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6课时 生物群落精品学案.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6课时 生物群落精品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6课时 生物群落精品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6课时生物群落精品学案
第36课时生物群落
知识网络
基础梳理
一、群落的概念和结构
1、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______________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中_______________称为丰富度。
环境条件越适宜,物种越丰富,群落的结构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______。
2、群落中种间关系包括种间斗争和种间互助,种间斗争的形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间互助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__。
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_______________的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水平结构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自身特点,人和其它生物的影响造成的。
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不适合用样方法,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合适用标志重捕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用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有两种方法,对个体较大,数量不多的群落,适合用______________进行计数,对个体较小,数量多的群落,适合用______________来估算。
三、群落的演替
1、随着_____________,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2、演替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类型,在从未有过植被覆盖的地面或植被被彻底消灭的地面上发生的演替,属于___________,原有生态系统被破坏,但保留有植物或植物的种子等繁殖体的地面上发生的演替,属于____________。
考点突破
考点一、种间关系
1、种间关系包括种间互助和种间斗争,它们都有多种形式,其中种间互助的主要形式是互利共生。
2、生存斗争包括三个方面:
生物与无机环境、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种间斗争主要有捕食、竞争、寄生等形式。
图中1表示生存斗争,2、3分别表示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4、5、6则分别表示竞争、捕食和寄生。
3、竞争的捕食的曲线
(1)在有些情况下,竞争双方其中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经过一定的时间,处于劣势的一方数量明显减少,甚至会灭绝如图1。
(2)在有些情况下,竞争双方势均力敌,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二者的种群数量交替变化,当甲的种群密度最大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小,反之,当甲的种群密度最小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如图2。
(3)捕食:
捕食双方由于捕食和被捕食在数量变化上交替变化,但存在一定的滞后特点,如捕食者数量达到最大值时,被捕食者的数量虽然下降,但未达到最小值,一段时间后才达到最小值。
如下图,种群乙是捕食者,甲是被捕食者。
例1、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析】生物竞争也包括食物之外的环境因素。
这就要求考生平日要全面复习,注意细节。
看图形及阅读题干可知:
乙捕食甲,丙能捕食乙。
若能只剩一种,应该是生产者甲。
甲和丙不存在捕食关系,而丙和乙题目明确告知是捕食,它们对非生物的因素也存在竞争,因此选C。
【答案】C
变式1、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解析】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水螈对三种蝌蚪的选择也不同,放入水螈后,锄足蟾蝌蚪的数量变化明显,可说明水螈吏喜捕食锄足蟾蝌蚪,不放水螈时,锄足蟾蝌蚪是优势种,放8只水螈时,雨蛙蝌蚪成了优势种。
由于三种蝌蚪存在竞争关系,因此,任何一个种群增长不可能J型曲线。
【答案】A
考点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是由植物本身的特点差异造成的。
如在森林中,自身的特点是植物自身的高度,自上而下依次是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和草本植物,这样分布与植物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可以利用不同高度上不同强度的光照,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植物的垂直分布为动物提供了不同的栖息环境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的分布也出现了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是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如阳光引起山的阳面的阴面的生物分布出现差异,水引起离江河湖泊远近不同,生物的分布出现差异,而在高山山坡上,温度在不同高度上的差异,引起植物分布的差异,进而引起动物分布的差异,这些都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例2、下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解析】图示三种鱼类主要分布在不同水层,反映出海洋鱼类的垂直分层;不同水层均有分布,反映出它们在食物或空间上存在竞争;鱼类分布与食物来源,反映出它们的捕食状况;但没有信息表明三者之间存在共生关系。
【答案】D
变式2、如下图所示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群落的结构是不同种群的结构分布特点,种植玉米是单一的物种,即使高矮有差异,也不能称为群落的结构。
【答案】C
考点三、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
1、研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和样方法类似,但不能称为样方法,原因是样方法并没有取出相应的个体,仅仅是计数而已,但土壤中小动物的统计,还需要取出相应的生物。
2、研究过程中注意事项:
(1)取土样时需要拨去表层落叶,以保证取样体积的准确。
(2)采取小动物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诱虫器,这样可以一次性地采集到所有的小动物,再进行分类计数,二是简易采集法,把土样放在较大容器中,用镊子取出较大的动物或用吸虫器采集较小的动物。
3、如果采集到的动物用于培养,应放在底部有湿纱布的试管中,若用于制作标本,应放在装有酒精的试管中。
4、可以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也可以比较同一群落在不同时期的物种丰富度。
例3.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
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X50cmX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
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招潮蟹类
厚蟹类
沙蚕类
泥螺类
蛤类
物种
数
个体
总数
物种
数
个体
总数
物种
数
个体
总数
物种
数
个体
总数
物种
数
个体
总数
裸露
泥滩
5
18
1
14
2
12
1
