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63585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学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学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学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学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

《教育学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

《理想国》

理性说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追求理性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是国家的、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全面发展教育。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是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始,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

卢梭

《爱弥尔》

自然主义教育理想

康德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发展才能生存),最早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

洛克

“白板说”

人的心灵如同白板,知识和观念都来自于后天、主张神十教育;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独立的教育学诞生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杜威

《民本主义与教育》

新三中心学说:

以儿童、活动、做为中心;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领导一切);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利(比如,原始社会人们没有受教育权利,阶级社会时受教育的权利也不同);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比如封建社会的教育为了愚民);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以前政治课上一定有的说法嘛。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比如新文化运动);

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此处指促进人民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有钱了可以开更大更多的学校);

②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有钱了可以推广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有钱了可以用多媒体教学);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体力劳动者转变为脑力劳动者);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受过教育的人继续研究科学知识)。

3.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老师会转变教学观念,使用多媒体教学);

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更多人受到良好教育);

③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新设了电脑课、使用多媒体教学)。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①教育能完成知识的再生产;

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指职业的科学家和专门的科研机构);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在高校里教授一边教学一边科研);

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既然具有这个功能,自然还可以推进啦!

3.网络教育:

一是指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

二是指网络学校。

第四节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核心:

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2.学校文化的特性:

①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的组织文化;

②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3.校园文化的分类:

学校物质文化(环境文化、设施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学校精神文化(核心,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4.学生文化的成因:

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②同伴群体的影响;

③师生的交互作用;

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⑤社区的影响。

5.学生文化的特征:

①过渡性(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过渡);

②非正式性(日常交往);

③多样性(因种族、性别、年龄形成不同的学生文化);

④互补性(对学校文化的互补)。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①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①内发论,孟子“性善论-修身养性,向内寻求”、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基因决定人的发展”。

②外铄论,荀子“性恶论-需要外界不断进行修正”,洛克“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③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顺序性(比如,先竖长再横长,先长高再成熟);

②阶段性(儿童期,青春期,成熟期等);

③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不同方面发展也不平衡,如);

④互补性(如盲人听觉变很好);

⑤个别差异性。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成熟、环境、个体实践活动

2.(重点)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国家要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因此中国的学校都有政治色彩);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在学校里学得更快);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毕业了学到的知识还用得到);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老师更容易发现同学的闪光点)。

3.(重点)13、14-16、17岁是个体发展的少年期,称为“危险期”和“心理断乳期”。

其总体性的阶段特征为:

身体状态的改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

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教育目的的功能作用:

①(做前)导向作用;

②(做时)激励作用;

③(做后)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表:

价值取向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个人本位论

卢梭、夸美纽斯、孟轲

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得到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

