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范围及答案课本为武汉大学孙智君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98071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范围及答案课本为武汉大学孙智君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武汉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范围及答案课本为武汉大学孙智君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武汉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范围及答案课本为武汉大学孙智君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武汉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范围及答案课本为武汉大学孙智君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武汉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范围及答案课本为武汉大学孙智君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范围及答案课本为武汉大学孙智君版.docx

《武汉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范围及答案课本为武汉大学孙智君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范围及答案课本为武汉大学孙智君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范围及答案课本为武汉大学孙智君版.docx

武汉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范围及答案课本为武汉大学孙智君版

第一章导论

关键术语:

产业

1、阐述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

产业作为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指具有某类特性的企业的集合。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来讲,产业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的集合;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讲,产业指具有使用相同的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讲,产业是具有相同的原材料、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特征的企业集合。

注:

答题时可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的定义进行适当的扩展

2、国外学者关于产业经济学基本内容和学科体系的观点。

国外学者关于产业经济学内容体系的观点可以分为两派:

一派就是“一板块论”,为欧美学者所倡导。

一板块论认为,产业经济学就是产业组织理论。

其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是工具、方法论和研究途径等方法和理框架。

第二部分是本学科的核心,主要包括:

静态和动态情况下的不完全竞争、串谋的理论和经验研究、进入与退出、产品差异化、独占行为、垂直整合和市场结构的诸多因素分析;第三部分是产业政策探讨和绩效分析,包括政府规则、自然垄断产业改革。

另一派是“四板块论”为东亚各国和地区的学者总结。

如韩国和日本的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学者认为,出来上述产业组织理论之外,产业经济学还包括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和产业政策理论,韩国学者甚至认为技术经济学和中小企业理论也应该归属与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中。

3、中国学者关于产业经济学基本内容和学科体系的代表性观点。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学者博采中外产业经济学教科书及产业经济理论、方法之众长,在中国本土化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学者们的产业经济学内容体系可以归纳为三种流派:

一板块说、四板块说、多板块说。

一板块说,代表人物是汪祥春、于立和刘志彪。

他们的观点与当前欧美国家流行的经典教材的观点一致,即认为产业组织和产业经济是同义语,产业经济学就是产业组织理论。

四板块说,代表人物是杨治,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均属此派。

他们认为产业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政策理论。

多板块说,改拍的代表人物是李悦。

从其出版的产业经济学教材来看,其体系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宽广。

第一篇经济发展理论;第二篇产业规律;第三篇产业机构;第四篇产业组织;第五篇体制条件。

多板块论的产业经济学是结合中国产业经济学发展的现实,提取西方产业经济理论中的有关理论,提炼成自己的一套产业经济学体系。

第二章产业结构理论

1、解释三次产业分类法、试将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20个门类”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进行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根据产业发展的层次顺序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其定义分别为:

(1)第一次产业。

第一次产业的劳动对象是自然界的生物体,无论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动植物还是进行人工饲养、栽培出动植物都属于第一次产业

(2)第二次产业。

凡是从自然界获得非生命物质或制造各种材料,对各种材料进行加工、制成各种机械或用品,或用各种材料建成各种建筑物、或对生物体进行加工都属于第二次产业。

(3)第三次产业。

第三次产业生产的是服务,而非具体的物品。

一般来说,三次产业主要包括:

第一次产业:

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狩猎业

第二次产业:

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通信业以及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

第三次产业:

商业、金融业、保险业、生活服务业、旅游业、公务业(科教文卫)以及其他公益事业等。

具体我国各产业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分类参看p38-42.

2、什么是产业结构?

按照产业发展层次不同进行分类,有哪几种产业结构类型?

产业机构:

一般来说,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构成部分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产业结构内容包括:

构成产业总体的产业类型、组合方式,各产业之间的本质联系,各产业的技术基础、发展程度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广义的产业结构除了以上内容之外,还包括产业之间数量比例上的关系。

按照产业发展层次不同进行分类:

初级产业结构,指以技术落后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度比较低和附加值比较小的产业及第一次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发展水平最低的产业结构;

中级产业结构,指以技术水平较高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加工度比较高和附加值比较大的产业及第二次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高级产业结构,指以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及第三次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发展水平最高的产业结构。

所谓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或高度化,主要就是指产业结构由低级结构向中级结构、高级结构发展的过程。

3、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及其应用

配第-克拉克定理即劳动力专业规律,是研究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学说。

前提:

克拉克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探讨,是以若干国家产业结构在时间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的;克拉克在分析产业结构演变时,首先使用了劳动力这个指标,考察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各次产业中的分布状况发生的变化,以反映伴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状况;克拉克产业结构的研究是以三次产业分类法,即将全部的经济活动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为基本框架的。

