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656128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93 大小:1,00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3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3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3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3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套.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套.docx(1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套.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套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 沁园春·雪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大声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

2.品味凝练准确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人,领会其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

1.领悟写景、议论、抒情三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难点

掌握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1.情境导入法: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诗歌情感相吻合的浓厚氛围。

2.诵读教学法:

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

1.毛泽东的生平简介。

2.北方的雪景图片。

2课时

毛泽东是一个站在传统的根基上胸怀大志、谈论理想的人,一个为中华民族卧薪尝胆、奋发有为的人,一个虽历经沉沦却仍能傲世独立、纵横捭阖的人,一个在戎马生涯中不断写就传世佳作、文武兼备的人,一个虽有这种或那种缺点,却仍有无限魅力的人。

当外寇入侵、民族危亡压倒一切的时候,他在最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激发起深远博大的爱国情怀和力量的时候,站在了西北高原茫茫的黄土地上,写出了这传世杰作。

这就是毛泽东。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这位文武兼备的开国领袖的词作《沁园春·雪》。

(板书课题)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

其诗词作品气势雄浑、意境开阔,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表现了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

1.听读课文,初谈感受。

古人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从听读入手,来领会全诗。

播放朗读录音,同学们认真听,标出需注音的字词,并说说听读后的感受。

(1)字词积累。

A.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分外(fèn) 莽莽(mǎnɡ) 妖娆(ráo) 折腰(zhé)

成吉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

B.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莽莽:

①形容草木茂盛。

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词中取第②义。

妖娆:

娇艳美好。

折腰:

①弯腰行礼。

②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

词中取第②义。

风骚:

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2)交流反馈听读感受。

提示:

豪放,气势磅礴,令人振奋……

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

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了对华侵略。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3句和诗题有什么联系?

“千里”“万里”反映了什么?

这3句开篇点题,突出了“冰封”“雪飘”。

“千里”“万里”是互文,是说“千里万里冰封雪飘”。

它描写了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辽阔。

这3句总写祖国北方的雪景:

一望无垠的大地,坚冰封冻;茫茫无际的长空,大雪飘飞。

“北国风光”是多么壮观!

2.“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

(1)一个“望”字,写登高纵目远看。

这个“望”字贯穿到哪一句,或者说,诗人“望”到哪些景物?

贯穿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最后一句虽然主要是想象,但这想象还是“山”“原”与天相接的景象而引起的。

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这7句,都由“望”字所贯串,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所见。

(2)“惟余莽莽”的“惟”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表达作用?

“惟”就是“只”“仅仅”。

“惟余莽莽”就是“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这个“惟”字,准确地表达出广阔的天地间只有白雪,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

(3)“顿失滔滔”的“顿”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表达作用?

“顿”是“顿时”“立刻”。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说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滚滚滔滔的气势。

这个“顿”字,突出了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之快。

(4)“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什么相承关系?

“惟余莽莽”承应“万里雪飘”,“顿失滔滔”承应“千里冰封”。

二者把“冰封”“雪飘”表达得更准确,描写得更具体。

到处是严寒冰雪,但并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机活力。

你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在诗人眼里,蜿蜒起伏的群山像一条条银色的巨蛇在舞动,秦晋高原上绵延起伏的丘陵像一只只白蜡塑成的大象在奔跑,再远望天际,天地相连,群山高原好像有意要和老天比一比高低。

诗人在这里是借景抒情,写出了祖国人民坚强不屈、敢于斗争的精神。

前两句对偶工整,用词准确:

“山”“原”写景物,“银”“蜡”写色彩,“蛇”“象”写形状。

(5)“舞”“驰”二字写什么?

有何作用?

进一步启发:

“山”“原”是不是真的在“舞”、在“驰”?

