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水系景观规划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68566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水系景观规划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杭州水系景观规划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杭州水系景观规划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杭州水系景观规划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杭州水系景观规划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水系景观规划研究.docx

《杭州水系景观规划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水系景观规划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杭州水系景观规划研究.docx

杭州水系景观规划研究

杭州水系景观规划研究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类别:

生态基础设施

规模:

核心区930KM2

地点:

杭州

特色:

方案特色

“回到河边”

以生态理念为指导,维护、保障及恢复水系生态健康,满足市民利用滨水空间进行文化与游憩体验的需求。

使杭州城市水系建设成为符合生态文明时代特征的人水和谐的典范。

宏观上——构建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形成以水系为骨架的网络格局,实现水系统的生态健康与安全;

中观上——以生态系统服务为核心价值标准,重新认知水系统作为杭州重要生态基础设施的功能与作用,以明确市区范围内各条河道的定位;

微观上——以生态恢复与生态设计为原则,结合土地利用方式对杭州水系进行系统分类,并探究各种类型河道的建设模式,使居民的生活与休闲、植被的生长与演替、动物的栖息与繁衍得以重归河畔,实现人水关系的和谐。

(1)重新认识城市水系的价值

人们对于城市水系的认知普遍停留在表层,缺少水系之于生态服务的深层认知,忽视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意义。

正因为如此,传统河道整治工程才会肆意破坏水生态系统,大行其道。

本规划以水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为核心,重新审视城市水系的价值与功能,不仅符合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政策背景,而且是生态文明时代改变传统水系整治措施对的开始。

(2)改善传统水系整治与规划

本规划与传统水系整治规划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由工业时代的传统工程价值观转变为生态文明的生态服务价值观;由单一尺度转变为多尺度体系;由单一治水目标转变为多目标的滨水空间综合利用;由重点关注河道本身转变为重视河道与城市各系统的关系。

(3)形成体系完整的以生态为核心的研究方法

研究以生态系统服务为核心标准,以水系统为中心,研究其与生物栖息地系统、遗产系统、游憩系统的关系,从宏观的市域与流域尺度、中观的河道尺度、微观的河段尺度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规划设计,形成完整的体系。

(4)运用先进的技术支撑实现创新

研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技术方法,使得创新性理念得以准确地落实。

(5)形成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最终将以方便操作与实施为努力方向,最终形成一本实用的操作手册。

可以便于城市行政决策者与建设管理者查阅,也为相关单位进一步的规划设计提供切实可查的指导性依据。

 

贴沙河,在昔日杭州城区东界,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开凿。

以宣泄钱塘江潮水,守护杭城。

古时因沙聚河滩,相邻几条河曾统称沙河,俗称贴沙河。

南宋时,分称里沙河、外沙河、后沙河。

明清两代,贴沙河仍通钱塘江。

光绪三十三年(1909年)沪杭铁路沿河东穿城而入,设车站于清泰门内(即今杭州火车站,又称“城站”),拆城

门及城墙一段,河道显现于市区。

自1931年8月清泰门自来水厂建成后,划为水源保护区。

历千余年变迁,现河道南起候潮路始版桥,北至艮山闸,全长6257米,水面宽25至70米。

近几年,市政府对贴沙河实施全面整治,投资人民币数亿元,举措六项:

截污分流;驳坎河岸;疏浚淤泥;引水荡腐;绿化两岸;强化管理。

今日河水清澈、树影婆娑。

入夜“灯火沙河”,逞其诗韵画意,妆抹“天堂”东门风姿。

汤寿潜:

铁路燃蜒几曲长

1909年8月13日,晴。

这么好的天气,老天爷待汤寿潜不薄。

汤寿潜对此毫不怀疑:

今天这个日子将载入史册———沪杭铁路正式通车了。

按常理,前一晚汤寿潜应该会因为激动而难眠,但让人奇怪的是,他一觉就睡到了天亮。

汤寿潜还做了一个梦,火车跑着跑着,就上了天,在云海里翱翔……要不是挤过窗帘缝的晨光射进了他的眼睛,他也许还要睡上一会儿才会醒。

汤寿潜侧目一瞧,夫人已不在身边。

他伸了个懒腰,披上短袖绸衫,走出卧室。

楼下的客厅里,夫人和两个儿子以及女儿、女婿坐在沙发上,在小声地聊着天。

汤寿潜轻轻地咳了一下。

他们都站起来了,抬起头,微笑地看着他。

“爸爸,您今天气色真当好噢!

