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
《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言凝练而意蕴无穷,是本文最大的特色,用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写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是再合适不过了。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笔者对教材的解读和学情的分析,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反复诵读课文,品味精练而生动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无限情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展开讨论,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清雅奇丽的山水妙境,陶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设计依据:
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简单的古文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适合于用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古文自主学习能力。
正如古人所指出的,“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读“古诗文,要从声音证入”、“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反复诵读古文,不仅有益于学生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积累,更可以让他们在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诵读的过程,提升品味语言和体会情感的能力,并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的有益启示。
新课标中反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并鼓励他们能够自由而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得和看法,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文中奇美的景色。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寄寓景中的情感。
本篇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要品味古文语言,深切感受其中的美景,需要反复诵读。
而在景中深藏的情,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还较难自主体会出来,这成为一个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引导。
五、教学准备
1.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学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科学运用教学方法能优化教学效果。
我计划以对话法、讨论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本文的教学。
对话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可以给学生创设安全、自主的开放性课堂氛围,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调动原有知识经验,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弥补学生个人思维片面性带来的不足,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诵读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由感性层面进入文本,获得第一印象和最初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使用诵读教学法不仅锻炼学生朗诵能力,还能让他们自主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加深对文章意蕴的理解,从而获得语言能力上的训练。
此外,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多种感官优化教学。
(2)学法
在学法上,课前学生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大意,破除与文本的陌生感,以便在课堂中更快速地进入状态。
没有外力引导下的预习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够形成个性化理解,有助于他们自主思考能力和语言敏感度的提升。
课上采用圈点、勾画,小组讨论、自主思考、诵读等方法理解课文,探究内涵。
圈点法是指阅读中及时的圈点勾画,即心有所思,马上记录下来。
能够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中起辅助作用。
2.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本课的学习中运用的教学资源有:
教材、网络和人本资源。
3.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语文课本等
4.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将采用多元的评价形式,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教育性。
在评价内容和水平上参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在识字与写字、阅读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课题
大家抬眼看一看,山青天明,我们的神州大陆优美如诗,常常引起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上节课我们刚刚被三峡的雄奇和秀色所打动,今天,再来品读品读另一幅山水佳画——陶弘景的(教师停顿,由学生说出课名。
)
大家怎么理解题目,为什么你是这样停顿读题目的?
答/谢中书/书答是回复答谢的意思;
谢中书是人名(结合课文释);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此文题目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容易读错,让学生先读题目一则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二则是为了加深学生理解,增强记忆。
(二)初读感知,观美景
1.全班齐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读后小组成员合作扫清字词障碍。
2.ppt显示重点词句(字词:
共谈、入、见、交辉、四时、俱、歇、颓、沉鳞、仙都、与、奇;
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请学生合上书回答。
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常规不显生僻,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因此笔者设计为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障碍,再由教师点出重点词句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测,也纠正可能发生的错误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3.全班齐读课文,读后请一位学生说出最能概括本文景色的一个字。
美
纵观全文,一个“美”字贯穿景色描写的始终,这既是概括性的一个字也是贯穿性的线索,所以笔者在整体感知时首先将其点出来,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4.文章中的美是怎么样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5.这几句的语言非常精练,你在朗诵时,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与大家分享。
学生选择任一断句自主联想和想象,并发言表达自己的个性化体验。
大家的想象都非常丰富,能够使用优美的语言改造现有的物象,结合自己的体验,表达出自己脑海中的景象。
让我们再一次以朗诵,把优美的景色传递出来。
联想和想象是本单元的要求,也是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
在此时没有教师和同伴影响的情况下,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够拥有原初体验,能够说出真实的、具有个性化的想法。
这有利于学生兴趣和想象力的保持与提升,成就感的获得,以及阅读体验的个性化延续。
(三)再读品味,赏美文
1.全班再次齐读“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读的时候思考,文章具体是怎么表现美的呢?
提醒:
可以从局部字词、整体写法和语言形式入手。
其中穿插个人朗读。
局部字词:
“高峰入云”的“入”是动词,山本来是不会动的,运用“入云”二字产生了化静为动的效果。
山长到云里,想象到顶端云雾缭绕的景象,正与后文“仙都”有相契合之处。
“五色交辉”的“交”也是动词,交辉写出了色彩的绚烂,让我们看见清幽的山林里也有明丽的光影。
“猿鸟乱鸣”的“乱”字形容猿和鸟在杂乱鸣叫,表现了他们的自由、快活,写出了风景的生机感,也反衬出当时环境的清幽、宁静。
进一步探讨:
“乱”字会不会显得没有美感。
改成“猿鸟齐鸣”好不好?
不好,不符合事实,“乱”才更真实,能写出动物在山林中的真实状态。
而齐鸣,声音太整齐了,仿佛有人在指挥,无法表现他们的自在,和不受任何约束。
这种自由自在的状态在课文中的哪里还能感受出来?