写动态。

二字把本来是静的景色写成动的形象,使其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这也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激动的情绪。

“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概括“舞”和“驰”,赋予动的形象以人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昂扬情绪。

学生齐读“望长城内外”7句,体会其“总”和“分”的关系。

这7句“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承上面“雪飘”“冰封”而来,“欲与天公试比高”又是合写“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而这7句又都由“望”字所领起和贯串。

提示:

这是写的一片银色世界,银色的特点是洁白而又美丽。

“冰”“雪”“银”“蜡”,都是白色,作者不写一个“白”字,却十分有力地展示了白色的画面。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等到雪过天晴,红艳艳的阳光映照在白皑皑的雪地上,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壮丽,特别好看。

这使人想到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

“须晴日”,表达出对革命胜利坚定的信念;一个“看”字,正是对革命的光辉灿烂的前景的展望。

这3句,既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又画出了美好的革命理想,写得情景交融。

这里的“看”字和上面的“望”字在表达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二者虽然都是用眼睛,但前者写登高远望辽阔的河山,是高瞻远瞩,后者写仔细观看艳丽的景色,是端详欣赏,“望”和“看”用得精确,不能互相调换。

毛泽东的诗词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正因为诗人有拯救黎民之才、改造社会之志,有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放、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

再次品味诗词,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魅力。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应该由谁来主宰呢?

谁才能使中华民族进入“分外妖娆”的理想境界呢?

于是,词就进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江山”一句是承上,“如此”是指上阕中壮丽的风光。

“无数英雄”是启下,概括了下阕所议论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几个代表人物。

“引”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它把“江山”和“英雄”联系了起来,突出了“英雄”们对大好河山的崇敬之情,说明了“英雄竞折腰”的原因是江山“多娇”。

竞,就是“争着”。

2.“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

(1)“惜”是什么意思?

它贯穿到哪一句?

有什么作用?

“惜”是“可惜”,有美中不足的意思。

它贯穿到“只识弯弓射大雕”,领起对下面历史人物的议论,概括了历代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的不足之处。

(2)“输”“逊”是什么意思?

都是做“差”讲。

(3)为什么要在前面加“略”和“稍”?

“只识”说明了什么?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汉武帝有雄才大略,给国家开拓了疆域,创建了业绩;唐太宗和宋太祖也都是开国皇帝,武功昭著;而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的武功更是赫赫有名,他们对祖国的统一和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作用。

诗人把他们置于“无数英雄”之列,都有肯定的意思,但他们又毕竟是封建帝王,是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而且只懂“武功”,不大懂得“文治”(“文采”“风骚”)。

因而用了“略输”“稍逊”,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杀;对他们的功绩,既不夸大,又不缩小,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和评价,含蓄而又恰如其分。

至于对成吉思汗,肯定得更少些,所以用了“只识”二字,也非常准确。

对这五个封建帝王的评价,都用“惜”字领起和贯串,“略输”“稍逊”“只识”都有“惜”的意思。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数”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什么?

是“点算”“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他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肯定了今天的“风流人物”。

这3句是议论的中心。

“俱往矣”三字,把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宣告了旧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才是创造历史、振兴中华的真正英雄。

这3句又与上阕结束的3句相呼应,说明在今天只有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才能创造出崭新的历史,迎来“分外妖娆”的光辉的明天。

(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什么深刻含义?

说明过去的历史人物有很大的局限性,真正的风流人物,即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是今天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

只有他们才是祖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

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画面雄丽,视野开阔,气势宏大,气魄豪迈。

在写景中,作者融进了浓烈的情感,表达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词作纵横千万里,气势磅礴,旷达豪迈。

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

全词写景、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浑然一体。

整首词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想象,有静景、有动景。

“情”由“景”生,“议”由“情”发,写景是议论、抒情的铺垫,议论、抒情是写景的升华。

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描写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代英雄,并由评论历史人物转而赞扬当代风流人物,表达了词人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1)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

①虚实结合:

上阕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②化静为动:

山、原——舞、驰。

③动静结合:

静景——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山舞、原驰。

(2)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

①比喻兼对偶: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②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③拟人:

欲与天公试比高。

④借喻:

红装素裹。

(3)写景、议论、抒情三者有机结合。

上阕写景,意境开阔,意象鲜明。

下阕评论古代帝王与抒写革命抱负相结合。

“情”由“景”生,“议”由“情”发,情景交融,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本节课朗读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研究朗读技巧的同时就会不自觉地从诗词的字、词表现力及表现的情感入手来鉴赏诗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教学更是应该在朗读中进行。

学生对伟人毛泽东有了一个认识,从诗词的语言中来赏析诗词这一点,本节课也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训练。

