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院学子在十堰新农村优秀团队申报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755994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6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院学子在十堰新农村优秀团队申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汽院学子在十堰新农村优秀团队申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汽院学子在十堰新农村优秀团队申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汽院学子在十堰新农村优秀团队申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汽院学子在十堰新农村优秀团队申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汽院学子在十堰新农村优秀团队申报Word文件下载.docx

《汽院学子在十堰新农村优秀团队申报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院学子在十堰新农村优秀团队申报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汽院学子在十堰新农村优秀团队申报Word文件下载.docx

姓名

单位

职务职称

是否随团

电话手机

领队(团长)

性别

班级(系别、专业)

活动主要联系人

立项相关信息

团队总人数(含指导教师及领队)

6

实际活动天数(不含路上时间)

是否具有接收单位证明

是否附有详细活动计划

团队队员个人责任书是否全部签字

团队类型

(2)

1、服务基层

2、社会调查

3、就业见习

4、参观考察

5、其他

服务地区(3)

1、基层单位

2、西部

3、农村

4、革命老区

接收单位

单位名称

联系人

电话

地址

起止时间

实践课题

武当山景区酒店餐饮配套设施的发展状况调查

实践目标

1、了解武当山景区酒店餐饮配套设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立足于专业,在专业基础上加以创新,以此寓学习于实践;

3、将实践内容进行汇总整理分析,为十堰市旅游发展及武当山的建设献计献策。

实践方法

社会调查、深入走访、相关部门询问咨询

实践成果

团队成员

(不含指导教师及领队)

性别

备注

注:

其他事项

分团委意见

负责人签字(盖章):

      年月日

校团委意见

负责人签字(盖章):

       年月日

备注

“汽院学子在新农村”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社会实践报告

(2010年度)

题目:

十堰市新农村建设现状的相关研究

系别:

指导老师:

队长:

经管学院

成员:

经管学院

作品完成时间:

2日

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十堰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且取得了重大成就,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随之显露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十堰市各级领导针对此状况,为了统筹城乡发展,依照三个代表伟大精神,确保十堰经济的长远持续发展,打开十堰市农村在新时期快速发展的新篇章,在2005年逐步开展构建十堰新农村。

今年十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成效逐渐显现,成为十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十堰市大力发展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我团队为了使社会实践能够贴近志愿服务,走进基层,关注“三农”,关注民生,更多的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本地区和谐发展,结合目前我校大学生脱离基层,对农村现状了解不充分的情况,我们采取了以“实地走访”的形式深入农村开展实践活动,以有效地统筹社会实践与问题谈探讨解决的关系,以其在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

本次社会实践呈现出准备充分、流程合理、历时长、人员参与多、整个实践活动呈现出系统化、有深度的特点。

我们不仅向老师请教问题,向十堰市政府单位虚心询问,以补充调查团队成员对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知识,而且也在实践中大胆地尝试建立有效的模式和机制去解决我们所能解决的问题,并且向十堰市市政府、六里坪、郧西清河乡、东城开发区、张湾区政府等地深入探访,寻求有效的解决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所谓系统性,是内容本身我们不仅有行动上的实践,也有理论上的探索;

不仅关注十堰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也探索如何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不仅有优秀的实践成员参与和合理分工,也有采访的深度的扎实性,从而为高校大学生对“三农”问题进行了有大胆的、多层面的探索和尝试。

我们希望,在十堰市大力发展新农村的大潮流下,我团队能为新农村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1、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快速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逐步深入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农村建设展开了新的讨论与研究,“关注民生,关注三农”的思想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而我们作为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更应该对此倍加关注。

所以我们团队通过了解农村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其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关心与关注,提高社会责任感;

同时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立足于专业,在专业基础上加以创新,以此寓学习于实践;

最终将实践内容进行汇总整理分析,期望能够为十堰市五县一市新农村的建设献计献策。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可行性分析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同类课题在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研究,其中《论十一五规划》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新农村建设重要性及迫切性。

大量的关于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文献和论文报告接踵而至。

但是这些内容主要还集中在2007年之前。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面貌革新,达到了新的局面,面对不同的新问题,就更需要我们深入实践,了解现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①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调查汇总近年来十堰市五县一市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情况,了解其现状,对比过去,寻找优点与缺点,对于缺点总结问题根源所在,并提出切实的对策。

