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元4薄板弯曲问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940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8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限元4薄板弯曲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有限元4薄板弯曲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有限元4薄板弯曲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有限元4薄板弯曲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有限元4薄板弯曲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限元4薄板弯曲问题.docx

《有限元4薄板弯曲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限元4薄板弯曲问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限元4薄板弯曲问题.docx

有限元4薄板弯曲问题

第4章弹性薄板弯曲问题的有限元法

薄板弯曲问题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并有专门著作加以论述(如耀乾《平板理论》)。

象其它弹性力学问题一样,用微分方程、差分法等经典方法所能求解的薄板问题很有限,一般只能解决等厚、小孔口、支承情况较简单的单跨板。

故工程设计中以往多采用简化、近似、图表等方法来解决板的设计问题。

在板的分析中,常取板的中面为xoy平面(如图)。

平板结构按其厚度t与短边a的比值大小而分为:

厚板(Thickplate)和

薄板(Thinplate)两种。

时称为薄板

平板上所承受的荷载通常有两种:

1.面拉压荷载。

由面拉压刚度承担,属平面应力问题。

2.垂直于板的法向荷载,弯扭变形为主,具有梁的受力特征,即常说的弯曲问题。

平板在垂直于板面的荷载作用下产生挠度W。

当最大挠度w远小于t时,称为小挠度问题(or刚性板)(stiffnessplate)

当最大挠度w与t相差不大时,称为大挠度问题(or柔性板)(flexureplate)

(工程定义:

为刚性板;

为柔性板;

为绝对柔性板。

4.1基本理论

一、基本假定

1、略去垂直于中面的法向应力。

),即以中面上沿Z方向的挠度W代表板的挠度)

2、变形前垂直中面的任意直线,变形后仍保持为垂直中面的直线。

(─法向假定

3、板弯曲时,中面不产生应力。

(─中面中性层假定)

上述假定常称为薄板小挠度问题假定(or柯克霍夫假定)。

符合上述假定的平板即为刚性板。

二、基本方法

以上述假定为基础,板分析中常用挠度

作为基本未知量,下面介绍以

为基本未知量所导出的有关方程。

1、几何方程(应变─挠度关系)

①弹性曲面沿x,y方向的倾角

从中面取出一微小矩形ABCD,如图所示,设其边长为dx,dy,变形后弯曲成曲面A'B'C'D'

设A点挠度

则沿x方向倾角(绕y轴)

(B’点绕度

沿y方向倾角(绕x轴)

(D’点绕度

②沿x,y方向位移

作平行于

平面,设中面上点A到A1的距离为Z,变形后,A点有挠度W,同时发生弯曲,

曲面沿x方向的倾角为

根据法线假定,则A1点沿x方向的位移:

(负号为方向与x相反)

同理取

平面得:

(4-1-1)

③Z平面的应变分量和曲、扭率

基本假定,由于

故板任意点的应变与平面问题相同:

(4-1-2)

此为Z平面的应变─挠度度几何方程。

上式中的

为曲面在X,Y方向的曲、扭率,记为:

(4-1-3)

所以,

2、物理方程(应力─挠度关系)

由于忽略σz对变形的影响,因此z平面的应力─应变关系具有与平面问题相同的形式:

将(4-1-2)代入得:

或简写为:

(4-1-4)

式中弹性矩阵:

3、力方程(力─挠度关系)

从板取微元体

由其上正应力

和剪应力

可在截面上合成合力矩:

面上由

产生的绕Y轴弯矩)

面上由

产生的绕X轴弯矩)

扭矩:

(由剪应力产生,如图)

假定

分别表示单位宽度上的力矩。

如是,力矩阵:

简写成

(4-1-5)

比较(4-1-4)和(4-1-5)可得用力矩表示的平板应力:

由此可见,平板上、下表面处的应力最大:

以上是薄板弯曲问题中的基本公式,从中可见其挠度W是弯曲问题中的基本未知函数。

且由于忽略了z方向的变化,因此它只是x,y的函数:

w=w(x,y)。

若w已知,则位移,力、应力均可按上述相应公式求出。

在经典解析法中,W(x,y)常设为三角级数形式。

例如,四边简支矩形板的W(x,y)设为:

(纳维尔解)

式中

为待定系数。

假定荷载

则可得位移函数:

4.2有限元分析方法

一、矩形单元的典型形式

将图示矩形薄板沿x,y方向划分成若干小矩形(常取等分)

从中取出一小矩形(单元),共有四个结点,此时不能象在平面问题中一样,将结点视为“铰”,而是“刚性的”,即每个结点有三个位移分量:

挠度

绕x、y轴转角

即结点i的位移

同理,相应的结点力

符号重新定义是为了有限元表示的方便,由此得单元结位移向量

节点力

二、位移模式(函数)

1、位移模式的选取

插值多项式取为:

(4-2-1)

在上式中,前10项取到了三次项的全部,最后两项则是从五个四次项

中选用了两个。

没选

是因为它没有多一项与其配对,没选

它们在边界上结出的挠度函数是四次的,比

要高一次,较之更难满足边界的协调和条件。

2、位移模式的检验

(三个基本要求:

刚体位移,常应变,尽可能的边界协调)

①前三项含单元的刚体位移状态:

第一项

与坐标x,y无关,表示z方向的挠度是─常量,刚体移动

②二次项代表均匀变形状态:

曲率

③能保证相邻单元在公共边界上挠度的连续性。

④不能保证相邻单元在公共边界上法线转角的连续性。

以单元1~2边界为例,在此边界上

=常量,代入位移模式4-2-1,可知边界上的挠度W是x的三次函数,合并整理后可得:

两个端点共有4个边界条件,(结点1,2的挠度W1,W2,和转角

利用他们可唯一确定四个常数C1~C4。

因为相邻单元在结点1,2的W,θy对应相同,则两个单元依据四个条件得到的C1~C4亦相同,即两单元在边界具有同一挠度函数W。

⑤法线转角

仍以1-2边界为例,将y=-b代入后,此时

但对θx来讲,1,2结点只能提供2个已知条件,不能完全确定上式,故边界的法线转角不能保证连续性。

因此,这种单元是非协调元,但可以验证这种非协调远是能通过分片试验的。

(即当单元划分不断缩小时,计算结果仍能收敛于精确解。

三、形函数和形函数矩阵。

分别将单元结点1,2,3,4的坐标值代入(4-2-1),并事先求出

,便可得到各结点的位移值。

一共可得12个关于

的方程组,联立求解可得:

(4-2-2)

形函数矩阵:

式中形函数:

(4-2-3)(i=1234)

在上面的推导中,我们仍然选用了局部坐标(无因次坐标)。

局部坐标与整体坐标的关系为:

 

四、单元的几何矩阵[B]和力矩阵[S]

1.几何矩阵[B]

由前可知

将(4-2-3)代入(4-2-4)得到几何矩阵:

(4-2-5)

或以子块形式表示:

[B]=[B1B2B3B4]。

式中:

2.力矩阵[S]

由基本方程(4-2-5)可得到:

(4-2-6)

称为力矩阵,把单元的四个结点坐标分别代入4-2-4,求得

后,即可获得

,各节点力矩阵

的显式:

五、单元刚度矩阵

由一般公式得:

将几何矩阵[B]和弹性矩阵[D]的表达式代入,积分可得薄板弯曲问题矩形单元的单元刚度矩阵的显示:

 

六、荷载等效变换

由荷载等效变换的一般公式可得

1.法向均布荷载q

代入上述公式得:

2.单元中心点受法向集中力P

代入上述公式可得:

 

七、位移边界条件

对称、固定边和简支边上支点的已知位移条件如下:

对称轴:

法线转角=0

固定边:

挠度=0(或已知值)

边线转角=0(或已知值)

法线转角=0(或已知值)

简支边:

挠度=0(或已知值)

边线转角=0(或已知值)

自由边上节点的挠度、边线和法线转角均为特定参数,同部节点一样。

与板铰接的固定立柱,其节点挠度W=0,也可以是已知值。

八、计算例题

例题1:

计算图示四边固定方板

方板的边长为l,厚度为t,弹性模型量为E,波松比μ=0.3,全板承受均布法向荷载q,求薄板中的挠度和力。

单元划分:

为了说明解题方法,采用最简单的网络2×2,

即把方板分成四个矩形单元。

由于对称性,只需计

算一个单元,例如,计算图中有阴影的单元,单元

的节点编号为1,2,3,4。

此时,单元的a,b是

计算节点荷载:

由前面的均布荷载计算公式得:

边界条件:

边界23和34为固定边,因此节点2,3,4的挠度、边线和法线转角均为零。

边界12和14为对称轴,因此θx1=0、θy1=0。

于是,在4个节点和12个位移分量中,只有一个待求的未知量

结构的代数方程组:

这是一个单元的计算题目,单元刚度矩阵在此处即为总刚度矩阵。

引入支承条件后,在总刚度矩阵中只取第一行、列元素,在方程组右端项中只保留第一个元素。

于是结构的代数方程为:

同此解出

其中

力:

利用式(4-2-6)可求得方板中点力矩为:

由表看出,网格越密,计算结果越接近于精确答案。

还可看出,位移的精度一般比力的精度高,这是因为在位移法中,位移是由基本方程直接求出的,而力则是根据位移间接求出的。

 

4.3薄板有限元程序设计

一、总框图

根据弯曲板有限元分析方法的解题过程,可写出其总框图如下:

┌───────┐

│输入原始数据│

│orCAI│

└───┳───┘┌──────┐

↓┌──┤算等效结点力│

┌───┻───┐│└──────┘

│形成荷载列阵├←┘┌─────┐

│├←───┤形成单元│

└───┳───┘┌─┤定位向量├─┐

↓│└─────┘│

┌───┻───┐││

│形成总刚├←─┘┌─────┐│

│├←───┤单刚││

└───┳───┘└─────┘│

↓│

┌───┻────┐│

│解方程输出位移││

└───┳────┘│

↓┌──────┐│

┌───┻───┐│几何矩阵[B]││

│├←───┤弹性矩阵[D]││

│计算单元力等│└──────┘│

│├←───────────┘

└───┳───┘

┌──┻──┐

│结束│

└─────┘

下面结合程序对框图中的容加以说明。

二、子框图

1、单元坐标结点编号及单刚形式。

为了取挠度向下为正,又能与前述坐标系统统一,特将前述坐标前翻180°(如图)

为了能适用板的弹型性分析,程序采用了应力元和弯曲元的组合形式,即每个结点考虑5个位移分量:

U,V,W,θx,θy,前2个为平面应力问题的未知量,后3个为弯曲板的结点未知量。

当只作弹性分析时,平面应力元和弯曲元是非藕连的,即单刚的两个副块垣为0,单刚的形式为:

u1v1…u4v4w1θx1θy4…w4θx4θy4

┌┐

│平面应力元│0│

[K]e=│(8×8)││

├──────┼──────────────┤

││弯曲元│

│0│(12×12)│

└┘

程序中单刚数组为DK(20,20),子程序:

SubroutineDG(A,B,E,T,U)为其形成单刚的子程序。

2、自动形成单元编号信息(单元信息数组:

[IB])。

3、结点定位向量。

4、形成荷载列向量。

(a.结点力;b.非结点力(只考虑均布力))

5、总刚,SubroutineZG(M,N,LD,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