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46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95492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5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46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46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46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46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46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46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docx

《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46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46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46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docx

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46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第46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目标解读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美苏争霸。

重大史实美苏“冷战”: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德国的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1.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

①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②内容:

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承认朝鲜最终独立;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等。

(2)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西欧各国普遍衰落,日本战败,美国实力空前膨胀,    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大国。

 

(3)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关系。

双方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尤其是国家利益方面矛盾加剧,突出表现为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的激烈碰撞。

【知识拓展】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冷战”——两国的主要对抗方式

(1)含义:

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表现

以美国为首的

资本主义国家

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方面

 1947年3月“      ”出台,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阵营,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

这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1947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经济

方面

 1947年提出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1949年,苏联则与东欧各国成立      ,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军事

方面

 1949年4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         ,1955年5月,北约接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其成员 

 1955年,苏联成立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

地缘政

治方面

 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德国分裂

【易错点拨】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二战后期,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是以1955年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为标志。

3.美苏争霸(选修3)

(1)第一阶段的较量(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

①特点:

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

②重大事件:

戴维营会谈;第二次柏林危机和柏林墙的修建;激烈的核军备竞赛;古巴导弹危机。

③结局:

重点在欧洲;美国处于攻势;战争未发生。

(2)第二阶段的较量(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末)

①特点:

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

②重大事件:

1972年的尼克松访苏(缓和的高潮)和1975年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召开。

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美国谋求同中国对话。

③结局:

长期缓和;苏联处于攻势;美苏关系重陷低谷。

(3)第三阶段的较量(20世纪80年代)

①特点:

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开始转攻为守。

②重大事件:

1985年后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德国统一;苏联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③结局:

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4.两极格局的影响

(1)积极性:

两极格局下,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那里借鉴了经验,吸收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两极格局下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第三世界的崛起。

(2)消极性:

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形成全球“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冷战”造成1948年的朝鲜半岛分裂、1949年的德国分裂和1962年       ;局部热战表现为    战争(1950—1953年)和    战争(1961—1973年)。

 

【易错点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动的“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

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局部地区发生了热战。

考点一 美苏“冷战”

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比较

(1)区别: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反共,而马歇尔计划则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苏反共。

(2)相同:

两者本质目的都是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3)联系: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公开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展。

两者相互联系,目的一致,但手段各有特色。

【史论结合】

史料1 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

史料2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到经济健全的常态……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解读 

(1)史料1说明“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公开干涉别国内政,谋求世界霸权。

(2)史料2表明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是帮助欧洲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实质是以经济手段实现控制西欧的目的。

问题 根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的认识。

考点二 两极对峙的格局

1.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

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斗争方式:

“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对立。

(3)体现矛盾:

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史论结合】

史料1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出现两极格局,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

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

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

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

它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史料2 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

……具有文化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

建立在具有文化共同性的国家基础之上的国际组织,如欧洲联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

——摘编自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解读 

(1)史料1揭示了“冷战”时期,全球政治出现两极格局,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

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苏联联合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第三世界。

材料还反映了美苏的主导地位、集团对抗、第三世界的冲突。

(2)史料2反映了二战后世界“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

问题 

(1)依据史料1,分析“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特点。

(2)依据史料2,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

 

2.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

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史论结合】

史料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

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解读 史料列举了学术界对美苏“冷战”的评价。

第一段史料表明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第二段史料体现了“冷战”对科技发展的客观影响。

问题 根据史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

 2016·全国卷Ⅱ·35

 美苏争霸

 从黑人爵士乐演唱家的巡演切入,综合考查美苏争霸

考题1[2018·北京卷]读下图,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及其原因的是(  )

1948—1968年美国政府财政盈亏示意图(单位:

10亿美元)

A.“马歇尔计划”从欧洲吸引援助使美国财政盈余

                  

B.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局势给美国财政造成赤字

C.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给美国财政带来了盈余

D.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给政府造成了赤字

考题2[2017·北京卷]下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

图中①处应填写(  )

A.罗斯福新政B.“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D.欧洲煤钢联营

考题3[2016·全国卷Ⅱ]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考题4[2016·天津卷]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

“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

”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

A.威尔逊时期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D.肯尼迪时期

考题5[2015·四川卷]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形势图。

该图可以反映出(  )

A.“冷战”格局的扩展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美苏的直接对抗

D.联合国势力的扩张

考题6[2014·福建卷]如果要给下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从欧共体到欧盟

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考题7[2014·北京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

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考题8[2014·浙江卷]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

下图白色部分为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

A.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B.1946年的联合国

C.1949年的北约D.1967年的欧共体

考向1 美苏“冷战”的背景

1.[2018·湖北八校联考]有学者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间的美苏关系之中。

也有学者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下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

对材料中有关“冷战”原因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

A.“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

B.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

C.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的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D.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

2.[2018·山西安康模拟]二战后初期,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在致国务院的电报中说:

在苏联,“我们没有投资要去捍卫,没有确实存在的贸易会丧失……更几乎没有文化交流要维持。

我们唯一同他们有利害关系的不是我们已有的东西,而是我们所希望的东西”。

乔治·凯南的意思是,美国应该(  )

A.继续与苏联合作B.采取措施遏制苏联

C.与苏联分道扬镳D.分化社会主义阵营

考向2 美国的“冷战”政策

3.[2018·广东佛山一模]下图为1956年“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画皮》。

该漫画意在表明(  )

A.西方国家组建军事集团遏制苏联

B.经济渗透是霸权政策的重要手段

C.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便于美国经济扩张

D.美国推行其价值观念,试图控制西欧

4.[2018·河北承德联校期末]1954年,美国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东南亚条约组织,其中包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

华盛顿还与汉城(1953年,今首尔)和中国台北(1954年)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

这些条约的签订表明(  )

A.美国强化亚洲“冷战”政策

B.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

C.“冷战”的焦点转移至亚洲

D.美苏在亚洲的对抗逐渐激烈

考向3 “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5.[2018·山西六校联考]1973年10月,美国支持的以色列军队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包围了苏联支持的埃及军队,苏军在附近集结了空降师、96艘军舰及两栖作战部队,美国先后开来三支航母编队与苏军对峙,几天之后,以军和美军首先撤离。

此事件(  )

A.体现了当时美苏“冷战”的战略态势

B.说明美国军事包围社会主义国家

C.反映美苏对峙重心转移到亚洲

D.其背景是单极世界遭到有力挑战

6.[2018·山东临沂模拟]基辛格认为,美苏之间的“冷战”,就是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

这反映了(  )

A.核武器是维护世界秩序的有力工具

B.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

C.“冷战”是美苏共同的主动性战略选择

D.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和平共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