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管理会计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64598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11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管理会计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精品管理会计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精品管理会计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精品管理会计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精品管理会计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管理会计教案Word格式.docx

《精品管理会计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管理会计教案Word格式.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管理会计教案Word格式.docx

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规划经营方针、控制经营过程和考评责任业绩的基本程序、操作技能和基本方法。

课程教案(№:

1)

授课内容

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课型

理论□实践

授课学时

2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管理的概念

2、知道管理会计的作用

3、理解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过程设计

1、组织理论

(1)古典组织理论

官僚学派:

德国韦伯20世纪初创立;

科学管理学派:

美国泰勒;

行政管理学派:

法国法约尔。

A、特点:

强调行为的理性化,假设组织追求的是经营高效率;

组织被看做作一个机械系统;

人类被看成主要受经济奖励的激励。

B、缺点:

将组织世界看作自然界,而不考虑人的因素;

该学派所提出的管理原则过于一般化,不能为组织管理提出具体的措施。

(2)新古典组织理论

其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管理界日益增长的“应注重组织内人的因素”的需要,其侧重点在于人际关系和人力资源。

开始于梅奥领导的霍桑实验。

强调正式组织的存在,也强调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强调应该综合考虑影响人的行为的多重因素。

但新古典组织理论是不完全的、片面的,没有能够将组织多方面的活动综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系统理论则弥补了这些不足。

2、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管理理论中行为科学学派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生理、安全、友好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

保健因素(避免不愉快或不满意的需要)和激励因素(要求个人发展或自我实现的需要)

A、保健因素:

包括公司政策与管理、上下级关系、生产条件、工资待遇、工作安全等因素。

B、激励因素:

包括创造条件促成组织成员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以及提供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等。

一、以管理控制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19世纪末至二战前)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工业革命后,经济迅速扩大,竞争激烈,战胜对手必须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管理、费用。

(二)经济理论的发展

科学管理阶段,以泰罗制为代表。

(三)管理会计的发展

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使现代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现阶段的管理会计以管理控制为基本特征,主要的内容:

1、标准管理2、预算控制3、差异分析

在西方会计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管理会计”术语是在1922年。

二、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

竞争加剧,经营出现了变化:

推行职能管理;

注意顾客要求;

加强生产经营的预测和决策;

利用计算机进行定量化管理。

1、行为科学

2、系统理论

3、决策理论

以标准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定量控制继续得到强化;

开始行使预测、决策职能,主要内容:

1、预测2、决策3、预算4、控制5、考核和评价

1952年在伦敦举行的会计师国际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管理会计”这一术语,传统的会计则称之为“财务会计”。

三、以重视环境适应性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进行“顾客化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顾客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二)经济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的长足发展。

战略管理:

确立企业长期目标,综合分析全部内外部相关因素,制定达到目标的战略,并执行和控制整个战略的实施过程。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

注重对竞争对手的分析,不同的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侧重点各异(防卫者、开拓者、分析者)等等。

在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中,数量经济分析、风险分析、数理统计推断、运筹学、管理工程学、现代决策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心理学、行为科学以及电脑应用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出现了许多新成就。

四、管理会计引入中国

管理会计引入中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作业/思考题:

什么是管理会计?

教学后记:

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重点讲解的地方。

2)

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

讲授法、板书

通过本次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

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一、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

注意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假设的区别与联系。

(一)会计实体假设

(二)持续运作假设

(三)会计分期假设

(四)多种计量单位假设

(五)货币的时期价值假设

(六)管理性态可分假设

所谓管理性态,是指管理总额与业务量变动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

(七)目标利润最大化假设

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决策中,以目标利润最大化的方案为最优方案,并假定在实施最优方案时能够实现目标利润。

(八)风险价值可计量假设

是指所有的不确定性决策都可以转化为风险性决策,不仅风险具有价值,而且风险价值可以计量。

(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

二、管理会计的对象

(一)现金流动论

(二)价值差量论

(三)资金总量论

从实质上讲,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从管理体现经济效益的角度上讲,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价值运动,并以价值差量为其主要表现形式。

