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6408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x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x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一课杜甫: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通过 通过对课文“长安十年”和“流亡”两个阶段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杜甫多难的人生,逐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并体会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2·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

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阅读课文,以抓要点精读为主,把握重点片段、细节的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与他的思想追求的关系。

2、了解杜甫多难的经历。

教学重点:

新旧知识结合,理解传记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杜甫的生平遭遇与他思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

分析法、讲授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想

一、课前预习: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杜甫。

2、结合课后练习通读课文,应用工具书正音正字释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思考课后习题。

二、课堂教学:

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人课文。

课堂教学以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尊重鼓励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学过杜甫的《登高》吗?

请同学们背诵出来,并品读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杜甫,为什么他能够写出如此人生感慨?

二、传记

(一)什么是传记

1.经书的注释。

  

2.泛指记载的文字。

  

3.文体名。

亦单称传。

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

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二)传记的类型

1、传记大体分两大类:

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2、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

如:

自传;外传;别传;传状(传记行状);传叙(人物传记);传诔(传记和诔文)

指以描述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

如:

《水浒传》;《儿女英雄传》;一般传记性著作,尤指作为一种类型的这类著作

3、人物传记的种类

一是自传体传记。

这是某一个人物自己写的记载自己的生活经历的文章。

记载自己前半生或大半生的生活经历的一般称为自传,如《马克·吐温自传》,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等。

有些是以记载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片断或某一方面的经历为主,这一般称为自述,如《彭德怀自述》。

4、回忆体传记。

这类传记的作者往往是被立传者的亲属、朋友、同事或部属,他们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回忆记载被立传者的生平与事迹。

5、是采访体传记。

这类传记的撰写人,一般与被立传者原来并无交往,或者是与被立传者相隔几代的后人,他们主要靠采访被立传者的亲友,搜集被立传者的各类资料,然后经过作者取舍、创造,形成传记。

如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魏巍的《邓中夏传》等。

6、是自传体传记和采访体传记融汇在一起的传记。

如闻名于世的瑞典电影明星英格丽·褒曼和美国作家阿伦·吉伯斯合作写成的《英格丽·褒曼传》。

三、杜甫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四、整体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讲述杜甫在“长安十年”和“流亡”两个阶段的遭遇,然后推选一名同学代表小组讲一个小故事。

1、“长安十年”:

35岁至44岁困守长安十载,看清了社会的黑暗不平,写下《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现实主义创作开始成熟。

公元744年,这一年杜甫33岁,与比他大11岁的李白在洛阳相遇相识。

李白此时正迷上了游侠和求仙,但杜甫并不感兴趣,可是他深深被李白的风采吸引,于是两人在一起游玩。

这年秋天,两人又遇到高适,玩了一秋天。

后来,李杜一起到了齐州(今济南)、兖州,还到过东蒙山去访问过道士。

这期间,杜甫曾写诗劝李白少饮酒,其中有两句是: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睡雄?

”表达了真挚的情意。

不久,两人分手,临别时,李白赠杜甫诗一首,末句说: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哎,还是没忘喝酒。

再以后,两人再未相见,杜甫多次在他的诗中歌颂李白说他:

“白也诗无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但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出现在李诗中。

公元746年,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开始长达十年的“都市生活”。

不久,曾任奉天(今乾县)县令的杜甫父亲死去,杜甫的生活常常是“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十分艰难。

公元751年,40岁的杜甫知道朝廷举行祭祀大典,就写了三篇“赋”送上去,玄宗读后,大加赞赏,杜甫于是名声大噪。

但是因为李林甫等人的作祟,杜甫始终未能在仕途上有所进展。

这一期间,他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

公元751年后的几年中,他在长安城南有了定居,曾担任过看守兵甲器仗的小官。

后来,生活贫困,不得不又回到奉先老家。

这一期间,他写出了《自京赴奉先咏怀500字》,成为划时代的作品。

2、“流亡”:

44岁至48岁为做官和逃难的时期,写下“三吏”、“三别”,深刻反映安史之乱,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顶峰。

公元755年——763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

其间,他先是离开长安到了他妻子家族所在的奉先,然后寄居在白水其舅父的家里,再后来到友人所在的彭衙,一直到姜村才定居下来。

最后到延州(今延安),曾被俘回到长安。

此时,他的代表作有《北征》和《姜村八首》。

公元757年——758年,杜甫曾被任命为左拾遗,曾与王维、岑参、严武等人唱和,后来离开长安到华州,到洛阳,其间写出代表作“三吏”、“三别”。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在两个不同阶段下的生活生存状态和他的思想的转变。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对杜甫有一定的认识,借此知人论世,能更深入品味鉴赏杜甫的诗歌。

六、课后作业:

试试结合杜甫的诗歌来评价杜甫的人。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通过第一课时的课文学习,同学们对杜甫的生平和思想有了大概的认识,第二课时是第一课时知识的延伸,请同学们结合他的诗歌来品他的人。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大概了解杜甫生平的主要两个阶段,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他的诗歌和为人。

二、杜甫诗歌创作的阶段

1、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2、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

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

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

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

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

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4、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三、纵观全文,可以看出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

杜甫看出自己和统治者之间的距离。

表示多离开他们了。

杜甫所达到的这个思想高度,我国文学史上不少诗人也曾达到过。

杜甫杰出的地方在于他突破了所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始终采取面对现实、投身政治的积极态度,而把个人的穷达放在极其次要的地位。

黄彻、碧溪诗话。

杜甫没有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停止了自己的歌唱,反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他密切地注视着时局的发展,用诗歌及时地反映每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不断提出自己的褒贬,以求对政治发生积极的作用。

三吏”、“三别”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国家、安史叛军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

杜甫满心希望政府更好地组织力量争取胜利,但他所看到的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形。

杜甫愤慨地指斥政府残暴无能,对人民表示了同情: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他终无情。

”却又不得不鼓励人民出征,以便给现实问题以现实的解决。

诗人把那老姐、新娘、老大写得深明大义,含泪承担自己的义务,正可以见出杜甫自己的态度。

杜甫不仅自己不能忘怀国家人民,而且总是鼓励别人为国家人民去做一番事业。

坚强乐观是构成杜甫人格的另一个要素。

杜甫虽有悲观的时候,但不是悲观主义者。

不论时局多恶劣,遭遇多不幸,杜甫也没有丧失信心,没有放弃理想。

即使在揭露政治腐朽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里,仍然含着希望。

四、课堂小结:

直面现实的态度是杜甫人格的闪光点。

不论现实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朽,社会多么凋敝,杜甫决不在它面前闭上眼睛,而是大胆地予以揭示,表示自己的态度,指出解决的途径。

千余年来,杜甫以他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生活的意志,培养着人们高尚的情操。

杜甫身上集中了我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性格,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就是这种性格的最鲜明、最完美的表现。

这些诗尽管带着一些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是它们的万丈光焰永远也不会熄灭,杜诗的艺术魅力也永远不会消失。

五、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分成四组,分别根据杜甫的四个不同的时期评价鉴赏其中某个时期的诗歌。

教学反思:

 

第二课鲁迅: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通过细节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

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阅读课文,把握重点片段、细节的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鲁迅的品格。

2、正确认识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