”女儿说。

汤寿潜天天在为铁路的事忙碌着,单是图纸,不知道修改了多少遍。

是啊,四年了,他为铁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而呕心沥血,家里人最明白。

如今铁路终于开通了,他们为他得以解脱而欣慰。

汤寿潜心里明白,这条铁路的成功建成,得感谢他的好女婿———后来成了国学大师的马一浮先生。

要不是小马的提醒,他老汤差点就成了民族罪人了。

这件事在这里有必要讲述一下。

1905年,为了抵制帝国主义侵略,夺回浙江铁路建筑权,在旅沪浙江同乡会(此会是清末革命组织光复会的基础)支持下,汤寿潜与张元济等成立浙江铁路公司,自任总理,修筑沪杭铁路。

由于当时杭州拱宸桥是日本租界,那里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因此汤寿潜最初设计的图纸,是把沪杭铁路终点站定在艮山门,并准备从艮山门再铺一支线到拱宸桥。

对于这个设想,汤寿潜很满意,但他万万没想到,他的设计只着眼于经济,却忽视了政治因素。

那一年,汤寿潜的爱婿马一浮从欧美游学归来了。

尽管马先生当时才20多岁,可他的道德文章已颇有建树,汤寿潜很喜欢和他聊天。

一天,马一浮来汤家做客,那时汤寿潜正与幕僚们在商议铁路设计图纸,他便请女婿也来参议参议。

谁知马大师看后却一把将图纸撕成两半。

“这是为啥?

”幕僚们大惊失色。

马一浮似乎有些激动,他说:

“中国人造铁路要为中国人着想。

为什么不把终点站定在闹市区的羊市街(今江城路),再铺一条支线到南星桥,以便水陆衔接和今后铁路南延,而要把终点站定在艮山门,铺支线到拱宸桥租界去方便日本人呢?

”幕僚们面面相觑,最后都看着汤寿潜。

汤沉吟片刻,觉得马一浮的话言之有理。

不愧是自己的爱婿啊,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

汤寿潜不但不以马一浮撕图纸为无礼,还按马的方案把艮山门改为货运站,而把终点站定在羊市街北端城内(即今天的城站,1909年沪杭铁路通车后,在火车站附近建筑20米弹石路,为杭城第一条汽车路)。

在这里,我就不描写汤寿潜在通车仪式上的风光表现了。

光荣更应该属于伟大的中国人民。

火车第一次轰鸣着从上海来到了杭州,沿着贴沙河,驶入了城站,那声浪,和民众的力量一样巨大。

仪式结束后,更多的人依旧聚集在城站,久久不愿散去。

坐在汽车里,汤寿潜听到市民唱起了新的民谣:

“铁路燃蜒几曲长,分支两沪越钱塘。

奇肢飞舞超龙凤,分付夸娥凿女墙。

汤寿潜眯着眼,情不自禁地轻轻拍打着膝盖,也跟着哼唱起来。

汤寿潜(1857-1917)原名震,字蛰先,山阴天乐乡(今属杭州市萧山区)人。

近代著名思想家、学者、实业家。

1892年中进士,任安徽青阳知县,但上任三个月后即辞官,游历各省。

1903年,清政府任命他为两淮盐运使,未到任。

1905年8月任浙江铁路公司总理。

1906年,与张謇组织预备立宪公会,任干事,成为立宪派的领袖之一。

不久,因反对盛宣怀缔约向英借款,积极参与以维护路权为目的的浙路风潮,成为当时的知名人物。

1909年任浙江咨议局议长。

1911年11月杭州新军起义,被推举为浙江都督。

1917年病逝。

著有《危言》四卷,《尔雅小辨》二十卷,《说文集》二卷,《理财百策》二卷,《三通考辑要》若干卷。

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610:

41王竹斋:

有一种水叫“自来水”

1931年8月15日,杭州被连绵不绝的鞭炮声所笼罩。

这一天,贴沙河的水,欢快地跑向清泰门外刚刚建设起来的自来水厂,然后流向杭州寻常百姓家。

我不知道,这一天,首先使用自来水的100余户杭州市民打开水龙头的时候,有没有说一声:

嘿,好样的,王竹斋!

