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详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689160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详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详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详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详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详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详案Word格式.docx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详案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详案Word格式.docx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和桑娜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难点:

学习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渔夫在正下着暴风雨的海面上捕鱼的场景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

本课活动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出示幻灯片。

(渔夫在正下着暴风雨的海面上捕鱼的场景。

2.师:

请你说说图上的内容,想一想,这个人为什么要在这么危险的环境下出海捕鱼?

预设:

(学生回答。

生甲:

大海上狂风暴雨,有一艘小船在海上捕鱼,我都为这个渔民捏着一把汗,不知他能否平安回来。

生乙:

我想他的家里一定很穷,要不然怎么会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出海捕鱼呢?

师:

是啊,这就是沙俄时期渔民悲惨生活的写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列夫·

托尔斯泰笔下的《穷人》,了解一下他们的贫困生活和高尚品质。

(板书课题:

穷人)

设计意图:

开课伊始,先出示渔夫捕鱼的幻灯片,给学生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对渔夫工作的危险性有一定的了解,为下文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作铺垫。

此时再引出课题,便能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初步感知,理解生词

1.自由读文。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自己还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边读边画。

2.理解词语。

借助字典、词典合作学习,交流疑难问题。

(1)解释“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等词语。

(2)正音:

张罗、勉强、自作自受。

(3)快速记住这些词语的读音、字形和意思。

(4)选择词语说一句或一段话。

理解词语这个环节不容忽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5、6年级的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必做过多讲解,应引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和其他同学交流学习,独立掌握字词的音、义、形。

教师可适当地测评,以鼓励性原则为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以读代讲,整体感知

1.分段读文。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组织学生每人读一段,读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正音、正字。

2.理清顺序。

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事情发展的顺序。

3.默读课文,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谁?

他们的生活怎样?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每一次读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每读必有所得,并按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

从字到词,从段到篇,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脉络。

最后回归到全篇,由学生回答出他们的生活非常穷困,教师点明“穷”字,指出本课教学的突破口。

4.同桌互读课文,然后讨论一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为什么要这样分?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为此桑娜忐忑不安。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

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抚养。

四、讲读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2.了解渔夫一家的生活情况。

(1)从“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可以看出什么?

(桑娜家境虽然贫困,但她特别勤劳能干。

(2)由环境描写,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

桑娜为什么会“感到心惊肉跳”?

请结合课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说一说?

从“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可以看出渔夫出海捕鱼的危险,桑娜一定坐立不安,担心丈夫发生意外。

从“屋外寒风呼啸”也能看出天气非常恶劣,桑娜一个人带着五个孩子在家,一定会感到特别害怕,所以课文写桑娜“感到心惊肉跳”。

小结:

恰当地运用环境描写,能够更明显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

学生齐读。

3.学习第2自然段。

过渡:

丈夫还没有回来,桑娜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齐读第2自然段。

桑娜都想到了哪几方面?

从“丈夫不顾惜身体……打鱼”可以看出桑娜非常爱自己的丈夫。

从“孩子们都还健康”我能感受到桑娜爱自己的孩子,同时感到生活很幸福。

生丙:

桑娜又请求上帝保佑丈夫,说明桑娜此时非常焦躁、坐立不安,担心丈夫。

同学们,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是朴实而善良的人,生活的穷困没有把他们压垮,反而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

接下来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故事呢?

下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那令人“心惊肉跳”的暴风雨之夜,感受渔夫和桑娜美好善良的品质吧!

由简单的提问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渔夫一家生活的贫苦,接着老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重点语句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教师的小结起到对讲过内容的总结作用。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为第二课时的讲读做准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一、谈话过渡,承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对故事的起因有了了解。

那么接下来故事会怎样发生发展呢?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品质

桑娜再也坐不住了,她冒着风暴来到海边,想看看能不能望到丈夫的小船,可是漆黑的大海,什么也看不到。

现在,让我们的视线随着桑娜的身影,移到寡妇西蒙的门口。

课文又给我们描写了一个画面。

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第二部分。

1.邻居西蒙家的家境怎样?

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丈夫死了,有两个孩子,家里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病了。

2.桑娜推开西蒙家的门后,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这段话?

教师指导朗读这段文字。

学生分组读,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读得最有感情。

3.师:

从“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母爱、亲情。

西蒙死了,孩子睡得这样的香甜,说明孩子还根本不懂事。

可越是这样,越是使人感到凄凉、悲惨。

读到这儿,我们都为孩子担忧,没有父亲,又失去了母亲,他们怎么生活下去呢?

当桑娜看到这些的时候她是怎么做的呢?

4.理解“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

(1)引导学生在组内讨论。

(2)学生回答时把握以下几点:

①桑娜的心里很矛盾。

②桑娜下定了抚养这两个孩子的决心。

③这会使本来贫困的生活更加贫困。

④桑娜是个善良的人。

5.桑娜把孩子抱回来后,为什么会“忐忑不安”?

(1)理解“忐忑不安”。

(2)桑娜心里都想了些什么?

她为什么会这样想?

(3)从桑娜想的过程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热爱丈夫、同情孤儿。

是啊,五个孩子已经让桑娜和丈夫喘不过气来,现在又多了两个,以后的生活会更加贫困,或许连吃饭都会成问题。

可现在丈夫还没有回来,桑娜的心理活动在作者的笔下充分体现。

但我们可以看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桑娜都下定了要帮助西蒙抚养这两个孩子的决心,穷人善良、美好的心灵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桑娜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个段落。

6.分角色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1)桑娜与丈夫的对话有两次“沉默”,这两次沉默都代表什么意义?

(第一次桑娜看到渔夫筋疲力尽的样子,不知该怎样告诉他收养孤儿的事,所以沉默。

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丈夫,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一次沉默了。

这两次沉默,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桑娜的心地善良。

(2)男生齐读课文的第24自然段。

“皱起眉”“严肃”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渔夫感到问题很严重。

怎样理解“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中的“熬”字?

从渔夫的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渔夫为了抚养这两个孩子,准备过更加穷苦的日子。

请你用上“宁可……也……”来说一说渔夫和桑娜的高尚品质。

他们想到一块儿了。

在他们看来,把孩子抱回家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

(3)分角色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

”(强调“在”,语气应重一些)。

“桑娜拉开了帐子。

”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

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

这样的结尾,我们会想些什么?

你能接下去补充两句吗?

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桑娜的心理活动为主线,设计了整个教学过程。

在学生边读边思考中,感受桑娜与渔夫的善良,体会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整个过程,教师以引导为主,问题的设计恰到好处,不需要提示,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

有较难的问题,教师做适当而不“夺主”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三、回顾全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1.快速默读全文。

请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

大声地读一读,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2.学以致用。

请你写一段话,用环境描写、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描写,表达出一个人的高尚品质。

(如果时间不充足,可作为课后作业完成。

这一环节是对教学目标的检测。

让学生不但体会到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心理描写的好处,同时学会应用。

四、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出沙俄时期渔民们的穷困生活,同时也反映了穷人善良、朴实,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其实人并不是有了金钱就有了一切,恰恰相反,内心充实,品性善良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

通过对课文的总结,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