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补充一经验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62919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8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迫症补充一经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强迫症补充一经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强迫症补充一经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强迫症补充一经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强迫症补充一经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迫症补充一经验Word文件下载.docx

《强迫症补充一经验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迫症补充一经验Word文件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强迫症补充一经验Word文件下载.docx

一切心理障碍都可归于真实我和理想我的冲突,真实我与理想我的反差越大,冲突就越大,现实我(自我)就越难以调和。

心理冲突就越强烈,恐怖症状或强迫症状就越严重。

强迫症中蕴藏的宝藏

每一个苦难都蕴藏着同等甚至成倍的利益的种子!

但需要我们用爱和智慧去挖掘!

第一,心理上的,这个不用说了,治愈强迫症必须对心理有所了解,这样我们的心理调节能力提高了!

更加可贵的是我们能够克服6种基本恐惧,得到从容的体验!

第二,人格命运上的,通过了解心理学,自然涉及到人格和命运的塑造。

这种内容我不想说了,如果同志您康复了,您的发展会好的超出您的想象!

这一点也不夸张!

等到痊愈了,面貌变化会极快,而且比您在患病前出色许多!

真正可贵的是您有了新的人生

派生此财富的要靠强迫症,还要涉及其主题!

朋友们,强迫症是我们转向探索自己内心与世界的契机,命运有它的因缘性,无常性,所以不要为过去遗憾,因为那都是“必然”的!

重要的是抓住当下,创造奇迹!

垃圾本来不是垃圾,只不过是我们把它放到了不该放的位置。

其实强迫症也一样,只要我们把它用在好的地方,就是我们成功的法宝!

我们是得到了别人感受不到的痛苦,但我们也得到了别人梦寐以求的毅力与恒心!

为强迫症正名!

单纯的“强迫”不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真正使我们痛苦的是“反强迫”,也就是对“强迫”行为的排斥否定,这其实正是我们在用理想我来压制真实我,有压制就有痛苦,压制越厉害,痛苦就越深。

所以使我们如此痛苦的充分必要条件就是:

“强迫”+“反强迫”。

说白了,我们“反强迫”就是因为我们的理想我不能接纳真实我,所以,开悟的要点就是要“接纳”,要知道,我们只是聪明而不是有智慧,聪明反被聪明误,真正智慧的表现不是压制自我,而是接纳自我并勇于表现出来,你一味掩饰压制,使得自己痛苦不说,时间长了,日久见人心,别人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发现你的真实性格,反而会更加瞧不起你。

所以,放下你笨拙的聪明吧,放下你敏感脆弱的自尊心吧,把真实我亮出来,接纳自我,即使你还会“强迫”,但是你不会“反强迫”了,这就大大减轻了痛苦。

等你有一天从恐惧中彻底走出来了,恭喜你,你已经化蛹成蝶,完成了上天对你的磨练阶段,那就展翅高飞吧,去完成上天赋予你的更大使命。

强迫症的人都是天才

  强迫症患者身上的才能是不容否认的。

我一直强调“症状就是未爆发的潜能”,“强迫症,是大自然对强迫性人格在和平时期所遇到的障碍和扭曲的一种天然修正”。

简单说,仔细、耐心、谨慎、怀疑、善于思考等才能仅仅释放到了解决理性的问题这方面上,就是只用到了学习上,却没能将这些才能也同样释放到情感上面。

患者没能挖掘和利用他们身上敏感细腻的情感感知能力,导致情感受到压抑。

症状是修正,但不是要把我们修正成大大咧咧的人,而是要教会我们平等的对待理性和情感,既要仔细的对待理性的问题,也要发挥自己细腻的情感感知能力,不要压抑情感,这样我们才能完善。

  不要企图将强迫症患者变成大大咧咧所谓潇洒的人,不能否认他们的理性、敏锐、仔细、谨慎、善于思考和怀疑精神。

他们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发挥这些天生的优势释放被压抑的情感,而不是否认这些才能,逼着他们“潇洒”。