10
2
14
米草
群落
3
12
2
9
0
0
1
10
0
0
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低于米草群落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
从表中可以看出裸露泥滩的物种数为11种,米草群落物种6种,所以A选项错误;从表中看出除泥螺外,其它生物的密度都是裸露泥滩高。
所以B错;只要是常规底泥采样器采取的结果都会得出正确结论,所以C错;不同的生物都会有不同的活动时间,比如说蟹类多会晚间活动,所以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所以D正确。
【答案】D
变式3、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身体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______________KJ。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丰富度的调查,是课本实验中最基础的内容。
采集标本用于培养时,应保持其生活状态,而用于制作标本时,则需要先用酒精进行固定。
【答案】
(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 捕食 5n
考点四、群落的演替
在群落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在发生着演替,不一定是在出现了生态系统破坏的情况。
在未破坏情况下的演替是常见的,群落受到某种因素的干扰,造成一些生物种群的消失,同时会出现一些新的物种。
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相对能保持稳定,环境对优势种的选择作用不很明显,它们的基因频率变化较小,而对劣势种,环境对这些物种的选择相应就比较明显,它们的基因频率变化就比较大。
例4、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
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解析】初生演替速度慢,历程长,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升高,群落结构到时候复杂,生态系统更稳定,在演替早期,群落的优势种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而是其它物种出现明显的变化。
【答案】D
变式4、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
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森林
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
【解析】群落的演替是种群和群落水平上的变化,而不是个体水平上的变化,群落演替的方向与环境因素关系很大,弃耕的农田可以形成森林,但也不是任何的群落、任何条件下都能演替成森林的。
【答案】B
课时作业
1.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B.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
C.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
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
【解析】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都是由多种生物组成的,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并不只有一个红树物种,还包括与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而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是由单一的物种——红松组成的,不能构成群落,而是一个种群。
【答案】 D
2.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解析】 生物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而不是个体数量的多少。
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对于单位面积上个体数目多的生物无法逐个计数。
【答案】 C
3.关于池塘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垂直方向,鱼类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鱼类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
C.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解析】 池塘生态系统中由于植物的垂直分布而导致以不同植物为食的鱼类也出现分层,如四大家鱼中以浮游植物、动物为食的鲢鱼、鳙鱼分布在水的上层,以沉水植物为食的草鱼在水的中层,而肉食性的青鱼则在水的下层;当然池塘植物群落也有水平结构,从岸边到中心分布不同类群植物,必然导致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有水平结构。
【答案】 C
4.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B.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C.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D.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解析】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变化
【答案】A
5.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
【解析】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从来没有植物,或者是土壤中原有条件被破坏后形成的,应为初生演替;而弃耕的农田上仍保留原有土壤条件,这种为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形成的过程中会存在竞争,如苔藓被灌木替代的过程中,灌木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次生演替中同样存在竞争。
次生演替的环境是具有较好的土壤条件,演替速度快,所需时间短。
初生演替时间较长,是由于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的,条件差,而次生演替条件较好。
【答案】 B
6.下图
(一)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
(二)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图
(一)
(二)中所表示的生物关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
A.①—甲B.②—甲
C.③—丙D.④—乙
【解析】 图
(一):
①中A、B两种生物在营养上互惠互利,两者关系应为互利共生;②中同种生物为共同的生活条件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种内斗争;③为捕食关系,且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④中A、B两种生物为了共同的生活资源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竞争。
图
(二):
甲中两者在曲线上是处处平行的,应为互利共生关系;乙中两者在曲线上呈相反关系,应为捕食关系;丙中一种生物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数量减少,且有灭亡情况,故应为竞争关系。
【答案】 A
7.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
这些现象中包括的生态因素有( )
A.竞争和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竞争和种内斗争
C.竞争和种内互助
D.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解析】据题意:
“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推出该过程包含了种内互助、竞争;另外“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推出该过程明显发生种内斗争。
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同种的其他个体存在就存在种内斗争。
【答案】B
8.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
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个/m2)调查数据。
动物类群
样地
跳虫类
蜱螨类
线蚓类
线虫类
物种类
密度
物种类
密度
物种类
密度
物种类
密度
有机肥田
10
167
38
30
40
120
19
339
化肥田
4
79
16
41
18
32
7
52
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A.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物减少
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解析】从表中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有机肥田中的土壤动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其物种数远远大于化肥田。
使用有机肥,可为土壤生物提供更多的有机营养,有利于土壤生物的大量繁殖,从而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同时异养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土壤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有机质减少),长期使用化肥,可导致土壤板结,生物多样性降低。
【答案】A
9.右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M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D.M、N将呈现“J”型增长
【解析】这两个物种处于共同的区域内,生态位重叠,有竞争关系;题中b是指每一物种摄取食物种类的多少,该值越大,食物链越复杂,表示生物适应能力越强;d越小表示这两个物种共同的食物越多,竞争越激烈,故C项正确。
此为有限的环境,两物种的种群增长曲线只能是“S”型。
【答案】C
10.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土壤中螨类孳生与某化工厂重金属铬污染的相关性结果。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采样位点距化工厂的距离(km)
0.01
1
10
30(远郊
农田)铬浓度(mg/kg)
0.25
0.21
0.12
0.08
螨类密度(个/m2)
16480
2265
1047
1069
A.污染区内螨类密度显著提高
B.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螨类数量
C.螨类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
D.螨类物种丰富度与铬污染相关
【解析】分析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铬浓度越高,污染区内螨类密度越高。
螨类由于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活动范围小,实验常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进行计算。
螨类密度与铬浓度有关,因此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
表格中未反映出螨类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答案】D
11.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
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如下图所示。
试回答:
(1)甲种蛾幼虫与天敌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2)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种蛾幼虫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图中所示生物的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过新情境考查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能力要求属B。
种间关系常见的是捕食、竞争和寄生。
根据题干的描述,甲种蛾与天敌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捕食关系,也可能是寄生关系;甲种蛾的幼虫与烟草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由于甲种蛾和乙种蛾都可以以烟草为食物,所以甲、乙两种蛾幼虫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根据题干给出的条件,就能写出图中所示的食物链。
【答案】
(1)捕食(或寄生)
(2)捕食
(3)竞争
(4)烟草→甲种蛾(幼虫)→天敌
↘乙种蛾(幼虫)
12.某地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动物种类繁多。
后来,由于上游地区一农药厂的污染废水排入河流,造成该地农田土壤环境持续恶化,原本常见的泥鳅、田螺等几近销声匿迹。
为了调查污染废水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受污染河流一侧的不同距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
距污染河流不同距离的土壤动物的类群和个体数
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
0.1
0.5
1.0
2.0
4.0
动物类群数(类)
20
23
37
50
58
动物个体总数(个)
365
665
750
1983
2490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动物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遭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仍存在一定数量的土壤动物,是因为农田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同类群的土壤动物具有______________,过度污染的农田会丧失生产能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调查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污染停止后,在原来因污染而废弃的土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____演替,在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这种演替将最后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群落)阶段。
【答案】
(1)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志个体难与无标志个体充分混匀
(2)相对稳定性不同的耐污能力当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稳态)被破坏,甚至会引发生态系统的崩溃
(3)①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总数②距离污染源越远(近),农药污染物的浓度越低(高),对土壤动物的影响越小(大)
(4)次生森林
13.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
请分析回答: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
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
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__结构。
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