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田回风顺槽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683924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13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家田回风顺槽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马家田回风顺槽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马家田回风顺槽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马家田回风顺槽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马家田回风顺槽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家田回风顺槽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马家田回风顺槽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家田回风顺槽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家田回风顺槽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4)、《煤矿安全规程》(2009年版)

(5)、国家关于工程建设现行的规范、标准及行业的有关规定。

第一章工程概况与施工建设条件

一、工程概况

新化煤矿五号井位于贵州省金沙县新化乡五星村

新化煤矿回风斜井工业场地位于矿区的南部1号拐点以北约636-696m位置。

从4煤层的顶板上以23°

坡度、358°

方位向下掘进,穿层掘至+878m标高(9#煤层与13#煤层中间)后,再按9°

向下施工至+792m标高落平,然后通过+792联络巷与副斜井、主斜井贯通,构成矿井开拓通风系统。

回风斜井井口坐标为:

X=3031975.265,Y=35616432.032,Z=+1090m。

回风斜井设计长度:

1246m(已掘进约210m)、下山,半圆拱,锚网喷支护,喷厚100mm,净宽:

4.5m,净高:

3.75m,墙高:

1.5m,净断面:

14.07㎡,掘进断面15.68m2,锚杆直径:

18mm,长度:

1.8m,锚杆间排距:

0.8m。

二、地质概况

1、区域构造

区域位于扬子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结节北北东向构造变形区的鸭溪向斜,以北为松林—岩孔背斜,以南为安底背斜,鸭溪向斜进入金沙境内,演变为复式向斜,构造以褶曲为主,断层不发育,次级褶曲有金沙—黔西向斜、新华向斜之间发育次级麻窝寨。

金沙—黔西向斜:

位于井田之东侧,轴长约20公里,走向NNE20°

,向斜宽20余km,其轴线在平面上呈“S”形,轴向在南面为北东向,北面变为北东东向,为一开阔不对称向斜。

北西翼倾角较缓,为10~20°

,发育有次级褶皱;

南东翼倾角较陡,为30~40°

左右。

核部最新地层为上侏罗统遂宁组;

两翼地层为二叠系和下三叠统。

新华向斜:

位于井田北西部,走向NEE70°

左右,轴长约11km,为金沙—黔西向斜北西翼的次一级褶曲,为一宽缓的不对称向斜,向斜宽约2~4.5km。

自西向东,其轴线先后穿过上二叠统、三叠系。

北西翼地层倾角较陡,为7~35°

,一般28°

南东翼地层倾角较缓,为4~12°

,一般为9~10°

2、井田构造

井田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大的构造单元属鸭溪向斜,地层走向北东(45°

),倾角7°

左右,西南部的浅部地层较平缓,倾角5°

在目前勘查中矿区内地表未发现断裂构造,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型。

三、煤层特征

1、含煤地层及煤层特征

井田内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P3l),含煤6~11层,煤层总厚9.49~12.81m,平均11.23m,含煤系数为10.99%。

含可采煤层4层,由上至下分别为4、5、9、13号煤层,其中9号煤层发育较好,为主要可采煤层,4、13号煤为较稳可采煤层,5号煤层为不稳定煤层。

可采煤层总厚度4.56~7.95mm,平均6.23m,可采含煤系数为5.6%。

4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中上部,煤层较稳定,为矿区主要可采煤层。

上距长兴组底界20.10~44.60m,平均25.00m。

煤层厚度0.74~2.28m,平均1.46m,含夹石0~1层,属较简单结构,稳定煤层。

5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中上部,为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距4号煤层5.98~9.99m,平均6m,煤层厚度0.65~1.08m,平均0.79m,煤层结构较简单,煤层不稳定。

9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中部,层位稳定,为井田主要可采煤层。

上距5号煤层8.11~15.64m,平均13m。

煤层厚度1.69~3.59m,平均2.61m,属结构简单煤层,煤层稳定。

13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中下部,为主要可采煤层,层位较稳定,上距9号煤层26.79~35.11m,平均29.38m。

煤层厚度0.47~1.87m,平均1.23m。

煤层结构较简单,夹石一般为泥岩、炭质泥岩,夹石厚度一般0.45m,煤层较稳定。

2、煤层顶底板条件

井田内煤层间距有一定的规律,4号煤层位于长兴组底界25m左右,5号煤层上距4号煤层5m左右;