 强迫能力一般的人,焦虑和恐惧源消失后,就安全了,不会有焦虑和恐惧的灵感袭来。

但对强迫天才来说,情况就不同的,焦虑和恐惧事件过后,他的天才细胞要对焦虑和恐惧事件进行再创作,他强迫的灵感不断袭来,就像作家的文字灵感源源不断一样。

作家的一部部作品问世了,强迫天才的作品也问世了,这就是为焦虑而焦虑,为恐惧而恐惧,他的一级焦虑和恐惧升华为二级焦虑和恐惧了。

  

做真实我的好家长

真实我是我们未成长起来的孩子,这个说法孟老师、还有很多其他患友也提到。

如何让这个孩子健康、稳定、快乐、迅速地成长,我们是可以仿效、类比地采用成功家长的做法

第一,我们像好家长一样,完全接纳他,无条件的爱他,发自内心的尊重他。

有两个孩子,出生在不同的家庭。

这两个孩子,从小都很聪明灵敏,但是调皮捣蛋,经常惹祸,逆反心理强,常常不听从家长的教育。

第一个孩子的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于是在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就打骂他,说“你再这样调皮我就把你卖了”,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就冷落他,说“你不听话就当没有生你”,孩子害怕了,他越来越听话,但是他的性格由开朗、聪敏、活泼慢慢变得内向、迟钝、不爱做事、胆小怕事。

第二个孩子的家长懂得如何做好家长,知道要发扬、而不是贬抑孩子的活泼天性。

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只要不过分就由他去;

要是孩子调皮得过分了,就和他讲道理,轻轻打他两下手掌心,然后抱他在怀里告诉他“虽然你做错了,但你还是好孩子,爸妈一样是爱你的”。

孩子不听话,就和他交流,了解他为什么不听话,尊重、鼓励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

这孩子长大就是充满爱心、积极主动、上进、阳光明朗的人。

好家长、成功的家长,当然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不管孩子多调皮捣蛋,多不懂事,都是完全接纳他的,孩子在家长无条件的爱中,获得完全的安全感,他会慢慢领悟,主动想去满足家长对他的期望、要求。

同样地,当我们的真实我发现,不管他表现多不好,都被我们完全接受,他会在完全的安全感中释放自己,主动、努力、快乐地靠拢理想我的,他自发地要求成长,而不是沉湎于永远不想长大的状态。

(周伯伯的赏识疗法,无中生有,无限放大)

第二,我们信任他。

很多事情让他去做,而不必经过理想我的同意、批准。

一个家长,很爱他的孩子,但是认为孩子还不会做事情,于是什么都不敢让他做,什么都亲自替他做,孩子想做也不让他做,说“你还不会做呢,等你长大再说吧!

”,有些事情不得不让孩子自己做了,就反复叮咛、嘱咐,非常担心孩子干砸了。

孩子于是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也不想长大。

这孩子以后就是自卑、畏畏缩缩的人。

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自己声称完全接纳真实我,但是做什么事情都战战兢兢,总担心自己做错,总是问理想我“我这样做对吗?

符合您老人家的意思吗?

”。

呼吸强迫症患者,担心自己的真实我连呼吸都做不好,于是用了很多的精力、心神来主动控制自己的呼吸;

回读强迫患友,总担心自己的真实我不能从书上获取知识,于是反复回读,以期望100%获得了足够知识;

…这样怀疑真实我,他如何能成长呢?

信任他吧!

我们的潜意识,已经能独立完成很多事情了。

你拿一本书,快速地翻下去试试,你会发现,在书上的大量信息如潮涌来的时候,你的真实我根本就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弱小,他有能力快速获取很多的信息。

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我们的潜意识(真实我)能自主做得很好,患友们根本不必费心,更不用搬出理想我来羞辱他、取代他,因为虽然理想我能确保做正确,但是效率绝对没有真实我高,因为真实我是我们的第一反应。

在完全被信任,被我们放手、让他去独立完成很多事情的时候,真实我就成长起来了。

第三,我们和他多交流。

很多家长不能成为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好家长,就是因为和孩子的交流太少,。

与此相类似,很多患友不能让自己的真实我成功成长,是因为和他交流太少,倾听、了解他的心思太少,即使已经愿意完全爱他、接纳他,但是不明白他的真实意思,所以还是可能会顺从理想我,在无意中做出伤害他、拒绝他的事情,妨碍他的成长。

一个家长,往家里带回一个衣冠楚楚的朋友,对上初中的孩子说:

“孩子,这是你最牛、最牛的张叔叔,你长大之后,能有他一半厉害就好啦!

