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解惑论医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63866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解惑论医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伤寒解惑论医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伤寒解惑论医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伤寒解惑论医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伤寒解惑论医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解惑论医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伤寒解惑论医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解惑论医案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解惑论医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茯苓15克,桂枝9克,泽泻9克,白术9克,苡仁24克(代猪苓)。

三剂。

3月19日复诊:

患者服第一剂后,患处渗水即明显减少,全身出汗亦基本停止。

恶寒消失,口干减轻。

此是阳化水降,原方再服三剂。

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原按:

湿疹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未见有此病名,对其论述,散在于“癣”、“疮”、“风”等范围内。

其病因病机,一般多由于风、湿、热客于肌肤而成。

急性湿疹以湿热为主,慢性湿疹多因病久耗血,以致血虚生燥生风,肌肤失养所致。

而本例之病机则是由于阳虚不能化气利水,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津液但能上行外泛,郁于肌表,从皮毛作汗,或从患处渗出水液。

气机不降,则患处渗水不止,故前虽迭用祛风利湿止痒之剂,终未见效,以致缠绵不愈。

五苓散对人体的水液代谢失调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故虽不用祛风利湿止痒之品而诸症均除,此不治而治之法,体现出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和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编者按:

论中141条有服五苓散以除心烦、解皮粟的记载。

皮粟,俗称鸡皮疙瘩,该条皮粟的形成,是由于当汗不汗,反以冷水噀灌,致使将要作汗的汗液,被冷水所激,不得外出,反郁于皮肤的汗孔中所致。

五苓散能外通腠理,下达膀胱,通行三焦,化气行湿,所以用之有效。

本案的湿疹,虽然在表现上与皮粟不同,但都是湿郁肌表.五苓散能解皮粟,就应想到能消湿疹。

伤寒方应用万殊,理本一贯,关键问题是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上案方药对证,按语分析详明,确是佳案。

[又按]《伤寒论》中用五苓散的有以下几种症状: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水入则吐者”、“伤寒汗出而渴者”、下后“心下痞。

其人渴而口躁烦,小便不利者”、霍乱“热多欲饮水者”、《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篇》还有“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

连同以上两案,都说明五苓散对于人体的水液代谢,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由于本方的药性稍偏于温,所以凡由于水液代谢失调所形成的各种症状,而又宜于温性药的,都可以考虑应用本方。

二、xx汤治验

低热(李克绍医案)张某,男,50岁,济南精神病院会计。

1973年初夏,发低热,在楼德治疗无效,返回济南。

西医检查,找不出病因、病灶,每日只注射盐水、激素等药物,治疗两月,仍毫无效果。

该院西医大夫,邀余会诊。

患者饮食二便,均较正常.只是脉象稍显弦细,兼微觉头痛。

《伤寒论》云: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因与小柴胡汤原方,其中柴胡每剂用24克,共服二剂,低热全退,患者自觉全身舒适。

该院医师有的还不相信。

结果过了三天,患者病愈,已能上班工作。

《伤寒论》云;

“伤寒、中风,有柴胡症,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注家往往把这个“一症”,局限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这几个症状上,并称之为柴胡四大主症。

临床除了见到这四大主症以外,很少有想到用小柴胡汤的。

却不知论中还有一条更为重要却容易被人所忽略的原则是: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为什么这是属少阳呢?

因为外感发热,总离不开三阳,头痛、发热是三阳共有的症状,属太阳就应当脉浮,属阳明就应当脉大,如果脉不浮不大而弦细,排除了太阳和阳明,就理所当然地属少阳了。

少阳脉的弦细,不一定是沉细弦劲,临床证明,只要够不上太阳之浮,阳明之大,而又指下端直有力,就算弦细,这一点临床时往往也容易忽略过去。

至于柴胡,刘完素称:

“…散肌热,去早晨潮热、往来寒热、胆瘅、妇人产前产后诸热,”足见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多种原因的发热上。

正由于这样,所以治太阳发热,可加入羌活、防风,治阳明发热,可加入葛根白芷,有人运用小柴胡汤灵活加减,治疗一切外感表热症,就是对于本条深有体会的缘故。

三、四逆散治验

(一)肝郁腿痛(谷越涛医案)李某,50岁。

农妇。

住阳谷县石门宋公社国庙大队,于

1974年5月27日就诊。

主诉:

两腿疼痛,酸软无力,渐至不能行走,已月余。

病情经过:

患者于一个多月前,因恼怒出现脘腹串痛,时轻时重,并觉两腿烦乱不适。

经针刺、服西药两天后.腹痛止,但两脚转而感觉酸痛,并逐渐加重。

腿痛的情况:

两膝关节阵痛,右侧较重,并有凉感。

两小腿烦乱不适,有时肌肉跳动,腿痛有时有牵引腰两侧向内陷的感觉。

手足有时觉凉,背微恶风。

近几天腿痛烦乱加重,竟至转侧困难,难以入睡,经常彻夜坐着。

饮食锐减,面色萎黄。

舌质略红,苔薄白,二便正常。

左寸脉弦,关脉弦滑,尺脉弱,右脉弦细。

分析:

本患者症状虽似复杂,但脉象突出是弦脉,尤其是病发生在恼怒之后,这都重点说明是肝气内郁。

其所以腿痛烦乱。

也正如傅青主所说:

“手足,肝之分野……盖肝木作祟,脾不敢当其锋,气散于四肢.结而不伸,所以作楚。

”治宜疏肝解郁,宣散气血。

方用四逆散加味:

柴胡9克,白芍6克,枳实9克,怀牛膝9克,甘草9克。

水煎服一剂。

5月28日复诊:

昨日傍晚服头煎后,当夜两腿烦乱的感觉消失,肌跳、疼痛均止,余症亦明显减轻,精神、食欲亦有好转。

继与上方一剂。

5月30日三诊:

昨晨空腹服第二剂次煎后,呕吐粘痰甚多,呕后感觉全身轻松,今日已可不用拐杖自行一段路。

食欲增加,足凉、背恶风均较前减轻。

病人甚为高兴,并言过去两小腿皮肤有刺激样发热感觉,向忘言及,现亦减轻。

这更说明过去是肝郁气滞,致使相火不能周流敷布,郁于下肢。

现热感消失,是肝气已经条达的缘故。

舌色正常,两手脉已转缓,尚略沉。

又处方:

上方加xx6xx,水煎服一剂。

5月31日四诊:

两腿灼热感已基本消失,睡眠、饮食均佳。

今日右膝部及右上肢自肩至肘处轻微作痛。

病机未变,仍与上方一剂。

6月5日五诊;

右膝及右上肢疼痛消失,已无其他痛苦,唯觉行走乏力。

仍与上方一剂。

6月8日六诊:

诸症完全消失,今日可行走较远,唯胃脘略满。

治宜燥湿清热,健脾和胃,佐以疏肝理气。

处方:

苍术9克,川朴9克,橘红9克,茯苓12克,黄芩9克,木通3克,柴胡9克,枳实6克,甘草3克。

水煎服二剂。

8月19日随访:

药后诸症均除,已能料理家务。

(二)发作性精神痴呆症(xx)

胥×

,男,49岁,阳谷县大布公社×

大队干部,于

1977年4月2日就诊。

因郁怒引起精神痴呆症反复发作已两年。

每发作前,自觉有气自心下上冲至咽喉,遂即口不能言,体不能动,但心中尚能明了。

发作后可能移时即恢复正常,也可能持续几分钟。

每日可发作一,二次,也可能间隔五至二十天不等。

发作将止时,患者有吐出大量痰涎的幻觉,精神遂即清爽。

发作过后,可持续有头痛的感觉达半天。

曾到省、地医院检查,按癫痈治疗,久服西药,未见效果,服中药百余剂,亦未取效。

因郁怒引起精抻痴呆症反复发作已两年。

每日可发作一二次,也可能间隔5~20夭发作1次不等。

发作将止时。

患者有吐出大量痰涎的幻觉,精神遂即清爽。

曾到省、地医院检查,接癫痫治疗,久服西药,未见效果。

服巾药百余剂,亦未取效。

患者常感身冷、手足凉,胃脘略觉胀满,心烦,口干能饮,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质红,苔黄厚,脉沉弦有力。

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湿热内蕴,气机不宣,迫使胃气冲逆,壅塞清窍,遂致如癫痫样发作。

