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2章 第34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练习 新人教版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63853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4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2章 第34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练习 新人教版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2章 第34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练习 新人教版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2章 第34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练习 新人教版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2章 第34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练习 新人教版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2章 第34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练习 新人教版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2章 第34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练习 新人教版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2章 第34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练习 新人教版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2章 第34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练习 新人教版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2章 第34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练习 新人教版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鹤岗模拟)某生物体内能发生如下的反应: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

则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生物一定是动物,因为能合成糖原

B.淀粉和糖原都属于多糖

C.此生物一定是动物,因为能利用葡萄糖

D.糖类在生物体内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表示淀粉的水解过程,“葡萄糖→糖原”是糖原的合成过程。

糖原只能在动物细胞中合成,因此该生物一定为动物,葡萄糖是动物和植物都能利用的糖类,不能以此作为区分动、植物的依据。

(1)葡萄糖合成糖原发生在哪些部位?

肝脏和肌肉。

(2)1分子麦芽糖能水解为几分子葡萄糖?

两分子。

4.(xx·

白山模拟)下列有关糖类和脂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脂质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

B.植物细胞中的多糖主要是淀粉和纤维素,动物细胞中的多糖主要是乳糖和糖原

C.固醇类物质在细胞的营养、调节和代谢中具有重要功能

D.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

脂质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所有细胞都有细胞膜,所以都含有磷脂;

植物细胞中的多糖主要是淀粉和纤维素,动物细胞中的多糖是糖原,乳糖是二糖;

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在细胞的营养、调节和代谢中具有重要功能。

【方法技巧】根据糖的种类判断生物种类的技巧

(1)若细胞内含有糖原,则为动物细胞。

(2)若细胞内含有麦芽糖、蔗糖、淀粉或纤维素,则为植物细胞。

(3)若生物体内只含有核糖或脱氧核糖,则为病毒。

5.(xx·

济宁模拟)最近媒体报道的“地沟油”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地沟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但还含有许多致病、致癌的毒性物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地沟油”的主要成分的组成元素一定是C、H、O、N

B.“地沟油”的主要成分是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

C.“地沟油”的主要成分遇苏丹Ⅲ染液可能呈现橘黄色

D.“地沟油”的主要成分可引起细胞糖蛋白减少

“地沟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由C、H、O组成;

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

脂肪用苏丹Ⅲ染液检测呈现橘黄色;

“地沟油”的主要成分并不能直接引起细胞糖蛋白减少。

【知识总结】物质的元素组成

(1)完全由C、H、O组成的物质有糖类、脂肪和固醇(包含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2)由C、H、O、N、P组成的物质有磷脂、核酸、ATP、核苷酸等。

6.下图中动植物糖类、脂质的分类与包含关系正确的是(  )

A项中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糖类,淀粉、麦芽糖和纤维素都是植物细胞中的糖类,核糖、脱氧核糖和葡萄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类;

B项中葡萄糖和果糖都是单糖,蔗糖是非还原糖;

C项中固醇属于脂质,性激素属于固醇,都是被包含和包含的关系;

D项中固醇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不是生物大分子。

本题A项图中构成细胞结构的糖类有哪些?

分别参与构成细胞的哪部分?

糖类

脱氧核糖

多糖

(糖蛋白)

纤维素

核糖

细胞结构

染色体

细胞膜

植物细胞壁

核糖体

7.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脂质不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B.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

C.核酸是生物体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

D.糖类不参与细胞识别和免疫调节

本题考查生物体内化合物的作用。

A项中,如脂质中的性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故错误。

B项中,生物体中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故错误。

C项中,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储存遗传信息,故正确。

D项中,细胞膜外表面具有糖蛋白,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作用有关,故错误。

8.(xx·

长春模拟)如图表示某种大分子物质的基本单位,关于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物质是核糖核苷酸

B.该物质含有C、H、O、N、P等元素

C.该物质聚合形成的大分子物质是RNA,它只分布在细胞质中

D.在T2噬菌体中找不到这种物质

RNA不只分布于细胞质中,细胞核内也含少量RNA。

9.如果图1表示纤维素的结构组成方式,那么符合图2所示结构组成方式的是

(  )

①核酸    ②多肽    ③淀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选A。

图1可表示由相同的单体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图2表示由不同的单体构成的生物大分子。

