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戏剧文档格式.docx
《十七年戏剧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七年戏剧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次戏曲改革是在1958-1976年间。
主要成就是京剧现代戏的重大突破,使京剧现代戏成为一种新样式而得到观众承认。
革命现代京剧对传统形式的变革主要有:
吸收融合了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景,打破了“随意赋形”的传统舞美体制;
把话剧的分场、分幕用于戏曲,戏曲的情节更为集中,使戏曲的时空不固定原则发生了变革;
打破了京剧的脸谱化,依照生活真实来刻画人物;
改变了传统戏曲“千部一腔”的音乐体制,歌剧和交响乐被引入京剧,新唱腔、新板式和人物主题音乐运用于现代京剧。
出现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京剧现代戏。
弊端是:
话剧加唱的模式流行;
京剧现代戏“样板化”一统天下。
2、当代话剧的变革
话剧是当代戏剧的主力。
新中国初期的话剧主要是反映各族人民在新社会里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喜悦和自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崭新的精神风貌。
但也存在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
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第四种剧本”。
主要体现在对“人性”、“人道主义”禁区的突破,大胆描写人的爱情、情操、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
二是对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禁区的突破,大胆的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如剧本《同甘共苦》(岳野)、《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洞箫横吹》(海默)等。
1958-1962年间,出现了一个历史剧创作的高潮。
如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的《神拳》、曹禺的《胆剑篇》等。
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一是为历史人物翻案;
二是以发掘历史精神鼓舞今人;
三是总结历史经验以警后人;
四是歌颂历史人物。
1962年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剧”的繁盛:
图解阶级斗争的如《夺印》,为错误思想张目的如《千万不要忘记》、《年轻的一代》等。
3、当代歌剧的发展
两种倾向:
一是倾向于话剧,音乐采用西方歌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结合,如《白毛女》;
一是完全倾向于西方歌剧。
1957年后,掀起了歌剧的一个高潮,出现了《红霞》(1957)、《洪湖赤卫队》(1958)、《刘三姐》(1960)、《红珊瑚》(1960)、《江姐》(1964)等作品。
他们的特征是:
情节结构倾向于戏曲,具有传奇色彩;
歌唱、说白与表演并重;
音乐大多采用民歌和传统戏曲形式;
内容和英雄形象为人民所熟知,便于流传。
弊端是把“戏曲化”成为了歌剧的唯一道路。
二、重要剧作家作品
(一)田汉与《关汉卿》
田汉(1898.3.12-1968.12.10)湖南长沙人,字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
1916年随舅父去日本东京高等师范英文系学习,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
1920年出版与郭沫若、宗白华的通信《三叶集》。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
1922年回国后与妻子易漱瑜创办《南国半月刊》,继而组织南国电影剧社,从事话剧创作和演出活动。
此时期创作的话剧《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等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1927年在上海艺术大学任教并被选为校长,此时与欧阳予倩、周信芳等举办艺术鱼龙会,会上演出他的剧作《名优之死》获得成功。
同年冬成立南国社及南园艺术学院,1928至1929年率南国社先后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无锡各地举行话剧公演和其他艺术活动,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发展。
同时期他也创作了大量剧本。
1930年加入"
左联"
,写下了著名的《我们的自己批判》,创作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同年南国社被国民党查封。
193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任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等职。
此时创作的《年夜饭》、《乱钟》、《顾正红之死》等剧。
他还与聂耳、洗星海、张曙等合作创作了大量歌曲,其中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风云儿女》主题歌)等都曾广泛流传,《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同时他与夏衍、阳翰笙等参加艺华影片公司,编写拍摄了许多电影。
1935年创作的剧本《回春之曲》是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来表现人民抗战决心的作品。
同年被国民党逮捕,经营救出狱。
抗战开始,立刻参加集体创作话剧《芦沟桥》,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
后到武汉参加抗战宣传工作。
1939年后在桂林主编《戏剧春秋》月刊,此时对京剧、汉剧、湘剧等戏曲进行了改革,写了大量以反侵略为内容的戏曲剧本,有《江汉渔歌》、《岳飞》等。
1944年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组织了西南戏剧展览会。
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创作了剧本《丽人行》、《忆江南》等。
1948年转入华北解放区。
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国剧协主席和党组书记,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创作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及整理戏曲《白蛇传》、《谢瑶环》等,在历史剧的创作和改编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文革”中惨遭残害,病死狱中。
《关汉卿》评析
1.关于剧本的写作
1958年,当时的“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世界文化名人”称号,决定在当年6月为这位伟大的戏剧家举行诞辰七百周年纪念活动。
田汉说:
“中国和世界各国都要纪念他,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也是我们戏剧界的骄傲。
”他承担了在纪念大会上做专题报告的任务,为此,他系统地研究了关汉卿的史料和剧作及散曲,他情不自禁地提出:
“关汉卿真是个硬汉子!