宜宣解郁滞,使肝气条达,冲气自易下降。

宜四逆散加味。

处方;

柴胡9克,白芍9克,枳实9克,草决明12克,生赭石18克,半夏9克,甘草3克。

方中草决明有较强的疏肝行气作用,再佐以赭石、半夏降冲和胃。

此三药只有在四逆散疏肝解郁的配合下,才能起到平冲降逆的作用,如果没有四逆散的疏解条达,只知平冲降逆,不仅无效,必激起反作用而冲逆更甚。

患者以前也曾服过大剂量赭石之类的药物,但始终无效,其原因就在这里。

4月7日二诊:

上方共服五剂,病未再作。

自病后从未矢气,此次药后却腹中作响,觉有气下行,并多次放出矢气。

舌苔仍黄厚,知胃气虽已下行,但湿热未消。

上方再加苍术9克,橘红9克,嘱令再服四剂。

4月11日三诊:

上次诊病回家后,晚九点又发作一次。

但发作时无气上冲的感觉,持续的时间也甚短,发作后头痛消失也快。

现身已不觉冷,手足不凉,脉已不沉,舌苔转薄。

苔色不黄,舌质略红。

因湿热已除,气机已畅,以平陈汤加减续服,巩周疗效。

自后此症未再发作。

(三)急性阑尾炎

侯×

,男,26岁。

阳谷县石门宋公社龙虎寨大队社员,

1974年8月求诊。

右下腹持续疼痛已四、五天。

初时满腹作痛,两天后疼痛局限于脐部右下方。

自述已服过治阑尾炎中药三剂,方中有当归,赤芍、公英、双花、乳香、没药等清热,解毒,活血、行瘀之品,未见疗效,疼痛且有继续加重之势。

细询病情,知患者恶寒、肢冷,痛处有灼热感,局部疼痛越重,身冷也越明显。

食欲不振,轻度恶心,心烦,口苦,口干不欲饮。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略沉。

症属阳热内郁,气机不畅,局部气血瘀滞,与以四逆散合金铃子散。

柴胡9克,白芍12克,枳实9克,元胡9克,川楝子9克,甘草6克。

上方一剂后,右下腹热痛明显减轻。

身不觉寒,四肢转温,恶心止。

继服二剂,诸症消失,随访两年,未见复发。

编者按;

四逆散有柴胡以升肝解郁,有枳实以降胃导滞,又有芍药甘草以养荣和络,缓急止痛,所以凡由于肝郁克土,胄失和降,或胃肠湿滞,阳受郁遏所导致的一切症状,本方都用之有效。

以上三案,主诉虽然有“两腿烦痛”,“癫痫频作”,“肠痈腹痛”的不同,但从兼见诸脉症来分析,或身觉微寒,或四肢较冷,或脉弦舌赤,或胃脘胀满,或呕吐痰涎,和论中四逆散症的“四逆”、“腹痛”、“泄利下重”一样,都说明是肝气内郁,肠胃气滞,所以都是本方治疗的范畴。

《内经》所谓“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原则,通过以上诸案,可以深有启发。

四当归四逆汤治验

(一)头目不清爽(编者)

李×

,男性,中年,1966年初夏,到省中医院求诊。

头目不适,似痛非痛,有如物蒙,毫不清爽,已近一年。

自带病历一厚本,若菊花、天麻,钩藤、黄芩,决明、荆、防,羌、独等清热散风的药物,几乎用遍,俱无效果。

我见他舌红苔少,考虑是血虚头痛,为拟四物汤加蔓剂子一方,三剂。

患者第二次复诊时,自述服本方第一剂后,曾经一阵头目清爽,但瞬间即逝,接服二,三剂,竟连一瞬的效果也没有了。

我又仔细诊察,无意中发现,时近仲夏,患者两手却较一般人为凉。

再细察脉搏,也有细象。

因想《伤寒论》中论厥症,肢冷脉细,为阳虚血少,属于当归四逆汤症。

此患者舌红苔少,也是血少之征,论中虽未言及本方能治头痛,也不妨根据脉症试服一下。

即给予本方原方三剂。

下次复诊,果然症状基本消失。

为了巩固疗效,又给予三剂。

患者说,已能恢复工作。

余讲伤寒课已有多年,不通过临床,还不知此方能清头目,理论结合实践是多么重要啊!

