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大一轮精练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3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67236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大一轮精练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3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大一轮精练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3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大一轮精练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3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大一轮精练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3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大一轮精练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3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大一轮精练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3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

《高中生物大一轮精练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3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大一轮精练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3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大一轮精练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3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

高中生物大一轮精练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3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课时作业]                   单独成册 方便使用

一、选择题

1.(2019·江西鹰潭月考)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进化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B.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C.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

B

2.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随机交配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B.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不仅仅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

答案:

C

3.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殖隔离既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又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B.生物群落是由生态系统中所有的动、植物种群构成的

C.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决定了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D.地理隔离是生殖隔离的必要条件,能阻碍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解析:

生殖隔离是产生新物种的标志,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生物群落是由生态系统中所有种群构成,除了动、植物之外还包括微生物,B错误;自然选择决定了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正确;地理隔离不是生殖隔离的必要条件,比如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

答案:

C

4.(2019·河南开封模拟)达尔文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的13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小岛上,下列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

A.食物、栖息条件不同,但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相同

B.不同小岛上地雀的基因频率一旦出现差异,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进化成不同的物种

C.同种地雀到13个不同岛屿后,形成的13个个体数量不多的种群,基因频率都相同

D.当13个不同岛屿的地雀基因库形成明显差异,逐步出现生殖隔离,就属于不同物种

解析:

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A错误;一般经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所以同一物种的地雀不会很快进化成不同的物种,B错误;同种地雀到13个岛屿后,初始种群个体数量不多,但自然选择的作用不一样,新形成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相同,C错误;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出现的标志,D正确。

答案:

D

5.新华网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

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

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

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肯定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

B.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C.该蜣螂在生态系统中仅作为捕食者而存在

D.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解析:

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能交配,或者能交配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题目中没有给出该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的交配信息,也就不能说明两者之间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A错误。

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部分结构发生变化,说明该生物可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进化,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该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可能发生了改变,B正确。

该蜣螂取食粪便和蜈蚣在内的千足虫,说明该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C错误。

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答案:

B

6.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大于a的基因频率

D.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没有突变就没有进化

解析:

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是因为男性只要携带一个色盲基因就会患病,而女性必须携带两个色盲基因才患病,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和女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相等;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化而非基因型频率的变化;Aa个体逐代自交的过程中A、a传递给子代的概率相同,因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相等;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通过突变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没有突变就没有进化。

答案:

D

7.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

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

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解析:

该生态系统中引入兔病毒,兔病毒对兔种群的抗性进行了选择,A正确;强毒性病毒使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使病毒的寄主减少,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B正确;病毒和兔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中毒性病毒比例提高的同时,兔的抗病毒能力也升高,C错误;病毒的传播需依靠蚊子,所以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媒介作用,D正确。

答案:

C

8.江汉平原盛产油菜,科技人员非常注重油菜品种的选育。

如图表示油菜的含油量随选择世代数的变化情况。

选择育种对高含油量油菜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

A.定向诱导了控制高含油量基因的自由组合

B.改变了控制产油的这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

C.改变了油菜的基因库,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D.淘汰了部分表现型,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

解析:

一般情况下,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是定向诱导的结果,A错误;控制产油的这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为1,是不变的,B错误;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从每一代的变异个体中选育出含油量高的油菜品种进行繁殖培育,必然会淘汰含油量低的类型,进而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改变了油菜的基因库,但不一定产生新物种,C错误、D正确。

答案:

D

9.(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

B.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

C.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D.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

解析:

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60%,a的基因频率是40%,A错误;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对不同表现型个体的选择作用,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Ⅲ与Ⅰ段相比,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C错误;由图可知,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D正确。

答案:

D

10.某生物兴趣小组抽样调查的200人中,各种基因型和人数情况如下表所示,则这200人中,Xb的基因频率为(  )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人数

78

14

8

70

30

A.85%       B.30%

C.20%D.15%

解析:

每个女性基因型中B或b基因共两个,男性基因型中只有一个。

则Xb的数量是(14+8×2+30)=60,XB+Xb的数量为(78×2+14×2+8×2+70+30)=300。

Xb基因频率为60÷300×100%=20%。

答案:

C

11.下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

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留居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

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

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解析: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a地区的环境在变化,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乙、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甲、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但是乙物种是从甲物种进化来的,二者的基因库组成可能部分相同。

答案:

C

12.(2019·河南洛阳统考)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由a变为b、c、d体现了变异的不定向性 ②诱变剂决定了青霉菌的变异方向,加快了变异频率 ③四种菌株中d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 ④青霉菌在诱变剂作用下发生的变异可能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A.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D.①③