孔子、斯宾塞、孔德

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

辩证统一论

马克思主义者

~~~

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教师-教学目标、课堂-课程目标。

学校的培养目标的确立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如教育业、医疗卫生领域、工农业领域等)和特定的社会层次(如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的需要决定的。

6.教育目的的特点:

历史性(教育目的随时代更替而变迁)、时代性(教育目的体现时代要求)、社会性(教育目的为社会运作服务),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7.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制度、文化背景。

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内容: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③现代大工业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④马克思预言,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实现;

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9.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创实、四有、全面)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基本精神是:

①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0.素质教育的内涵:

(两个“全”,两个“个”)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1.学生的本质属性:

①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中具有天然的权威性。

教师应当珍惜和巧妙得运用其权威性,在尊重和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权威,促进学生的发展。

2.学生的社会地位: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基本原则有:

①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②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③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④无歧视原则。

3.学生的权利:

①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丰富的一项权利;

②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4.教师的角色:

传道者;

授业、解惑者;

示范者;

管理者;

朋友;

研究者。

5.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或者说,)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包含:

①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②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6.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①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注:

对学生指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②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③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第六章课程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2.课程类型的分类:

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培养学力)、拓展型(拓展知识)、研究型(培养探究能力);

根据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3.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

社会、知识、儿童。

【二、课程目标】

4.课程目标具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

①时限性;

②具体性;

③预测性;

④操作性。

5.(重点)课程目标的三个主要依据:

①对学生的研究(身心发展现状、个体需要、兴趣、个体差异);

②对社会的研究;

③对学科的研究。

【三、课程设计】

6.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注:

以下7-10点为课程文件三个层次的知识点】

7.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设置。

8.教学大纲的构成:

说明部分+本文部分

9.教科书的作用:

①对学生:

帮助听讲、便于预习复习;

②对老师:

为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等提供基本材料;

③对本学科:

便于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④对整个学校课程:

便于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作出统筹安排。

10.教科书编写的政策:

一纲多本。

【四、课程实施】

11.课程实施的结构:

①安排课程表;

②分析教学任务;

③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④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⑤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⑥组织教学活动;

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2.安排课表应当遵循的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各个学科都要全面考虑);

②迁移性原则(要运用心理迁移的规律);

③生理适宜原则(左右脑功能协调发挥;

考虑人体生物钟规律)。

13.教学任务包括:

①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

③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14.学生学习的特点:

①独特性;

②稳定性;

③发展性;

④灵活性。

15.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五、课程评价】

16.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①目标评价模式;

②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③CIPP评价模式(Content背景评价,Input输入评价,Process过程评价,Product成果评价)

第七章教学(上)

【一、教学概况】

1.教学的概念:

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②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③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②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③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一般任务: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

4.关于教学过程的不同见解: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

儒家思孟学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论:

一切活动都从感官的直觉开始。

以“统觉理论”说明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杜威(实用主义)

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凯洛夫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我国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5.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①认识的间接性(学习的是间接经验);

②认识的交往性(师生间的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③认识的教育性;

④有领导的认识(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客体)-教师(领导)的“三体结构”)。

6.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③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7.教学过程的结构:

①引起学习动机;

②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③巩固知识(渗透在整个过程);

④运用知识;

⑤检查知识。

【三、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重点)】

8.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三十七条教学原则。

9.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原则

名人名言

基本要求

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

凡是需要知道的事情,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

乌申斯基:

儿童是依靠形式、声音、颜色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

孔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

产婆术

第斯多惠:

一个坏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培养学生动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巩固性原则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复习是学习之母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

学不塌等;

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朱熹: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集中于一件事情。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裴斯泰洛奇:

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识和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行动。

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0.制定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③学生特点;

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1.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分类

讲授法

讲述、讲解、讲演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②注意启发。

③讲究语言艺术。

谈话法

复习谈话、启发谈话

①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②提出的问题要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④做好归纳小结。

讨论法

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②善于在讨论中启发引导学生。

③做好讨论小结。

演示法

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

练习法

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能力可分为:

口头、书面、实际操作练习。

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为:

模仿性、独立性、创造性练习。

①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练习的方法和原理。

②精选练习教材,科学合理分配。

③严格要求。

实验法

①明确目的;

②重视语言指导和教师示范;

③要求学生独立操作。

第八章教学(下)

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内容

详细说明

一、备课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二、上课

1.课的类型

根据教学任务分类:

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分类:

单一课、综合课

2.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

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

3.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表达清晰;

组织严密;

课堂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1.作业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

2.作业量适当、难度适中。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作业。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考察与评定

试题类型

供答题:

简答题和陈述题

选答题:

是非题、多项选择题、组配式试题

2.教学组织形式:

①个别教学制;

②班级授课制;

③分组教学制;

④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

【注】17世纪初,在乌克兰兄弟会学校星期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出阐述;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实在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

3.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①综合性;

②可操作性;

③灵活性。

4.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①内容型:

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学习知识?

结构化策略(知识结构);

问题化策略

②形式型:

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

肯普提出三种形式:

集体教学形式、个别学习形式、小组教学形式。

波西瓦尔提出两种策略:

以教师/学校为中心的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

③方法型:

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

④综合型:

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

第9章德育

第1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1.德育的概念: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德育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

2.德育的意义:

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②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③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4.德育内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注】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对心理健康的学生;

对心理障碍的学生;

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

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

第2节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结构: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2.德育过程的矛盾:

社会通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3.德育过程的规律:

①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

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③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④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3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德育的基本原则:

①导向性原则;

②疏导原则;

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④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⑤因材施教原则

2.德育的途径:

①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②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③劳动;

④共青团活动;

⑤班主任工作;

3.德育方法包括:

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4.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如委托任务)、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要注意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②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③注重宣传与教育)。

第4节德育模式

1.德育模式:

认知模式;

体谅模式;

社会模仿模式

第10章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的功能作用:

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知自理。

2.班级管理的模式:

①常规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

学生守则等;

学校制定的校规;

班级制定的班规制度。

②平行管理:

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班级,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③民主管理:

组织全体同学参加班级全程管理;

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④目标管理:

由德鲁克提出。

小组目标、个人目标与班级总体目标共同形成目标体系,由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3.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①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