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738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美文学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英美文学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英美文学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英美文学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英美文学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英美文学读书笔记.docx

《英美文学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美文学读书笔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美文学读书笔记.docx

英美文学读书笔记英美文学读书笔记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双击可除英美文学读书笔记英美文学读书笔记篇一:

英国文学史笔记学习资料英国文学史简介英国文学史简介楼主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

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

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

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

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

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

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

托马斯莫尔(Thomasmore,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国。

utopia现已成为空想主义的代名词,但乌托邦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严肃思考的结果。

乌托邦开创了英国哲理幻想小说传统的先河,这一传统从培根的新大西岛(thenewAtlantis)、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travels)、勃特勒的埃瑞璜(erewhon)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科幻小说。

文艺复兴时期诗歌创作繁荣,埃德蒙斯宾塞(edmundspenser,1552-1599)的长诗仙后(thefaeriequeene)歌颂女王,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他创造的斯宾塞诗体每节诗有九行,韵律复杂,具有柔和动听、萦绕耳际的音乐性。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对文学的主要贡献是论说文集(essays),共58篇。

这些文章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哲学、宗教、政治制度以及婚姻、爱情、友谊、园艺、读书等,文笔典雅,略带古风而又明白畅达。

英国戏剧起源于中世纪教堂的宗教仪式,取材于圣经故事的神秘剧和奇迹剧在14、15世纪英国舞台上占有主导地位,随后出现了以抽象概念作为剧中人物的道德剧。

到了16世纪末,戏剧进入全盛时期。

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marlowe,1564-1593)冲破旧的戏剧形式的束缚,创作了一种新戏剧。

帖木儿大帝(tamburlaine)、浮士德博士的悲剧(thetragicalhistoryofthelifeanddeathofdr.faustus)、马耳他岛的犹太人(thejewofmalta)等剧作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精神。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家是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他的全部作品包括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和38部(一说39部)戏剧。

莎士比亚的主要剧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amidsummernightsdream)、威尼斯商人(themerchantofvenice),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andjuliet)、哈姆莱特(hamlet)、奥赛罗(othello)、李尔王(kinglear)、麦克白(macbeth),历史剧亨利四世(heyiv),传奇剧暴风雨(thetempest)等。

三、17世纪文学约翰弥尔顿(johnmilton,1608-1674)的长诗失乐园(paradiselost)和复乐园(paradiseregained)、诗剧力士参孙(samsonagonistes)。

这些作品反映了王政复辟后弥尔顿内心的痛苦以及对资产阶级革命始终不渝的态度,文体雄伟庄严。

17世纪英国诗歌另外的一支是玄学派诗歌,代表诗人有约翰邓恩(johndonne,1572-1631)和安德鲁马韦尔(andrewmarvell,1621-1678)。

王政复辟时期最受人欢迎的作家是约翰班扬(johnbunyan,1628-1688),他的天路历程(thepilgrimsprogress)采用梦幻的形式讲述宗教寓言,但揭开梦幻的面纱,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17世纪英国社会的一幅现实主义图景。

查理二世复辟后,被清教徒关闭的剧院重新开放,英国戏剧获得新生。

这一时期出现的风俗喜剧是当时戏剧的最高成就,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congreve,1670-1729)的以爱还爱(loveforlove)、如此世道(thewayoftheworld)等剧作是风俗喜剧的代表作品。

17世纪下半叶,约翰德莱顿(johndryden,1631-1700)驰骋文坛,集桂冠诗人、散文家、剧作家于一身。

四、启蒙时期文学(17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pope,1688-1744)是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他模仿罗马诗人,诗风精巧隽俏,内容以说教与讽刺为主,形式多用英雄双韵体,但缺乏深厚感情。

18世纪英国散文出现繁荣,散文风格基本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之上。

理查德斯梯尔(richardsteele,1672-1729)与约瑟夫艾迪生(josephaddison,1672-1719)创办闲谈者(tatler)与观察者(spectator)刊物,发表了许多以当时社会风俗、日常生活、文学趣味等为题材的文章,他们清新秀雅、轻捷流畅的文体成为后人模仿的典范。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swift,1667-1745)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讽刺散文作家,他的文风纯朴平易而有力。

斯威夫特的杰作格列佛游记(gulliverstravels)是一部极具魅力的儿童故事,同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johnson,1709-1784)是18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巨擘,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theprefacetoshakespeare)和诗人传(livesofthepoets)是他对文学批评作出的突出贡献。

约翰逊青史留名,也得益于詹姆斯鲍斯韦尔(jamesboswell,1740-1795)为他写的传记约翰逊传(thelifeofsamueljohson),该书逼真地再现了约翰逊的神态容貌及人格力量,标志着现代传记的开端。

18世纪被称为散文世纪的另一个原因是小说的兴起。

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e,1660-1731)的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crusoe)采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主人公在孤岛上的生活,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开拓者和殖民主义者形象,具有时代精神。