三、管理会计的目标

(一)最终目标: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二)具体目标

1、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

2、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四、管理会计的职能

(一)计划

(二)评价

(三)控制

(四)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五)报告

五、管理会计的工作程序

(一)确认

注意与财务会计确认对象、标准的不同

(二)计量

1、计量对象侧重于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过去

2、计量单位多样

3、计量基础不是历史管理,而是现行管理或未来的现金流量

(三)归集(管理)

(四)分析

(五)编报与解释

(六)传递

六、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相关性、准确性、一贯性、客观性、灵活性、及时性、简明性、管理与效益的平衡性

1、思考管理会计核算的各种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加强基本知识的记忆督促,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发言。

3)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以讲授法为主,理论联系实际,间以课堂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一)职能不同

管理会计:

侧重于对未来的预测、决策和规划,对现在的控制、考核和评价,属于经营管理型会计。

财务会计:

侧重于对过去的核算和监督,属于报帐型会计。

(二)服务对象不同

对内报告会计。

对外报告会计。

(三)约束条件不同

处理方法根据企业管理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自行确定。

受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法规制约,处理方法灵活性小。

(四)报告期间不同

很灵活,视管理需要而定。

有规定的会计期间(年度、半年度、季度、月)。

(五)会计主体不同

主体多层次,包括企业整体,也包括各部门、单位。

主要以企业整体为其会计主体。

(六)计算方法不同

复杂。

简单。

(七)信息精确程度不同

相对精确。

精确。

(八)计量尺度不同

货币量、实物量、劳动量、关系量度等综合运用。

货币量。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一)起源相同

均起源于传统会计,均是传统会计的发展与分支。

(二)目标相同

最终目标均是为了企业实现最大利润,提高经济效益。

(三)基本信息相同

(四)服务对象交叉

(五)某些概念相同

注意气氛的调节,鼓励学生勇于发言。

4.5)

成本分类

理论实践

4

讲授法+ppt

了解费用的分类及管理核算的一般程序,为后面相关章节的成本学习具体方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成本的分类标准有哪些?

(包括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或举例等)

一、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复习)

(一)制造成本

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其他直接

(二)非制造成本

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二、成本按性态分类

成本性态:

成本的总额与业务总量(产量或销售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一)固定成本

1、定义:

总额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

(思考?

总额不变,那单位成本又将如何?

总额不变,是否有其存在的条件?

2、分类

按“固定性的强弱”可将固定成本分为:

(对短期决策很重要)

(1)酌量性固定成本(选择性固定成本、任意性固定成本)

固定性较弱,其大小取决于管理当局对经营状况的判断,如广告费、职工教育培训费。

(2)约束性固定成本(承诺性固定成本、能量成本)

固定性强,管理当局无法改变其支出数额。

如房屋及设备租金、不动产税、财产保险费、照明费、行政管理人员的薪水。

(3)固定成本的相关范围

A、期间范围

B、空间范围(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变动成本

总额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总额变动,那单位成本又将如何?

总额随业务量正比例变动,是否有其存在的条件?

(1)酌量性变动成本

管理当局的决策可以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变动成本,如按产量计酬的工人薪金、销售佣金。

(2)约束性变动成本

管理当局无法改变其支出数额,如直接材料的耗费。

(3)变动成本的相关范围

B、空间范围

注意:

定义中的“变动成本”,成本总量与业务量之间存在的是“完全的线性关系”,这是有一定条件的。

请解释36页的图2-4。

(三)混合成本

“混合”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成本。

其特征是成本项目发生额的高低虽然直接受业务量大小的影响,但不存在严格的比例关系。

(最常见,企业的总成本即是最大的一项混合成本)

(1)半变动成本(最普遍的混合成本的形态)见教材38页

y=a+bx

a:

表示固定成本,b:

单位变动成本

如前所述企业的总成本也可按此公式来中以描述。

(2)半固定成本(“阶梯式固定成本”)见教材38页。

(3)延伸变动成本

三、成本按决策相关性分类

可分为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具体内容在后面章节讲述。

举例说明成本分类的标准。

1.若你是财务总监,如何配备管理会计人员和完善管理相关制度。

理论比较抽象,与案例相结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熟练掌握。

6)

混合成本的分解

1.了解什么是变动成本。

2.了解什么是固定成本。

3.能够说出混合成本的特征。

4.会做相关的账务处理。

管理会计为什么要采用多种成本?

