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正侧面描写Word文件下载.docx
《诗歌鉴赏正侧面描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正侧面描写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类说明:
所谓“虚”,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例4: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例5:
《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2)“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
【析】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李白《蜀道难》:
【析】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李商隐《锦瑟》:
【析】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②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析】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析】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
写乐将倍增其乐。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析】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
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
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西厢记·
长亭送别[正宫][叨叨令]》)
【析】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①相反相成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姜夔《扬州慢》:
此词中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
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②相辅相成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
【析】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实虚。
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典型例题】
例题1: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
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问:
这首诗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的内容。
答题指要:
这首诗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说:
“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虚实结合,适合于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增加文章的思想容量,深化主题。
苏词分上下两片,各分两层。
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
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
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
最后三句从字面来看是写亡妻;
“年年断肠”,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
(4)“虚”与联想、想象
“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
一是遥想,二是梦境。
而眼前之景之事为实。
对中学生的考试,不会太难,因此,能注意这几点区分就行了。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析】程千帆说“西风吹老洞庭波”有三奇:
秋风的到来,不从草木变衰而从湖水兴波见出,一奇也;
湖波能老,二奇也;
湖波之老,是由于西风之吹,三奇也。
其实这首诗还有一奇,那就是只此一句写实,其余三句均为虚。
“一夜”句是想象中有夸张,“醉后”句哪来实景?
“满船”更在梦中。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2、动静结合
(1)基本概念
动静结合——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
灵感,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就成为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析】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给人美妙的遐想。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析】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析】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
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析】以“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
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
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
“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
动静相衬,既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
(2)常用方式——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手法之一。
《山居秋暝》对景物的刻画细致入微,既有自然风景图,又有田园生活图。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
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析】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
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
后两句明暗对比:
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
这里为声衬静,用了衬托,也用了对比。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以动衬静。
3、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江雪》: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
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了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杜甫《蜀相》:
由诸葛亮的祠堂写到这位蜀汉贤相的一生事业。
其颈联云: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两句之所以显得格外厚重,就是因为它所包容的内容异常丰富:
前一句,抵得一篇《隆中对》,后一句,抵得两篇《出师表》;
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他与先主刘玄德的君臣遇合,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他治蜀的政绩和北伐的功业;
“天下计”言其宏图,“老臣心”表其忠贞。
类似这种手法,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
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4、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
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
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着”、“尝鼎一脔”“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效果。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
【析】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行宫》)
【析】此诗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
诗云《唐诗别裁》说它:
“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
”《养一斋诗话》称它:
“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
”究竟妙在何处?
在于“小处寄慨,倍觉嗟叹有情”(纪昀)。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
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
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以消磨时光。
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
“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
所以,沈德潜赞曰:
“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
“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
【析】以“时时误拂弦”的细节,传达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情态;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张佑《咏内人》)
【析】以“剔开红焰救飞蛾”的细节,表现了宫女幽居深宫的哀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析】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
例6: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析】此诗表现的是行客思念故乡的常情,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可谓是“平中见奇”,“点铁成金”,致使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推崇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例7:
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欣欣夹道迎。
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皆以陆为名。
(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
【析】运用细节使诗篇洋溢着生动、活泼的气息,大有奇趣;
例8:
“城南倒社下湖忙,阿老龙钟七十强。
犹有嫁时尘埃镜,东涂西抹不成妆。
”(陆游《阿老》)运用细节使诗篇洋溢着生动、活泼的气息,大有奇趣;
5、色彩的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的《约客》)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析】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鹅》)
【析】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
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析】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诗人用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附:
渲染的相关范畴——浓淡
在绘画中,浓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
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指语言的色彩。
浓者,重笔浓彩,绚丽;
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
就作家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
有的浓淡兼施,两相映衬,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
如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景色,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来写秋景,语言华美;
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
以浓衬淡,有力地强化了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
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
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
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
“浓”尚不可解其愁,“淡”更让她何以堪?
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高考考察诗歌的描写手法时,还经常就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命题,因为许多描写都是有层次性的,要由远而近或由下而上,出题者的提问方式一般是“诗人是如何写景的?
”等。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析】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兰溪棹歌》)
【析】诗的第一句从仰视角度写,第二句从俯视角度写,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7、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
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
白描作为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色、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组合,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修饰点缀。
即所谓白描手法。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析】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析】此诗初看是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图。
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
画面中心是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
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
“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是在凄凉中得安乐境”,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这画境是一个“象”,而诗人的“兴”就是画面中寓含不尽的韵味。
如题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
诗人就是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
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坎坷,风雪严寒,世态炎凉,而在萧条的山村,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这才是诗人的“兴”之所在,整篇饱含着含蓄蕴藉的不尽韵味。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彻上人》)【析】此诗写山林幽深,夕阳西下时送人的惆怅情境,境界幽远,耐人寻味。
“苍苍”是色调,苍苍翠竹,使人不由产生翠竹如海的联想,“杳杳”是声音,杳杳钟声,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对于读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就是在这样的清幽环境下,在一个黄昏,诗人送灵彻上人远行,那份静寂,那份孤清,值得读者可以细细寻味。
“带”字的活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动感。
灵彻上人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似乎走在不尽的夕阳当中。
最后一句写的是灵彻越走越远了,只有青山陪伴着诗人守着那份清幽。
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
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
从中,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
但这韵味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一下子很难说出来。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用心良苦。
这就需要读者细细去品味诗中的含蓄蕴藉。
诗人的“兴”就是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画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
8、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
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
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
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
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
豪放者较疏。
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
“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析】此诗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
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
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
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析】此诗四句,深得疏密之妙。
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
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
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人心旷神怡。
9、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就是在写景诗歌中,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个个画面,表现一种意境。
苏东坡称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评语十分中肯。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勾勒一个画面,透着一股空灵微妙的意蕴。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