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64141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即使是他在生命的最后时日,对电学方面的各种发现依然十分注意。

特别是对马赛尔·

德普勒有关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发明,表现了极其浓厚的兴趣。

直到他去世前不久,还注意到电学方面第一条实验性输电线路的架设。

所以科学学的创始人之一,英国物理学家贝尔纳说,马克思比当时的科学家更能理解科学的社会影响。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中写道:

“没有一个人能像马克思那样,对任何领域的每个科学成就,不管它是否已实际应用,都感到真正的喜悦。

但是,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而且他正是把科学当作这种力量来加以利用”,“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这段话出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讲,演讲大约有1300字,恩格斯在简要回顾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之后,却用了这样一大段话来概括马克思的科学观,这说明马克思的科学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最早自觉地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把科技与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马克思固然是一个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但他首先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一生求索,最杰出的理论贡献就是:

创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他还对人的自由本性、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新的和谐关系的实现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

对于科学和技术的历史作用,他更有独到的见解。

所有这些理论建树,使他为社会改造、为人的积极性的最大发挥找到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相信,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中,革命所起的作用将是帮助在资本主义母体中成熟起来的社会主义胚胎分娩出来,而科学和技术则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的杠杆。

因而,马克思称革命是“助产士”,科技是“大杠杆”。

恩格斯高度评价马克思的科学观——关于科学的基本思想,认为这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等一样,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正因为科学和技术具有这种革命的性质,马克思对它们情有独钟是毫不奇怪的,科技的社会作用与马克思一生的追求是完全一致的。

现代工业大生产依赖科技,马克思从中发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而这是与无产阶级的命运直接相关的。

(二)马克思的“科学是直接生产力”论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继承和发展。

因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

马克思是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的开创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生产方式时,考察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对科学力量的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

在《共产党宣言》里,他们表述了自己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的看法: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

”革命导师在这里是在赞誉科学的力量,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

”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制度的转换时期,资产阶级正是依靠科技进步,才冲破中世纪宗教神学禁锢的黑暗、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的。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在马克思《资本论》《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多处可见。

马克思在谈到资本的发展时,明确指出: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马克思在谈到资本利用科学、占有科学使之称为发财致富的手段时,也强调了这一观点,他指出“另一种不需要资本家花钱的生产力是科学力量。

”马克思还以深刻的眼光进一步做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的精辟论断。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正值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那时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远没有当代这样强烈。

然而,他们不仅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伟大变革作用,而且指出了科学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这正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非现实的和直接的生产力。

一旦科学并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马克思说:

“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

”他在《机器。

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中还举例说:

“如果发明了一种新的机械织机,在这种织机上1O个人可以做旧织机上20个人所做的工作,那么,这20个人就被10个工人所代替,也就是说,有10个人被抛到街头。

如果这种机械织机的台数又增加到20台,那就又有20个人来操作,而按照过去的规模(要完成新的工作量)则需要40人。

如按照最初规模,就需要400个工人。

但是并没有400个人被代替,这些人从来没有存在过。

第一台机械织机排挤了10台手工织机,第二台只排挤了两台(最初的机械织机)。

因此,生产力增长的比例是20:

1。

”马克思用手工织机被机械织机代替,最初机械织机又被新型机械织机代替的过程,生动地描绘了由于科技进步引起生产工具的变革,使自然科学并入了生产过程,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状况。

一般地肯定和强调科学(以及技术)的作用,对于任何一位思想家来说,都称不上什么了不起的见地。

马克思当然注意到,以知识形态而存在的科学,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精神成果之一。

马克思把它称为“一般社会生产力”,与土地、资源以及其他自然力一样,是生产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比别的思想家更为敏锐和深刻的地方,是他第一个自觉地意识到,在资本主义大生产条件下,由于科学已经并入生产,它就不再仅仅是一般的社会生产力,而且变成了“直接生产力”。

马克思之所以这样看,首先是马克思对机器大生产的洞察。

他在分析了机器大生产的过程以及诸要素的作用后指出:

“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产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

”这就是说,当科学以一般知识形态存在、尚未并入生产过程时,它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而当科学并入生产,即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物化为具体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通过管理在生产结构中发挥作用时,它就直接进入生产过程,成为社会劳动生产力,即直接生产力。

其次,马克思通过透彻的分析,发现了在现代大工业条件下,科学在生产力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认为科学是生产力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它能够促进整个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

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他非常注意科学的力量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作用,强调科学是“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

马克思的这些论断,既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学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源泉之一、劳动生产力各要素的提高也决定于科学技术水平这个重要思想,又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秘密:

但是生产力的这种提高并不是靠在另一地方增加劳动消耗换来的,这一点却绝不是同样一目了然的。

马克思深入考察了科学与生产的互动关系,指出了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基本途径。

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同时还是“生产财富的手段”和“致富的手段”。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现代科学更需要大工业生产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反过来,科学并入生产,又使整个生产结构。