一、历史成本法

原理:

基于在既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设计条件下,历史数据可以比较准确地表达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而且,只要生产流程和工艺不变,还可以比较准确地预计未来成本将随业务量的变化而发生怎样的变化。

(一)高低点法

因为混合成本可描述为y=a+bx,在数学上是一直线方程,根据“二点决定一直线”,可从历史数据中找出两个点来确定此议程,这两点即为在某一期间内最高业务量(即高点)与最低业务量点(即低点)。

具体例子见书42页。

此方法是历史成本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1、相关范围

2、此方法有偶然性

3、当高点与低点的业务量不只一个而成本又相异时,原则是高点取成本大者,低点取成本小者。

(二)散布图法

在坐标图中,以横轴业务量(x),以纵轴代表混合成本(y),将各种业务量水平下的混合成本逐一标明在坐标图上,然后通过目测,在各成本点之间画出一条反映成本变动平均趋势的直线。

这条直线与纵轴的交点就是固定成本,斜率则是单位变动成本。

见教材43页。

此方法代有主观性,但比高低点法要准确一些。

(三)回归直线法

运用数理统计中常用的最小平方法的原理,对所观测到的全部数据加以计算,从而勾画出最能代表平均水平的直线。

这条通过回归分析而得到的直线就被称为回归直线,它的截距就是因定成本a,斜率就是单位变动成本b。

见教材46页。

注意相关程度的分析,即求相关系数。

此方法相对而言比较麻烦,但与高低点法相比,由于选择了包括高低点在内的全部观测数据,因而避免了高低点可能带来的偶然性;

与散布图法相比,则是以计算代替了目测方式,所以是一种比较好的混合成本分解方法。

作业:

1、设某厂的历史成本数据表明电费的相关范围的变动情况如下:

月份机器工作小时电费支出(元)

12223

22326

31921

41217

51217

6915

7714

81116

91419

合计129168

要求:

(1)用高低点法进行电费的分解;

(2)用散布图法进行电费的分解;

(3)用回归直线进行电费的分解,并进行相关程度的分析。

二、帐户分析法

帐户分析法是根据各个成本、费用帐户(包括明细帐户)的内容,直接判断其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从而确定成本性态的一种成本分解方法。

是混合成本分解的诸多方法中最为简便的一种,同时也是相关决策分析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

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析人员的判断能力,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见教材49页。

三、工程分析法

基本步骤:

(1)确定成本研究项目;

(2)对导致成本形成的生产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

(3)确定生产过程的最佳操作方法;

(4)以最佳操作方法为标准方法,测定标准方法下成本项目的每一构成内容,并按成本性态分别确定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优点:

(1)是一独立的分析方法;

(2)准确性强;

(3)客观性、科学性与先进性。

但此种方法的难度较大,分析成本较高。

1、管理会计为什么要采用多种成本概念?

2、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特征是什么?

3、混合成本的特征是什么?

4、混合成本为什么要进行分解?

3、混合成本分解有哪些基本方法?

各有什么特点?

应该重点讲解。

7)

材料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本节课是实训课,做题目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材料管理差异率的计算

做题目巩固书本知识的理解!