然而,在这个历史性的一天,王竹斋只去了一个地方:

贴沙河。

傍晚,太阳还没落山,他就一个人出了门,车子也不坐。

王竹斋是沿着邮局路(今环城东路南段)往北走的。

1925年,这里还是一片城墙,城墙外,就是古老的贴沙河。

那一年,因为要建杭州邮政局,将此处的一段城墙拆去了,筑成了道路,称为邮局路。

走了十来分钟,一片残墙便出现在眼前。

这一年,王竹斋已经60岁了,他想爬到城墙上去,但又放弃了。

他从一片废墟中,爬到了城墙外的小路上。

这里尽管有点荒凉,但清幽干净。

在建设自来水厂的这两年,王竹斋发动杭州人民,带头来到贴沙河两岸,进行整治,清理垃圾,许多孩童也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

“吾国大有希望……”王竹斋亲切地拍拍一个小伢儿的脑袋说。

一路走去,让王竹斋十分欣慰的是,贴沙河的水是那样的清澈,在夕阳下,发出金子般的光芒。

有点累了,王竹斋找了块石头,坐了下来,回想这几年来的故事。

其中有两件大事,他颇为得意:

第一件是五年前,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时任浙江省长的夏超,于10月16日宣布“浙江独立”,响应国民革命。

不料,六天后,军阀孙传芳的军队宋梅村部便攻入了杭城,夏超被杀。

宋梅村部驻扎市郊笕桥,扬言欲入杭州城“大索三日”。

为此,全城人心惶惶。

王竹斋临危受命,急忙筹款数百万,只身一人携款前往笕桥游说。

宋梅村见钱眼开,便答应部队不入城区,使杭城百姓免除了一场浩劫。

此事经说书人的传诵,王竹斋成了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成为杭州城家喻户晓的人物。

第二件大事就是建这个自来水厂了。

杭州自唐朝李泌凿六井开阴窦(暗渠),引西湖水入井后,市民一直以井水作为主要的饮用水源。

由于杭州地处钱塘江下游北岸,受海潮上溯影响,江水多盐分,以致影响市区水井的水质。

1928年,杭州市政府决定建造杭州自来水厂,成立了自来水筹备委员会,王竹斋具体负责工程设计和经费筹划工作。

杭州办自来水厂,取得了卫生部第一号自来水许可证,领先全国。

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610:

42为了这一前所未有的关乎黎民福祉的大好事早日成就,王竹斋不辞辛劳、呕心沥血,亲自率领工程技术人员反复勘察和水样化验,终于确定用清泰门外贴沙河河水及周浦钱塘江水作水源,建总厂于清泰门外。

今天,1931年8月15日,水厂终于建成了。

天色渐晚,王竹斋起身往回走,回到他居住的河坊街西太平巷13号。

河坊街在南宋时就是杭州最繁华的商业区,历经元、明、清、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前夕,仍然是杭城商业繁华地段,百年老店众多。

不过,街里头的西太平巷却是另一番光景,繁华不再,但可谓闹中取静,王竹斋十分喜欢。

第二天,自来水厂成立庆祝大会隆重举行,市民纷至沓来,锣鼓喧天。

一种叫“自来水”的水,成为王竹斋60岁生日的最好礼物。

王竹斋(1871-1934)字祖耀,江苏太仓人。

民国时期杭城商界的风云人物,曾任杭州商会会长、杭州电话局经理等职。

为了表彰王竹斋的功绩,当时,杭州地方政府决定,把原河坊街西段命名为“竹斋街”。

他的旧居(西太平巷13号)还在。

贴沙河,一个美妙的名字。

风不停地吹过,千年光阴随河水漂走了,而带不走的,是许多的人与事。

本文以想像的笔调追忆了历史人物:

浙江铁路公司总理汤寿潜、杭州自来水工程设计者王竹斋。

他们的名字对于今人来说也许是陌生的,然而由他们主持的三件发生在贴沙河畔的事件,都是我们这座城市发展史上醒目的坐标。

铁轨铺进杭城,火车驶入天堂,带来的不仅是交通上的变化,它更是一种加速度,一种先行之态;仁爱医院的建立,使西医在杭州有了发展的根基,中西医结合,使搭脉枕又加上了盘尼西林;因为地理环境的影响,杭州一直在“突围”,于是杭州人民在全国较早用上了自来水。

时代催生了风云人物,而他们又通过历史事件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贴沙河贴沙河作为杭州城内的千年古河、护城河,开凿于公元861年,主要