解析:

使用诱变剂后菌株由a变为b、c、d,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诱变剂可以加快变异频率,但不能决定变异方向;由题图可知,四种菌株中d的产量最高,最符合人们的生产要求;青霉菌是原核生物,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千万数。

首尾连接数公尺,自树下垂疑花序”。

每年的4、5月间,大理蝴蝶泉一带有数量庞大的丽王蝴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

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30%)、Aa(60%)、aa(10%)。

若它们处于理想状态下,请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并回答问题:

(1)子一代中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Aa的基因型频率是________。

(2)若要使蝴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该种群应具备数量非常大,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性状没有作用;_______________;没有基因突变等条件。

(3)近几年发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的白翅蝶,专家分析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会发生改变。

请分析白翅基因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

如果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频率会减小。

(4)近几年发现,该种群数量明显减小,使观赏价值降低。

专家提出对该种群要加以保护,这是在________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解析:

(1)根据题意可知,该种群亲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30%+1/2×60%=60%,a的基因频率为10%+1/2×60%=40%,由于是随机交配,所以子一代中A、a的基因频率不变,AA的基因型频率为(60%)2=36%,Aa的基因型频率为2×60%×40%=48%,aa的基因型频率为(40%)2=16%。

(2)要使蝴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该种群应具备种群非常大,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性状没有作用;雌雄个体都可自由交配产生子代;没有基因突变等条件。

(3)基因突变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要看该基因控制的性状与环境的适应情况,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减小。

(4)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蝴蝶的观赏价值降低,应进行保护,即保护物种多样性。

答案:

(1)60% 48%

(2)雌雄个体都可自由交配产生子代

(3)该性状适应环境 该性状不适应环境

(4)物种

14.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

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基因型为AA和Aa的种子,开红色花。

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地所有的某种植物群体属于一个________,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________。

(2)洪水冲来了许多基因型为AA和Aa的种子后,该群体的A基因频率为________。

(3)若这一地区没有给这种植物传粉的昆虫,所有植物一般都是自花传粉。

在3代自交后,在这3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解析:

(1)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所有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作种群;种群的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种群的基因库。

(2)A的基因频率=55%+1/2×40%=75%。

(3)若所有植物都自花传粉,其中55%AA和5%aa自交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而40%Aa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

由以上分析可知,其40%Aa自交3代后,显性纯合子(AA)所占的比例=隐性纯合子(aa)所占的比例=40%×1/2×[1-(

)]=17.5%,因此群体中AA的基因型频率=55%+17.5%=72.5%,Aa的基因型频率为40%×(

)=5%,aa的基因型频率为5%+17.5%=22.5%。

该群体的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

Aa基因型频率=72.5%+

×5%=75%。

因此这三年中该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故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答案:

(1)种群 基因库 

(2)75%

(3)没有 因为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4)种群 自然选择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

15.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连续自交、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分别对应的曲线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四种处理方式中,不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是_____________。

能引起基因频率改变的处理方式中,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情况是_________。

(3)曲线Ⅱ和Ⅲ中,F3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杂合子(Aa)连续自交,F1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2,F1自交,产生的F2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所以曲线Ⅳ对应的处理方式是连续自交。

杂合子(Aa)随机交配,从F1开始由于A和a的基因频率不再改变,所以Aa基因型频率也不再改变,即曲线Ⅰ对应的处理方式是随机交配。

连续自交且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处理方式中,在F1中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1∶2,其自交产生的F2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3和1/6,淘汰隐性个体后,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2/5,对应曲线Ⅲ;随机交配且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处理方式中,F1中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1∶2,A的基因频率是2/3,a的基因频率是1/3,所以在F2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4/9、4/9和1/9,淘汰隐性个体后,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对应曲线Ⅱ。

(2)淘汰隐性个体类似于自然选择的作用,所以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和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这两种处理方式中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A的基因频率会变大,a的基因频率会变小。

另外两种处理方式中由于没有选择作用,所以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

(3)从第

(1)小题的分析可知,曲线Ⅱ对应的处理方式为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处理方式中,F2中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各占1/2,所以A的基因频率是3/4,a的基因频率为1/4,所以F3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16、6/16和1/16,淘汰隐性个体后,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2/5。

曲线Ⅲ对应的处理方式为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处理方式中,F2中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各占3/5和2/5,自交产生的F3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10、2/10和1/10,淘汰隐性个体后,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2/9。

答案:

(1)Ⅳ Ⅱ

(2)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 A的基因频率变大,a的基因频率变小

(3)2/5 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