基于本课题研究的区域为十堰市周边,范围小,但调查问题可以深入其中。

②课题研究的目的:

了解农村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关心与关注,提高社会责任感;

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立足于专业,在专业基础上加以创新,以此寓学习于实践;

将实践内容进行汇总整理分析,为十堰市五县一市新农村的建设献计献策。

③预期成果:

研究报告或论文,上交至十堰市政府提供参考,一遍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与十堰市地区发展结合,为本地建设提供知识资源。

深入基层,切身的实际调查来发现新农村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并将实际调查的内容加以分析总结整理,引起社会关注,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④课题的深化:

可将此作为典范,加以宣传报道,并将其上升为如何更优质、高效的解决“三农”问题。

⑤课题前期工作:

联系媒体,包括校园BBS,十堰电视台等,对此次实践做相关报道,联系接收单位,做好交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搜集相关资料等。

⑥实践期间的详细安排:

根据社会暑期社会实践的课题“十堰市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我们特成立“汽院学子在十堰新农村”团队,对十堰市农村的建设进行实地调查,以此了解十堰市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根据团队成员各自的实际情况和时间限制,我们初步做出了如下时间安排:

1)时间安排

2010年7月5日………………………………………………………到十堰市政府

2010年7月5日……………………………………………………到十堰市电视台

2010年7月6日---10日……………………………………………搜集已有资料

2010年7月20日…………………………………………………到十堰市茅箭区

2010年7月21日………………………………………………………到张湾开发区

2010年7月22日……………………………………………………………到郧县

2010年7月24日……………………………………………………………到房县

2010年7月30日---8月5日………………………………………………整理资料

2)人员安排:

李鹤:

负责公关、调研、数据统计安排、人事安全

万丽君:

数据统计、调研、与当地农民进行沟通、熟悉路线、人事安全

华文龙:

网络宣传、调研、数据分析、熟悉路线、人事安全

肖松林:

问题思考与分析、调研、人事安全

刘立佳:

调研、发放调查问卷、人事安全

张梦洁:

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王婵媛:

公关、问题思考与分析、搜集资料、采访

刘可:

采访记录、整理资料、数据汇总、

蔡静轩:

采访记录、摄像、整理问卷数据

(三)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用了理论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分析一方面依据战略学基本原理,一方面依据重要文献,并且以重要文献为主。

文献资料为中文文献,中文文献主要来自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查询,以及向相关事业单位查找资料。

通过对以上查询到的文献的阅读、分析,必要时进一步研究文献中引用资料的原始出处,掌握原作者的基本思想,指导论文中的理论分析。

在本报告中采用和借鉴的理论框架有:

政府机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十堰市各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比较;

在信息的收集和汇总方面上,采用以下调查方法:

(l)实地考察、相关人员的调查和采访

(2)典型事件的记录

(3)各种背景文件和信息汇总

(4)各种媒体信息的搜集

(5)论文材料

(四)研究的意义

本论文主要希望通过对十堰市周边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分析,对十堰市张湾区、茅箭区、郧县、房县、市政府相关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已达到学习与实践双赢。

解读农村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五)本文内容安排

第一章是绪论内容,提出了研究方法及意义、研究和调查方法、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主要是对十堰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概况进行了分析。

这一部分首先对十堰市新农村建设发展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新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第三部分论述了乡政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最后对十堰市2009年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作了介绍。

第三章总结了十堰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基地现状。

在这一部分先对选取的十堰市四大新农村试点基地茅箭区、六里坪狮子沟、郧西县五龙河、房县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新农村建设第一人刘丰斌进行了追踪报道。

第四章着重探讨了我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并对具体情况提出了可行性措施。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二、十堰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概况分析

(一)十堰市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

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目标和总要求,我们组织课题组,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内容,按高、中、低山三个不同海拔层次,不同分布区域,不同发展类型,对全市26个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富裕村进行了系统调查,旨在从先进典型的实践中,寻求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支撑点和着力点。

通过调查分析,总体感到:

建设具有鲜明十堰山区特色的新农村,必须运用现代发展理念,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以构建现代农村为载体,以培育现代农民为主体,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创新机制,扎实推进。

把握十堰农村发展态势,坚持生产发展领先“十五”以来,十堰农业农村经济在改革调整中推进,在开发创新中发展。

1、优点

①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2005年,全市农村经济收入123.2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44.3:

29.1:

26.6。

其中,农业总产值31.5亿元,年均递增6%,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到55.7%,非农产业正在成为山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以柑桔、茶叶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面积之比由“九五”期末的32.2:

67.8调整到80.2:

19.8,实现了历史性调头;

农村一、二、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49.3:

21:

29.7。

一产业内部从事劳力下降到50%以下,全市每年约有53万农民外出务工,2005年,劳务经济收入30.48亿元,占农民当年现金收入的63.4%,务工经济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②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山地优势正在显现。

2005年,全市八大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330万亩,产值27.85亿元,同比增长8.4%,农产品加工产值16亿元,同比增长8.1%,特色农产品出口创汇首次突破1000万美元大关,达到1035.7万美元。

高举有机农业旗帜,打造山区农业精品名牌。

全市目前已通过国际国内权威机构认证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达89个,其中有机食品品牌近30个,占全省的1/3,6个产品获省着名商标。

农村生态水电、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以生态经济为主的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30%,山青、水秀、民富的生态经济开发来势,显示了山地农业的巨大潜力,展现出十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明天。

③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通过多年努力,十堰山区依靠科技,总体解决了农民群众的温饱难题,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990元,五年年均递增6%。

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9.3m2,比2000年增加2.7m2;

农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为0.51,比2000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山区农民正处在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的新阶段。

恩格尔系数是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

恩格尔阐明的一个定律:

就是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即食品支出总额占消费支出总额比率。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

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

一个国家、地区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

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④扶贫开发加速推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全市扶贫资金投入16.1亿元,扶贫搬迁6万多人,减少贫困与低收入人口38.9万人,基本解决了42.4万人饮水困难,完成283个重点贫困村建设任务。

坚持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1.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9.1%和14%。

⑤基本建设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大为改观。

农村电力、交通、通讯、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2005年全市农户通电率达99.4%,生产、生活用电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电气化试点市的要求;

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8816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

村级公路通村率达98%。

光纤通乡(镇)率达95%,农村有线和无线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电话、手机通讯信号实现了全覆盖。

(如下图)

2、缺点

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但是必须看到,受历史、人文、自然、区位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全省的差距较大。

一是扶贫开发任务艰巨。

全市五县一市均为国家重点贫困县,有941个村被列为重点贫困村,占行政建制村的51.2%。

2005年,全市贫困人口(包括不得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仍有90万人,这些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处于深山、远山、边缘山区,且已脱贫的人口极易因灾、因病返贫。

据统计,全市每年约有8-10万人因灾返贫、4万人因病返贫,有8万人需要常年接受救济。

减少贫困人口,实现生活宽裕,任务异常艰巨。

(返贫原因统计结果见下图)

二是农民收入差距拉大。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的背景下提出的,而十堰山区仍处在由传统农业向工业化过渡的转型时期。

2000年全市农民人平纯收入分别比全国、全省少652元、664元,2005年分别低1265元、1192元,差距进一步拉大。

我市农民收入水平仅相当全国1996年的水平。

(下图为我市农村发展与全省全国的差异)

三是城乡发展反差强烈。

2005年,全市五县一市实现生产总值117.2亿元,仅占全市的37.6%;

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平纯收入之比为3.6:

1,高于全国3.2:

1和全省2.8:

1的平均水平。

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全市28%的村还没有卫生室,70%的乡镇卫生院缺乏必要的设备和医疗条件。

农村科技文化事业弱化,社会保障缺失,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

四是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据统计,全市农村人均耕地0.8亩,比全省少0.15亩,旱涝保收面积0.2亩;

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23.3%;

比全省低64.1%。

此外,还有43万多人存在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

强化农业基础,提高生产能力,在山区农村显得更为紧迫。

上述四大突出问题,其根本症结在于生产发展不够,农民收入较低。

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增收了,实现生活宽裕才有不竭之源,改善村容村貌才有物质条件,形成文明乡风才有厚实沃土,实现农村社会进步才有永恒动力。

(二)新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农民收入能够持续发展的原因

在十堰山区,农业生产能持续发展,农民收入能持续增长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资源禀赋看,并不占优。