8.9)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联系和区别。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计算。

(一)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完全成本法下:

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制造成本

期间成本=管理费用(包括财务费用)+销售费用=非制造成本

变动成本法下:

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制造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

期间成本=管理费用(包括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非制造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

总结:

完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高于变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完全成本法下的期间成本低于变动成本法下的期间成本。

(二)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计价必然小于完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计价。

因为变动成本法的期末存货计价不包括固定性的制造费用。

(三)各期损益不同

完全成本法:

销售收入-销售生产成本=销售毛利

销售毛利-(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税前利润

变动成本法: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贡献毛益

(变动成本=变动生产成本+变动销售费用+变动管理费用)

贡献毛益-期间成本=税前利润

(期间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固定销售费用+固定管理费用)

见教材56页

二、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特点

(一)完全成本法的特点

1、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

(“均衡性”关于固定性制造费用转销的时间选择)

2、强调成本补偿上的一致性。

(关于“毛利”的计算)

3、强调生产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关于“在一定销售量的情况下,产量大则利润高”,因为存货越多,分摊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也越多)

(二)变动成本法的特点

1、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计算产品成本。

(认为固定性制造费用与产、销量无关,故应全部从当期收益中扣除)。

2、强调不同的制造成本的补偿方式上存在着差异性。

(关于“贡献毛益”的计算,贡献毛益=收入-变动成本,净利润=贡献毛益-固定成本)

3、强调销售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关于“在一定产量的情况下,销量大则利润高”。

三、对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评价

(一)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1、增强了成本信息的有用性,有利于企业的短期决策。

(多销售则利润多)

2、变动成本法更符合“配比原则”。

(固定性制造费用因为与产销量无关,应全部由当期收中扣除。

3、变动成本法便于进行各部门的业绩评价。

供应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

4、变动成本法能促使企业管理当局重视销售,防止盲目生产。

5、变动成本法可以简化成本的计算工作。

缺点:

1、不合乎税法。

2、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本身在划分上的局限性。

3、仅适用于短期经营决策。

(二)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

可相对于变动成本法比较而言。

见本章练习题

本次课要重点教授学生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10)

本-量-利分析

1、熟练掌握盈亏临界分析的各种公式,并了解其经济意义。

2、会自己图示四种盈亏临界图,并说明其特点。

本量利的应用。

一、相关范围假设(因为本量利分析中的“本”,是指按成本性态划分的成本)

(一)期间假设

(二)业务量假设

二、模型线性假设

(一)固定成本不变假设

(二)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相关

(三)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

三、产销平衡假设

因为“本”与“产量”相关,“利”与“销量”相关,要研究“本-量-利”之间的关系,唯有此假设才能将产量与销售量在一个模型中统一起来,否则无法进行分析。

四、品种结构不变假设

在一多品种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中,各种产品产量(销售量)的比例保持不变。

第二节本-量-利分析

一、盈亏临界点

盈亏临界点又称保本点、两平点,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销售收入、销售量)刚好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

(理论基础是成本按性态的划分)。

复习:

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营业贡献毛益-固定成本

营业贡献毛益=销售收入-产品变动成本(制造过程中发生的)-期间变动成本(非制造过程中发生的)

(一)盈亏临界点的基本计算模型(公式法)

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在盈亏临界点有:

利润为零,

即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销售量×

单价=销售量×

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SP=V×

VC+FC

可引伸出以下概念:

1、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

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V=FC/(SP-VC)

注: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单位贡献毛益(单位产品的贡献毛益)

2、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额

单价=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

单价

SP=FC/[(SP-VC)/SP]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价=?

=贡献毛益率(单位产品贡献毛益在销

售单价中所占的比率)

3、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

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正常销售量×

100%

企业的率只有达到作业率之上才能盈利。

4、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正常(预计)销量-盈亏临界点的销量

此差额越大越“安全”。

5、安全边际率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正常(预计)销量

6、公式的扩展

只有安全边际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

故有:

利润=安全边际×

单位贡献毛益

=安全边际×

单价×

单位贡献毛益/单价

=安全边际销售收入×

贡献毛益率

又,上式左右两边同除以产品销售收入:

就有:

销售利润率=安全边际×

单价/(正常销量×

单价)×

=安全边际率×

(二)盈亏临界图(图示法)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