笛福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摩尔弗兰德斯(mollflanders)叙述女主人公摩尔在英国因生活所迫沦为娼妓和小偷的经历。

现实主义小说在亨利菲尔丁(heyfielding,1707-1754)的笔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他的汤姆琼斯(tomjones)故事在乡村、路途及伦敦三个不同背景下展开,向读者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风貌的全景图。

与菲尔丁同时代的塞缪尔理查逊(samuelrichardson,1689-1761)采用书信体创作了帕米拉(pamela)、克拉丽莎(clarissaharlowe)。

托比亚斯斯摩莱特(tobiassmollett,1721-1771)是18世纪中叶颇具特色的小说家。

他的蓝登传(theadventuresofroderickrandom)继承欧洲流浪汉小说传统,布局松散,是一连串发展迅速、好恶交替、变化急剧的冒险经历的组合。

劳伦斯斯特恩(lawrencesterne,1713-1768)的项狄传(thelifeandopinionsoftristramshandy)打破传统小说叙述模式,写法奇特。

18世纪中叶,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olivergoldsmith,1730-1774)的长诗荒村(thedesertedvillage)是感伤主义诗歌的杰作。

他的世界公民(thecitizenoftheworld)原名为中国人信札(chineseletters),虚构了一个在伦敦游历的中国河南人李安济(lienchialtangi),把他在伦敦的所见所闻写成书信寄回北京礼部官员,以中国人的眼光对英国的政治、司法、宗教、道德、社会风尚进行批评。

詹姆斯汤姆逊(jamesthomson,1700-1748)的四季歌(theseasons)、威廉柯林斯(williamcollins,1721-1759)的黄昏颂(odetoevening)、托马斯格雷(thomasgray,1716-1771)的墓园哀歌(elegywritteninacountrychurchyard)表达诗人对时代纷乱状态的厌恶和对自然简朴安排的向往,吐露了他们的内心感受。

英国诗篇二:

自考唐诗研究读书笔记一、唐诗的演进阶段唐诗繁荣的原因:

(1)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一般说,唐代以诗赋取士的制度始于唐玄宗时代

(2)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3)较为开放的思想体系(4)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音乐、绘画与诗歌的关系

(1)“声诗”,就是配合音乐的诗歌,而名目繁多的外来乐曲传入后需要配上歌词才能演唱于朝会庙堂或阁楼酒肆,这自然会刺激是人创作的积极性,并使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自觉注意诗歌的音律节奏,以使用入乐演唱的需要

(2)还出现了许多直接以音乐为描摹对象的诗篇(3)绘画艺术的发展,则有助于创造深化诗的意境(中国绘画自唐代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由描摹人物转为描摹山水,重写意不重写真,重神似而不重形似)(4)绘画艺术的发达,还带来了题画诗的兴盛。

贞观前后的诗坛南北朝诗风对比南朝诗歌讲究声辞。

注重清丽之美,缘情而咏却失诸绮糜纤弱;北朝诗歌讲究真挚,注重气质之美,刚劲简朴却失诸理胜其词贞观时期的诗人

(1)尽管贞观时期的诗人创作了有别于前朝的“新声”,但由于他们在早期的诗歌创作深受旧诗风的浸染,难以将“掇彼清音,兼兹累句,各去其短,合其所长”的理论主张全面而本质地地转化为具体的创作实践

(2)贞观时期的诗人主要生活在宫廷,对广袤现实生活缺乏深刻的体验与认识,这也决定了他们“振复古道”不可能深入展开。

11卢照邻长安古意是集中体现“初唐体”风格特征的七言歌行初唐四杰: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7世纪下半叶的诗人。

他们年少才高、官小而志大,有雄心壮志,却位卑职微,社会地位低下,生活道路十分坎坷,他们不是靠出生门第或政治势力,而是完全靠自己的创作成就,登上初唐诗坛,闻名于后世的。

他们的诗歌创作尽管没有完全摆脱时风的影响。

总体上却一方面使诗歌的题材内容从“上官体”的应制奉和转向了对江河大漠的描绘和对个人性灵的抒写,另一方面在风格上也由纤柔卑弱变为明丽清晰,在他们的诗歌中既回荡着渴求建功立业的高亢之音,又交织着为自己的不幸遭遇所发出的愤慨之调。

写从军出塞,气势磅礴;写男女爱情,大胆真挚,不时透露出新的时代精神,由于他们的努力,唐诗开始迈出宫廷,来到社会,走向人生。

在诗体的新变上,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推进之功:

(1)推进了五言律师的成熟,为唐代新诗体五律的定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初唐体”,以赋体的特点改造歌行,实现诗体革新,以歌行入骈赋,以骈赋入歌行,是“四杰”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3)以歌行入骈赋,以骈赋入歌行,是“四杰”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他们实现诗体革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