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范文三篇精选Word格式.docx
《开题报告范文三篇精选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范文三篇精选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激烈,升学率成为社会评价学校的重要标准,中学德育地位是“说起来重
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针对性和实效性差。
而且,过去的学校
德育模式重视群体、强调共性而忽视个体,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
需求。
例如,德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问题,而教
师、学校对待这些问题时,大都以正面批评、惩罚等方式,试图通过加大
外部力量的干预,达到改变或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但实际的效
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
因此探索新型有效的的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3、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审视。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
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
,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原
有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观、价值观等发生了较大变化,引发了诸多新旧观念
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问题。
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不同程度影响着校园,给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和这些不良因素不无直接的联系。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薄弱,容易受外界干扰和影响。
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的转化过程中。
当我们审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时,不难发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及网吧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正乘隙传播,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另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惯性依然强劲,大多数学生承受着学业带来的巨大压力。
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以及学习问题给许多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他们出现了行为习惯差、人际关系不好以及心理亚健康等问题。
长期以来德育课程的知识化、政治化倾向严重,也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制约。
在学生眼中,学校德育内容保守、假大空、不能解决实际的思想问题,学校德育形式“老土”、走过场、缺乏新意和吸引力。
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要求我们努力研究新的德育模式,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4、对高中生心理特点的思考。
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
的发展,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
高中
生思维敏锐,精力充沛,自我意识日益成熟,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内心
世界丰富多彩,但他们看待问题片面性较大,自控不足,容易冲动,想和别人交流却又封闭自己,需要各方面的指导却对他人的批评教育抱有强烈的叛逆意识。
面对这样的学生,灌输、说教的德育模式日益失去作用,尊重他们心理特点、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德育模式才能发挥实效,切实有利于高中生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
目前西方日渐流行的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知识技能的掌握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和建构,思想品德的养成同样也需要学生参与德育过程,通过自身的活动以及与他人、与环境的互动,为外在于自己的道德规范赋予蕴含个人色彩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就是怎样开辟新的途径,使学生能切入到德育过程中,并在其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自主构建个人道德体系。
2、现代德育实践观。
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
首先从德育目标看,
既有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
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
是实践的。
其次,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的
本质是实践的,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
第三,德育实践
活动才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
所以,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
的一种实践活动。
怎样让德育活动走出“口号加榜样”的单向的道德知识
传输模式,怎样采用富有成效的模式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正是本课题研
究的重要内容。
3、我校“导师制”办学理念。
我校“导师制”办学理念自1998年
提出之后,在教育系统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多年来,经过专家学者多
方面论证、一线教师多角度实践,我校“导师制”的内涵得到极大的丰富
和发展。
“导师制”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
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育
模式、多元的导师组织、共进的发展目标。
“平等的师生关系”包括师生
人格平等和教育活动民主,是实施导师制的前提和基础;
“互动的教育模
式”是指学科教学互动和思品养成互动,是实施导师制的教育教学常态和
方式;
“多元的导师组织”包括校内组织全员和社区力量全面,是实施导
师制的组织依托和保证;
“共进的发展目标”指的是一切为了人,为了人
的一切,是实施导师制的方向和目标。
本课题所研究的“德育互动模式”
正是“互动的教育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方面,是对我校“导师制”的
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三、课题界定与模式构想
德育模式是指关于德育活动的本质特征的简要表述形式。
它是理论系统和操作系统的中介。
德育模式指示着德育工作的基本取向。
互动,简而言之,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