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

由此,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

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增加。

应用: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通过一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比较和不同国家的横截面比较,可以判定一个国家产业结构所处的阶段及特点,为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可以对一国的未来就业需求进行预测,以便制定相应的劳动就业政策。

4、论述库兹涅茨关于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库兹涅茨通过收集和整理二十多个国家的庞大数据,利用经济统计学原理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概念,把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的变动趋势与劳动力分布状况结合起来研究,得出了比配第-克拉克定理更为彻底、更具有一般性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因此,该理论被称作“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内容:

(1)从纵向的角度,对各个产业的产值、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结构的演变趋势进行时间序列的分析,得出:

①农业部门时间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②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是上升的,但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的。

③服务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差不多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但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未必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上升是同步的。

综合起来看,大体不变,略有上升。

④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U型变化。

(2)从横向的角度,对若干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三次产业产值和劳动力在总量中所占的份额的分布规律进行横截面研究,得出了同纵向分析大致相同的结论。

也就是说,人均国民收入越高的国家,农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明显下降,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则呈上升趋势。

⑶把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结构和演变趋势结合起来,分析了产业结构演变动因和演变方向。

5、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原因分析

原因:

一是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二是不同产业间技术进步的可能性有很大的区别;三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趋于减少的原因P67

(2)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相对比重大体不变的原因P68

(3)第三次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呈现不确定性的原因P68

6、简述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比例:

霍夫曼认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不是产值的绝对水平,也不是人均的产值,也不是资本存量的增长,而是经济中制造业部门的若干产业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即霍夫曼比例---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之间的净产值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霍夫曼比例=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

“霍夫曼定理”就是指霍夫曼所论证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

根据这一趋势,霍夫曼把工业化的过程划分为了四个阶段。

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的增长快于消费品工作的增长,但是消费品工作的规模仍然大于资本品工业。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作继续增长,规模迅速扩大,与消费品工业的生产处于平衡状态。

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处于主导地位,其净产值已经超过消费品工业。

这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标志。

第三章产业关联

关键术语:

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里昂惕夫逆矩阵

投入产出表是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工具,投入产出表包括价值型和实物型两种。

使用最广泛的是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相关概念: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分析产业关联的基本分析方法,是经济学与数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经济体系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直接消耗系数:

价值型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又叫投入系数或技术系数,是指生产单位j产品时对i产品的直接消耗量。

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是:

用j部门的总投入()去除该部门生产经营中所直接消耗的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计算公式:

(i,j=1,2,…,n)

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是生产单位最终产品所直接消耗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全部间接消耗这种产品的数量之和,一般用表示。

的含义是生产单位j产品所要直接消耗的i产品数量和间接消耗的i产品数量之和,即:

里昂惕夫逆矩阵:

1、试画出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一般形式,并分析其结构。

产出

投入

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

总产出

产产产产

业业业业

12jn

小计

消费

资产形成总额

净出口

小计

生中

产间

资投

料入

产业1

产业2

产业i

产业n

合计

 

新增

创加

造值

固定资产折旧

劳动者保酬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

合计

总投入

表中,

------j产业生产过程中消耗i产业产品的价值量

------I产业最终产品的价值量

------I产业的总产值

------j产业的固定资产折旧额

------j产业的劳动者一年内的劳动报酬

------j产业向社会提供的纯收入

结构分析P96、97、98

2、试分析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的均衡关系

(1)行平衡关系

把投入产出表的第一和第二象限联系起来,反映产品的分配使用去向

各产业(各行)提供的中间产品价值+各产业(行)最终产品价值=各产业(行)的总产值。

公式为:

(i=1,2,…,n)

式中,i代表横行产业;j代表纵列产业;该式又被称之为“产品分配平衡方程组”

(2)列平衡关系

把投入产出表的第一和第三象限联系起来,反映产品产业的各种投入,表现出这样一个平衡关系:

各产业(各列)的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各产业(各列)的总产值。

这里设=+++

其一般表达式为:

(i=1,2,…,n)

(3)其他平衡关系

其一,把一个产业的横向数字和纵向数字联系起来看,由前面两式可得:

=即横行各产业的总产出等于相对应的同名称的纵列各产业的总投入。

其二,就整个国民经济来讲,横向看的总产值和纵向看的总产值必然相等

=(i,j=1,2,…,n)

也就是说:

最终产品总量等于全社会产业增加值之和即国民生产总值。

3、试利用直接消耗系数和投入产出表推导投入产出模型

P108/109/110

4、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之间的异同点

(1)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从不同角度考察了产品的消耗关系。

直接消耗系数从总产品的角度出发考察产品的消耗关系,它说明生产一个单位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消耗;完全消耗系数则是从最终产品的角度考察产品间的消耗关系,他说明了生产一个单位最终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消耗总量。