富裕村农村总人口3.5万人,版土面积23.5万亩,人平6.7亩,比全市人平10.5亩少3.3亩。

其中耕地面积2.36万亩,人均耕地0.67亩,比全市农村人平少0.13亩。

在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的农业农村经济中,26个富裕村同其他村一样,比较优势在丰富而独特的山水资源,耕地资源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尤其是低山地区,人均版土资源和耕地资源分别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31.5%和58%。

  第二、从收入水平看,贫困山区农民也能富。

2005年我市几个新农村试点农民人平纯收入2626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636元,其中有8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

按高、中、低山分,分别比全市高483元、542元和825元。

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高、中、低山,呈现出依次递增的态势。

这说明,在生产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农村区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的收入水平。

  第三、从收入增速看,山区也可实现较快增长。

2000—2005年,新农村农民人平纯收入年均递增6.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

高、中、低山村,2005年农民人平纯收入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59.3%、30.9%和28.8%,中高山地区农民收入呈现较快增长态势,说明山区农业的比较优势正在呈现,特色产业开发潜力巨大。

  第四、从收入构成看,特色产业成为增收大头。

新农村2005年人平工资性收入为1031.7元,家庭经营收入为1064.6元,转移性收入为155.5元,财产收入为272元。

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分别占到当年人平纯收入的40.6%和39.3%。

家庭经营收入中主要源自于特色产业开发。

2005年,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按高、中、低山分,分别占30%、28%和49%。

这说明,以特色产业为主的家庭经营收入在26个富裕村农民纯收入中贡献最大,其次为务工经济为主的工资性收入,两项合计占农民纯收入的79.9%,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调查发现,新农村建设地区与发达地区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比,农民收入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其共同特征在于生产发展,农民增收。

(三)试论乡镇政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一个前进方向,也是全党工作的一个重心,按照政协工作服务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原则,结合工作体会,就乡镇政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谈一管之见。

1、政协在乡镇基层政权机构中的地位及作用

  政协在我国任何一级政权机构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

其一,行政所到之处,必然有监督与协商。

无论是三权分立,还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行政的监督和为行政的协商,是他们最终的目的所在。

政协监督与协商的最大优势在于涉及全阶层、牵动全社会的渊源,因此客观、科学,且不可替代。

其二,我党克敌制胜的法宝是统一战线,我国最大的统一战线就是政协组织。

“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既定方针中,充分调动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协于其中大有所为。

其三,尽管政协工作的宏观性更强一些,但在乡镇基层的新农村建设当中,政府的定位在宏观战略性的指导和服务,因此新农村建设就是政协立足于长远建言献策的重要舞台。

2、乡镇政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

  ①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目标任务和建设方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目标任务是: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新发展。

以“六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垃圾堆放,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乡村面貌新变化。

以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本着体育建设为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拓宽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新领域。

以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保障,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乡村治理新机制和乡风民俗新风尚。

  ②政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切入点

  乡镇政协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切入点是当好农村干群矛盾的协调人和维护农民权利的代言人,使农民的物质利益得到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维护,农业生产力得到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发展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

其根本途径是以市场为导向,切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但是乡镇基层本身就在市场之中反映滞缓,他们组织引导农民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虚弱,产业调整步伐不及时,致使农民对干部的信任程度下降,从心理上与基层干部产生了矛盾。

这种矛盾长期集蓄是不行的,必须有人疏导和沟通。

乡镇政协委员要利用自身所长,充分发挥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增进共识,加强团结方面的作用。

针对当前农村因改革深化、利益调整带来的矛盾,要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积极倡导农民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协助党委、政府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积极彰显正义,创造良好环境,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确立他们作为新农村建设决策者、参与者、监督者、受益者的主体认知。

由于对农民教育引导工作的缺失,形成了农民与基层政权的对立情绪,农民普遍重自身权利,要求政策执行刚性化,对乡村组织的服务水平、管理水平提出偏高要求,却对自身义务相互推诿,小农意识占据主流,集体观念荡然无存,这对乡村干部行政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社会事业发展不足与农民群众需求的提高产生的矛盾越来越深。

解决这些矛盾,乡镇政协组织和委员要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充分利用联系面广、代表性强的优势,积极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重要意义,组织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好国家投入、社会各界参与和农民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思想观念,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决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由于我国政治文明进程的加快,农民的民主意识日益强烈,他们希望对自己的事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