同时也理解了前服四物汤加蔓荆子方,之所以能取瞬间之效,全在辛散与益血并用。

但续服之后,川芎、蔓荆之辛散,远不敌地黄、芍药之滞腻,益血虽有余,通阳则不足,所以也就无效了。

(二)两足冻瘃(xx)

张×

,男,年约八旬余。

1974年冬诊视。

患者两下肢从膝盖以下,凉至足部,两足颜色紫黯。

足趾附近,皮肤干枯,象很厚的死皮一样,表面且有不少散在的小形溃疡,但不甚疼痛。

诊视脉象,迟而又细。

此因1974年冬季,寒冷期较往年为长,患者虽然睡的火炕,但火力不足,炕里边沿伸足处温度更低,被褥又不厚,以致两足得不到充足的温暖。

加之患者年老,不喜欢下炕活动,连同以上原因,就导致血行不畅、阴寒凝滞而成本病。

治宜温经活血。

方用当归四逆汤原方加红花。

因患者煎药不便,令将药轧为细末,每付二钱,开水冲服,早晚各服一次。

服完一剂后,两腿颜色红活,发凉亦转轻。

接着又服一剂,死皮开始脱落,溃疡处有极浅表的小脓点破出。

又接服一剂,死皮脱尽,溃破点亦愈合而痊愈。

(三)小儿麻痹后遗症(张灿(王甲)医案)

xx×

,男,年20余。

患者幼年曾患小儿麻痹症,成年后,两下肢较细,并软弱无力,行动吃力,走路要拄双拐。

每至冬季,即四肢发凉,尤其两下肢,极不耐冷,最易受冻伤。

此乃气血虚弱,抵抗力太差,在冬季阳衰阴盛之际,气血更不能畅行于四末所致。

今又值冬令,前症加重。

仍宜益血通阳为治。

方用当归四逆汤原方。

连服数剂,即觉两下肢转为温暖,耐寒力亦有所增强。

[编者按]当归四逆汤方中,当归、芍药以益血;

桂枝畅血行;

细辛、通草以散寒通络;

甘草、大枣培中土以增强化源,是一张改善毛细血管微循环的方剂。

《伤寒论》中用以治“手足厥寒。

脉细欲绝者”,王旭高认为本方治寒入营络,腰股腿足痛者甚良,加之以上三案,和本方临床常用以治手足冻疮等,足以说明本方对于因寒而致成的末梢循环不利,有很好的调整作用。

此外。

据报道.有用本方以治寒凝气滞所致妇女月经期小腹痛的,则似应仿《伤寒论》中“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之例,加入生姜、吴茱萸最好。

五、吴茱萸汤治验

(一)食欲不振(李克绍医案)一男性,壮年,每日只能勉强进食一二两,不食亦不饥。

在牟平县龙泉公社医院住院近1个月,多方治疗,与健脾、消导等药,俱不见效。

适值余暑假回家.因求我诊视。

患者不暖气,不呕吐.形体不消瘦,言语行动,亦如常人。

自诉稍觉满闷。

按其脉象,稍觉弦迟,舌质正常,舌苔薄白,但显得非常粘腻。

因考虑:

弦主饮,迟主寒,舌苔粘腻,当是胃寒挟浊。

因与吴茱萸汤加神曲试治。

吴茱萸用l5克。

次日,患者来述,服后食欲大振。

令其再服一剂,以巩固疗效。

事后考虑,患者稍觉满闷,实即《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篇》中吴茱萸汤证“呕而胸满”之轻者。