来,来叫张叔叔!

”孩子不说话。

(自我-意识部分)家长再三要求,最后怒形于色,孩子怕了,终于勉强叫了“张叔叔好”。

原来,这个“张叔叔”其实很坏,玩弄权术、两面三刀,敏感的孩子很久以前就看出来了,凭直觉就讨厌他,但粗心的家长没有看出来,还希望孩子和这“张叔叔”多亲近,向他学习。

这家长显然是个望子成龙、一心为孩子好的家长,但是他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不主动去了解孩子的心思,因此无意中做出伤害他的事情。

如果这个家长和孩子多多交流,早就知道了孩子对“张叔叔”的看法,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

我过去在出现强迫症状,感觉自己不太对劲时,我会尽快花上几分钟,体察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是我和真实我交流、沟通的过程,沟通好之后,对真实我该道歉就道歉,该鼓励就鼓励,该安慰就安慰,然后继续做我的事情去。

目前我有时还会出现轻微的症状,也会和真实我交流一下,但是症状出现的时候越来越少了,这种交流也少了,我担心有一天我会忘了这种“深圳书生自我交流大法”,因此赶紧写下来,以期能帮助我可爱的患友们呀!

强迫者之真实我的二次成长

一、强迫症的症状所展示的意义

真实我是一个安全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孩子,他基本上处在人的潜意识层,我们平时难以觉察。

强迫症的症状在自我看来毫无意义、毫无必要,甚至荒唐可笑,但在真实我看来是绝对有意义和有必要的,所以,强迫性的重复搞得患者莫名其妙、苦恼不堪。

真实我是一个感性生命没有得到充分成长的孩子,这个孩子到了青春期,对你的逆反开始了。

因为你一直都不尊重他,不关心他,处处对他指手画脚,压制并剥夺他自主选择的权利,而且对他提出了过高的要求,给他施加了过大的压力,于是,他专门跟你唱反调,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安全感是如何获得的呢?

幼年时在父母的关爱、呵护、指导、鼓励和示范下,通过不断地尝试和经历,体验到自身的能力,逐渐建立了自信。

孩子要想真正走向独立,还需要经历一个叛逆期。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感谢强迫。

强迫除了从根本上避免了过激和危险性的行动之外,同时也是向我们发出了一个信号:

再不能亏待自己的真实我了!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真实我这个孩子需要经历第二次成长。

拥抱自然

净化心灵有三样最纯净的能量:

第一是大自然,第二是音乐,当然这个音乐是符合我生命韵律、优美的音乐,或是天籁,或是类似天籁的音乐。

第三就是孩子。

我一直感觉孩子有最纯清的能量——尤其是婴儿。

孩子是最接近自然、最美的。

当一个小朋友想要另一个小朋友手上的玩具时,他就直接过去抢,玩具被抢的孩子开始哭喊,他不知道哭是不好的,他只是全然的活在当下,他用自已全部的能量和自己的悲伤、难过在一起。

当他开心的时候,他就全然的和自己的开心、欢喜在一起,他不会像大人一样觉得不好意思、尴尬。

一个自然正常的孩子,是如此的接近自然,是如此的活在当下。

他没有所谓的分别心、差异心,没有所谓的我执,他和每一个变化在一起,他不会执着、没有僵化,当他们内在的世界有什么样的发生,他就随着那个发生让自己存在当时的状况,完全的接纳,没有排斥,没有好坏对错、是非善恶的观念。

过度自我关注和相应的自我纠正

社交恐惧症的一个主因就是“过度自我关注”

如何看待别人的评价?

几乎每个人都在意别人的评价,几乎每个人都会为别人的评价而感到烦躁不安。

为什么会这样呢?

社会文化传统,决定了社会价值观念在对这种教育方式进行解释的时候,大多数的人都会形成下面这样一些价值观:

几乎每个人都在意别人的评价,大多数的人都会形成下面这样一些价值观:

1、活着就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不然活着就没有意思。

2、别人的评价,代表了我的价值。

别人对我的评价不好,代表我没有价值。

4、别人的评价,“可以证明我做得对与不对,证明我完美与不完美。

5、我必须得到别人的认可。

我的人生价值来自于别人对我的认可。

如果我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我这个人就是个没有价值的人。

二、在意别人的评价给人们带来的后果?