9号煤层上距5号煤层13m左右,下距13号煤层29m左右;

13号距茅口灰岩(P2m)25m左右。

位于龙潭组中上部,顶板岩性主要为细砂质泥岩、石灰岩及泥岩,个别泥岩,为半坚硬至坚硬;

底板主要为泥灰岩、细砂岩、石灰岩,个别泥岩,为软弱至半坚硬。

含夹石0~1层。

位于龙潭组中上部,顶板为深灰色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一般有0.3~0.5m的灰黑色泥岩伪顶;

底板为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及黄铁矿结核,其下为粉砂岩或细砂岩。

一般含夹石一层,夹石厚约0.3m左右。

位于龙潭组中部,煤层顶板为细砂岩,局部为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

底板为灰色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

一般含夹石2层,为灰黑色泥岩,夹石厚约0.2m左右。

位于龙潭组中下部,顶板为深灰色粉砂岩,偶为泥岩或钙质细砂岩,一般有0.3m左右的深灰色泥岩伪顶;

底板为浅灰色至深灰色泥岩,其下为细砂岩。

含夹石0~3层,夹石一般厚约0.2m,岩性为泥岩或高岭石泥岩。

表1-3-1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号

全层厚度

(m)

采用厚度(m)

夹矸

层数

倾角

(°

稳定

程度

煤层

结构

煤层间距(m)

顶、底板岩性

4

0.66-2.36

1.46

1.46

0-1

1

5~7

较稳定

较简单

顶板为细砂质泥岩、石灰岩,底板为泥灰岩、细砂岩、石灰岩、泥岩。

5.98~9.99

5.00

5

0.65-1.08

0.79

0.8-1.08

0.92

不稳定

顶板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底板为泥岩、粉砂岩或细砂岩。

8.11~15.64

13.00

9

1.69-3.59

2.61

简单

顶板为细砂质、局部为泥岩,底板为灰色泥岩。

7.34-17.67

29.38

13

0.47-1.87

1.23

0-3

顶板为粉砂岩、泥岩,底板为泥岩、细砂岩。

四、瓦斯、煤层自燃倾向性、煤尘爆炸性等

该矿为扩建矿井,根椐贵州省煤炭管理局2008年瓦斯等级鉴定的批复,矿井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按突出矿井设计。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8年10月28日提交的《贵州省金沙县新化煤矿五号井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鉴定结论为4#、5#、9#、13#煤层煤尘无爆炸性。

按煤尘无爆炸性进行设计。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8年9月28日提交的《贵州省金沙县新化煤矿五号井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鉴定结果为4#煤层为Ⅱ级自燃煤层、5#号煤层为Ⅲ级不易自燃煤层、9#煤层为Ⅲ级不易自燃煤层、13#煤层为Ⅱ级自燃煤层。

对4#、13#煤层按Ⅱ级自燃煤层进行设计,对5#、9#煤层按Ⅲ级不易自燃煤层进行设计。

井田属地温正常区,开采至今也未发生过冲击地压危害。

五、水文地质条件

1、区域水文地质情况

本煤矿井田矿床位于最低侵蚀基准面+990m以下,间接充水水源主要为长兴组、茅口组岩溶裂隙水,直接充水水源龙潭组砂岩裂隙水,其次为老窑采空井田积水、地表冲沟水和河水,故本井田属于以岩溶、裂隙充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为二类二型。

2、地层含水性

1)第四系(Q)弱含水层

2)茅草铺组灰岩(T1m)强含水层

3)夜郎组九级滩段(T1y3)弱含水层

4)夜郎组玉龙山段(T1y2)强含水层

5)夜郎组沙堡湾段(T1y1)相对隔水层

6)长兴组(P3c)中等含水层

7)龙潭煤组(P3l)弱含水层

8)茅口组石灰岩(P2m)强含水层

3、断层导水性

井田内没有发现大于30m的断层。

施工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构造形迹,因为它们破坏了地层的完整性、连续性,降低了岩石的力学强度,塑性岩石中断层破碎带含水性和导水性不强,刚性岩石中断层破碎带有一定含水性和导水性,可能连通含煤地层上部的中强含水层或地表水,加之人工采矿裂隙大量出现,改变了断层带附近应力场和地下水的天然流场,地表水、地下水更可能沿断裂带进入矿井。

