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经典复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0662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经典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毛概经典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毛概经典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毛概经典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毛概经典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经典复习题.docx

《毛概经典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经典复习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经典复习题.docx

毛概经典复习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2009.3—2009.7学期期末考试几点说明

一、题型:

1、单项选择题(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2、多项选择题(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3、分析论述题(含材料题,4题,共50分)

二、拟命题的基本范围1、客观题(即单、多项选择题) 《课程学习指导书》所列全部单、多项选择题

第一章

1、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①科发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2)科发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可协调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是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3)科发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可法官是对马列主义、毛思、邓理、“三代”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发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局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可发管事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主义关于发展得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2、怎样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必须全面创新、与时具进。

任何党、人和思想都必须在创新和前进中获得发展,我们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发展史。

“三代”重思与马列主义、毛思、邓理一样是发展的前进的、不是凝固不变的。

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才能与时具进。

只有不断创新进取,把“三代”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才能……

3、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1)能否科学评价毛的历史地位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文革后,关于毛的历史地位和毛思的科学体系问题上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认为凡是毛的一切决策、知识,都必须坚决维护、始终遵循;另一种是借口毛万年翻了严重错误,全面否定毛的历史地位和毛思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

(3)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猫的历史地位做了科学、实事求是的评价。

毛是继孙中山之后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伟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当在社会主义建设到了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毛晚年特别是在文革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

但是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他的功绩时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原苏联模式有何原则区别?

(1)在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如何构建新社会的问题上

(2)在对待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的问题上(3)在发展观上是坚持“民本”思想还是坚持“国家至上”(即君本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还是坚持“唯意志论”发展上

第二章

1、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的理解理论创新?

(1)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重要的思想基础。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然而,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具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教条式的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有害的。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迷失方向、归于失败。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

第三章

1、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如何看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

答案: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

虽然最终未能在直译为大而艰巨的任务上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功,但他在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队后来者却有基础性、铺垫性的作用,从内容上、理论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第一:

毛泽东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取得的探索上的初步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

第二:

毛泽东探索的初步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第三:

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理论品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开辟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探索是一种开拓,总会有成功和失误,探索本身是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

毛泽东探索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失误,为后来者在同一问题上的成功探索提供了重要借鉴。

 

第四章

1、 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第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

第三: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四: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

2、 如何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现代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大陆上基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是中国社会历史的客观选择。

从历史的层面解读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必然性,是深入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

第一, 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的。

第二, 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不足的客观使然。

第三, 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第四, 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与新中国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封锁密切联系的。

第五,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受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影响的。

第六, 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与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直接相关的。

第五章

1、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

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选择的,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

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

   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

   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

   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六章

1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强调公平正义?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

一的整体”。

其次,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他反应的是人们从道义上、愿望上追求利益关系特

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

如果社会公平正义不能实现,将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影

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而且,在初级阶段,因为社会财富并不富裕,如果做不到分配公平,极可能是少数平

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受到威胁。

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妥善处理因公平正义问题产生的种种社会矛盾,不能解决

公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不能保证公众民主权利的有效实现,那么,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很难实现。

总之,

公平正义和发展生产力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尤其在社会财富分配分化的当下,更需要公平

正义来弥合大众心理的“不公平感”。

 

2、简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①人均GDP翻两番。

②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

③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

④新农村建设。

⑤社会公平正义。

⑥文化建设。

⑦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⑧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⑨人病有所医。

⑩生态文明

第七章

1、怎样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如何应对?

答: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它也使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以及环境与生态安全等受到挑战和威胁。

就经济发展而言,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同时,也使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剧。

因此,对于经济全球化,我们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方面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设自主创新道路,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以更加积极的之态走向世界,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开放经济水平。

第八章

1、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答: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意义

①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的内容。

②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求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

由于资源消耗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步伐的加大,居民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对资源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式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代农村。

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3)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①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

②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③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①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②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

2、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功能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

答: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方面的内容。

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

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

答: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呼唤人的全面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对全面发展的双重效应

A:

积极作用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极大地彰显人的主体性价值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为个人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大的舞台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B:

负面影响

a: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出现物对人的支配现象

b: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仍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职能会使人产生拜金主义

c: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人际关系淡漠

d: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会导致个人能力的片面发展

(3)克服社会主义市场使人的全面发展的负面效应的对策

a:

大力发展生产力

b: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九章

1、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答:

(1)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说明,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随着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

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

(2)民主的形式是多样的,没有统一的标准。

民主的形式很重要,没有特定的形式,民主的实质性内容就体现不出来。

但是同民主的实质相比,形式毕竟是第二位的。

(3)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4)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程度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

(5)自由同样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有其实际的内容。

(6)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

 (7)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

我们强调,人权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8)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

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

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巩固和发展政权,人民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民主、自由和权利。

总之,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

但如同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一样,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也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创造条件,同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以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

第十章

1.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答: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

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

“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第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的核心内容,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

“有没有高尚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有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这个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包括了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64字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优良传统。

第三,这个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国人民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断迸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主、平等、竞争、效率观念不断增强;扶贫济弱、公平共享,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得到普遍推崇;民主、科学、法治的理念成为广泛共识,从而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创造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纽带和精神支撑、价值引领和力量源泉。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民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十一章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构建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构建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和谐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同等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一个崭新层面。

第三,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