希望成为一个社交能手,在与人打交道时,就会害怕出丑,害怕出丑,就会紧张,紧张的结果就是出丑,出丑的结果就是自卑,自卑的结果就是恐惧社交。

结果就反而会得不到别人的认可。

下面是一些朋友由于在意别人的评价而给自己带来的恶果:

案例1:

我总是恐惧不安,严重时对什么事都没兴趣,很压抑。

情绪紧张,感觉好累。

敏感多疑,易怒。

还常常胡思乱想,莫名的忧虑以后将发生的事。

担心自己的某一言行引起别人的报复呀等等。

我现在去逛街,也莫明的恐惧。

除非和朋友或者和家人一起走。

还有就是我每次好怕经过一楼,因为那里有熟人,必须打招呼。

所以我宁愿选择走另一楼梯阶口。

我不希望和熟人碰面

三、父母的教育方式还可以有哪些解释?

1、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是父母虚荣心作用的结果。

孩子长得漂亮,聪明,比别人强,或像别人一样,这样他们自己才能有面子,否则他们就觉得自己活得没有面子。

按照别人的标准生活,当然,最好是比别人做得更好,这样他们就更有面子。

当然,你也不要去抱怨父母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无知和自私。

当你根据他们的教育方式,得出人要为得到他人的认可而活这样的信念的时候,你将来对你的孩子一点也不会比你的父母手软,你一定也会毫不留情地用这种信念去折磨你的孩子。

2、父母们在沟通方式上的愚昧无知。

当然,父母们采用这种方式对待孩子,通常是由于无知,并不是他们故意要伤害孩子。

他们并不知道,他们这样教育孩子,会使孩子放弃自我,封闭自我,迷失自我,而成为别人的奴隶,成为社会的奴隶,拼命地为他人而活着,像他人那样活着。

他们不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体验不到人性的快乐与自由,使孩子一生没有幸福可言。

3、社会文化的愚昧。

提倡按他人的标准生活,为取得他人的认可而活,使人们追求所谓社会价值的实现,可以说是整个社会文化模式所塑造出来的人生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使人们放弃自己人性的快乐,而去追求他人的认可,成为其他人评价、态度和脸色的奴隶或木偶,被他人的行为所控制。

树立榜样,表扬、赞美与奖励,批评、指责与处罚,是整个社会文化的行为模式,但它仍然是一种愚昧、落后、腐朽的社会文化模式。

作为个人,我的思想,完全没有必要受这个模式的控制。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我们自己喜欢的模式去思想,去生活,没有必要被社会,被他人像赶牲口一样地赶着跑。

4、他人的标准是永远也不可能满足的。

按照别人的标准生活的结果,必然会使一个人莫衷一是。

因为他人或社会的标准是千奇百怪的,满足了这种标准,就不能满足另外一些标准,得到了这一部分人的认可,就会失去另一部分人的认可。

一个人不可能满足周围所有人的要求。

5、正确的沟通方式是理解与尊重。

为自己的人性快乐而活,按自己选择的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成功的方式生活。

可惜,没有多少父母能够做到这一点,整个社会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我们就可以完全自由、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必为了满足任何别人的意愿而烦恼。

自信、自尊这东西

李子勋

人类文化特别需要自信、自尊这样的词来促进人性中积极进取的一面,以此获得勇气去面对并征服复杂的外部世界。

不过,刻意去否定或贬低不自信与自卑可能会让人类失去更多。

讨论自信之前,先讲一个奥修的寓言故事。

说有一天,绝顶聪明的纳斯鲁丁跑来找奥修,非常激动的说:

“快来帮帮我!

”奥修问:

“发生了什么事?

”纳斯鲁丁说:

“我感觉糟糕透了,我突然变的不自信了,天啊!

我该怎么办?

”奥修说:

“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呀,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如此不自信呢?

”纳斯鲁丁非常沮丧的说:

“我发现每个人都像我一样好!