六、其它施工条件

供电:

利用现矿井供电设备设施,采用双回路供电满足主斜井建设生产和生活用电。

供电安全保护措施:

配备风机专用变压器、专用开关

专用线路

双向专用开关

瓦斯电闭锁

风电闭锁

风机自动倒台

通讯:

下井通信电缆选用矿用铜芯阻燃型护套电缆,矿井主、副、回风斜井各敷设一根MHYA32-80×

0.8井筒电缆至井底车场,三条井筒电缆间设一根MHYA32-80×

0.8通信联络电缆,以保证重要用户在电缆故障或维修情况下通信畅通,对外通信可采用移动电话。

施工用水:

发包方在施工场地范围内某一定点集中提供水源,按要求安装供水管路至施工、生活用水地点。

交通:

现有公路通过施工所在地,场内道路交通通畅。

场地平整:

人员进场后,场地平整、设备基础施工、盖临时房、安装和维修施工设备、地面排矸系统施工等多工序平行交叉进行,确保正式开工前各项工作就绪。

第二章、施工准备

一、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1、按《安全生产法》设置金沙县新化煤矿五号井矿建指挥部(下称“矿部”或“矿方”)建设项目部(下称“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配备项目经理1人、技术负责人1人、技术员2人、安全经理1人、生产经理1人,配备安全员9人、瓦检员9人、爆破员9人、绞车司机9人、信号工9人、机电工9人、均按《安全生产法》培训并取得资格证或或安全资格证;

设置安监股、生技股、机运股、质检股、调度室、掘进队、财务室、办公室。

井下和地面工人均按《安全生产法》要求培训合格,企业给职工参加了工伤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并交纳保险金。

(此人员配备为主井、副井、风井建设施工共同配备人员)。

2、由矿部设立矿山辅助救护小分队,矿山救护同金沙县矿山救护队签定矿山救护协议,负责项目部的救护工作,项目部负责配合。

3、项目部职工经培训合格上岗,给职工缴纳工伤保险,意外伤害保险金。

职工上岗均签定企业劳动用工合同和安全责任书。

4、项目建设所需的公路、通讯、双回路电源和配套生活设施完善,项目建设资金筹措和材料购置到位,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均要准备就绪,方能开工建设。

二、施工期间的准备工作

1、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完善顶目建设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配置,成立了顶目建设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组长为项目经理、副组长为安全经理和技术负责人、成员:

生产经理、机电经理、安监组长、生技组长、质检组长等9人组成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展开工作。

(此机构为主井、副井、风井共同设置)。

2、回风斜井建设的安全设备设施按计划进入施工现场,水、电、压风等配套设施已进入施工现场就绪。

3、制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4、项目部落实全员培训,职工均经培训考试合格。

5、编制回风斜井掘进作业规程及各项安全技术措施、巷道维修安全技术措施等,并汇签、贯彻学习签字。

6、落实掘进施工队伍,项目部组织实施。

7、回风斜井建设相关巷道掘进的作业规程及安全技术措施届时针对实际情况补充,并学习贯彻实施。

三、工程材料、设备的进场计划

1、工程材料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锚杆

2

锚网

3

轨道

t

水泥

砂、石子

6

木材

8

各型阻燃电缆

m

工具及其它材料等

2、破岩机械设备

名称

设备型号

主要技术参数

功率(KW

单位

掘进

备用

合计

风动凿岩机

ZY-28

发爆器

MFB-500

探水钻

750型

额定电压660V/380V

主井、副井风井共备用1台

3、装岩、转载及运输机械设备

型号

功率(kw)

使用

地点

耙装机

掘进头

矿车

回风斜井

提升

绞车

地面提升运输

4、支护机械设备

金属支架

11#工字钢或钢筋加工或“U”型钢拱架

10

锚杆钻机

混泥土喷射机

铸铁管

(超前锚杆)

Ф=30mm

L=4-6m

M(棵)

200

(100)

前探支护

5、通风、压风设备

型号及规格

数量

自重(kg)

备注

空压机

20m3(1台)

压风自救装置

局部通风机

对旋式2*30kw

风筒

∮=800mm

压风管道

无缝钢管

6、排水设备

潜水泵

主排水泵

后期使用

排水管道

7、防火设备

干粉灭火器

泡沫灭火器

8、矿山压力、地质测量类仪表(主、副、风井合用)

