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 自己整理的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方法论 自己整理的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法论 自己整理的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自然现象主义:
“对象”作为客观的现实能够被还原为可观察的单元或自然现象——还原主义的原子论。
5,经验主义:
科学的“经验”主要来自“观察”。
实证科学完全以经验为基础,以那些能够被观察和检验的事物为基础。
6,价值中立。
割断科学研究方法中与精神、道德、价值、人生意义的“关联”。
坚持事实与价值的二元论,价值不能由事实推论得出。
科学真理是独立于道德和个人主观因素的。
科学研究因此对研究对象不作价值评价,是独立于社会和道德价值的中立活动。
7,工具性知识。
科学研究目的就是工具性、技术性的知识,达到控制和占有对象。
而不是如形而上学那样关切事物存在的意义。
8,意识形态性质。
技术性知识的理解掩盖了实证主义的政治本质。
四,解释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1,明确时代的“意义危机”之拯救在于科学方法论问题。
伽达默尔明确解释学是人文科学方法论。
2,超越实证主义。
寻求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科学性”,达到比实证主义更源始的基础。
这是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明确的理论使命。
3,主体间性。
反对抽象的主客二分的非解释学基础的“客观主义”。
科学与对象之间存在主体间性的意义理解(精神文化)基础关系。
4,超越“实在论”的“建构实在论”。
反对还原主义;
主张“建构实在论”,即“实在”关联人的生存意义理解。
如迪尔凯姆的还原主义的“社会现象”与韦伯的关涉文化意义的“个体行为”、“理想类型”。
5,语言学的转向。
逻辑实证主义的逻辑工具语言观与解释学的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
发展为“语言建构论”,即社会现实与实践、自然客体是借助语言和意义建构起来。
6,人学(人性论)的转向。
实证主义的无意义能动性的“抽象主体”,到解释学的理解世界的“意义主体”。
前者是“认识或观察”,后者是“理解或领会”;
前者是“占有或控制”,后者是“存在或生存”(有意义的生存)。
7,局限:
“价值中立”。
只是“理解”、“解释”世界,而无对于世界的“批判”——文化、社会批判。
引发哈贝马斯的“批判解释学”。
8,局限:
理性主义的“意义真理论”。
脱离现实的生活世界;
“改变世界”、“人的解放”不作为解释的“意义真理”的绝对标准。
五,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征分析
1,马克思的“哲学”(实践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人学、方法论,现代社会理论),同时对实证主义和解释学都具有批判性和超越性。
2,反对实证主义(旧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
3,反对“只是解释世界”的传统哲学(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即任何一种本体论、形而上学)。
4,两种哲学——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背离了哲学的责任:
“改变世界”。
5,两种哲学没有真正找到现代世界及其事物(自然、社会、人、意识)的本质、来源和归宿。
这被“形而上学”的哲学所关切的人类与世界“存在意义”的真正解决道路在于:
“历史”。
6,马克思历史科学的“经验”概念:
7,科学研究的终极价值:
“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与此相应的“社会运动”或“社会制度”——“人类社会”
8,科学知识(不同真理层次)标准:
改变世界的“实践标准”——区别于实证主义的科学只是“控制对象”标准;
9,科学研究的思维:
辩证法。
10,“只有一门科学”即“历史科学”:
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合一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
11,科学的评价标准:
生产力与以人为本;
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与人的“生存”——自由、存在、越出自身的生存;
人的“生存”危机问题中的历史进化与文化拯救;
历史发展与人的发展。
一、古希腊的“科学”、近代的“科学”概念。
古希腊的“科学”,即逻各斯(logos),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
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
希腊人的思维完全是政治的,通过“科学”这种手段可以把逻辑的螺丝钉拧到某人身上,因而他如果不承认它或者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是真理,他就不能走出来。
是形而上学。
近代的“科学”中产生了科学工作的第二个伟大工具即理性实验,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这种实验是一种可靠的可控实验手段。
这时使哲学和科学才分道。
真正的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科学”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纯粹理论精神的复活”是科学的文艺复兴的真正涵义。
方法、方法论、哲学三者的关系。
具体科学研究“方法”的自觉,表现为以“方法论”为依据,以哲学为基础。
方法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即使一种成功的“方法”,也亟需解决“方法论”依据,才会有生命力。
方法有科学上的方法和哲学上的方法,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方法上升到哲学角度就成了方法论。
二、“科学”、“哲学”、“宗教”三者在“知识类型”上的差异。
丹皮尔说“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
文艺复兴以后,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
因为自然学开始建立在牛顿动力学的基础上,而康德和黑格尔的追随者则引导唯心主义的哲学离开了当代的科学,同时,当代的科学也很快地就对形而上学不加理会了。
”另外,“科学可以越出自己的天然领域,对当代思想的某些别的领域及神学家用来表示自己的信仰的某些教条,提出有益的批评。
但是,要想关照生命整体,我们不但需要科学,而且需要伦理学、艺术和哲学;
我们需要领悟一个神圣的奥秘,我们需要同神灵一脉相通的感觉,而这就构成了宗教的根本基础。
三、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评论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是实验科学的产物,代表了培根的科学方法论观点。
他反对经院哲学,倡导“从特殊开始,从事实开始”。
他承认怀疑论论点,日常知觉的确不能给正确的自然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
要形成科学所利用的“经验”,日常知觉必须清除掉所有在认识过程中偶然产生的、错误的“幻象”。