两种消耗系数的经济意义各有侧重,直接消耗系数反映该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和直接依赖关系;完全消耗系数则全面揭示国民各产业之间技术经济的全部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的主要指标。

(2)直接消耗系数一般小于相对应得完全消耗系数。

(3)可以大于1,但必定小于1,因为是与最终产品相联系的,它大于1说明为生产1单位j产品的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简介消耗大于1个单位的i产业产品。

5、试解释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系数:

为了便于比较各产业的影响力,常常把里昂惕夫逆矩阵中每一列的合计与各列合计的平均值(社会平均影响力)对比,这样得到的系数称为影响力系数,用表示。

其计算式为:

影响力系数一般存在三种情况:

当=1时,说明j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和社会平均水平相同。

当<1时,说明j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小于社会平均水平。

当1时,说明j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大于社会平均水平。

感应度系数:

为了比较各产业的感应度,尝尝把里昂惕夫逆矩阵中的每一行的合计与各行合计的平均值(社会平均敏感度)对比,这一得到的系数称之为感应度系数,用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

影响力系数一般存在三种情况:

当=1时,说明i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和社会平均水平相同。

当<1时,说明i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小于社会平均水平。

当1时,说明i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大于社会平均水平。

第四章产业结构优化和主导产业的选择

关键术语: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就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各个产业协调发展和产业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前提条件,产业结构高度化又推到着产业结构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

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高度化:

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

国际基准:

国际基准以钱纳里等人倡导的产业发展的“标准结构”为依据,来判断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是否达到了合理化,这种标准结构是由大多数国家的大量历史数据,统计回归分析而得出的。

供求结构基准:

供求结构基准是以各产业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程度作为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

两者适应程度越高,则产业结构越合理。

赫希曼基准:

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o.赫希曼与1958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的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其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提出,在产业关联连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其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的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

这种产业可以作为主导产业的选择对象。

罗斯托基准:

罗斯托提及的后向关联、旁侧、前向关联三种扩散效应应视为判断主导部门的关键。

但是,这些效应本身难以用精确地统计数据来说明,尤其是旁侧效应和前瞻效应。

所以螺丝套的主导部门理论对于如何选择主导部门,局限于定性的说明,还缺乏可操作的选择依据。

筱原两基准:

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详见P163-165.

1、简述产业高度化的表现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具体表现为:

(1)从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来看,在三次产业结构水平上,产业结构的发展沿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有优势地位顺向演进;在资源结构上,产业结构沿着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分别占有优势地位顺向演进;在工业结构水平上,产业结构的发展沿着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高信息化顺向演进。

(2)从产业素质来说,新技术在各个部门得到广发的运用,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出能力不断提高;产业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进行升级换代,落后产业被淘汰,新兴产业不断发展装大。

(3)从产业组织来看,在竞争方面,分散的,小规模的竞争转向联合的、集团式的大规模竞争,规模经济大大提升;在产业间关系方面,企业联系越来越紧密,专业化协作越来越细致。

(4)从产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来看,产业结构由自身封闭式发展,变为通过国际投资、国际贸易、技术引进等国际交流方式,实现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即建立起国际协调型的产业结构。

2、试述创新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根本动因,亦即产业内部直接动因,是创新。

所谓创新,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就是引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推出了一种新的产品,二应用了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三是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四是采用了新的生产要素,五是实行了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

创新直接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路径一般表现为:

重大创新-技术改革、技术进步和新产业的产生-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高度化。

第一:

创新导致了技术进步;第二,创新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第三、创新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经济增长点意味着广大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竞争力。

3、试述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之间的关系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前提条件,产业结构高度化又推到着产业结构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合理化。

第五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关键术语:

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

1、什么是马歇尔冲突?

在规模经济显著地产业,企业从自身的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必然要不断的扩大规模,产业内的集中度极易发展到可操纵市场的水平。

操纵市场的情形即垄断一旦形成,价格就不再随供给与需求的改变而波动,也不再具有调节经济资源流向最需要的方面的作用,不再鼓励最有效率的生产。

2、试述产业组织理论的哈佛学派的主要内容

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梅森、贝恩、谢勒等人,他们提出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即SCP分析框架,即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德因果联系,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水平。

其中进入壁垒是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而主要的进入壁垒是现有厂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绝对成本优势等。