纤维素和淀粉都是由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的,只有一种单体,可用图1表示;

而核酸是由不同的核苷酸连接而成的,可以用图2表示;

多肽是由不同种类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也可用图2表示,故A选项正确。

【易错提醒】构成DNA的单体是4种脱氧核苷酸,构成RNA的单体是4种核糖核苷酸,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20种氨基酸,构成多糖的单体是葡萄糖。

二、能力培优练(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0.(xx·

随州模拟)不能发生下图所示水解反应的化合物是(  )

A.核苷酸B.胰高血糖素

C.唾液淀粉酶D.糖原

胰高血糖素属于多肽,唾液淀粉酶属于蛋白质,组成多肽、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

糖原属于多糖,组成多糖的单体是葡萄糖。

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单体,不是生物大分子,故选A。

【知识总结】DNA、RNA、蛋白质的水解产物和代谢产物

物质

基本单位

初步水解

彻底水解

代谢产物

DNA

脱氧

核苷酸

脱氧核苷

酸(4种)

磷酸、脱氧

核糖、碱基

CO2、H2O,

含N废物

RNA

核糖核苷

磷酸、核

糖、碱基

CO2、H2O、

蛋白质

氨基酸

多肽

尿素

11.(xx·

石家庄模拟)下图表示真核细胞某些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图中字母是元素符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1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是由图中甲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决定的

B.物质乙、丙的单体分别是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

C.萨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明了基因在结构2上

D.结构2在有丝分裂时会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解析】选D。

根据图形可以知道图中甲是磷脂,乙是蛋白质,丙是DNA,结构1是生物膜,结构2是染色体。

所以结构1(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由图中乙(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A错误;

物质乙(蛋白质)、丙(DNA)的单体分别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B错误;

摩尔根用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错误;

染色体在有丝分裂时会呈现周期性的变化,D正确。

三、大题规范练(共2小题,共43分)

12.(22分)(xx·

荆门模拟)分析图甲和图乙,图甲中A、B、C代表物质单体,①②③④表示物质合成或分解、转化途径,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图甲A、B、C代表的单糖分别是     、     、    (填写具体名称),属于非还原性二糖的是    。

(2)人体在血糖浓度过高时,会通过图乙中    (填图中标号)途径合成多糖。

(3)肝糖原在适宜条件下能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吗?

    ,原因是                                。

(4)北京填鸭育肥利用的是图乙中    (填图中标号)过程。

【解析】

(1)麦芽糖由两分子葡萄糖组成,所以A为葡萄糖;

蔗糖由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组成,所以B为果糖;

乳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组成,所以C为半乳糖;

蔗糖属于非还原性二糖。

(2)血糖浓度过高时,会通过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来降低血糖浓度,图中的①和②可表示这一过程。

(3)肝糖原属于非还原糖,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4)在动物体内,糖类过多时,可以转化为脂肪。

答案:

(1)葡萄糖 果糖 半乳糖 蔗糖 

(2)①②

(3)不能 肝糖原属于非还原糖 (4)④

13.(21分)如图表示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其中A、B代表元素,Ⅰ、Ⅱ、Ⅲ、Ⅳ、Ⅴ是生物大分子,图中X、Y、Z、P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分别是    、    。

(2)如果Ⅰ是人和动物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则X的名称是    。

(3)P经        方式形成Ⅳ,连接两个P的化学键的结构简式是          。

Ⅳ多种多样,从P分析原因是         

                                 。

(4)大分子物质Ⅰ~Ⅴ中,具有物种特异性的是    ,该细胞基因的表达过程遵循“中心法则”,简写出表达过程:

                 

(用标号表示)。

(5)Ⅳ的结构具有多样性,其多样性根本上是由    (填标号)决定的。

(6)由小分子物质X、Y、Z、P生成大分子物质Ⅰ、Ⅱ、Ⅲ、Ⅳ的过程中,有一共同的生成物是    。

(7)相同质量的Ⅴ氧化分解时释放的能量远远多于Ⅰ,原因是Ⅴ中    含量相对较高。

(1)由图可知,A和B分别是N、P和N。

(2)人和动物细胞中的能源物质为糖类,构成它的单体是葡萄糖。

(3)由图可知,P为氨基酸,Ⅳ为蛋白质。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键,肽键的结构简式为—NH—CO—。

