃圾现状),也应该慎之又慎!

只有那些不含有机质的固体废弃物,尚可适当选择填埋处理。

许多仁人志士已经认识到:

“垃圾填埋”实在是一种无奈的、没有处理的处理方法。

这种二次污染十分严重、既浪费宝贵的土地、又把可回收资源白白扔掉的垃圾处理方式,很值得重新审议。

好在近几年来,已有更多的朋友对此形成了共识,大家都在献计献策,努力探索着,更适宜于我国垃圾特点,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处理对策。

2.焚烧处理

垃圾焚烧处理,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西欧和美国。

1874年英国人在诺丁汉建造了第一座垃圾焚化炉(取名“毁灭者”),并开始运作。

不到十年,这项技术越过大西洋传入美国。

1885年,在纽约市的总督岛(Govemor’sIsland)上,建起了第一座美式焚化炉。

没几年,西弗吉尼亚州、宾夕法尼亚州和爱荷华州都有焚化炉生火待发。

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以“筹设海军经费”之名,要“厘局”(清政府的税务机关)每年交银三千六百万两直送(即不报解户部)朝廷,那笔“海军款”后来被她挪去改建了颐和园。

正当老佛爷不屑一顾午门前龙须沟的污流浊水,热衷于她的避暑行宫之时,而欧美国家的焚化炉,已若火然泉达。

2.1.焚化法在美国的跌宕沉浮

垃圾焚化在西方起步较早,但一百多年来,这项技术却也历经了漫长而曲折过程。

2.1.1.第一代焚化法

我们姑且把早期的焚化炉称之为第一代焚化法,这类焚化装置就是单一的垃圾焚烧,其目的就是为了“一烧了之”。

据历史学者马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