生产过程、生产面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作为一般社会生产力的科学知识,具有一个重要特征,即“不费资本家分文”,通俗他说,就是具有使用的无偿性。

这种“不需花钱的生产力”,当它被应用到生产过程后将“使商品绝对降价”。

转换的关键在于将科学并入生产,或者说将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转化的途径主要有:

物化、人格化和科学管理。

物化就是将自然科学和技术转化为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人格化就是用科学武装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科学素质;

科学管理则是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和生产过程,改善劳动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提高生产力。

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进步作用的迅速增长,引起了许多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者和学者的重视。

但是,一般说来,他们比较注意科学技术所造成的某些后果,特别留意各种新的机器,承认这是经济增长加快的原因,却没有去研究解释这些机器到底是怎样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

在19世纪,马克思是个例外,他致力于将对资本主义社会根本机制的研究与对科学技术进步本身如何发生的分析结合起来。

他第一个突破了把科学技术当作经济系统外生变量的流行观点,开创性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

马克思关于“科学是直接生产力”的理论,既是实践的结晶,又具有超前性。

(指系统内部,或外部产生的变量。

外生变量不可控,内生变量可调控)

总之,马克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而且是一位“科学巨匠”。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马克思是把科学当作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来加以利用的,因而他最尊重科学、提倡科学。

科学意识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

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定具有科学意识。

在这方面,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二、现代科技革命的开始与列宁的著名公式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伟大的实践任务摆在了共产党人面前。

列宁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创造性的努力。

列宁(1870——1924)。

列宁所处的时代,正好是从十九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子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为蒸汽动力革命)。

1821年法拉蒂第一个制造出直流电动机雏形;

1834年俄国的雅可比制造出第一台直流电动机;

1889年英国人建成中心发电站;

1891年发明了变压器;

1901年美国电能远距离传输......。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列宁非常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他一方面抓政权建设,一方面抓现代化技术基础上的经济建设。

列宁提出的两个著名的“共产主义公式”:

苏维埃政权十全国电气化=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十普鲁士铁路管理制度十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十美国的国民教育十…….

列宁认为,建成社会主义“这个任务只有在国际资本主义发展了劳动的物质技术前提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这种劳动是大规模的,是建立在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的,因而也是建立在造就出大批科学上有造诣的专家基础上的”。

列宁的话在这里有两层重要的意思。

第一,虽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是,如果不实行电气化,就不可能真正取得胜利。

列宁写道:

“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

这一点必须记住。

每一个细心观察过农村生活并把它同城市生活作过对比的人都知道,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

国内敌人是靠小经济来维持的,要铲除它,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把我国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转到现代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

只有电力才能成为这样的基础。

”很清楚,如果我们考虑到,在当时,电力乃是最先进的技术,就可以从中合理地得出这样的一般结论:

建成现代技术基础上的经济,是彻底巩固社会主义的前提。

第二,要实现上述任务,必须善于利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专家和知识分子。

针对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初期盛行的“左派”幼稚病,列宁谆谆教导说:

“没有丰富的知识、技术和文化就不能建成共产主义,而这些东西都掌握在资产阶级专家手中。

他们中间大多数人是不同情苏维埃政权的。

但是,没有他们我们就不能建成共产主义。

应当使他们感到周围的同志式的关系和共产主义的工作精神,要做到让他们同工农政权一起前进。

”列宁清醒地知道,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成长起来的,只有用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东西才能建成共产主义。

应该珍视每一个专家,把他们看作技术和文化的唯一财富。

列宁指出了业务专家的重要性,他说:

“我们没有专家,这是问题的关键,因此必须招到1000个精通本行业务的第一流专家;

这些专家重视自己的业务、热爱大生产,因为他们知道这意味着技术的进步。

有人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

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

没有邮电和机器的社会主义,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特别是他关于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列宁一向强调无产阶级政权建设和现代化技术支持的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最重要、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他在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刚刚诞生之时,就制定了宏伟的全国电气化计划。

他极其重视知识分子特别是科学技术专家对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深刻地论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以及帮助他们进步的特殊道路,并且满腔热情地、竭其所能地关心和支持他们的工作。

这里有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在十月革命后出现内战和饥荒的极端困难的岁月里,列宁强调要保证给专家提供尽可能好的工作条件和物质供应。

下面这个决定颇能说明问题,故原文照录在此。

“鉴于伊·

彼·

巴甫洛夫院士在科学上做出了对全世界的劳动者具有重大意义的十分杰出的贡献,人民委员会决定:

1.根据彼得格勒苏维埃的呈请,建立一个由马·

高尔基同志、主管彼得格勒高等学校的克里斯季同志和彼得格勒苏维埃管理局局务委员会成员卡普伦同志组成的具有广泛权限的专门委员会,责成该委员会在最短期间内为巴甫洛夫院士及其助手的科学工作创造最良好的条件。

