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湘教版最新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77984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湘教版最新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湘教版最新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湘教版最新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湘教版最新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湘教版最新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湘教版最新设计Word格式.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湘教版最新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湘教版最新设计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湘教版最新设计Word格式.docx

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

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

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

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

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

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_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

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

(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

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

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

(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

是半圆,还是圆圈?

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

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

(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

(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

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

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

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

(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

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

它在什么地方?

是90°

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

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

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

20°

N,20°

S。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

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

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

(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

其中0°

~30°

为低纬度;

30°

~60°

为中纬度;

60°

~90°

为高纬度。

[板书:

低纬、中纬和高纬][多媒体展示]“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

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

N)处于什么纬度带?

中纬度。

[示例题]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中国在北半球;

南极洲在南半球。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湘教版最新设计2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 能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过程与 方 法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感态度

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具器材地图

导 学 过 程批 注

(一)新课引入

课前:

[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

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

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

(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

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

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

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

(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

(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呢?

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

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

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

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

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问题3:

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

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

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

平的。

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

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

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设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

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教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

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

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先有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

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

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

6378千米

极半径:

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作业设计复习

小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湘教版最新设计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确立如下:

教学重点:

1、世界降水的分布。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

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小组交流讨论法: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2、谈话法:

谈话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和沟通。

本课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可以达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所学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

三、说学情与学法

1、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基本为农民子女,家庭经济较一般,家里几乎没有电脑,学校的图书室藏书量有限,所在地没有图书馆。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

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

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

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造气氛,导新课)

用电脑动画音视频材料演示降水全过程。

其中用电影制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动态的运动过程,说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图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种主要形式,使学生直观获取,得出降水的定义。

(学习新课)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

1、降水的定义

什么是降水?

(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

(过渡)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测定

降水测量工具:

雨量器(单位:

毫米)

教师展示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依次介绍:

雨量筒、雨量杯,讲解测量方法,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

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别是这个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讨论结果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

下面我们就降水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学习、分析。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问题情境:

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

相比较,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如何准确描述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2.看降水柱状图,分析、回答问题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

(10、11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

(6、7、8月);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小结:

该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

3.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学生利用所提供资料动手绘制降水柱状图,教师根据学生绘制情况选取部分作品展示并做评价,总结降水柱状图绘制的基本过程。

三、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

让学生讨论比较等温线和等高线的定义,说明“等降水量线”的定义。

定义:

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然后出示“降水的分布”。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对照课本56页活动1~5的五个问题,观察大屏幕。

画面1:

点击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使之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

点击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区,使之闪烁,请学生读出降水量。

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一:

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画面2:

点击回归线,使回归线两侧闪烁,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二:

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画面3:

在底图上显示南北纬30-、60-并闪烁,让学生说出中纬度的纬度范围,然后对中纬度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总结得出规律三:

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

内陆地区,距海远,降水也少。

画面4:

在《世界年降水量图》中分别显示出赤道、南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两极附近地区,由学生总结得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

、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位于乞拉朋齐(印度,迎风坡,属于地形雨)。

降水最少的地区,即世界“干极”,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

这时要给同学们说明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与气温一样,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

画面5:

降水与地形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

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巩固练习

1.下列地区中,属于冬季多雨地区的是()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B.30度~40度大陆东岸地区

C.地中海沿岸D.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

2.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A.1000毫米左右B.2000毫米左右C.500毫米左在D.3000毫米左右

3.关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雨都出现在山地的南坡B.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D.赤道地区高温多雨

4.下列地区中,属于全年少雨区的是()

①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③30度~40度大陆东岸④两极地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五、说板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概念

二、降水的测量

三、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柱状图)

四、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等降水线──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六、说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使我深深体会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确实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去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就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

本课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赋予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当然在讨论交流活动中也出现少部分同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

这是我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必须为之努力的地方。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湘教版最新设计4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比如有关气候知识、地理环境分异等有着重要意义。

2、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五带的形成,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

学会根据光照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二、说学生

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但本节知识在现实中作用很大,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

学习热情高,教学中要多加利用和保护。

三、说教法

教师导学法、对比分析法、自主探究法、读图导析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说学法

1、自主探究

通过制作地球光照模型、晨昏仪模型,加强对抽象知识的形象化理解。

2、学会读图、绘图、用图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图示之中,多且复杂。

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3、理论联系实际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更好的掌握理论。

4、及时归纳总结

适时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提高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__(作息时间的调整、俄罗斯与美国的夏时制、夏季为何有午休等)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造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关键。

2、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

(1)比较任意一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2)展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让学生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将通过提问来督促。

分析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补充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

(3)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__由于这部分知识空间性强,为利于学生掌握,要求学生在课下制作晨昏仪模型(二分日的比较简单,只要做一个夏至日的就够了,翻过来就是冬至日的).

空间分布规律

①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则北(或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或南),昼越长,夜越短;

②太阳直射赤道,则全球昼夜等长。

时间变化规律

①太阳直射点往北(或南)移动,则北(或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②赤道上始终昼夜等长。

极昼与极夜:

①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则北(或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极点出现极夜。

②从春分到夏至与从秋分到冬至,极昼极夜区的范围逐渐扩大;

从夏至到秋分与从冬至到春分,极昼极夜区的范围逐渐缩小。

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一个探究活动,即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3、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