“知识就是力量”是要达到控制自然的实践目的。
培根认为只有以控制自然为目的,才有对自然的科学认识。
他坚持理性主义,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培根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知识(认识)只有通过感性经验从客观外界获得。
培根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通过实验的得到的知识更为深刻。
知识虽然是抽象的,但培根所谓的知识即是人们对现象的感觉,认知以及通过科学实验所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以此来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
四、霍布斯的政治科学与斯密的经济科学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评论。
霍布斯的政治科学:
1,“价值中立”。
这个理论的证明仿佛各种政治观点的人都能适应,具有一般的、抽象的模式。
2,“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社会”:
学习培根和笛卡尔的自然科学方法论。
3,“自然状态”作为一种“实验方法”的意义:
人类社会“自然状态”的假设和虚构,使其能够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秩序,一种机械的动力学结构。
4,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个体的自卫本能和利己主义的“人性”是霍布斯解释整个“自然状态”的简单的、自明的原则。
然后,从这个“自然状态”到达“人类社会”。
——社会行为能从单个的个体行动得到解释,个体们的行动集合构成社会。
社会被还原为个体行为。
——原子论的、机械的、外在关系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斯密的经济科学:
先著《道德情操论》,道德原则是“利他主义”,作为价值应当。
后著《国富论》——工业劳动创造价值;
利己的、计算理性的经济人;
作为自然秩序或无形的手的价值规律。
五、康德的“先验”、“经验”、“超验”三个概念的含义,并对其加以评论。
经验就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直观认识和感知。
先验是先于经验又与经验对象有关的。
它要为对象立法,要运用于经验。
即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知性为自然立法”“人为自然立法”。
超验是超越经验又不能用于经验的。
它已经不属于知性的范畴,而属于理性的理念。
先验、经验与超验是理解康德自然形而上学的三个重要维度。
康德认为,经验知识是先天形式与后天质料的结合,是观念的先验性与经验实在性的统一,我们的认识局限于现象界,超出经验的部分是只能思而不能知的超验理念。
康德道德哲学的先验、经验与超验三个维度是三位一体、相互关联而又彼此蕴含的。
康德先验、经验与超验的思想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
积极意义有:
一是,人为自然立法,在认识论上把人作为主体,真正杀死上帝安排自然秩序的神学。
二是,为科学的普遍性奠定了依据。
三是,为未来形而上学开辟了道路,避免对“本体”用“知性”去研究。
四是,为道德、价值、存在意义奠定了一个领域。
开启社会科学方法论上探索;
新康德主义的价值科学、历史科学等与自然科学的方法告别。
五是,康德的“先验分析”启示:
现实的人的时间性,在形成经验、现象、世界上的意义。
六是,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力”在人的主体能动性上的启发:
对感性材料形成理论的方向中的目的性、价值观、人生观、判断的勇气、追求真理的人学基础。
消极意义是:
1、抽象理性主体的人。
认识的人和道德的人。
2、脱离实践来考察认识。
——不考察人的目的性、选择性、价值诉求、历史性、社会性、主体间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3、康德为各种科学严密划界,导致后来两条哲学路线:
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分道片面发展。
“是”与“应当”的分离。
六、孔德的“实证主义”的思想特征及其评论。
孔德将人类历史划分三阶段:
“神学阶段”——用神灵解释自然界;
“形而上学阶段”——人类用抽象的、超验的、终极的、无法确切认识的“原因”来解释自然。
“科学阶段”——人类不再以“解释”、“理解”自然为满足,而是要去描述、观察、预测和控制自然。
孔德思想的分析:
1,前两阶段都是用“终极”、“超验”、“普遍”来“解释”自然,这只是把“特殊”、“经验”纳入早就仿佛知道其实并不知道的“知识”里去,不会有新知识。
2,拒斥形而上学。
没有现象背后的超验的“本体”、“存在”。
那个领域也许存在,但不是认识的任务,更不是科学的任务。
3,概念革命:
有意义的叙述所用的概念,不需要以形而上学为基础去建构。
4,价值中立:
七、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4,自然现象主义:
“对象”作为客观的现实能够被还原为可观察的单元或自然现象——还原
主义的原子论。
——A,控制;
B,理性动物人;
C,“权力意志”;
D,虚无主义。
八、解释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科学与对象之间存在主体间性的意义理解基础关系。
前者是“占有或控制”,后者是“存在或生存”。
九、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征分析。
1,马克思的“哲学”,同时对实证主义和解释学都具有挑战性。
2,反对实证主义。
认为其“物质”“敌视人”,世界被机械化、数量化、反对世界的总体性的质变。
表现在对霍布斯的唯物主义的批判,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人学与历史批判。
3,反对“只是解释世界”的传统哲学。
认为“作为哲学的哲学”用“本体”、“绝对真理”来“解释世界”,使一个苦难的、需要改变的世界具有了“真理性”和“依据”,是使苦难的、现存的世界合法化、附魅。
集中表现在对黑格尔唯心哲学的批判、对整个哲学的意识形态性质的批判。
4,两种哲学——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背离了哲学的责任:
“新哲学”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要实现的目标是“人类社会”不是“市民社会”。
哲学的“实践转向”引发哲学的“历史转向”,即“历史科学”。
5,两种哲学没有真正找到现代世界及其事物的本质、来源和归宿。
英国唯物主义只是为近代经验科学提供方法论与哲学依据,拒斥了存在意义与历史问题;
德国唯物主义没有“历史”。
而黑格尔唯心主义历史哲学没有真正解答“历史之谜”。
马克思反对哲学的“伦理转向”。
6,马克思历史科学的“经验”概念:
方法:
感性具体——抽象——抽象具体;
历史与逻辑统一。
两个方法相互配合。
方法的方法论和哲学依据:
A,“人的自我存在感”——“人的解放”为基础确立“经验”。
B,“异化劳动”的“经验”确立的方式,反对古典经济学“经验”确立的方式。
马克思引入了“人本学”、“历史”、“辩证法的运动、
内在联系”三个理论中介来确立“历史”或“共产主义”科学的起点“经验”,即“抽象的具体”。
——据此反对古典经济学的“经验科学”和黑格尔哲学的“伪经验”。
C,“实践”的“经验”的确立方式。
反对黑格尔的精神本体的确立方式和费尔巴哈的自然本体的确立方式。
哲学的实践转向。
D,“历史”的“经验”确立方式:
生活世界。