(二)睡后口角流涎(赵恕斌医案)王某,女,老年,每入睡后即口流涎沫,及醒时,枕巾即全已湿透。

回忆《伤寒论》中吴茱萸汤能治干呕吐涎沫,即予吴茱萸汤原方,竟获痊愈。

(三)顽固性头痛(张殿民医案)谢某,女,50岁.军人家属。

l

975年12月21日初诊。

患者头痛已两年余,痛当颠顶,如有重物覆压,必以手

或其他暖物温熨颠顶,才能略觉缓解。

最怕冷,冷即剧痛,所以常年戴帽,不敢遇风。

痛剧时,干呕,吐涎沫,但不吐食物,亦不吐水。

再重则手足逆冷,出冷汗,别人呼唤,亦不答应。

曾延医约40余名,遍及冀、鲁、豫,苏四省。

曾服过珍珠、牛黄、琥珀、天麻煮鸡、蝎子、蜈蚣等,药价贵的每剂40余元,但毫无效果。

查脑电图正常。

脉沉弦,舌苔白薄而腻。

此是寒浊上逆,厥阴头痛,宜温肝降浊,吴茱萸汤加减主治。

吴茱萸9克,党参9克,生姜3片,柴胡、生白芍、炒枳实、制半夏各9克,羌活、防风各

4.5xx。

12月25日复诊:

上方三剂,痛减,可以脱帽,夜间看篮球赛表演,亦不甚痛。

脉弦象已减。

嘱原方续服三剂。

1976年1月5日,三诊:

痛虽减,但有时仍吐,上方加苏梗9xx。

1977年4月12日,四诊:

时隔年余,上方前后共服20余剂,已不痛不吐,仅在月经前后,或有数秒或一、二分钟的似痛感觉。

饮食如常。

自述以往遇冬,必以厚棉絮裹头,而1979年冬季极冷,未戴棉帽,亦顺利过冬。

现在只是有时觉得眩晕。

上方再加菊花、钩藤各9克,患者带方回家。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xx三见:

一在阳明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一在少阴篇,“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一在厥阴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荣萸汤主之”。

另外,《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篇"

还有“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一节。

这四节对于吴茱萸汤主症的描述,虽有“欲呕”、“烦躁”、“吐涎沫”、“头痛”、“胸满”等的不同,但其中一个共同的病理是寒浊壅塞。

寒浊或在胃上口,或偏近胸中,或聚在胃中脘,病灶的远近和寒浊的多少,以及患者的不同体质,不同的耐受性,构成了这些不同症状的特点。

但不管怎样,寒浊不开,症状就不会消失,而吴茱萸汤正是温胃降浊的有效方剂。

其中生姜辛温而散,和胃散水,吴茱萸苦温而降,暖胃降浊,是本方的主药。

用人参、大枣,是扶正安中,相辅成功。

因此,吴茱萸汤对于寒而兼浊者,用之必效。

睡后口角流涎一案,就是寒浊,所以本方用得恰好。

六、真武汤治验

(一)神经官能症(张洪彩医案)张某,女,47岁,禹城县廿里堡公社双新大队社员。

1976年4月28日初诊。

患者于产后40天,始觉两臂震颤,以后逐渐加重,发展至全身不自主震颤,已两个半月。

阵发性加剧,影响睡眠及进食,患者就诊时亦不能稳坐片刻,并伴有舌颤、言语不利、憋气,以长息为快。

食欲差。

曾多次就医,各方求治不验。

曾在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神经系统无异常,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服西药不效。

也服过中药,补气养血,柔肝舒筋,疏肝理气,平肝潜阳等剂,亦不见效果。

诊视:

舌质尖部略红,左侧有瘀斑,舌苔白,两手脉俱沉滑弱。

治xxxx,xx加味:

茯苓30克,白术24克,制附子12克,白芍15克,生姜12克,桂枝9克,半夏12克,生龙、牡各3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二剂。

4月30日复诊:

患者自述,29日晨8时服第一剂药。

至当日下午6时许,颤动基本停止,腹内鸣响。

当晚又进第二剂,颤动停止。

晚上睡眠明显好转。

仅有时自觉头有阵阵轰鸣。

上方白芍改用30克,加钩藤12克,磁石30克,再取三剂,以巩固疗效。

[体会]震颤是不随意动作,是运动神经系统的病理现象之一。

中医临床对于震颤的病因、病理和治则的认识,有时和抽搐、痉厥等不能截然分开。

实证多从风、火、痰来考虑,因为痰郁可以化火,热极容易生风,肝是风木之脏,在变动为握,所以治疗多从清热、化痰、平肝、熄风着手。

虚证多由气血津液过伤,不能养筋。

以致筋急而搐.所以多出现在小儿吐泻之后,或发汗后、失血后、产后、痈疽溃后,治疗时应当注重补养气血。

本患者除舌尖稍红之外,别无热象表现,而且诊前多次服过柔肝、疏肝、平肝等药,却毫无效果,则风热实证可以排除。

患者脉象沉弱,又发生在产后.确实应该从虚证上来考虑。

但已服过补养气血之剂,并未见效,这就不仅仅是虚,而且还要考虑兼有水饮。

因为从症状来说,《金匮要略·

水气篇》曾说:

“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痰饮咳嗽篇》说;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本论第82条的真武汤证,也提到“身瞤动”一症,都和本患者的震颤相符合。

再从脉象上来分析:

《金匾要略-水气篇》xx: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

”又云: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

”又云;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

”而本患者的脉象,恰好是沉滑而弱,所以本证的关键,不仅是虚,而且兼有水邪泛溢。

既然是水泛。

就必是虚在脾肾。

因为脾主散精,肾为水脏,脉弱脉沉,就是脾肾两虚,所以用真武汤壮肾阳以镇水,健脾土以制水,是根本的治法。

服药后腹内鸣响,就是肾阳蒸动,脾气健运,水饮有不能自容之势。

也就是“大气一转。

其气乃散”的佳兆。

至于方药,苓术合用,健脾利水;

木附合用,暖肌补中;

生姜散水;

白芍使术、附化湿而不伤阴。

尤其加入桂枝,能外通腠理,下达膀胱,温通三焦水道.不但取防己茯苓汤用桂枝通阳有制止肌肉蠕动之意,而且兼有温化水饮以治短气的作用。

《金匮要略,痰饮篇》云: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本患者有憋气感觉.并以长息为快.亦系水饮所致。

本方加入桂枝,正好把苓桂术甘汤也包括在内。

此外.又以半夏蠲饮,龙牡潜镇,方药对证,所以二剂痊愈。

(二)自汗(韩其江医案)刘某,男,成年,患自汗不止,曾到济南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亦无治法。

余诊视后,认为是阳虚水泛,给予真武汤。

五、六剂后.即恢复正常,

[编者按]本案是在阔别后会面时论及伤寒方的应用而谈到的,舌色脉象当时都未问及。

但既然是阳虚水泛,常临床者自能心中有数,因此,这仍然不失为一个简单而有价值的医案。

xx的应用,在《伤寒论》中有两条:

一是用于“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

”一是用于“少阴病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和,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这两条的主症,一是头眩心悸,一是腹痛下利,再加上案的震颤,和本案的自汗不止,虽然主症不同,病理却都是阳虚水泛,真武汤能扶阳镇水,所以都用之有效。

扶阳镇水,也就是增强肾脏机能,促进水的代谢,因此,据报道用于肾病尿毒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本方和五苓散,都能促进人体的水液代谢,但是药理作用不同,五苓散中用桂枝,真武汤中用附子,因此,临床出现脉沉迟,、沉紧,或阳虚肢冷,说明是肾阳不足的,就用真武汤;

不出现这样的脉症,而是脉浮或口渴,关键是三焦不利的,就用五苓散。

旧注称二方一是治腑,一是治脏,其实际意义就是这样。

震颤一案。

桂枝,附子并用,也可以说是脏腑兼治。

七芍药甘草汤治验

两臂痉挛症(编者)

孙×

,女,中年,两臂乱动,昼夜不止。

却自己不住地说;

“累死我了!

累死我了!

”由其家人强按其手臂,才诊了一下脉搏。

现已记不起是什么脉象,也记不起处方是什么,只记得当时是以养血熄风为治。

服药后无效。

后一老药工李树亭,给与一方,是芍药30克,甘草30克,服后竟获痊愈。

编者按。

芍药甘草汤在《伤寒论》中用于发汗亡阳,在阳复之后的脚挛急症。

本方除了养阴之外,还有缓解痉挛的作用,因此,据临床报道,可用于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腹痛、腓肠肌痉挛等。

虽然在不同的方剂中,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时也加入养血、祛风、温经、清火等药,但只要有痉挛现象存在,就都可加入二味。

本案痉挛昼夜不止,说明二药缓解痉挛的效果显著。

八四逆加人参汤治验

心动过缓症(编者)

,女性,中年,山东中医学院西医大夫。

患者胸中满闷,手足发凉,脉搏沉迟。

西医曾诊断为心动过缓症,但无有效疗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