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题三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65718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专题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专题三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古代史专题三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专题三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专题三Word文档格式.docx

 (6)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4、中国古代进步的思想家有哪些?

他们是怎样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的?

 

(1)明朝:

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

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

①黄宗羲:

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②顾炎武:

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

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

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5、封建王朝的治国方针

(1)简述中国古代主要治国方针与思想

儒家思想: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经西汉时期董仲舒发挥而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

道家思想:

春秋晚期老子创立,战国时期庄子进一步发展。

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思想:

韩非子提出,提倡“一断于法”,厉行赏罚,强调中央集权。

(2)、简述典型朝代治国方略

秦朝:

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和治国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和统一,实行严刑峻法,强化阶级压迫和政治统治。

西汉:

汉初,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汉武帝时期,实行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唐朝:

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

中央集权,实行法治;

选贤任能,以德治国;

兼容并蓄,对外开放。

(3)、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原因如何?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法家思想是最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要求的派别,法家思想和代表人物推动了当时各国的改革运动。

②法家所强调的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主义的治国方针,被战国时期的秦国所采纳,成为秦国的治国方略和统治工具。

秦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地主阶级的需要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更进一步全面贯彻了法家路线。

然而,法家的严刑峻法、暴政的治国理论、政策导致秦二世而亡。

③西汉初,统治者面对社会的凋敝,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一方面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

另一方面实行郡国并行的政策。

黄老之学的当一天清无为,因循而治,成为西汉前期起主导作用的治国思想。

实践证明,黄老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起到了促进生产,恢复与社会稳定的作用,并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④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在解决王国问题和边疆少数民族问题的基础上,大一统的局面日益形成。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家思想做了发挥和完善,适应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需要,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此后一直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基本是汉武帝时期形成的“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的路线,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的“无为”为调剂,取长补短,兼容并蓄。

6、如何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

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

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

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

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但是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

我们认为:

(1) 

 

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

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

(2) 

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如“民本”思想。

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

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

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三、规律性知识

(一) 

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上主要治乱兴衰局面?

中国古代国家治乱二、关于治乱兴衰的规律古代中国出现兴、治局面的原因,大至有:

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部分地调整了产关系;

当朝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

王朝的初期,社会经济残破,统治者又慑于农民战争的威力,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

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秩序安定;

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政策,民族融洽,中外交流频繁。

衰乱之世的出现,也有其原因:

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腐败。

这具体表现为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佞;

宦官、外戚专权;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从地方势力恶性膨胀,在中央集权不力的情况下作乱叛上。

(二)1、改革的实质:

改革主要是对国家管理制度(广义的制度应包括政策、法令等在内,它们应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革故鼎新。

因而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践活动。

也正是由于改革的这种必然的、客观的趋势,使得它往往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显示出其巨大威力。

 

2、改革的积极意义:

①中国古代的改革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起到对国家宏观管理、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巨大作用。

②在封建时代,是对当代或前任弊政进行改革并有所创新的产物。

封建社会的阶段性繁荣与改革有关,一些王朝的中兴也与改革有关,至于王朝后期所出现的有作为的改革,也有北魏孝文帝改革、五代后周世宗改革、明朝张居正改革等数例。

这些改革由于使经济由衰败转为繁荣,因此其改革的积极意义也充分显示出来。

3、中国古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分类:

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如下类型:

(1)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

(2)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如商鞅变法)。

(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

(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孝文帝改革等)。

4、对改革的理性归纳: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革新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

(3) 

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4)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干着急。

5、结合社会发展阶段分析改革的时代特

⑴管仲改革:

发生在奴隶社会瓦解时期,诸候争霸,周王室衰落,这种形势促使诸候国为维护统治、扩张势力而实行改革,因而加强军事力量就成为改革的显著特点。

鞅变法则反映了地主阶级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历史潮流,改革深入而全面。

⑵王莽改制则是为了消除统治危机,因此侧重于解决引起危机的主要问题:

土地兼并、压迫奴婢。

⑶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顺应并促进民族融合潮流,抢劫少数民族吸收先进文化,加快封建化进

⑷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了克服封建统治危机。

因此变法措施侧重于缓和阶级矛盾,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权,触犯到他们的某些利益。

这是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比较,可以看出地主阶级随着历史地位的变化,保守性越来越浓厚。

模拟检测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纷纷进行变法、改革。

据此回答1~5题:

1.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2.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 

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 

B.都废除奴隶制度而确立了封建制度 

C.都壮大了本国进行争霸斗争的实力 

D.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3.春秋与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改革的内容不同 

B.改革的方式不同 

C.改革的性质不同 

D.改革的结果不同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迅速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5.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他主持进行的变法,是地主阶级内部一次成功的改革。

据此回答6~10题:

6.促成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 

A.先进的经济形态 

B.民族融合的趋势 

C.南北方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7.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8.下列评论中,不适合北魏均田制的是 

A.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 

B.农民未从中得到实际的好处 

C.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 

D.土地占有不均情况仍然存在9.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10.关于商鞅的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改革都取得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的进展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列宁称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他主持进行的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据此回答10~15题:

11.王安石变法中限制官僚地主特权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保甲法12.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措施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13.王安石采取的措施中,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和商品交流的是 

B.募役法 

C.市易法 

D.保甲法14.王安石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的主要措施有 

①废除明经诸科 ②创办私有讲学的书院 ③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④设立明法科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15.在王安石变法推行的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 

A.地主官吏和商贾 

B.大官僚和大地主 

C.中小地主和富农 

D.中央政府和皇室 

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改革,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

根据相关历史知识,据此回答16~20题:

16.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不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荀子 

C.商鞅 

D.荀子17.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汉武帝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 

D.宋代王安石变法18.康、梁维新派提出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但真正得以实施的措施是 

A.按西法编练新军 

B.设制度局,为新政立法 

C.进行地方官制的改革 

D.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19.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强调科学与民主并重,在政治上实行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苏维埃体制 

D.人民民主20.改革开放初期,“真理标准”讨论所否定的错误观点是 

A.“两个凡是”论 

B.“党内新生资产阶级”论 

C.“以阶级斗争为纲”论 

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二、材料解析题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悼王素闻(吴)起贤,(吴起)至则相楚。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史记·

卷65孙子吴起列传》 

材料二(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奴隶)。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

“令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史记·

卷68商君列传》 

材料三(赵)灵王北略中山地……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曰:

“愚者所笑,贤者察焉。

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遂胡服,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

王使人请之曰:

“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西有褛烦、秦韩之边。

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

……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通鉴选·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有何相同之处?

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达到?

(3)材料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种内容?

(4)概括以上三条材料的结果,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

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

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寮以众,资费日多;

吏卒又倍,租调岁减;

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引自《隋书·

杨尚希传》 

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

……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

今天下州郡三百三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引自包拯奏报 

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

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比7945;

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8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

1比3927;

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00人,官民之比为1比2613;

清康熙时,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000人,官员之比已高达1比911。

——引自《江淮论坛》1982年2期⑴、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⑵、要求表述应当成文。

限180字左右,超过200字要扣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

“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

”惠卿曰:

“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

”光曰:

“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

”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

“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清朝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

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

⑴、 

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⑵、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

⑶、在材料二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⑷、材料三中赵翼观点是否有道理?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

说明你的结论。

三、问答题 

24.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变法之前,王安石提出“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法。

在变法期间,上述方针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司马光对此评论说:

“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是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

对此,你的看法如何?

25.董仲舒说“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至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又说: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评价其作用和影响。

26.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维护孔子,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

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批判孔子,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从中国资本主义运动发展的背景中,分析上述现象并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通解

一、选择题1.A2.C3.C4.A5.B6.A7.D8.B9.B10.C11.C12.A13.C14.B15.B16.C17.D18.D19.A20.A二、材料解析题 

21.

(1)削弱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

因为在战国剧烈兼并的战争环境中,政权与军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2)富国强兵。

途径:

用什伍等连坐法建立严密的基层组织;

用大力赏罚的办法发展农业生产;

以军功为基础,授爵赐田,削弱旧贵族势力。

(3)胡服骑射。

因为赵国地处北方,受以骑射见长的游牧民族威胁大,赵国首要的是解除北方的威胁并向北发展。

(4)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认识:

要发展、强盛,必须进行改革,因循守旧,必然失败。

改革必然受到旧传统势力的阻挠,要顶住各种阻挠,把改革进行到底。

22.

(1)问题:

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员的委任逾制超额,官民之比发展畸形。

(2)根本原因: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必然产物。

(3)影响:

①大大增加了人民负担;

②影响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

③导致吏治的腐败;

④官场出现扯皮、人浮于事的现象,影响办事效率。

(对影响的表述可有多种答案,允许有创见,阅卷时不必死扣答案。

) 

23.①大地主,高利贷者。

②封建国家。

③官府逼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

他指出的目的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站在大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他们的利益。

④有道理。

赵翼分析的情况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并不矛盾。

因为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统治危机。

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盘剥并不意味着国家减轻对农民的直接索取。

二者的区别在于取之是否有度。

24.目的:

摆脱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富国强兵和巩固北宋政治。

体现:

青苗法,由政府每年在青黄不接之时,对农民进行低息贷款,即限制高利贷盘剥;

募役法,对享有免役特权的官僚征助役钱;

方田均税法,按土地的实际占有数量征税,通过打击大地主的利益扩大税收标准和范围。

这些措施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改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以提高农业生产产量和国家实力。

评价:

司马光认识到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由于他代表了这部分人利益,故反对王安石变法。

25.①思想核心是“君权神授”和“独尊儒术”。

②社会根源:

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也面临着封建割据势力和匈奴入侵的威胁,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为重建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服务。

③作用和影响:

董仲舒吸收了法家等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成分,并将儒家思想披上了“神”的外衣,使其更适应于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后,禁止其它各家思想传播,从而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26.①维新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

在中华民族还没有完全觉醒,封建主义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康有为借助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而否定了顽固派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维新变法思潮涂上了一层保护色(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