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龙头课题情报综述范本模板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35749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龙头课题情报综述范本模板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校龙头课题情报综述范本模板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校龙头课题情报综述范本模板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校龙头课题情报综述范本模板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校龙头课题情报综述范本模板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龙头课题情报综述范本模板Word下载.docx

《校龙头课题情报综述范本模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龙头课题情报综述范本模板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龙头课题情报综述范本模板Word下载.docx

11

393

743

2

将搜集到的情报细细梳理,逻辑论证,本文试图呈现出关于“绿色指标”、“学生访谈”、“课堂生态”和“学生访谈优化课堂生态"

研究的现状,并从分析文献出发,基于学校实际办学背景,整理分析已有研究的成果与结论,并从已有研究的不足与盲点上找到本课题新的研究视角。

一、“绿色指标"

背景的研究

在全国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业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教育系统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其一,如何评价新课程实施的效果?

其二,如何引导全社会建立新的学业质量观?

因此,建设学生学业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建立配套的诊断、反馈与指导改进系统就成为推进课程教材改革,保障学生学业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性工作。

2011年,经上海市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全市以“绿色指标”为依据,首次进行全面质量测评,覆盖所有区县和各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可以说,“绿色指标"

是素质教育反映在学业评价上的“亮航标"

,也是科学发展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强引擎”。

“绿色指标"

是涵盖学业及其相关要素的体系,目前设立十大指数为:

(1)学生学业水平指数;

(2)学生学习动力指数;

(3)学生学业负担指数;

(4)师生关系指数;

(5)教师教学方式指数;

(6)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

(7)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

(8)学生品德行为指数;

(9)学生身心健康指数;

(10)跨年度进步指数.

从策划评价框架到发布评价结果,上海实施“绿色指标”综合评价的整个过程,旨在引导全体教育工作者高举素质教育的旗帜,坚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力争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给学校办学造成的负面影响。

“绿色指标”体系的10项指数,基本上都可以在上海中小学各学科标准中找到踪影.“绿色指标"

基于课程标准,设计学科评价基本框架,研制学业质量检测的命题技术,加强对学业质量监测结果的统计分析,注重有效的教学反馈.

搜索“知网"

平台,满足“绿色指标"

这个关键词的论文一共有200多篇,主要有三类,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者对《绿色指标》的解读、分析和思考,例如:

上海市教委徐淀芳的《学业质量绿色指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利器-—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改革概况》,上海市教委尹后庆的《“绿色指标”评价:

引领教育转向内涵发展——上海市“绿色指标”的背景与内涵》等;

二是与国外相关质量指标的比较研究,例如:

黄定超的《管窥美国“绿色指标”》、《上海教育》编辑部的《“绿色指标"

与国际评价工具》等;

三是《绿色指标》区域推动和实践方面的研究,例如:

黄根初的《静安:

“绿色指标”引导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黄玉芬的《绿色指标评价框架下的教学方式探析》、杨士军的《“绿色指标”离不开细节推动》等。

梳理文献发现,《绿色指标》自2011年试行以来只有短短两年的时间,已成为上海本土教育的一种导向和标杆,然而,课堂作为学生成长主阵地,“绿色指标"

在课堂这一微观层面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很少,这也是我们的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绿色指标”核心价值和意义在于全面的学业发展观和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侧重于绿色指标背景下的全面关注学生获得结果、水平的过程;

关注学习的体验与感受;

关注学习的负担与健康;

关注学生的重要心理素质,如积极的内部动机、自信心;

关注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

关注课堂教学的改革;

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课堂生态的研究

1、“课堂生态”的内涵研究

⏹把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早起的探索始于20世纪30年代。

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

Waller)在《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这个概念。

⏹1976年,美国教育家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态学”:

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运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

⏹多伊尔(Doyle,W.)和庞德(Ponder,G.)(1975)认为:

“学习发生的每一个背景中都包含了一位学习者,一位教师,一个背景和学习的信息……因此,学习发生在一个生态系统之中"

从而,他们把课堂生态界定为“对教学环境产生影响的互相联系的过程和事件所形成的网络"

.这个定义普遍为广大的课堂生态研究者们所接受。

⏹黄远振、陈维振在《课堂生态的内涵及研究取向》中提及:

课堂生态的内涵涉及课堂生态的结构、课堂生态的特征与课堂生态的功能三个方面。

其一,教师、学生和环境构成课堂生态的结构;

其二,课堂生态具有整体性、协变性和共生性特征;

