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71840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马哲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马哲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马哲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马哲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马哲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在对待自然界时坚持唯物主义,而对人类社会历史观陷入

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以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看待物质世界,是一种彻底的唯物

主义。

②唯心主义:

A主观唯心主义:

承认世界的本源是意识,坚持认识者的主观意识决定物质世界存

在与否的观点。

“吾心即宇宙”

B客观唯心主义:

坚持世界的本源是意识,并以非我的客观意识作为决定物质世界

的第一性存在。

黑格尔“绝对精神”

(2)意识能否把握物质

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1物质:

客观实在

2意识:

物质世界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生理基础:

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基础

(3)本质:

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4)意识的分类:

佛洛依德,显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归根到底,世界统一于物质。

3唯心主义先验论:

坚持认识先于实践,知识可以先于实践获得的哲学观点

唯物主义反映论:

坚持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哲学观点

三.运动与静止

1运动:

指物质的存在方式与根本属性,包含宇宙中一切变化的现象与过程。

运动是绝对的,万事万物均处在运动之中。

2静止:

运动的特殊状态

(1)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未发生改变

(2)相对于质变的不易察觉的缓慢量变

静止具有相对性

3物质与运动的统一性

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而任何运动都是以物质为主体的运动

四.时间与空间

1时间:

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具有一维性,即“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可逆转性[科学界定]

海德格尔:

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

[哲学界定]

2空间: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

特点:

三维性,即长、宽、高。

→四维时空

3时空的特性

(1)时空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2)时空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世界是物质的,不是意识的,物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运动是在一定时空中发生的。

五.实践

是人类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辩证法]

(2个总特征,3个基本发展规律,5个基本范畴)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VS形而上学:

孤立、静止、片面

1联系:

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

2发展:

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

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

日趋灭亡的东西。

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不是依据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也不能依据当前力量是否强弱来确

定。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学说]

对立统一规律:

回答事物为什么发展,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

回答事物怎样发展的问题,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式与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

回答事物朝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1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两重属性

①矛盾:

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②矛盾的两重属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

同一性:

矛盾着的各方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状态与趋势

斗争性:

矛盾着的各方面互相区别、互相排斥、互相对抗的状态与趋势

斗争性其一般性含义为互相区别、有所不同,极端形式表现为对抗性

(2)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普遍性:

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②特殊性:

矛盾统一体与矛盾统一体之间,或矛盾各个内部各个方面之间,各有特点,

互不相同。

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

指占据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矛盾统一体或矛盾的某一方面。

次要矛盾:

属于次要地位,并受支配的矛盾统一体或矛盾的某一方面。

B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

内部矛盾:

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因,

是推进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外部矛盾:

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推动事物发展的外因,为事

物提供外在环境与条件。

2质量互变规律

(1)质:

指一切事物成为其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事物的质可以表现为某种具体属性,例如生物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等。

量:

指事物存在的规模、程度、运动速度以及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一切

可以用数学方式表达的规定性。

度:

质与量的统一。

指事物保持自身的质,不发生改变的量的区别与范围。

度有2

个关节点或临界点。

(2)量变与质变

①量变:

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渐进性的变化,是在度的区间范围之内的

变化。

数量上的增减和排列方式上的变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将最终导致质变。

②质变:

在量变基础上,事物发生的根本性质的显著变化。

是突破了度的关节点或临

界点的变化。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与质变互相渗透,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

量变与质变的先后顺序,存在时间和逻辑上的先后

3否性之否定规律

螺旋式上升规律,波浪式前进规律

(1)肯定:

一事物保持自身状态不发生改变的状态与趋势

否定:

一事物自己促使自身灭亡,向其他事物转化的状态与趋势

(2)辩证的否定观:

坚持包含了肯定的否定,并将否定的力量归结为事物自身

VS形而上学否定观:

坚持绝对的肯定或否定,并将否定的力量归结为外力作用

(3)否定之否定: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上的前进性与过程中的曲折性的有机统一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否定是绝对的,肯定是相对的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原因与结果:

因果关系有一定先后关系,但有先后关系的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现实的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而非线性对应

2必然性与偶然性:

两者为对立统一关系

3可能性与现实性:

可区分为现实可能性与非现实可能性。

前者指当前条件已经成熟,

依据已经展开,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变成现实的可能性;

后者反之。

4现象与本质:

现象:

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本质:

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真相:

客观真实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

假象:

错误扭曲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

错觉:

由于人的感官判断失误出现的错误感官传导

错觉是主观的,假象是客观的

5内容与形式

四.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辩证的认识论]

一.认识的本质

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目的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能动性

(1)人类认识过程中既有理性因素,也有非理性因素,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2)人类认识过程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过程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两个飞跃”理论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

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

感觉:

特指某一种感觉

知觉:

多种感觉的集合

表象:

知觉的回忆和再现

(2)理性认识:

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

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

概念:

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做出的共性界定

判断:

运用概念对事物的属性作出断定的思维方式

推理:

建立在2个或2个以上的判断基础上,对事物的内在联系与发展

趋势作出推导的思维方式

2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积累

(2)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其提炼加工

3第二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

(3)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

比第一次飞跃更加重要

(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

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2)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三.认识的辩证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四.真理与价值

1真理: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正确认识。

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客观性—内容上,检验真理的标准上

(2)一元性

(3)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2价值:

特定属性的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关系—有用性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有具

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4个特性:

主体性、客观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3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1)实用主义:

有用就是真理

(2)马克思主义:

真理一定有用,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

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形态:

依靠执政权力,自上而下推广传播,与政权合法化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的

精神方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1生产力:

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劳动者:

不是所有人都是劳动者。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

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劳动手段:

也称劳动资料。

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

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VS生产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

对象

生产力的渗透性要素:

科技、信息和管理只能和生产力的3个基本要素结合渗透起来发挥作用。

而不能取代3

个基本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独立发挥作用。

科学技术史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3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1)狭义: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生产环节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合作关系

(2)广义:

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所有环节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总和,即生产

合作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的总和。

4生产关系的系统构成

(1)生产资料所有制

(2)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地位

(3)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重要的要素,它是判定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也是决定其他

两个要素的决定性因素。

5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生产关系

反作用于生产。

如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则会巩固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如不适应,则会

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当前的经济基础的广义构成为公有制经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与按劳分配。

狭义构成为公有制经济。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

指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

2上层建筑:

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与社会意识形态

3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时,便会巩固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反之则会破坏和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4社会形态:

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

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形式—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

一.阶级斗争及其社会作用

1含义:

阶级社会中各对抗阶级的冲突与斗争。

既包括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冲突与

斗争,又包括处于上升阶段的剥削阶级与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间的冲突与斗争。

2形式:

经济斗争—最低形式

政治斗争—最高形式

思想斗争—体现为理论论战,是对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反映

3社会作用: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社会革命及其作用

进步阶级以暴力武装形式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

最终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基本手段:

暴力武装夺取政权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三.社会改革及其作用

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的方式来巩固和促进某种社会制度的发展,最终解放

并发展生产力。

2改革也是一种革命—邓小平

→社会改革VS社会革命

(1)联系:

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最终目的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区别:

方向上:

改革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推动,革命是革命阶级自下而上发动的

直接目的:

改革是为了巩固与发展当前社会制度,革命是推翻当前社会制度

基本形式:

革命一般暴力武装,改革一般和平推进

第三节群众史观

一.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

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创造者。

群众观点:

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

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二.评价历史人物:

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

阶级分析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评价

第四章商品、货币、资本及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

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

资本主义正式形成于17世纪中期和18世纪后半期

→商品经济诞生于人类社会第2次大分工,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居于次要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后,商品经济开始占主导地位。

PS.马克思所指的商品特指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生产的有形产品。

一.商品经济及其重要性

1商品:

W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并非一切经过交换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比如礼品是用于互相赠送

的客观上发生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与价值

(1)使用价值:

商品的自然属性,一切劳动产品的共有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决定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首要因素是生产该商品的自然物的自然属性

(2)价值:

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特有属性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

3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使用价值与价值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如果只有使用价值,没有投入人类劳动,则无法形成W

如果没有相应的有用性,即便投入再多人类劳动,也无法形成相应的W

(2)二者是相互矛盾,互相冲突的

二者在属性上冲突

对于同一次商品交换而言,对于商品的买方和卖方,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二者只可

占据其一

二.劳动二重性学说!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

创造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工序过程,是可见的鲜活的劳动

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

2抽象劳动

撇开了具体劳动形式的同质的、人类体力和脑力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枢纽

(1)承上:

使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进一步科学发展

(2)启下:

奠定了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理论基础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

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PS无论过去生产某种商品需要多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应按现有社会生产条件下,生

产这种商品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其价值量。

比较不同种类的价值量大小时,应先将生产不同种商品的不同复杂程度的复杂劳动各自换

算为倍加的简单劳动,再比较。

三.货币的本质与智能

1货币:

G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G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为基本职能,其他为非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指G充当衡量W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职能

①G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将W价值量表现为价格

②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G一般只需要观念的G,而不需要现实G

③价值尺度≠价格标准

(2)流通手段:

G充当W交换媒介的职能

在贵金属货币时代,执行流通手段的G可以是不足值的G

(3)贮藏手段:

G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

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G只能是足值的贵金属货币或流通状况稳定的货币

(4)支付手段:

指G在W赊购赊销中的延期支付或执行支付税金、工资、租金的职能

当G执行此职能时,一方面可以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信用关系链

条,增加经济危机爆发的风险

(5)世界货币:

指G越出一国流通领域,在世界范围内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eg黄金

四.价值规律[W经济的基本规律]

1基本内容

(1)W的价值量是由生产W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交换时应按价值量相当的原则进行

客观要求:

商品交换时价格与价值保持一致

2表现形式

价格受供求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这一表现形式并不违背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1)价格以价值为轴心波动,恰恰证明了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

(2)从某一时点来看,商品的价格可能会与价值发生偏离,但从较长时间来看,W的总价格

与总价值大致相当

(3)某一个地点来看,W的价格可能会与价值发生偏离,但从全社会范围来看,W的总价格

与总价值是大致相当的

→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要求从总体时空来看,商品交换的总价格与总价值一致

PS.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

(1)通过市场机制调控社会生产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2)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商品生产者互相竞争、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所生产

W的个别价值量

(3)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优胜劣汰

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六.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与货币:

联系:

资本的最初形式是G

区别:

①简单W流通形式W1—G—W2

②资本总公式G—W—G(G+?

G)

单纯商品交换媒介的G,是为了追求某种W的使用价值,而以G形式存在的资本,则

是要追求更多的价值。

资本:

追求更多价值的价值,其最初形式是货币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G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人力)≠劳动力(W)≠劳动过程(过程)

1劳动力成为W的社会条件

(1)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拥有充分的人身自由

(2)劳动者丧失原有的一切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为生

PS.劳动者有且只有出卖劳动力的自由

2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W

(1)劳动力W的价值,即资本主义工资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②维持劳动者家属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培训的费用支出

二.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W

在劳动力W的使用过程,即劳动过程中将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三.资本主义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