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69845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

(2)食: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

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

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误区警示]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

(1)社会风尚: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的主流。

(2)物质生活:

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

领域

主要变化

物质生活

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1)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

(2)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1)城市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农民纷纷兴建新房。

1995年国家启动的城镇“安居工程”解决了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

(2)更追求家居内部陈设的舒适、外部环境的优美

习俗

(1)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逐步形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66“学思之窗”,思考:

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粮食产量提高,工农业产品丰富,当今人们再也没有花钱而买不到东西的烦恼了。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精要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

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2.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进的历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合作探究·

攻重难]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史料一]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史料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

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史料解读] 注意对史料一进行分层解读:

第一句话表明变化的时代背景;

第二、三句话说明社会生活方式的西化。

史料二关键词“国防绿”“海军蓝”表明服饰单一化;

“色彩鲜艳、款式时髦”表明服饰多元化。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民众的服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化的主要因素。

【提示】 

(1)西方列强的入侵;

西方商品的输入;

西方文化的影响。

(2)改革开放;

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民众思想观念变化;

外来文化影响。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

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史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史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

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

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史料解读] 对史料一中表格左右两列内容进行比较,从而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

史料二中的“四合院欧化”“中西合璧”是关键信息。

根据以上史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领域,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提示】 变化领域:

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

特点:

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

外部因素:

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1)地域:

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

×

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

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

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

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

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特点。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社会影响和认识

1.社会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认识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当堂达标·

固双基]

1.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  )

【导学号:

07182137】

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

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

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C [题干这则启事反映了当时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近代照相业,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

A、B、D三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

]

2.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的是(  )

A.中山装     B.列宁装

C.长袍D.马褂

A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故A项正确;

列宁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流行的服饰,故B项错误;

长袍、马褂是清代民间的传统服饰,与题意不符,故C、D两项错误。

3.中国近代史上“断发易服”的主张始于(  )

A.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运动期间

C.戊戌变法期间D.辛亥革命期间

C [鸦片战争期间和洋务运动期间尚未出现“断发易服”的主张,故A、B两项错误;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废止缠足”和“断发易服”,故C项正确;

辛亥革命期间以政府推广的形式普及了“断发易服”,故D项错误。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倡导发起“菜篮子工程”,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

07182138】

A.促进农村蔬菜生产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C.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D.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

C [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追求饮食的质量,故选C项。

5.社会各阶层的饮食和服饰绝不是无关紧要的,一时期的饮食、服饰能反映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思想等。

以下衣、食信息对应反映的经济状况或社会思想不正确的是(  )

A.长袍马褂/文明开放的社会心理

B.中山装/民主共和的政治追求

C.粮票/计划经济时期物质匮乏

D.购物券/改革开放后商品丰富

A [长袍马褂是传统中国的象征,不能体现文明开放的社会心理,故选A项。

6.现在社会上“帅呆了,酷毙了”“粉丝”“菜鸟”“骨灰级”等成为年轻人的时尚语言,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07182139】

A.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B.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C.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D.市场意识带来的影响

C [新词汇的产生是由于社会上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而新事物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故C项正确。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清代和中华民国的绣花鞋图  图二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材料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

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分析材料二中服饰由“毛式的中山装”一统天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绣花鞋”“剪辫子”两个方面分析回答变化;

第二小问,可以从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回答。

(2)问,可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 

(1)变化:

妇女废止缠足、男性革除结辫陋习。

原因: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思想解放。

(2)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思想解放,审美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