2.责成国家出版社在共和国最好的印刷厂印刷出版巴甫洛夫院士整理的总结他20年来科学研究成果的科学著作精装本,并且规定该文集在国内外的版权归伊·

巴甫洛夫院士本人所有。

3.责成工人供给委员会发给巴甫洛夫院士及其妻子特殊的口粮,其数量按热量计算应当等于两份院士的口粮。

4.责成彼得格勒苏维埃保证巴甫洛夫教授及其妻子所居住的住宅归他们终生使用,并且为该住宅以及巴甫洛夫院士的实验室安装最好的设备。

列宁对待科技专家的态度,他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思想和实践,不仅仅是一般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对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个根本问题所作的战略选择。

他懂得科技的重要性,懂得没有专家和知识分子就没有科技。

时隔80年之久,这一切依然使我们感到亲切,似乎列宁是在同我们讨论今日现实中的迫切问题,仿佛他是在以其特有的敏锐为我们指明问题的症结。

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益,认真抓两手:

一手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巩固政权,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一手要把一切工作落实到经济建设上,充分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与此相关,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的思想,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列宁多次强调:

“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

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

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

而这些科学、技术、艺术却在专家们的手中,在他们的头脑里。

”列宁在批判资产阶级的偏见和狭隘性的同时,深刻地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它应当是人类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

只有确切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些文化进行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

列宁极其藐视那些不肯用一番认真、艰苦的功夫,不理解必须用批判态度来对待事物,便想根据自己学到的理论结论来炫耀一番的人,认为这种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他谆谆告诫共产党人,只学共产主义的结论和口号,是不能建设共产主义的;

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列宁的这些精辟的思想告诉我们,应当坚决抵制文化虚无主义,既要批判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批判“全盘西化”思想,又要防止对外国科学和文化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

我们今天倡导的批判继承相结合的方针,以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态度,是符合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的原则立场的。

三、毛泽东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

毛泽东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是毛泽东思想中极其珍贵的财富。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都有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

毛泽东的科技思想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内容:

1.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认为:

科学技术是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也是解放思想、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

——“自然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

人们要为着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

人们为着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

(1939,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讲话)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指出:

“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时期。

”他说:

“只要我们更多地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更多地懂得自然科学,一句话,更多地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少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我们的革命工作和建设工作,是一定能够达到目的的。

”(毛选五卷144)

——“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起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1963,聂荣臻向毛汇报新十年科技发展规划时的讲话)

2.论述了正确解决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复杂矛盾关系:

包括:

自然科学与生产实践的关系、自然科学与阶级斗争的关系、科学实验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继承与创新问题、自然科学与哲学、自然科学发展与队伍建设等问题。

——毛泽东认为:

自然科学是生产斗争知识的结晶,社会生产实践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毛泽东说:

自然科学分两个方面,就自然科学本身来说,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谁去研究和利用自然科学,是有阶级性的;

——毛泽东在60年代,从认识论的角度,把科学实验概括并提高到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大革命实践之一的高度;

——毛泽东指出:

“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

但也要有批评地学,不可盲目地学。

”“对外国的科学、技术、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全面所说的对外国的东西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

“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太少了是不成的”。

3.关心自然科学前沿学科的发展

毛泽东用物质无限可分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指导人们认识微观世纪;

把天体史、地理史、生物史的研究提高到认识论高度。

毛泽东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就注意和关心自然科学前沿学科的发展,不断对新发展的自然科学进行哲学概括和总结。

1957年提出:

原子核也是可以分割的。

同年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

你看在原子里头就充满着矛盾的统一。

有原子核和电子两个对立面的统一。

原子核里头又有质子和中子的对立和统一。

质子又有质子、反质子,中子又有中子、反中子。

总之,对立统一是无往不在的。

毛泽东很关心天体演化问题,生前曾多次与地质学家李四光、经济学家于光远、教育学家周培源讨论天体起源、地球起源、生命起源、宇宙的无限性等前沿科学学科问题。

4.提出百家争鸣是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

毛泽东总结苏联和我国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1956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百家争鸣”的方针,他说: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进而,在1957年,毛泽东又作出了“百家争鸣是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的重要概括。

四、现代科技与邓小平的科技思想

(一)邓小平科技思想体系简介

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内容涉及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地位与作用、发展方向、基本任务、战略重点、体制改革、对外开发、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

邓小平科技思想正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学术的继承和发展的一个典型范例。

邓小平科技思想理论体系包括四个部分十一个方面:

1.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精髓的科学技术观

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关于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论述;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的论述;

(3)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关于科学技术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俄作用;

(4)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努力掌握科技工作的客观规律——关于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论述

这方面的思想主要有:

——要加快科技事业发展的步伐,同样必须实事求是,按科技工作的客观规律办事;

——要处理好两个基本的比例关系:

一是研究开发支出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二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三类研究活动间的比例关系。

——发展科学技术,加速成果转化,需要专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都努力发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