这应该是一堂有效的语文课。

2 我爱这土地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重点

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当祖国遭受侵略者蹂躏的时候,人民奋起反抗,著名诗人艾青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

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

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

其时正值国难当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值此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艾青用笔饱蘸深情地写下了《我爱这土地》。

1.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

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

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着的爱。

2.为什么小鸟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相继沦陷,到写作这首诗的1938年,我国的华北、华南、华东也相继沦陷,可以说我们的祖国处在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此时的艾青在武汉目睹了这一切,他为小鸟都即将失去它的栖息地而悲愤。

鸟儿唯有用声音不停地歌唱,为大地悲鸣;诗人只有不停地创作,为民族呐喊。

鸟儿悲鸣到声音都嘶哑了,诗人历时七年的创作也让他疲倦不堪,但他仍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仍然不愿停止。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4.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

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5.评说诗中“鸟”的形象,用“这是一只__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1)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2)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机时刻仍奋发歌唱的鸟。

(3)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的表白。

第一部分(第一节):

以鸟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

第二部分(第二节):

直抒胸臆,以“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表达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

诗在隔开一行,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之后,转换了角度,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他吸够了气、蓄足了势,终于唱出了最高的一个音符。

这首抒情诗采用了象征手法表达情意。

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通过鸟儿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其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1.意象丰富,构思精巧。

诗人借助丰富的意象,用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特写镜头,向我们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

土地、河流、风、黎明。

他把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取得了绝佳的艺术效果。

2.想象奇特,感情真挚。

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达自己对土地深沉的爱。

全诗感情深沉而浓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我爱这土地

艾青

由单纯幼稚的孩童到多愁善感的少年,初中生多了些腼腆,多了一份深沉,但有时洒脱的外表下其实藏着追求独立、张扬个性的一颗不羁的心。

的确,初中生成熟了许多,在课堂上很少举手,但不等于他们表现欲弱了,而是他们不屑于人云亦云,他们要表现自己独特的一面。

所以,我们的朗读绝不能只是让他们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机械活动,而是要鼓励他们在朗读中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

当朗读成为一种审美活动,朗读者就是在扮演双重角色,他既是审美者,又是美的创造者。

朗读本是极富创造性的行为,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尽显他们的个性才华,我觉得要做到朗读的开放性。

朗读活动的“开放性”是指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让学生自由地读、放开来读,不要限制得太死。

朗读本是读者对文本理解的外化表现,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既然对文章各人有各自的理解,那么他们对朗读的处理自然会有所不同,老师不能要求他们按统一模式来读,而要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理解,抒发和张扬自己的情感个性。

3 乡愁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能力。

2.感知诗歌内涵,初步掌握意象和意境;能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2.在分析品味诗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在朗读中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

对诗中四种意象的把握,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音频朗读、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离开过爸爸妈妈吗?

当离家三五天,或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

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

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海峡两隔,长期不能见到亲人们,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余光中那浓浓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余光中(1928~2017),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代表作有《乡愁四韵》《乡愁》《春天,遂想起》《等你在雨中》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领域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

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

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2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浅易”但韵味无穷的《乡愁》。

1.听录音,感受诗的感情基调、语速、节奏、重音。

忧郁深沉,稍慢且舒缓。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一组词读得很轻。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教师指导,指名逐段朗读。

3.学生练习朗读,体会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这四个词分别是: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板书)。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

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

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板书: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

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

真是邮票小小,念情依依。

船票:

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

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

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坟墓:

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

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

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

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

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

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

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致,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

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

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离;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

看似平常、单纯的事物,却蕴涵着饱满的诗情。

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

托物寄情。

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得形象、具体。

5.这首诗诗人借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具体的事物来表达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乡愁离绪。

其实呢,除了这些形象的事物,还有很多物象能触动你心中的痛,触发你的情感,引起你的愁绪。

请你以“乡愁是……”为乡愁打个比方。

例:

乡愁是一根长长的电话线;乡愁是一封小小的Email;乡愁是一缕轻烟,缭绕在游子心头。

6.“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

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都用了哪些修饰语来表现“乡愁”形象?

它们有着怎样的特点?

它们又突出了四种形象的什么特征?

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

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