德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德性的养成、发展与成熟,不是在“灌输
”中“获得的”,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即互动中主体自身建构的。
所以,现代德育过程的思想,特别强调民主、平等、对话与交流,即德育过程实质上可理解为是师生之间互动互促、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
广而言之,学生个体与他人、与群体、与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都可以是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
德育互动模式是通过课程、规章、实践、评价等途径,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个体与周围环境的互相影响,从而让高中生体验道德美感,自拟道德准则,参与道德实践,强化道德意识,建构道德信念的一种德育模式。
德育互动模式的构想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程互动模式。
通过有效的课程教育探索德育的校本课程,积累
和整合德育资源,编制相应的教材,如名生介绍、党校团校、心理疏导等。
(2)规章互动模式。
通过学生参与拟定规章制度,形成简便易行的德育规范,如校园文明公约、学生守则、考前诚信签约制度等。
(3)实践互动模式。
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探索德育新模式,如志愿者活动、校园论坛、学生广播站、学生电视台等。
(4)评价互动模式。
通过学校的评教、评学、评比、评选来研究德育
评价的机构设置(如自律委员会)、德育评价的形式体系(如素质发展报告书)、德育评价的过程(如值周制度、三好生、表扬生自荐制度)以及德育评价的反馈机制(如公告栏、反思纠错室)。
德育互动模式,是对我校“导师制”办学理念的新发展,是培养“素质全面、特长显著”的学生的新要求,是对南京一中校本德育模式的特征性描述。
“德育互动模式”课题的研究,以南京一中百年文化的积淀为基础,以时代精神的弘扬为支柱,积极探索具有城市高中生人格养成特色的德育模式。
四、研究的目的意义
南京市第一中学有百年校史,是江苏最早的省重点中学之一,南京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现为江苏省模范学校,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学校。
学校一贯强调“教书育人”,坚持“德育首位,五育并举”的方针。
多年来形成“好学、向上、活泼、团结”的校风,“严谨、求实、创新、育人”的教风和“勤奋、进取、踏实、求精”的学风。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感受到学生的道德观念、心理特点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对德育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心理的角度来说,目前高中生生理的迅速变化与心理的发育并不完全同步,很大程度上他们处于“心理断乳期”,迷惘、郁闷、多变的“花季”也往往成为“雨季”。
因此,积极向上、弘扬正气的道德行动能促使学生由感性体验步入理性审视。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世易时移,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时空突破使学校德育处境尴尬,多元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造成强烈干扰,因此,最适合学生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教育,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扬弃也就十分必要。
XX年8月,我校对高一年级进行了学生文明公约的态度和践行情况调
查。
结果显示:
对于我校学生文明公约的主要内容,学生了解率并不太高
,但赞同率较高。
大部分同学对于条约的各项具体内容都很支持,只对个
别表述提出看法。
大部分同学基本可以完成条约的要求,但对于制定公约
这一形式本身存在不同看法。
对于学校组织的各项德育活动,大部分同学是支持和愿意参加的,但说教类的活动最不受欢迎。
对于学校组织的提高文明水平、促进自律意识的活动,同学们建议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互动性、趣味性和集体参与性。
由此可见,高中学生对学校德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当的主见,有一定自省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怎样以适应学生特点、符合学生需求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因此,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有二:
一是从公民道德意识形成的高度来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高中生能把“为学”与“为人”结合起来,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持久发展。
二是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的高中生道德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定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消除由单一的制度化管理所造成的不足,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能扎实有序、生动活泼地迈上新台阶
。
五、研究的整体思路
1、途径开拓
(1)立足学校。
由校长亲自挂帅,由学生工作处组织领导,年级组、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为具体实施者。
(2)沟通家庭。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开放式班会等形式取得学生家庭支持。
(3)延伸社会。
以社会实践及综合性活动等规定课程使学生能够接触
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拟定操作性较强的研究计划,创设相关的实践情境,对学生在这情境中的行动进行观察并评价。
(2)个案研究法:
对全体实验班学生取样跟踪,因材施教,建立相关档案,重视典型分析。
(3)调查法:
对我校高一年级全部学生和其他年级的部分班级发放调查卷,了解学生现状并研究实施策略。
(4)经验筛选法:
适时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总结经验,并借鉴一些
符合我校实际的经验。
3、进程规划
第一阶段:
调查论证(XX年10月—XX年6月)
a.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学习相关理论,开研讨会论证。
b.请教专家、学者,论证课题的可行性。
c.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状况。
d.采用招募方式,确定高一实验班。
第二阶段:
申报立项(XX年6月前)
a.拟定立项申请,规范操作程序。
b.申报课题。
c.挂钩高等院校或上级教科研单位,寻求课题指导。
第三阶段:
研究阶段(xxx年7月—XX年9月)
a.制订阶段研究计划,根据计划实施全程多层面实施,提出模式构
想。
b.对实践模式进行修正与评价。
第四阶段:
总结阶段(XX年10月—XX年12月)
收集并整理所有文字材料和其它写实材料,分析总结,分专题写出
研究报告或论文,并编印《个案分析》。
4、预期成果
(1)主要阶段性成果:
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影像资料、个案分析、
活动文集。
(2)最终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个案分析等。