“沉鳞竞跃”也写出了鱼儿们欢快、自由自在。
刚才老师使用换词法和大家一起探讨了“乱”字。
那么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对“沉鳞竞跃”也使用换词法进行赏析。
“鳞”用“鱼”换词赏析。
“鳞”是、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鱼在跳跃的时候反射出的光亮,周身环绕的闪亮之美,也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和鱼的生气勃勃。
整体写法:
文章是分两方面来展开的。
先写同一时间中不同视角的景色:
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远看——两岸石壁、近看——青林翠竹,此时画面多为静态;
再写不同时间的景色:
晓雾和昔日分别是一天中的晨夕,此时画面多为动态。
全文仅短短几十字,但动静结合间,自然万态跃然纸上。
语言形式:
除了作者写的景美,其文章的形式也很美,语言都是四字句,且每一短句中都以上半句平声结尾,下半句上声或去声结尾来搭配,例如“高峰入云”的“云”是阳平,“清流见底”的“底”是上声。
我们读来节奏分明、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具有音韵美。
怪不得作者要感叹“实是欲界之仙都”啊。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对节奏的把握再读课文,读出明快的语调和抑扬顿挫的音韵。
教学是层层深入的,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最初阅读体验之后,就要深入到文章的语言部分。
赏析文章语言不仅要从语言表达内容入手,还要从语言表达形式入手。
所以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局部字词的精妙之处,整体写法的不常规处理解语言内容所表达出来的自然山水之灵秀。
也从语言形式的规律中探索文章的音韵美。
由此,学生能对本文语言进行全面、深入地学习。
(四)深读研磨,悟清心
1.到这里为止,我有一个疑问,一封信里为什么写这么多的美景呢?
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境。
2.你从哪里看出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境?
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对,王国维先生曾经写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篇文章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1)纯净、清明与愉悦的心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赞叹。
(2)(补充作者陶弘景的背景)作者借写自己对山水美景的赞叹,表达了个人志趣:
远离世俗,追求清净心灵。
关于作者陶弘景的背景:
a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
是齐梁时期道教上清派创始人。
b陶弘景是个不求荣华富贵的人,一直想辞官归隐。
他曾经在给亲友的信中说:
“畴昔之意,不愿处人间,年登四十,志毕山薮。
今三十六矣,时不我借……”后来,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请求辞官归隐。
c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在东阳郡做郡守时,由于尊崇他的志向和节操,多次写信邀请他出来作官,但他始终没有接受。
d梁武帝曾经下诏问陶弘景“山中何所有?
”言下之意是说山中什么也没有,还不如出来作官,陶弘景写了“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有什么呢?
山岭上有许多白云。
可惜白云只能供我自己赏心悦目,却不好用手捧来寄送给你啊!
”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愿出山作官,不屑与时人为伍的高雅志向。
”d梁武帝要他出来作官时,他干脆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间,另一头戴着金笼头,被人用绳子牵着,还用棒子驱赶着。
梁武帝看了也笑起来,知道他绝不会出来作官了,也就打消了他出仕的念头。
结合谢徵当时中书的身份和作者隐士的身份猜想谢中书是写了一封邀请作者出山的信,作者以此来委婉回绝。
(3)最后一句说自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
(教师传递谢灵运是山水诗人的相关知识)表达了作者欣赏山水时不同常人的独特审美感受和些微的得意之感。
理解作者情感之后,现在看前文的景色是不是感觉有所不同呢?
我们最后在齐读中再与他对话交流。
此处探索作者心境,可分为三个层次,从表层的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到深层的微微自得之情。
不仅是文章表现的心境层次递深,也是学生学习本文时理解的递深,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而在认知后两层心境时,如果学生对作者陶弘景本人不了解,可能无法体会两层情感。
因此,教师在适当时机补充作者背景资料,便于学生探究。
此外,到这里为止,教学环节基本结束,纵观整个教学设计,朗诵无处不在,并且不同环节的朗诵要求不同,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朗诵情绪也应该随之产生变化。
反复诵读的目标由此达成,同时也是达成课标、单元的要求。
(五)总结课堂,固能力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今仁人志士借山川秀水抒发情感不是没有原因的。
打开心扉,我们能发现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的多姿和灵性感染着我们,用宽广的胸怀去感悟自然,你们会发现它在你的生活里添了许多色彩。
课后作业:
背诵;
把本文改编成一篇白话散文。
对于课后作业背诵,首先,这是语言积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本文语言精炼生动,背诵这样的文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意识和能力。
其次文章篇幅短小,节奏规律,学生应该上完课文就能大概背诵,当天就应当能全文熟练背诵出来。
对于此处设计改编白话散文的课后作业,一是继续锻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二是为了巩固和检测他们的学习,三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将想法转换为书面表达呈现出来。
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
尤其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综上分析,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我自己非常喜欢,因此内心期盼着与学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备课的同时,我亦搜集了大量的优美风景视频及图片,精挑细选,稍作加工将其融入到我的课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课时能够借此引发学生美的享受,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美”上,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出现,这样会更直观。
另外,再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教学时,我以风景视频引入,引发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紧接着转入正题,介绍作者、背景,但在授课过程中,这一环节出现问题,对题目的解释非常清楚,但对于作者陶弘景的介绍就忽略了,虽然并不是名家,但对作者的介绍,能够很好的让学生借此了解写作背景,对文章的学习极有帮助,现在想来,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够得当,成为一处“败笔”,接下来的词语注音、划分结构及释意、翻译进行的有条不紊,自然流畅,但在美读文章这一环节,我范读的背景音乐,由于多媒体出现问题,无法播放,最后只得清读。
虽然课后,许多老师对我的范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我个人来说感觉非常遗憾,毕竟这是本课的亮点之一,也是教师表现个人能力的一个机会,错过了,只能争取下次了。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研读短文,体会感情”中,有一句话“自唐宋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其者”,学生一直不能读准与(yù
)的字音,这时,我三次强调了“与”的意思,但学生还是出错,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我能示范的读一遍,也许效果会更好。
整体来说,本节课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能够突出本课重点,但就新课标中提到的知识目标,在本课并没有真正的体现。
原因在于,课堂教学中对文章缺少通篇翻译。
这一工作只是放了练习当中,如能在课上以检查预习形式出现,也许会更好。
今后的教学中应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多请教、多相互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