”看起来非常自信的人往往也非常的不自信,如果真是这样,自信满满的人可能正是那些不太自信的人,处处谦虚忍让的人更象是内心笃定的家伙。

自信与不自信原本是描述人在社会适应中的一种自然心境,即人尝试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把握这个陌生世界时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心理过程。

文化觉得有必要把这种心境割裂为两个面:

自信与不自信,这种割裂逼迫人们采用对立的思维,或二律背反、非此即彼的观察方法。

于是自信不自信从一种原本统一只是有起有伏的心境变成截然相反,不能并存的两件事。

你是自信的,就不可能同时也是不自信的。

事实上看起来自信的人,往往需要努力忽视内心的不自信,表演出自信的样子。

人的成就恰好是自卑的作用,人寻求卓越恰好是对自卑的一种补偿行为让自尊这东西看起来一点意义都没有。

我个人感觉,自尊的心理功用是一种对自卑的平衡。

自尊与自卑在心理动力特征上具有非常的互补性,如同黑天和白昼。

它们像钱币的正反代表同一种内心情结的双个面,本身密不可分。

内心越自卑的人,自尊的需求也越强,让人以为他很傲气。

而内心骄傲的人,反倒喜欢表现得谦和与忍让,被人认为有君子风度。

与自信与不自信一样,自尊与自卑也是文化割裂与建构的产品。

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不自信,自卑是土壤,自信和自尊只是地上的庄稼。

我们的文化认同庄稼的价值,却否定土地的重要性,结果自尊、自信就成了无源之水。

自卑、不自信才是人类精神领域可靠的,赖以生存并维持生命张力的心境。

不自信提醒人类要保持谦虚地心态,对不知的东西保持高度敬畏心。

不自信有一种内敛的力量,克己、节制、随同由此而生,这些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是重要的。

由自卑、不自信引发的诸多情绪不适并不是本身造成,而是我们的文化长期渲染建构所致。

文化让人对自卑、不自信产生许多挫败、糟糕的联想。

最核心的文化建构是“不自信、自卑的人,没有竞争力,最终是生活的失败者。

”文化用线性逻辑思维来定义这样的心境,其实许多心境都是人的一种情绪能力,是随机的并与环境适配的。

另一个文化建构是“自卑、不自信的人不快乐、不可爱。

”这些建构使本身很自然的心境被固化成一种自我挫败的心态,使每个人不得不去掩饰,或唯恐避之不及,平添出许多内心焦虑来。

在某种意义上,自信与自尊意味着一种浅薄,很像无知者无畏。

科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知道得越多,懂得越少,知道得越少,懂得越多。

让我深感忧虑的是励志类书籍泛滥,不停的夸大两者间的鸿沟,以为只要拥有自信、自尊就可心想事成。

其实,没有鸡那来蛋呢!

我们的时代已经到了要重新来定义,并反思文化建构的时候了。

我对鲁龙光疏导心理疗法的粗浅认识

   鲁龙光在上课时对强迫症、恐惧症病理这样阐述:

由于患者自幼有意无意地长期紧张,或者对自己要求过高,长期自我加压,久而久之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区,假想为“惰性病理性兴奋灶”,其特点是一经产生,就不易消失,这长时间形成的惰性病理性兴奋灶就是强迫和恐惧症顽固和不易消失的病因。

  大脑皮层某一区域的抑制引起另一区域的兴奋叫正诱导,大脑皮层某一区域的兴奋,引起另一区域的抑制叫负诱导。

当一个惰性病理性兴奋灶形成后,由于负诱导的关系,在它的周围就出现抑制网,并将它包围起来,使其它兴奋进不去,进而使强迫和恐怖思维集中于某一点而难以挣脱。

为什么患者情绪稳定、心情轻松愉快时感觉症状减轻或消失,而在情绪低落、心身不适时感觉症状加重呢?