反对“道德拯救”世界,主张“历史进化”。
历史科学的前提、起点、基础:
“生活”——“有生命的个人”、“物质生活过程”、“生活决定意识”等等。
进一步,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历史科学来确立“经验”——事物、自然、社会、文化等“经验”。
E,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经验”确立方式:
“社会主体”;
“仿佛先验结构”;
“感性具体-抽象-抽象具体”和“历史与逻辑统一”;
F,《资本论》的“经验”方式:
“事物本身的辩证法”;
“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
“资本”与“绝对精神”;
“商品”起点的“经验”建构方式与辩证分析;
“绝对精神”与“三种拜物教”;
“历史理论”——当代世界的本质、来源与归宿。
7,科学研究的终极价值:
“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与此相应的“社会运动”或“社会制度”——“人类社会”。
8,科学知识(不同真理层次)标准:
三个层面:
技术实践、社会生活实践、人的自由与解放实践。
马克思的真理的最高标准:
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实践。
在这个标准下可以产生:
技术实践和社会管理实践的批判。
9,科学研究的思维: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法。
事物的辩证法。
革命的辩证法——在对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
历史的辩证法——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世界的“历史”。
正确理解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世界统一于物质”。
——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此为基础建立“方法”。
11,科学的评价标准:
十、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科学方法论”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同旧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
它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第一、哲学研究对象上的变革。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哲学凌驾于所有科学之上,把哲学视为“科学之科学”的错误观点。
其次,哲学对象上的根本变革,科学地解决了旧哲学所不能解决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
哲学以整个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科学则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又以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表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排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第二、哲学内容上的变革。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相分裂的状态。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结束了旧哲学中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使人们对社会历史理论的研究成为科学。
再次,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并同辩证唯物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完备而严整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哲学体系,使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崭新阶段。
第三、哲学的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上的变革。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它的产生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结束了旧哲学只是剥削阶级专利品的历史。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体现了不同于旧哲学脱离实践的根本特征。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统一,完整地体现了哲学应当承担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作用,它不同于旧哲学只是停留在用不同方式说明世界上。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同旧哲学有着根本区别,成为自有哲学以来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批判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科学方法论
十一、马克思的“经验”理论及其社会科学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的经验理论主要指实践经验和历史科学中的经验概念。
马克思认为哲学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确立了不同于真理层次的科学知识标准:
其中包含三个层面:
马克思历史科学中的相关经验概念有:
1、人的解放为基础确立经验——人的自我存在感。
2、“异化劳动”的“经验”确立的方式,反对古典经济学“经验”确立的方式。
马克思引入了“人本学”、“历史”、“辩证法的运动、内在联系”三个理论中介来确立“历史”或“共产主义”科学的起点“经验”,即“抽象的具体”。
3、“实践”的“经验”的确立方式。
黑格尔的精神本体的确立方式和费尔巴哈的自然本体的确立方式。
——哲学的实践转向。
4、“历史”的“经验”确立方式:
5、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经验”确立方式:
“社会主体”(客体世界的运动、历史);
“感性具体-抽象-抽象具体”和“历史与逻辑统一”。
6、《资本论》的“经验”方式:
马克思经验理论在科学方法论上的意义:
1、“从实践看事物”。
将哲学起点的位置移出传统哲学的范围;
一种不同于“形而上学”的“实在论”。
2、本体论的颠覆,“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科学知识标准(“改变世界”的能力)4、“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社会结构考虑人的解放,确立了整体主义的方法。
5、价值的确立——“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
(人的自由、解放的社会;
未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