用以宣泄钱塘江潮水,护卫杭城。

古时候因泥沙聚集于河滩上,曾与相邻几条河流统称沙河,俗称“贴沙河”。

1907年沪杭铁路贴沙河东面贯城而入,人们设立火车站在清泰门内,同时拆了城门及城墙一段,所以贴沙河河道现在位于市区。

经过千余年的变迁,今天其河道南起侯潮门板桥,北至艮山闸,全长6257米。

自1931年清泰门自来水厂建成后,贴沙河成为水源保护区。

近年来,人民政府对贴沙河实施了全面整治,投资人民币数亿元,采取截污分流、驳砍河岸、疏浚淤泥,引水荡腐、绿化两岸、强化管理等措举。

现在的贴沙河河水清澈、驳砍整齐、堤柳成行、树影婆娑。

同时由于贴沙河西岸的城东公园的建成,两岸更是呈现一片绿地如茵,自营红实,花坛藤架,兀石雕塑的美景,是杭州市民又一游乐休闲的好地方。

杭州中河:

触摸南宋历史的厚重

2010-10-2112:

17:

39 来源:

杭州日报(杭州) 跟贴0条手机看新闻

  一路游过去,一路都是南宋的文化。

在这熙熙攘攘的都市生活中,这条河透出一种难得的宁静著名的中河高架下边,静静流淌着的,就是中河。

杭州日报社与它东西相望。

每次路过,都能瞥见它。

它一直静悄悄存在着,似乎毫不起眼。

  这条城内运河,曾经是杭州这个城市的动脉。

后来它接纳雨水和污水,变身过“龙须沟”。

再后来,就是现在,它重新焕发生机。

  在人们泛舟中河的时候,它乘机借助一些现代艺术手段,讲述着自己的过去。

那些发生在南宋的美丽而辉煌的过去。

  中河上有20多座桥

  中河上运行的是8座小型漕舫船,按规定每次只能坐8位乘客,所以也促使这条新开的线路人气超旺,排队等候一两个小时是很正常的。

  上周五下午3点多,走到长运路田家桥站时,已经有四五个人坐在河边的石头椅子上等候了。

崭新的田家桥跨在不宽的河上,显得很是干净秀气。

  正看着,一艘小船载着一船人过来了。

等候的人里,一个清瘦的男子抓着手机就打开了:

快点快点,船到了。

他在招呼住在附近的朋友赶快过来。

但是显然,已经来不及了。

  小船很快就行在了中河上。

敞篷的,很通透,因为刚下过几天雨,稍微有点凉气。

  大约行了200多米,船拐了个小弯,眼前的河水就完全是跟中河高架平行的了。

  船很小,船尾坐着一个工作人员,负责掌舵。

船头也坐着一个工作人员,他跟前是可以刷卡的钱币箱,跟公交车上的一模一样。

除了招呼乘客,他还有一个任务是:

在过桥的时候移动船篷。

  中河上有很多桥,据说包括石拱桥和公路桥在内,河上至今有40余座桥。

单是行船的这一段河,就有20多座桥。

有些地方桥与桥之间相距不过百米。

  经常是过了一座桥,眼前没亮多久,就又开始钻桥洞了。

过桥洞的时候,船的活动顶篷要被移一个方向,就像遇到矮的地方人往下面蹲一点不会碰到头一样,小船就这样顺利穿过桥洞。

  中河上的漕舫船是特制的。

因为河面离桥面实在有点矮,工作人员说,有的地方只有一米二、一米三的样子。

  展示南宋文化的艺术长廊

  行在并不宽敞的中河上,夹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一边是车水马龙的现代文明,一边是魅力深厚的历史文化。

中河两岸,就是一个描绘南宋文化的公共艺术长廊。

  船过凤起路,中河西侧出现了浅蓝色的大瓶大盏,那是“南宋瓷器文化”的青瓷雕塑。

宋代的官窑,简约而美丽,这组雕塑体现的正是这种风格。

它由4个类似瓷瓶的图案组成,全部用青瓷冰裂纹瓷片拼成,并且留下镂空和填白,展现出南宋高古瓷的器形之美。

  刚刚欣赏过南宋瓷器,转眼就到了登云桥北。

河东侧桥头立着《寒门入仕》的铜雕。

一个读书人,带着书童,挑着文具行李,去贡院参加考试。

在桥头遇到另一个读书人,两人互相谦让,让对方先过桥。

古代文人彬彬有礼的举动让人不禁莞尔。

  据说登云桥是去南宋贡院的必经之路。

当考完试,到了榜发之日,考中者由贡院赴布政司饮宴,也必定要登此桥,过青云街。

而南宋“寒门入仕”的政策,也让更多的人才涌现出来。

  又穿过一个桥洞,船过了仙林桥,河西面侧墙上行云流水的书法让人眼前一亮。

那上面写着的不是朱熹的名字吗?