我除了纪念报告,还要给他写个戏!
”
2.关于《关汉卿》的艺术构思
关汉卿是元杂剧第一大家,名振大都的梨园领袖。
著名的杂剧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西蜀梦》《蝴蝶梦》《金线池》等,著名的散曲有《南吕·
一枝花》《双调·
沉醉东风》等。
关汉卿自称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田汉认真研究分析了关汉卿的所有作品,研读了元史和《阿波罗行记》,力排众议,独辟蹊径,充分地发挥了艺术想象力,进行了独创性的艺术加工。
零碎不多的史料记载,被作家重新组合,并加以虚构性的扩展,而形成了细节有所依据,而整体构架则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这一格局。
剧作描写的不是关汉卿战斗的一生,而是这位戏剧家一生中的一次战斗——《窦娥冤》的创作、演出和结局。
该剧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为剧情主线,取“戏中戏”的结构,塑造了一个刚毅正直、不畏权贵、敢于与恶势力作坚决抗争的“梨园领袖”形象。
这个戏在艺术构思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采用了扬长避短的手法,在忠实于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想象虚构,使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生动的戏剧情节完美地结合起来。
第二,采用了“戏中戏”套层结构,以关汉卿的戏剧创作特别是《窦娥冤》的写作为中心事件,来营构关汉卿生平,表现关汉卿的思想和个性。
关汉卿留下的十八部剧作里,《窦娥冤》是公认的成就最高的一部,剧中主人公窦娥所受迫害最深最典型;
更重要的是,窦娥敢于指天骂地的叛逆精神,与关汉卿极为相似,窦娥的故事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十案九冤”的社会现实,可以设想当时要创作和演出这样一部剧作,不经过一番曲折的斗争是不可能的。
第三,在忠实于历史真实的同时,调动了自己前半生在旧中国的生活积累,把自己的生活感受熔铸到关汉卿这个人物形象中去,戏剧家写戏剧家,心灵是相通的。
陈思和指出,借助历史人物塑造这样一个理想化的英雄形
关汉卿:
象征性:
他象征的是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所以在行动中是毫不犹豫的,在心理上也是毫不动摇的。
他是单向的,扁平的。
叶和甫:
“现实”的原则:
只考虑声名富贵,主张“做事说话就得把谁硬谁软好好地掂量一下”。
关汉卿和叶和甫的对照关系:
理想和现实两种原则的决裂:
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知识分子要么坚持自己的使命、理想与人格,要么就只能陷于堕落的境地,舍此别无选择。
朱帘秀十分推崇关汉卿,对其充满钦敬之情,感佩于他的人格魅力与艺术才情,在共同的梨园生活和艰苦磨难中培植了他们的爱情之花。
朱帘秀热情执着,忠于艺术,爱憎分明,勇敢大胆,她激发了关汉卿创作的热情和斗争的勇气。
朱小兰悲剧发生后,朱帘秀鼓励关汉卿以杂剧为刀,“替屈死的女子们伸冤”;
她鼓励关汉卿“你敢写我就敢演!
”她不顾阿合马的威胁,硬是登台照着原本演;
入狱后,她不屈服,不弯腰,“虽九死而其犹未悔”,唱出了动人肺腑的《蝶双飞》,向关汉卿表达爱情:
“俺与你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床死同穴;
待来年遍地杜鹃红,看风前汉卿四姐双飞蝶。
相永好,不言别!
”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完全融合在一起,把人物的性格升华到一个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