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六单元导学案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5928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六单元导学案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七年级语文六单元导学案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七年级语文六单元导学案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七年级语文六单元导学案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七年级语文六单元导学案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六单元导学案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语文六单元导学案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六单元导学案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六单元导学案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

师生互动

合作

交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灯谜:

厩(打一字)

2、从这些成语,你能总结出古人对驴的大致评价吗?

非驴非马 

骑驴倒堕

骑驴吟灞上

古人似乎对驴子

二、出示目标

三、整体感知

3、作者介绍

本文是一篇,选自《》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

4、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寓言。

寓言

5、听录音,然后各自大声朗读课文。

6、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7、用自己的语言给同学们讲述这个故事。

四、合作探究

8、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全文。

9、解释下面“一词多义”的词。

然且因去以为

10、解释下面词类活用的词。

稍出近之:

驴不胜怒,蹄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11、解释下面的通假字。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12、古今异义

古义:

尽其肉,乃去

今义:

当堂

检测

基础练习

读顺课文。

拓展练习

疏通文意。

课后反思

授新课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文言句式

2、反复诵读,以老虎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为线索把握文意

3、把握寓言的深广含意

4、背诵全文

1、把握寓言的深广含意

2、背诵全文

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讲授法

第二课时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从文中划出表示老虎认识驴的心理活动的词;

3、找出描写老虎动作的词语;

4、找出文中描写驴子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5、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启示)。

6、妙点品味

五、课堂小结

7、这则寓言故事寓意深刻,后来由此演化出一些成语,你能想出来吗?

六、巩固拓展

8、如果你是一只侥幸逃离虎口的驴,面对血淋淋的现实,你会何去何从?

是直面惨淡的“人”生,超越旧我,还是听天命,坐以待毙?

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吧!

课外作

业布置

9、归纳本文知识。

10、选出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驴不胜怒,蹄之C.其一犬坐于前

B.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1.选出“以”字用法相同的两项()

A.庞然大物也,以为神B.是以谓之“文”也

C.以为且噬己D.河曲智叟亡以应

E.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12.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

“何陋之有?

c.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D.稍出近之

13.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庞然大物:

黔驴技穷:

14.《黔之驴》这则寓言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请你分别从“虎”和“驴”的角度揭示本文的寓意。

虎:

(一):

译文

黔(贵州)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驴)进黔。

运到后没有什么用处,便把驴放到了山脚下。

老虎看见了驴,发现它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作神,躲藏在树林中间偷偷地观察它。

老虎渐渐走出树林,靠近驴,小心谨慎的,不了解驴是什么东西。

其后的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

然而来来往往地观察驴,觉得它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渐渐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与它搏斗。

渐渐老虎靠近它,态度更加随便,摇晃、依偎、冲击、顶撞(驴),驴忍不住怒气,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而大喜,考虑这件事,心想:

“驴的本事只不过如此罢了!

”于是跳跃起来大吼,咬断驴的喉咙,吃光驴的肉,才离开。

(二):

文体与作者

(1)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2)关于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

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

他的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的传统,多用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或表达政见。

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虫负蜥传》等篇。

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讽刺艺术。

【课后反思】

22.《陋室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理解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领会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

能够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会诵读并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之后能够背诵课文,能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志气追求。

【学习重点】

多种形式诵读记当堂背诵。

这篇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多以骈句为主,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够基本理解课意,因而我把它定为教学重点。

【学习难点】

如何理解短文的托物言志。

理解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领会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人生观的学生而言就很有现实的意义,因此我把它定为教学难点。

【学习方法】

采用同读、同议等教学方法。

(1)同读。

“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听读和小组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的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2)同议。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中反思、讨论,教师要参与到讨论中间去,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链接】

1、背景资料

《陋室铭》这篇“铭”文早已成了“名文”,其实,这篇名文是“气”出来的。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他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

当通判。

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到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他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县,于是策某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并把房屋从

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位于德胜河,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环境还不错。

刘禹锡也没有计较,他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其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

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狗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5期作者:

程先国)

2、译文

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显示灵异。

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好在主人我有美好的德行(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粗俗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管弦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引:

《考试铭》内容――“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惟吾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下网吧,寻思打游戏。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云:

九年义务。

让学生思考――这种做法好不好,然后引出刘禹锡,在比较中进入新课《陋室铭》。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

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句子来。

2、学生朗读。

引导学生进行轮读和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四种形式朗读。

3、学生试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学习采用小组讨论意译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一人读一人译,另外的同学进行指正,教师可以适时的归纳与总结。

4、问题抢答:

第一组

a、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

()

b、“陋室”为什么“不陋”?

c、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

()

第二组

a、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

b、(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

c、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d、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

e、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

f、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第三组

a、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b、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

c、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d、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

e、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

5、学生试背。

采用游戏接龙,分小组为单位背诵,一人试背一句,比一比,看一看。

看哪组记得最好。

然后学生个人比背。

看哪个人背诵得最佳。

(配音)

三、成果展示:

出示小黑板:

要求学生完成以下课堂练习:

6.按要求默写:

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陋室铭环境优美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于作者的陋室或者生活方式有什么看法?