六、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注重学生的参与,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在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德育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最终归结到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选择等能力的发展上来。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德育方法得到反思,全方位、活动性、自我建构型的德育模式得以拓展,并渗
透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开题报告范文二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的开题报告
【摘要】
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论,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实际的需要。
本研究假设传授学习方法、培养
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采用实验法、测验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从三所小学和三所中学中随机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作为被试。
试图得出学习能力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常规学习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学习能力很有必要的结论。
【关键词】学习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培养
本报告主要回答四个问题:
一是研究什么,二是为什么要研究,三是要研究出什么样的结果,四怎样进行研究。
一、学习能力及其学习能力培养的概念
学习能力是人们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广泛使用的能力。
职业或作业的水平越高,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越高。
学习能力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能力,是指人的行为水平提高的能力。
如小孩模仿大人使筷子;
被热水壶烫过以后,再不让身体接触热壶表面;
到一个新的地方,很快就适应那里的环境等。
狭义的学习能力,是指与学生学业相关的能力。
比如,听、说、读、写、语言、注意、记忆、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
学习能力一般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为认知能力。
它包括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
现代社会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接受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适应新要求的终身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培养,是指通过教学活动,教师有意识地、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并通过给学生出题目,让学生解决问题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学习的学习能力。
包括培养常规的学习能力,运用图书、资料和录音机、vcd、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能力,面对知识的海洋进行选择和对知识进行管理、加工的能力。
二、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的意义
人的学习能力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当人类社会迈进知识经
济时代门槛的时候,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因此
,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理论意义
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学习的方法论。
目前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21世纪人类将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
代,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都将发生
巨大变化。
学习方法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传统的"
勤学"
、
"
苦学"
固然还应该提倡,但是,相比之下,"
巧学"
显得更为重要。
我们研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学习方法及其传授问题,重点是研究"
问题,无疑对于丰富新世纪的学习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今后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学习的方法。
如果一个人在学校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各门功课都很优异
,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
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这里所说的学习方法,除了常规的学习方法以外,还要掌握面向未来的学习方法,包括如何使用电脑,如何使用因特网,面对知识的海洋如何选择,对形形色色的资料如何检索,如何加工和再生信息,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等。
这种时代的变化,要求人们必须掌握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必须具备搜集、检索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要知道学什么,知道怎样学,知道到哪里去学。
同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巧妙、高效的学习方法,用以提高学习效率;
要求教育必须由传统?
quot;
知识传授型"
向"
方法传授型"
和"
能力培养型"
转变。
因此,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要求"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
确价值观的过程"
,要求教育由知识传授型向方法传授型和能力培养型转
变。
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
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
2.研究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的实践意义
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是我国教育实际的需要。
学会学习,是未
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传统的教育,是精英教育,虽然也强调教育的普
及功能,但事实上人们更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
由于教育的评价机制过分
偏重于精英,家长、学校、政府都以考试成败论英雄,因此,教师和家长
也往往把学生分成两类:
一类是会念书的,于是加以重点培养;
另一类是
不会念书的,于是对他们采取放任态度,有的甚至把这些学生当成累赘,
当成反面教员,对他们采取歧视态度,动辄贬低、挖苦、漫骂、斥责。
结
果是,许多会念书的由于过度劳累、单调乏味,而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
;
许多不会念书的由于屡屡受挫,造成了心理性厌学。
近年来,心理学界
曾经有人做过实验:
问学前儿童,你将来做什么?