其三,课堂生态具有中介与传递、加工与建构、调整与适应、促进与驱动等生态功能及其动力机制。

这些内涵具有跨学科与普遍性意义。

⏹2003年,窦福良在硕士论文《课堂生态及其管理策略》中提及:

课堂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内由教室中的师生与其教学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基本系统.是用生态观点来审视课堂,用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动态观、发展观来研究课堂教学,分析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生态学原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运用和发挥,从而优化课堂生态的结构,改善课堂生态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本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课堂生态”是指:

基于我校“爱与智慧”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教师、学生、学习资料、课堂环境之间产生的各种联系。

这些生态因子既相对独立,它们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序的正效应的课堂生态系统,共同完成课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育人功能。

2、“课堂生态"

结构的研究

据已有文献分析,国外对课堂生态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构成课堂生态结构某一或若干因素的研究.

⏹教师因素:

关于教师因素研究集中在对特殊教育中教师行为生态的研究。

沃克(Walker,1985)认为教师社会行为标准和期望是课堂生态的决定因素,探讨了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对教师自身的行为、课堂环境和学习产生的影响.

奥尔古热恩(Algozzine,1986)通过对分类的特殊教育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认为教师没有根据课堂类型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行为。

里斯等人(Ri-ethetal,1988)的研究发现,如果教师能在大范围的空间内进行教育,学生将会有更高的学习参与度.

杜克斯和索代尔盖斯(Dukes和Saudargas,1989)提出教师对学习能力低下学生的评估偏见会减弱课堂生态的效果。

沃尔瑞等(Wolery,etal。

2002)提出了课堂活动和规则的生态和谐评估,以此来确定学习能力低下学生的功能型目标。

⏹学生因素:

关于学生因素的研究包括学生生态特点和学生行为生态。

惠伦(Whalen,etal。

,1979)等对多动症男孩的社会生态特点进行了研究。

雅各布斯(Jacobs,1989)研究了非传统学生,即大年龄学生的生态特点。

达木科和沃顿(Damico,Watson;

1974)对小学课堂中的同伴帮助关系进行生态学视角的研究,结果发现学生同同伴一起学习的能力个体之间相差很大.同时,研究也显示进行同伴帮助对学校的态度、同伴接受和自尊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莱昂内(Leone,1990)等则研究了行为失常儿童的社会生态。

研究发现在特殊学校中行为失调的学生比传统学校正常的学生表现出更低的纪律与更高的教师控制。

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同理解性参与、友好关系和教师对特殊学生而不是正常学生的支持密切相关。

迈斯肯斯和耶塞戴克(Muyskens,Ysseldyke;

1998)将学生学业应答时间作为课堂生态的一个功能。

研究发现,当学业活动发生,或正在进行一个任务时,学生学业反映时间更短.

泰利(Tyler,1975)研究发现环境支持(活动或社会)能够为社会行为发生提供机会,加大社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佩莱格里尼(1983)对课堂生态与儿童语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通过实验证明了研究的两个假设:

(1)不同的学习中心产生不同的语言功能;

(2)能促进想像性游戏的情境比其它情境更能促进多功能的语言表达.

⏹课堂环境因素:

关于课堂环境的研究集中于微型电脑的使用和教室内座位安排、教室空间布置等方面。

里斯等(1987,1988b)对中等特殊教育学校中微型电脑对于课堂生态的影响尤其是对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使用微型电脑的好处是增加了学生活动任务的参与度和更关注个体的教育,但是对大多数教师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

皮莱德(Peled,1991)等提出应将信息技术介入自然课堂环境,用信息技术创设更好的课堂生态,促进更好的学习过程。

座位安排是课堂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克兰茨和赖斯利(Krantz,Risley;

1972)的研究发现座位过于拥挤将会使儿童对教师或教育材料的注意力显著减少。

汉密尔顿(Hamilton,1983)提出应采用当前生态学的研究去探索教室座位影响教学和学习的社会性。

汉密尔顿和安德森(Holli-man,Anderson;

1986)将接近度(从学生到教师的距离)和学生密度作为大学课堂的生态变量。

结果显示拥有前排位置的学生比坐在后排的学生获得更高的成绩等级,但座位密度、坐在过道、坐在教室中间对成绩等级没有影响.