(4)生物大分子Ⅰ、Ⅱ、Ⅲ、Ⅳ、Ⅴ分别是糖类、DNA、RNA、蛋白质和脂肪,其中DNA、RNA和蛋白质具有物种特异性。

基因的表达过程就是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5)蛋白质的结构具有多样性,其多样性根本上是由DNA决定的。

(6)由小分子物质葡萄糖、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生成大分子物质Ⅰ、Ⅱ、Ⅲ、Ⅳ的过程中,都有水的产生。

(7)脂肪中O的含量远远少于糖类,而C、H的含量相对较高,因此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多。

(1)N、P N 

(2)葡萄糖

(3)脱水缩合 —NH—CO— 构成Ⅳ的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数目不同,排列顺序不同

(4)Ⅱ、Ⅲ、Ⅳ ⅡⅢⅣ

(5)Ⅱ (6)水 (7)C、H

【易错提醒】

(1)脱氧核糖≠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核酸:

脱氧核糖是一种五碳糖,脱氧核苷酸是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而脱氧核糖核酸是DNA。

(2)核糖≠核糖核苷酸≠核糖核酸:

核糖是一种五碳糖,核糖核苷酸是核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酸是RNA。

 

2019-2020年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第2章第4节免疫调节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

一、基础全面练(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吞噬细胞不参与下列哪一过程(  )

A.第二道防线,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

B.第三道防线,对病原体的摄取、处理和呈递

C.第三道防线,吞噬、消化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

D.第三道防线,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的细胞是效应T细胞。

2.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B.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D.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机体依赖神经-体液—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内环境的稳态,所以A项错误;

在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B细胞也可以产生记忆细胞,所以C项错误;

神经中枢受损,不会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所以D项错误。

3.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

A.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

B.浆细胞能产生抗体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效应T细胞的作用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病毒必须寄生于宿主细胞内。

(2)效应T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

当小鼠感染病毒后,由于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所以进行细胞免疫,产生效应T细胞。

把效应T细胞与被病毒感染的同种小鼠细胞混合培养,测定上清液的放射性,最终说明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诱导靶细胞裂解,最终使病毒暴露在细胞外。

【知识总结】比较淋巴因子、抗原和抗体

(1)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在体液免疫中可以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在细胞免疫中可以促进效应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作用,加强其对靶细胞的攻击力度。

(2)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3)抗体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吉林模拟)关于免疫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抗体只能由浆细胞产生

B.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初始阶段都起作用

C.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及溶菌酶等

D.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浆细胞才能分泌特异性抗体,A正确;

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初始阶段都发挥作用,B正确;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及溶菌酶等,C正确;

机体衰老损伤的细胞、突变的细胞也是抗原,D错误。

【易错提醒】抗原物质分为自我和非我抗原物质;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可以吞噬病原体,在特异性免疫中处理抗原的抗原决定簇(这种处理指使抗原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然后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

5.实验一:

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实验二:

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中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根据实验可推断甲、乙两物质分别是(  )

A.抗体、抗原       B.淋巴因子、抗原

C.抗体、淋巴因子D.淋巴因子、抗体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要从题干抓取关键信息:

(1)物质甲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2)物质乙能使机体产生对该种细菌的免疫能力。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产生的淋巴因子,可以使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因此物质甲为淋巴因子;

注射抗原后,可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特异性抗体,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能力,因此物质乙为抗原。

6.(xx·

江西师大附中模拟)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到马体内,重复几次此过程后,再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用于治疗被毒蛇咬伤的患者。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减毒处理的蛇毒是抗原

B.“抗蛇毒血清”刺激患者T细胞产生抗蛇毒的细胞免疫

C.“抗蛇毒血清”中存在中和蛇毒的抗体

D.重复注射的目的是增加马的免疫系统对蛇毒的反应

蛇毒是抗原,A正确;

“抗蛇毒血清”中含有抗体,能与外毒素特异性结合,属于体液免疫过程,B错误;

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至马体内,会激发马的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关抗体,因此“抗蛇毒血清”中存在中和蛇毒的抗体,C正确;

重复将蛇毒注射至马体内的目的是激发马的免疫系统产生记忆细胞和足够数量的相应抗体,D正确。

7.下图为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图解,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基因疗法改造血友病女患者的①,其儿子仍患血友病