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值得称道。

8.试着对你喜欢的物品进行一下简单的描述,要透过描述,我们能够看到你的理想或者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业布置:

9.背诵全文

10.练习册

11.知识归纳

12.“铭文”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

以下列铭文为例,给自己写上一、二句座右铭以警戒自己,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不少于8个字。

古铜镜上的铭文:

人以铜为镜以正衣冠,人以人为镜以正品德。

正其衣冠,尊其观视,明明德心,惟我与尔。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草书砚铭是:

“砚虽非铁难磨穿。

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然。

直尺铭文:

心直、目直、言直、行直;

口正、耳正、腔正、字正。

我的座右铭

【思维展示】这是一道开放性很大的试题,除了考查书写外,更重要的是考查同学们对格言的积累。

解答时,要紧扣题干中的“警戒”二字,即所选座右铭有“警戒”之用。

【课堂反思】

23.《爱莲说》导学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能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背诵并默写《爱莲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

怀,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品质。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及衬托的写法。

理解并运用托物言志写法。

【学法引领】

初一学生属于学龄中期,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

学习应该由浅入深,“高视角、低起点”。

1、自主学习:

对于基本的文学常识(如作者、对文章字词的疏通)进行自主学习。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推荐朗诵学习法,朗诵的要点是“心悟口诵”,把本文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2、合作、探究学习:

对于课文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莲花”与“君子”的关系,作者的思想等)可通过与家人、同学的对话和交流,加深对本文的感受与思考,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不断促进精神成长,完善自我人格。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准备】: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自学预习资料(识记字词)。

【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资料备案。

2、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引

一、预习资料

1、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自号濂溪,原名敦实,因避英宗讳,改名敦颐、谥元,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宋明理学奠基人,祖籍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本文选自。

2、背景链接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公元1068年)擢为南康(现在江西省星子县)郡守时写下的。

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了著名的《爱莲说》。

3、文体说明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道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来论说道理。

《爱莲说》属于后一种。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歌咏,说明爱莲的道理,借以表现自己的人格和操守。

4、朗读指导

(1)第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气读;

第二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应读出不同的语气来。

(2)第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的语气读;

“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

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应长一些。

(3)“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后面的内容应读出层次感,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表示品格的句子宜读得稍重一些。

(4)“菊之爱”应读出惋惜之意,“莲之爱”读出慨叹之意,“牡丹之爱”应读出讽刺意。

二、预习导引

1、查工具书,掌握文言字、词、句。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著注音。

淤泥()清涟()隐逸()枝蔓()亵玩()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濯清涟而不妖()()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⑤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课前疑惑

第二课时:

课堂合作探究

一、诵读疏通,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蕃 亵 濯  鲜)注音。

2、自由仿读课文,结合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

3、小组互读课文并讨论,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4、齐读课文,思考:

莲的象征意义。

二、精读课文,品析赏鉴

5、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那些句子具体描写了莲?

表现了莲的哪那些品质?

6、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

这几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他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7、找出课文中原句,体会作者对几种花各持什么态度,为什么陶渊明独爱菊?

为什么要写牡丹?

8、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9、模仿例句,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选取你喜爱的有寓意的事物,并说明原因。

例句:

我喜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喜爱,因为它,。

10、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

1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四、当堂检测,达标反馈

12、判断句中“之”字的用法及意义。

(1)水陆草木之花:

(2)辍耕之垄上:

(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4)何陋之有: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3、用文中原句填空。

(1)文中高度概括莲的可贵品质,体现文章中心主旨的句子是:

(2)具体描写莲的形态的句子是:

14、4.下列对文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沽身自好,不孤高自许。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品格高尚、声名远播、卓然挺立、坚贞守节。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比喻君子远离民众,不易被理解。

第三课时:

课后巩固应用

一、积累与运用

1、背诵并默写《爱莲说》。

2、《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我的收获

二、阅读与品味

阅读下面的文段。

完成第1—5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注音:

蕃()濯()亵()鲜()

6.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句式是A.省略句B.判断句C.被动句

7.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可爱者甚蕃(多)②濯清涟而不妖(洗涤)③亭亭净植(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⑤陶后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⑤⑥

8.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9.《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

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

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牡丹”比喻“莲花”比喻

看法:

三、拓展与创新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 花之 君子者也。

噫!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1、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12、【甲】文用 

、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  

【乙】文用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13、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14、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15、【甲】文题目是“爱莲说”,作者却写菊花和牡丹,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作用是什么?

24.《口技》导学案

【设计理念】:

以“生活中来——诵读感悟——合作探究——拓展训练——生活中去”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师注重提倡学生之间互相质疑问难和培养学生互相切磋的团结合作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数量不多,需要通过反复的读、诵等形式,培养文言文语感。

因此,一定坚持让学生诵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3)学习本文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强调自主学习,加强朗读与吟诵,突出“读、诵、悟、品”。

(2)基本的学习方法:

吟诵法、探究法、品析法。

3情感与态度

(1)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口技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精妙。

(2)培养对古代文化精品的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高超技艺的生动的描写,以及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及作用。

【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是如何表现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的。

【教学资源】:

多媒体、录音机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