绝大多数孩子都
挺着胸脯回答,将来上大学。
可是,当这些孩子上了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以后,却只有16%的人对学习有兴趣、有信心了,其余的人或者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或者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几乎把全部注意力都指向学科内容的灌输和
答题能力的训练上;
学校、教师的战略战术就是"
灯光加月光"
,
中学生每天要学习15~16个小时。
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学生每天浸泡在题海之中,整天疲于奔命,机械地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的劳动。
受教育评价标准的影响,许多教师都表现出短期行为,每天忙于给学生灌输知识,忙于出题考试,忙于批卷评分,没有时间学习新知识,因而也没有精力研究学习方法,没有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长远打算和动力。
尤其是广大农村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能力偏低,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更谈不上了。
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得不到推广应用。
这种状况,导致了我国学生身体状况滑坡,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厌学已经不是少数个别学生的专利,而具有普遍性。
xx年,我到一所很不错的城市初中给教师讲课,学校领导都反映,约有一半学生有厌学情绪,不仅是"
差生"
,学习好的学生也厌学。
一位省实验中学的高中生写文章发泄内心的感受:
我们同情孔已己,我们同情范进,然而在我身上已经没有什么同情心,有的只是孔已己、范进的影子。
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
xx"
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进行了一项调查,样本是选自北京、河北、重庆、浙江、新疆等地40所中小学1.6万多名学生。
有58.9%的学生选择"
假如我可以不上学的话,我会不去上学的。
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尽管如此,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理想。
法国的高中生一般会三四门语言,马来西亚的高中生一般也懂得三种语言,他们全然不像我们的学生这样累。
xx年底,我在香港的街头上看到许多中小学生不慌不忙地走着,看一看表,已经快到9点了。
心想,这些孩子是上学呢还是放学了呢?
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走在上学的路上。
他
们是9点上课,下午1点放学。
然而,那里的孩子一般要懂得几种语言,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并不比我们的孩子少。
这种教育的现状,引发了我们太多的思考。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有必研究学习策略,研究学习方法,研究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
三、国内外关于"
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的动态
在当今世界中,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20
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识之士开始着手学习方法的研究,并且有一部分研究成果相继问世。
诸如迟雅著的《治学》,聂立珂著的《四轮学习方略》,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著的《学习的革命》,戴维思著的《这样学习最有效》,张文华、赵臣著的《名人学习方法》,桑新民著的《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等。
这些研究成果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方法方面的参考资料;
二是这些研究多数是自发的,没有作为国家教育部门的研究课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没有对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做出任何努力;
三是这些研究成果只被少数学生自发地借鉴,多数学生不懂得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而知识凭个体简单摸索;
四是这些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和课程没有很好地结合,内容上不同步,形式上不相配套。
近几年来,对人类学习活动的研究虽然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多学科交叉的前沿课题,但多数研究成果尚未引入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几乎没有考虑如何通过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致使目前学习方式与课程、教学、教育评价模式都比较落后,学生学习效率普遍比较低,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这种状况在我国表现得很突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
然而,目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众多课程中,缺少一门课程,专门教学生关于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具体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提高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效学习与发展的能力,致使目前中小学生乃至很多大学生,只会应付考试而不会学习,在自主化较强的大学学习生活中显得十分被动。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把"
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作为切入点,既研究方法问题,又研究学生学习能力问题。
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四、研究假设与预期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路线是:
提出学习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假设,然后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这个假设,得出肯定的结论。
旨在总结经验,推广应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其中,提高认识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前提;
传授学习方法,优化多媒体教学是提高学习能力基本途径;
启发自我教育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
学习能力培养应该贯穿于教学与管理的全过程;
学习能力培养有赖于教学与管理改革的深化;
学习能力培养需要教育工作者高度
自觉地投入。
我们进行学习能力培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①学生常规学习策略、方法、技巧的研究与传授;
②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等查阅资料的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