B.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只作用于⑤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个体仍具有一定的体液免疫能力

D.细胞⑥有分泌功能,HIV主要攻击细胞③

图示过程中根据细胞④进攻靶细胞,可知该途径为细胞免疫,

③为T细胞,②在骨髓中产生和发育成熟,为B细胞。

通过基因疗法可以改造患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但是其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后代仍患血友病。

抗原再次入侵时主要作用于记忆细胞⑤发生特异性免疫,但同时也会发生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个体不能产生成熟的T细胞,丧失细胞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

细胞⑥为浆细胞,能产生抗体,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重庆高考)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

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本题以常见的青霉素过敏为背景,综合考查人体免疫相关知识。

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A项错误;

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会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项正确;

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分泌的,C项错误;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项错误。

【易错提醒】“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前者是外界抗原再次入侵时机体表现的强烈反应,而后者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而“敌我不分”。

二者都属于免疫过度,但本质不同。

二、能力培优练(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9.将定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胰岛素、定量的抗胰岛素抗体与待检测的血液混合,待检测血液中的胰岛素就会与带标记的胰岛素竞争,与抗胰岛素抗体结合;

再将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分离出来,检测其放射性强度。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来标记胰岛素

B.该方法应用的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C.利用该方法可以诊断糖尿病患者病因是否是胰岛素分泌不足

D.“抗原-抗体”复合物放射性越强,说明待测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高

胰岛素是含S的蛋白质,可以与其他有机物区分,故可用35S标记胰岛素,A项正确;

抗体具有特异性,可以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B项正确;

抗原-抗体复合物放射性越强,说明待测血液中的胰岛素与带标记的胰岛素竞争越少,待测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低,利用此方法可以诊断糖尿病患者病因是否是胰岛素分泌不足,C项正确,D项错误。

江西师大附中模拟)下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吞噬细胞加工、处理、传递抗原的过程(注:

数字代表细胞结构)。

A.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如果能够在溶酶体作用下彻底分解清除,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MHC-Ⅱ是在细胞质基质中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后,再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的

C.吞噬细胞将加工、处理后的抗原传递给T细胞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

D.MHC-Ⅱ与吞噬溶酶体中的抗原形成MHC-Ⅱ抗原复合物,该复合物最终移动到细胞膜的表面,被T细胞识别,启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如果能够在溶酶体作用下彻底分解清除,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MHC-Ⅱ为分泌蛋白,是在细胞质中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后,再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的,B错误;

吞噬细胞将加工、处理后的抗原传递给T细胞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C正确;

MHC-Ⅱ是吞噬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与吞噬溶酶体中的抗原形成MHC-Ⅱ抗原复合物,移动到细胞膜的表面,被T细胞识别,启动特异性免疫,D正确。

【知识总结】吞噬细胞加工、处理、传递抗原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11.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

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造血干细胞转移至胸腺,则发育分化形成T细胞,参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分化形成B细胞,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

胸腺被破坏后,细胞免疫完全丧失,仅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输入造血干细胞不能恢复细胞免疫;

骨髓被破坏,则无造血干细胞,输入造血干细胞后,能形成T细胞,恢复细胞免疫;

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丧失,即使再输入造血干细胞,因缺乏分化的场所也不能形成B细胞和T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

【方法技巧】“切除法”与特异性免疫

(1)切除胸腺,T细胞、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将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

(2)骨髓遭破坏,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其他免疫细胞都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功能全丧失,但输入造血干细胞,细胞免疫恢复。

(3)若两者都遭破坏,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功能,再输入造血干细胞,特异性免疫功能并未恢复。

三、大题规范练(共2小题,共40分)

12.(18分)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问题。

下图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和⑨表示免疫分子。

(1)人体免疫器官主要包括           (至少答出两个)。

(2)以下不属于第一道免疫防线的是    。

A.溶酶体  B.汗液   C.口腔黏膜 D.胃酸

(3)图中细胞①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因此这一免疫过程的特点是     

     。

(4)图中②和④的名称分别是       和           ;

⑧和⑨分别表示     和    。

(5)接种疫苗后,若有相应病原体再次入侵人体,则人体会迅速产生免疫应答,结合图示分析此现象的原因:

                     

                                  

(6)接种疫苗属于    免疫方法。

(1)免疫器官是指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主要包括胸腺、脾脏、骨髓、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