罗斯(Ross,1982)专门建议基于生态的视角,认为把课堂环境看做是一个由物理部分和行为部分组成的生态单元,认为课堂建筑应该为学生的隐私而设计,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私人的空间和设备。

⏹学习资料(教学内容):

关于学习资料的研究相对较少,是课堂生态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

斯托达斯凯(Stodolsky,1981)只涉及研究了“学科”对课堂教学的生态产生限制。

结论显示学习结果根据数学和社会课的学习教育模式不同而不同,大致来说,社会科学习比数学科学习在模式上有更大的变化.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现有研究中对于“课堂生态”的结构的研究,更多的是构成课堂生态结构某一因素单独或某一因素对其他因素单向度影响的研究.而非课堂环境、学习资料和师生之间、生态课堂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研究。

本课题对课堂生态结构要素的研究,更多关注教师、学生、学习资料以及课堂环境(合成概念)四者之间内在的、整体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如:

寻求发展的学习目标;

开放和创新的课程与教材;

动态生成的学习过程;

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系统化多样化的学习评价研究等等,从而更好的建构课堂生态。

三、学生访谈优化课堂生态的研究

1、访谈法的研究

⏹“访谈"

定义

XX“百科"

中将访谈定义为:

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研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

裴娣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其著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中把其定义为:

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案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总体的一种方式。

陈向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一书中的“访谈”与裴娣娜教授的定义不完全相同.她认为:

“访谈”是研究者“寻访”被研究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的一种活动。

由于质的研究涉及到人的理念、意义建构和语言表达,因此“访谈”便成为质的研究中一个十分有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

⏹“访谈”方式

陈向明在《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一书中提到,根据访谈问题的设计,主要分为开放型和半开放性访谈.开放性访谈通常没有固定的访谈问题,访谈者鼓励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发表看法.半开放性访谈,访谈者对访谈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控制,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对受访者提出问题,但同时也鼓励受访者参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一般,研究初期使用开放性访谈,研究逐步深入,慢慢转向半开放性访谈,就重要问题进行追问。

根据受访者人数的界定,可以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集体访谈的优势在于:

访谈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

对研究问题进行集体探讨以及集体建构知识。

⏹“访谈”作用

陈向明在《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一书中对“访谈”作用的认定:

与“观察"

相比,访谈可以了解受访者的所思所想和情绪反应.与“问卷调查”相比,访谈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以及对意义的解释空间.与“实物分析”相比,访谈更具有灵活性、即时性和意义解释功能.在使用观察、问卷或实物分析的同时使用访谈,还可以起到相关检验研究结果的作用。

特点

陈向明在《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一书中认为“访谈"

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了解受访者的所思所想,包括他们的价值观念、情感感受和行为规范;

2)了解受访者过去的生活经历和他们耳闻目睹的事件,特别是事件发生的过程;

3)从受访者的角度对研究现象获得多种描述和解释;

4)帮助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使双方由感觉陌生到彼此熟悉;

6)使受访者感到更加有力,因为自己的声音被听到了,自己的故事被公开了,因而影响到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解释和构建.

本课题研究中,关于“访谈”的情报收集,主要来源于陈向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编著的《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一书,因为陈向明教授在“质的研究”中对“访谈法”的研究具有权威性.综上所述,我们将“学生访谈”定义为:

从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为出发点的一种研究性交谈.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针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学习环节、课堂学习生成等问题进行交谈,从而获取最直接、最真实的学生心理及学生情况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整或改进教学的一种活动.在我们的研究中根据时间维度,将学生访谈分为课前访谈、课后访谈以及课前、课后相结合的二次访谈;

根据研究需要采用个别访谈与集体访谈相结合、开放性访谈和半开放性访谈相结合的“访谈”方式进行研究。

2、课堂生态研究方法的研究

选取国内外典型的,较完善、科学的课堂生态研究方法进行整理、分析研究。

⏹国外课堂生态的研究方法

国外已有的教育生态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十分强调运用自然主义的方法(Naturalisticmethod)的重要性,采用人种学(ethnographic),即自然的、定性的方法进行现场的研究,如对实地进行长时间的仔细观察,并对观察内容进行详细的记录、描述和分析,这种方法有时有一些数据计量,尤其是对课堂量表的运用和分析,但因为数据的获得是基于自然的环境,所以仍然属于定性研究。

课堂生态研究也正是遵循着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十分重视人种学Smith,LouisM.(1969)提出用“人种志”的方法研究课堂生态,即用对课堂的直接观察来产生和证明关于课堂环境和活动的假设。

“人种志"

作为课堂研究的方法,包括活动笔记、讨论、教师书面评论、问卷调查等。

同时,课堂观察的效力将随着多种方法、多个体、多环境、多变量而加强,Smith,LouisM。

是已有文献中关于课堂生态研究方法的最早论述.同时,从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看,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严谨、规范,可操作性强,研究结果具有很高的效度和信度。