如果现实中的市场结构是集中的,垄断厂商就有可能通过限制产出、提高进入壁垒或者串谋,把价格提高到获取正常收益以上的水平,从而消弱了市场的竞争性,破坏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想要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因此,哈佛学派主张采取企业分拆、禁止兼并等直接走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来恢复和维持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

3、试述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内容

芝加哥学派是在于结构主义学派的争论中崛起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斯蒂格勒、德姆塞茨、布罗曾、波斯纳等。

在理论信念上,芝加哥学派信奉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市场竞争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生存检验”过程,相信市场力量的自由调节念力。

在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上,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绩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

正是由于一些企业在竞争中具有更高的市场效率,他们才能获得高额利润,进而促使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集中度的上升,最终形成以大企业和高集中度为特征的市场结构。

该学派主张,不能以集中度的高低和规模的大小作为实施反垄断政策的判断标准,只要大企业有高的绩效水平,就应当放松对大企业的不必要的监管,反对政府对市场竞争过程的干预。

第六章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度量

关键术语:

产业集中度HHI指数X-非效率

熊彼特假说:

1、大企业比小企业承担者更大比例的创新份额;2、市场力量与创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1、解释集中度指数,并分析该指数的优缺点

产业集中度是指产业内规模处于前几位的厂商的产值、销售额、资产或职工的累计数量占整个产业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

其中:

为X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n家厂商的市场集中度(一般而言,n的取值在4-8之间)其他参数看书p215.

产业集中度的优点在于,其预测相对比较简单容易,使用了很广泛的反映市场结构的指数,能较好的反映产业内的生产集中度情况,从而显示产业的垄断情况。

该指标的缺陷是,只考察了少数大厂商的生产集中度,而没有考察产业内部全部厂商的规模分布情况,如果n取数值不同,不同产业集中度的大小关系也可能会变化。

2、解释HHI指数,并分析该指数的优缺点

赫芬达尔指数是一种反应产业中厂商集中度规模分布的指标。

计算公式为:

赫芬达尔指数(HHI)==

其中:

N为产业中产商的数目;Xi为第i位厂商的规模;T为产业的总规模;

Si为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HHI指数的特点:

1、市场处于完全垄断时,指数为10000,所有厂商规模相同时,该指数为100。

数值越大说明厂商规模分布的不均匀度越高。

2、前几位的厂商的X/T对指数的影响大,后面小厂商的X/T数值对指数影响很小。

3、该指数能较好地计量全产业集中的变化情况。

只要厂商合并,该数值就会增加,只要厂商分解,该指数值就会减少。

优点:

1、包含了所有企业的规模信息,能反映出产业集中度所无法反映的集中度差别。

2、由于平方和计算的放大性,HHI指数对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变化反应特别敏感,因此它能真实的反映市场中企业之间规模的差距大小。

缺点:

为了计算某个市场的HHI,从理论上说,必须收集到该市场商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而这项工作的成本是比较高的。

3、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它们如何影响市场结构?

(1)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意味着平均成本随产出的增加而下降。

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在p223-225有讲,这个比较凌乱。

(2)市场容量变化

市场容量是在不考虑产品价格或者供应商策略的前提下,市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吸纳某种产品或劳务的单位数目,实际上就是总需求量。

市场容量的变化与集中度的基本关系是:

市场容量扩大容易降低单个或者少数几个大厂商在整个产业中的集中度。

(3)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表现为,金融市场的高度竞争会促进所有其他市场上竞争结构的形成。

相反,对金融部门的市场掌控力将刺激其他产业部门的垄断。

(4)合并

合并是将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组合为一个企业的经济行为。

合并导致的经济危害是市场力量的形成即增加集中度。

(5)产业生命周期

在一个产业市场形成的初期,先行者通过稳步发展,开发产品、刺激需求并实现统治的支配者。

这些先行者通常利用它们的优势长期保持统治地位。

(6)网络行业及范畴经济

某些行业所拥有的网络要对众多处于不同地点的不同顾客全体进行服务。

如铁路、航空、电力等,这种网络系统的存在通常促进了自然垄断的形成。

(7)公共政策

反托拉斯政策和行业规则等公共政策能按照可预测的方向影响市场结构。

如反托拉斯政策严格控制市场结构的垄断趋势;而某些行业政策倾向于形成市场结构的垄断局面,如发放经营牌照,这就给予了企业排他的经营权;专利制度也可能极大地增加了经济中出现垄断的概率。

4、试构架一个衡量产业运行绩效的指标体系

P231广义的市场绩效含义及衡量指标体系

绩效的内涵

具体化

衡量指标

资源配置效率

内部效率

X效率或企业效率

分配效率

资源在各个市场和公司间分配,并达到总产出最大化

价格等于长期边际成本和最小平均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