整个中河,共有三面侧墙上,是不锈钢的《字书画印》浮雕。

朱熹、陆游、李清照等10位南宋杰出的人物及其代表作,通过两组书法、一组人物的形式再现出来,传达着南宋时期文人的风骨与书法艺术的高度。

  一路游过去,一路都是南宋的文化。

在这熙熙攘攘的都市生活中,这条河透出一种难得的宁静。

  联桥其实是古代的盐桥

  家住在信余里小区的顾大伯那天是第一次游中河。

他先是在河坊街上了船,从南到北游完中河后,又坐着船原路返回,从北游到南。

国庆期间他已经游过了东河,他觉得两条河都很美,各有各的美。

  顾大伯说,中河以前叫做盐桥河,盐桥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联桥。

叫它联桥,那实在是个误会。

  清代的杭州大藏书家丁丙在《武林坊巷志》中对此也有过说明,有个名叫联桥的人在修缮桥上的庙时,把自己的名字也刻了上去。

结果后来人会错意,将错就错,一直张冠李戴了这么多年。

  盐桥河曾是杭城的水运主脉,众多盐船聚泊于此,而盐桥,也正是盐商集散处。

南宋时期盐桥一带商铺众多,金融发达。

  所以在盐桥东侧,可以看到《金融文化》的花岗岩主题雕塑。

方形的石块错落有致地构造出一个雕塑空间,石块中嵌入石刻的南宋钱币,与象征中河的水流之带贯穿在一起,寓意南宋时的江南繁华和商业发达。

  曾经的繁华盛地,如今还依然繁华。

庆春路中河路口一带,银行、超市、写字楼鳞次栉比,正展示着新时代的飞速发展。

  中河全长约6公里,行完单程需要花费约40分钟。

一船人摇摇晃晃着前行,中途时不时遇到迎面开来的小船,一路上先后共遇见三条船。

每条船上,都坐着满满当当的人。

小船擦肩而过的时候,工作人员互相打着招呼,船上的乘客也都用眼神各自打量着对方。

  而在河的西岸,喧嚣都市里的人们,有的见船驶过来,低头往船上注视片刻,有的则只管忙自己的,或等车,或看杂志,或仰望天空,无暇顾及其他。

感觉像是时空交汇。

中河东河历史和现状

 09-06-0421:

50  来源:

杭州日报  作者:

邓国芳  编辑:

卢强 

 杭州市内河网交织,江河湖海溪共存,京杭大运河。

钱塘江、贴沙河、中河、东河、西河、西湖等江河湖泊共同构筑了杭州主城区的水系系统,中河、东河是杭州主城区水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河东侧比邻中河中路、凝海巷等,西侧紧贴中河路,北与东河相连,南至钱塘江,北段长约6.1公里。

南宋时为南宋皇城的护城河,与御街毗邻。

  东河东临建国路,西靠小营巷、金鸡岭巷、东清巷等,南至河坊街,北与京杭大运河相通,全长4.13公里。

  东河北通京杭大运河,中河南钱塘江,中东河又在艮山门处交汇,因此东河、中河是连接钱塘江和京杭大运河的水路通道,自古以来便是杭州主城货运的主要河流,且承载了数不清的杭州城市文化。

  中河和东河的开凿年代,分属于唐代和五代,历史上都曾是京杭大运河连通钱塘江的重要河道。

早期中河北面与东河于艮山门交汇,中河南面与贴沙河、东河于凤山门处相会,一起流入钱塘江。

起始是护城、泄洪,继之排水泄洪、航运通道、市民用水、农田灌溉等均有赖于这些河湖水系。

随着城市逐步发展,两河先后包络入城,两河沿岸铺肆毗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成为南来北往商贾运送集散货物的要道和市民游憩的场所。

  随后在宋代由于新建德寿宫,东河的南端从此断流,解放后改造以后才得以通过管道与中河沟通。

1840年后,由于朝廷腐败,内乱外侵不断,再未见有较大规模的治理记载,河床日浅,至建国前已成为两条尽可撑撑木的水沟。

1983年,中东河治理于3月启动,历时五年,1987年底完工,工程耗资2.2亿多元,工程之宏、投资之巨、整治之速,为两河以来所仅见。

上世纪90年代为了解决城市的南北向交通,建设了中河高架,紧贴中河,严重影响了中河的景观。

相关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