因为心情愉快,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增强,由于正诱导的关系,惰性病理性兴奋灶就会受到抑制,病态兴奋暂时被削弱。

当心情紧张或疲劳时,大脑神经细胞兴奋减弱,病理性兴奋灶活动增强,甚至扩散到大脑其它区域,这时就会由原来只怕一、两样东西而波及到多样东西,摆脱不了。

  强迫和恐惧症状,一般是由条件联系的惰性病理性兴奋灶引起的。

条件联系开始可能是由某一外界刺激引起的,以后这一刺激虽然不存在,但条件联系固定下来。

如,某个病人丢钱,后出现怕丢钱的强迫和恐惧症状,丢钱这一外界刺激早已不存在,但与此相联系的恐惧心理却被保存下来,由此发展,进而出现怕买东西、怕点、怕数钱等强烈回避反应……

  杨孝海听着,心境豁然开朗。

大夫深入浅出,切中要害,招招见血,内容无不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让人心服口服。

  “请杨孝海到讲台上”,鲁大夫开始拿例子示范:

“杨孝海在昨天递交上来的反馈材料上说,他对黄曲霉素产生恐惧,见到发霉的花生米心情就紧张,手心流虚汗。

我这里正好有一盒饼干,已发霉,饼干里肯定产生了黄曲霉素,请杨孝海当众吃两块,看他敢不敢?

  杨孝海在众目睽瞪之下,快步走上讲台。

没有犹豫,没有回避,两块饼干并在一起,杨孝海一口吞到胃里。

  要是往常,杨孝海会不由自主地与癌症联系起来,大脑里塞满许多可怖的东西。

可今天,杨孝海十分坦然,两块发霉的饼干与癌症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事。

  “杨孝海,你吃了饼干,吃了黄曲霉素。

你感到身体有什么变化?

  “没有任何变化,我只感到有一丝淡淡的香味。

  “你害怕吗?

胡思乱想吗?

  “没有,和正常人一样。

  鲁大夫进而阐述:

“我并不是要你们吃黄曲霉素,我是鼓励你们与害怕的事物作斗争。

  “在克服‘怕’字的过程中,运用‘习以治惊’的方法。

大家都主动挑一件自己平常认为最忌讳、最害怕的事去试,到实践中证实一下‘怕’的东西是否真的存在?

在实践中分清是非,提高认识。

  “个性缺陷是强迫症、恐惧症发生发展的内部基础。

  “本来,一个人忠厚老实,严谨慎重,伦理道德观念强,做事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等都是好品格,是社会提倡的。

以我长期临床经验,深知你们都是好学生、好职工、好干部,总之一句话,都是好同志。

问题是你们好过了头。

这是从你们个性特征上讲的。

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成为它的对立面。

  杨孝海聚精会神地听着,把医生的剖析当作利刃,刺向自己的“个性”深处。

自己十分要强,各方面都要做得完美。

自己雄心勃勃,志存高远,这本没有什么不好,但争强的外衣里隐藏着虚荣,隐藏着患得患失,有很多懦弱的成份;

展翅的途中缺少柔韧,自我、自私在不断膨涨,并从工作、生活的细节中一点点表露出来。

   鲁大夫形象地把强迫症、恐惧症比作一颗树,分根、干、枝叶三个部门。

枝叶就是平常众多的症状表现,干就是一个“怕”字,而根则是个性缺陷。

鲁大夫要求“学员”第一步砍掉树干,让枝叶在半空中枯萎,然后开动乐观、轻松、勇敢、灵活、随便等规格的挖土机来挖根,改造自我。

砍掉树干需要承受无法言说的心理冲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

挖根则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其中,有人会出现反复,甚至频临绝境,需要有大将风度,临危不惧,随机应变。

每战胜一次反复都是对疗效的巩固和扩大。

   杨孝海发现,“以毒攻毒”在这里同样有用武之地。

当一种强迫思维缠绕不去时,适时主动地接触平常最易产生强迫念头的另一事物时,两种强迫思维便在大脑的天空较量,当双方都要抢占大脑思维细胞而不相上下时,两种强迫思维有时会突然消失,雨后天晴,大脑又是春光明媚。

  十天过去了,一期集体疏导心理治疗也告一段落。

不过,杨孝海并没有轻敌,脚下的路仍然布满荆棘。

鲁大夫说:

每出现一次新领悟,每建立一种正确的思维结构必须及时强化并固定下来,否则,这种新领悟有可能像天上的彩虹一样飘逝,而飘逝后的彩虹重新找回,往往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和代价。

况且,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改造个性和挖根一定要有愚公移山的大无畏精神。

若不在炉火里焚烧、铁锤上锻打,脱胎换骨是不可能的。

强迫症完全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