⏹国内课堂生态的研究方法

由李森(西南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我国中小学生态课堂建设与教学方式变革研究"

的最终研究成果、当代课程与教学研究书系之一《课堂生态论——和谐和创造》(2011年5月第一版)一书中,关于课堂生态研究的方法是这样阐述的:

本研究综合运用半结构化访谈、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田野研究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1、半结构化访谈,主要应用于初期对生态课堂现状的了解以及对生态课堂时间效果的评价。

2、问卷调查,主要在半结构化访谈的基础上,构建出生态课堂现状调查问卷,用问卷展开调查,以抽查出大面积生态课堂发展现状。

3、文献分析,主要用于初期生态课堂理论的建构,为之提供理论基础。

4、田野研究,研究学生在自然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的行为反应及活动情况。

5、针对当前我国中国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异化现象,根据生态理论,进行有计划的实验,进而提出建设生态课堂的措施和方法.

综上所述,整理分析以上国内、外关于“课堂生态研究方法"

的资料,发现针对研究的不同阶段,运用人种志、半结构化访谈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田野研究等研究方法,开展课堂生态的研究都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研究结果也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3、学生访谈优化课堂生态的研究

在中国“知网"

检索平台中,以“篇名”为检索项,以“访谈优化课堂生态"

为检索词,采用“精确匹配"

方式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内容76条;

以“关键词”为检索项,检索到0条相关内容。

仔细整理、分析“访谈优化课堂生态”的相关内容几乎无所涉及。

综上所述,关于“学生访谈优化课堂生态的”研究,在目前教育研究领域尚属空白,本课题将立足课堂实践开展“学生访谈能够优化课堂生态"

的可行性研究。

四、已有研究给予本课题的启示

1、学生访谈是适合课堂生态研究的研究方法之一

综合以上相关研究和理论,有研究者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研究法,应用于初期对课堂生态现状的了解以及对课堂生态实践效果的评价,也获得了效度和信度。

这对于我们拟定采用学生访谈法进行课堂生态研究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和信心。

我们基于对“访谈法”的研究,明确了访谈法属于“质性研究”。

相对于量化研究中调查法、相关法和实验法等方法的运用,访谈法获取的学生心理信息更直接、更真实。

因此,我们认为学生访谈是适合开展课堂生态研究的研究方法。

2、“学生访谈能够优化课堂生态”的可行性假设

课堂生态规律的主要内容之一,即:

课堂生态的学生主体性规律。

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则是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学生在课堂生态中的作用和意义,可以从教学的三个阶段来分别分析:

教学前,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对课堂生态的条件性作用;

教学过程之中,学生的参与方式对课堂生态的生成性作用;

教学结束后,学生的学习结果对课堂生态的推动作用.我们拟定的学生访谈设计按时间维度来划分:

课前访谈、课后访谈以及课前、课后二次访谈,学生访谈的内容也完全可以以学生在课堂生态中的作用为依据,与课堂生态的生成和发展相对应。

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了解学生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有这样一种现象:

凡是在教学上有突出贡献有过一定的教学成果的教师,他们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上课之前总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周密细致地调查,充分、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和思维水平,理清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困难。

只有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制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制订出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灵活运用教学方,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认为“学生访谈能够优化课堂生态”的可行性假设在具体实践中是能够成立的。

3、通过学生访谈,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学习,找到优化课堂生态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课堂生态的现状是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根深蒂固的就是侧重教的,通常比较“好为人师”,虽然大家也在努力改变,有些教师也十分认同“以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理念,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实践操作的方法指导和实践经验,许多老师“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起点”、“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关注学生的全面多元发展”等教育教学方面的理念仅停留在思想意识中,没能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我们试图通过关于“学生访谈”的方法指导和案例分析等培训活动,引导教师通过学生访谈,深入了解学生,站在读懂学生的视角,研究学生如何学习,从而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整或改进教学,研究学生学习,从优化课堂师生关系、优化教学环境、注重教与学过程的互动发展、优化课堂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充分关注不同学生的感受和需求、意见和建议,从而在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完善教学设计、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用爱与智慧激活课堂中的教学关系,找到优化课堂生态的有效途径。

鉴于以上阐述,我们初定设计以课题组为组织者,以“绿色指标”倡导的全面的学业发展观和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方向,以学生访谈为切入口,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学习,找到优化课堂生态的有效途径.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绿色指标背景下的如何切实关注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学生学习的负担与健康、关注学生的重要心理素质、关注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

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等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价值。

“绿色指标"

在课堂这一微观层面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很少,这也是我们的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