序号

顶板动态仪

主井、副井、风井共用

顶板下沉速度报警仪

矿山挂罗盘

钢卷尺

光学经伟仪或全站仪

地质罗盘

7

激光指向仪

钻孔油针应力计

超声波围岩裂隙探测

测检

9、其它相关设备(如安全监控、人员定位等)按《煤矿安全规程》及有效规定配备完善以上设备要求在开工7天前,所有施工设备及器材运到施工现场。

第三章、井筒施工技术方案

一、回风井筒设计参数

1246m(已掘进约210m)、坡度-23°

(714m)—9°

(532m)、下山、方位358°

、半圆拱,锚网喷支护,喷厚100mm,净宽:

二、施工方案与施工顺序

现施工回风井筒已进入基岩段,施工采用光面爆破施工,绞车箕斗提升,锚杆机、耙装机、喷浆机等机械化施工配套方案。

交叉点施工采用正台阶、先上部后下部的施工方法。

部分地质构造带、破碎带等巷段,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砌碹、型钢拱架与锚网喷相结合的支护方式。

基岩段正常时,回风井筒支护采用锚网喷,施工采用正规循环、光面爆破的施工方法,每个掘进循环进尺为1.6m。

第四章、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

一、施工定位与工艺流程

1、测量人员根据矿部提供的有关测量设备和资料;

按照施工图确定井筒施工方位、坡度等,挂设固定好激光定位仪,打点好中腰线,按照中腰线进行掘进施工。

2、施工工艺

采用边掘进边一次支护(临时支护:

打顶部锚杆3-4排;

围岩稳定较差时挂锚网,但爆破崩坏的锚网应及时更换或补网),然后集中二次支护(永久支护:

打两帮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的方案施工,根据实际地质条件确定一次支护和二次支护的长度以及间隔距离(围岩较差时不得大于30m;

围岩稳定时可50-100m)。

掘进时,如围岩极差应采用短掘短支的施工方法,进行浅眼松动控制好装药量爆破,减小对围岩的松动破坏,用风镐扩巷刷邦够设计尺寸,确保工程质量。

每天两个循环,每循环进尺1.6m。

铺底安轨道在井筒施工一段距离(30m左右)结束后统一进行施工。

施工工艺流程:

安全检查(瓦斯、顶板、支护、设备、设施等)—→打爆破孔(探水超前距不足时,应先打探水孔)—→安全检查(瓦斯、顶板、支护、设备、设施等)、警戒、撤人→连线、清理→放炮—→通风、排烟—→安全检查、处理(瓦斯、顶板、支护、设备、设施、拒爆、残爆等)—→临时支护(一次支护)→装矸渣→永久支护(打锚杆、挂网、喷浆等)→附属工程(水沟、梯步等)

二、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采用钻爆法:

采用光面爆破钻爆法掘进施工,利用空气压缩机及风钻钻眼,矿用炸药爆破(全岩巷使用矿用2#岩石炸药;

揭煤及揭煤前后30m、煤巷使用矿用3#乳化炸药)、1-5段毫秒电雷管,MFB-500型直流放炮器,实行全断面一次爆破,锚网喷支护。

现井筒已进入基岩段,实行锚网喷射砼支护,采用掘、支、出矸、打锚杆(挂网)、喷射砼混合交叉平行作业一次成巷的施工方法。

采用光底、光面、浅眼多循环爆破的施工方法,两班掘进打顶部锚杆挂网喷,一班锚喷浆成巷及完成附属工程。

掘进班每班掘进一个循环,进尺1.6m。

井筒水沟、梯步可滞后迎头(40m-60m)。

1、打眼、爆破器材选择

(1)凿岩机:

YT-28风钻。

(2)钎杆:

采用B22中空钢成品钢钎,纤长1.8~2.0M。

(3)钻头:

选中Ф38-42一字型钻头。

(4)炸药:

全岩巷使用2#煤矿岩石炸药;

揭煤及揭煤前后30m、煤巷使用煤矿3#乳化炸药。

(5)雷管:

选用毫秒延期1-5段电击发雷管。

2、炮眼参数

(1)炮眼深度

L=H·

n/m·

η=1.60×

2/2×

90%≈1.8(m)

L:

炮眼深度1.8m

H:

循环进尺1.6m

n:

爆破、挂网、打锚杆、支护循环次数两次/日,

m:

掘进循环次数两次/日

η:

预期爆破效果90%

(2)炮眼数目:

掏槽眼:

采用楔形掏槽,布置6个眼。

辅助眼:

布置2圈辅助眼,第一圈13个,第二圈16个,共29个眼。

周边眼:

25个。

底眼:

底眼布置10个眼。

全断面共布置炮眼70个。

详见锚喷段爆破图表。

炮眼布置图(见篇尾)

注:

可根据岩性及断面等实际情况,适当减少眼孔数和装药量。

爆破图表

爆破

顺序

炮眼

眼号

眼深

炮眼角度

炸药消耗

(Kg)

雷管消耗

(个)

水平

垂直

Kg/孔

个/孔

掏槽眼

1~6

2.0

82

0.6

3.6

辅助眼

7~35

1.8

90

0.5

14.5

29

底眼

61~70

下扎100mm

5.0

周边眼

36~60

外扎70mm

0.4

10.0

25

33.1

70

爆破指标

指标名称

爆破指标

炮眼利用率

90%

炮眼总长度

127.2

循环进尺

1.60

每米炮眼长度

79.5

循环实体

m3

25.1

每米炸药消耗量

Kg

20.7

每米岩量

15.68

每米雷管消耗量

43.8

3、出矸

采用提升绞车提升,耙矸机装矸,提升箕斗出渣充填工业广场。

4、支护

放完炮出矸一部分后,按中、腰线,找巷道断面规格尺寸,欠挖部分用风镐整形或打眼放炮刷帮(顶),按设计要求安装顶部锚网杆(围岩破碎或有淋水时,用高压清水冲洗岩壁,对于集中出水点采用软管导水,喷射混凝土封闭帮顶);

帮部随出矸随找巷道断面规格尺寸,欠挖部分用风镐整形或打眼放炮开帮。

喷浆班打注帮部锚杆并补喷混凝土直至达到设计规格要求为止和建设水沟、梯步及保养喷射砼,喷射混凝土料除速凝剂外,在地面搅拌好,运至喷浆机处,上料喷射。

喷混凝土前,操作手对机器进行全面检查,调好风压、水压和帮壁洗尘,开始喷射混凝土。

混凝土喷射从墙至拱,应分层、分片螺旋状连续不断进行,直至达到设计要求为止。

(1)支护设计

回风斜井采用锚网喷支护;

部分地质构造带、破碎带等视情况采用格栅钢架与锚网喷联合支护、砌碹支护;

临时支护采用锚网初喷或顶部(拱部)锚杆或挂网,超前支护采用管棚法或超前锚杆。

(2)、临时及超前支护

①、临时支护:

一般性岩石采用顶部(拱部)锚杆或挂网,距迎头最大距离不超过0.8m。

②、超前支护:

采用管棚法或前探锚杆法。

若岩石破碎松软、过断层构造带、岩软弱地段、煤系地层等顶板或围岩十分不稳定时,容易坍塌或冒落处,应进行超前支护,超前支护使用Ф=30mm,L=4-6m的铸铁管或超前锚杆按间距250-400mm排列,按掘进断面轮廓线打钻孔插入,一端固定在钢棚架或锚杆托板上,一端插入工作面迎头岩壁钻孔内。

岩层稍好地段也可采用钢拱架锚网喷联合支护。

(3)、永久支护

①、锚网喷:

设计永久支护为锚网喷,锚杆间排距800*800mm矩形布置,锚杆钢筋Ф=18mm,L=1800mm,树脂药卷锚固。

锚杆安装必须垂直巷道轮廓线,托板紧贴岩面,在掘进时必须紧跟工作面打注安装。

②、喷射砼永久支护:

地面井口搅拌机拌料,矿车运至喷浆站,人工上料喷浆机,Ф=89*5mm管输料到工作面喷射砼,喷射机湿式喷射,永久支护应遵循先补喷凹处,然后先墙后拱分层喷射达到设计厚度。

③、“U”型钢架与锚网喷联合支护:

对个别地质复杂、稳定性很差的软弱围岩、断层及构造带和煤层地段等,无法达到其支撑强度时,实施该支护方式。

钢拱架可根据围岩具体稳定性情况合理选用钢格栅拱架或型钢拱架。

钢拱架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