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最新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作业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63842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作业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作业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作业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作业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作业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作业1Word下载.docx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作业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教育最新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作业1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作业1Word下载.docx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解析由于鲈鱼以鱼a、鱼b为食,鲈鱼产量增加,鱼a、鱼b两种土著鱼减少,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根据能量传递逐级递减,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故A项正确;

土著鱼与鲈鱼是捕食关系,不是竞争,故B项错误;

根据营养关系,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后增,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故C项错误;

根据营养关系,浮游植物总量应该先减少后增加,故D项错误。

答案A

3.如图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丙属于次级消费者

C.丙可以为甲提供无机盐

D.丙不属于食物链

解析从图中三种成分的关系可以判断出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盐被生产者利用。

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

4.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②B.②③

C.③④D.②⑤

解析硝化细菌是生产者;

菟丝子是消费者;

蜣螂是分解者;

分解者也是异养生物。

5.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

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解析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为Y、X、Z分别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由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Z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从图中不能看出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

因此A项正确。

6.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A突然减少,则D的数量会

()

A.增加B.减少

C.先增后减D.先减后增

解析A为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它是该食物网中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是该食物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它的减少必然使该食物网中各种生物都减少。

7.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

解析图示中包括了无机环境(光、CO2等)、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等)和分解者(细菌),它们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蝉是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两者之间不构成竞争关系。

蛇属于四级消费者。

8.下面是我国北方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②图中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③蛇处于不同营养级

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③D.①④

解析生物群落除图示生物外,还应包括微生物和其他生物。

图中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①大麦→蝗虫→青蛙→蛇;

②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

③狗尾草→蝗虫→青蛙→蛇;

④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蛇。

其中蛇处于第四和第五两个营养级。

青蛙和蜘蛛除捕食关系外还存在竞争关系。

9.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

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

解析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被线虫捕食的细菌属于消费者的食物;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海螺、线虫和食草虫均能以生产者为食,故三者应为第二营养级;

大米草与藻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大米草死亡会导致藻类数量增多,还会使细菌数量增多,细菌和藻类数量增多会导致线虫数量增多,进而导致以线虫为食的沼蟹数量增多;

杀虫剂杀死食草虫,会导致蜘蛛的食物减少,进而导致蜘蛛数量减少。

10.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蜣螂、蚯蚓为分解者;

多数细菌是分解者,但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和光合细菌等是生产者;

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

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猪笼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是生产者,在捕食虫子时为消费者。

答案C

11.某农户在其庭院中种植了谷类、蔬菜和牧草,栽培了蘑菇,养殖了家畜和家禽,还建有一沼气池,构成了一个人工生态系统。

下列关于该庭院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解者的代谢产物都可作为生产者的肥料

B.生产者的代谢产物都可作为人的食物

C.人的有机排出物可作为分解者的原料

D.分解者及其代谢产物不能作为消费者的饲料

解析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其代谢产物并非都可作为生产者的肥料,故A项错误;

生产者的代谢产物并非都可作为人的食物,如人吃蔬菜、水果时并不是把所有的都吃了,故B项错误;

人的有机排出物可作为分解者的原料,分解者及其代谢产物有的可以作为消费者的饲料,故C项正确、D项错误。

1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网。

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有2个,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3个营养级

D.只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

解析由图可知,除丁和辛、丙和乙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外,乙和丁之间也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答案D

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无机盐、水分等,生产者主要指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另外还有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病毒营寄生生活,寄生在生物的细胞内,属于消费者。

蚯蚓以腐烂的物质为食物,营腐生生活,属分解者。

二、非选择题

14.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简单淡水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请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________,淡水虾与小鱼的关系是________,大鱼与小鱼的关系是________。

(3)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短时间内大鱼数目________,水藻数目________,淡水虾数目________。

(4)若此生态系统中的水绵大量减少,随之会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

A.水藻大量增多B.小鱼的数目增多

C.水鸟的数目减少D.甲壳类的数目增加

(5)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

(6)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图中未体现的两种成分是

________、________。

解析食物链的计数是先从生产者算起,此题有两个生产者,应有两个起点,到达最高营养级有几条路径就有几条食物链,共3条;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依次类推,可得出水鸟、小鱼、淡水虾处在第三营养级;

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甲壳类和大鱼因失去天敌而在短时间内增多,水藻因甲壳类生物的增多而减少,淡水虾因大鱼的捕食而减少;

若生态系统中水绵大量减少,则水鸟主要以甲壳类生物为食,水藻的数量因甲壳类生物的减少而增多。

图中所示的生态系统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是捕食食物链,没有体现出分解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

(1)3

(2)水鸟、小鱼、淡水虾竞争捕食

(3)增多减少减少

(4)A(5)群落

(6)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15.(20xx·

江苏)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

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cm。

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

所有处理设置3次重复实验持续2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

(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

放养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

有利之处是鱼粪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________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

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

(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________关系。

(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复杂性。

(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________(填序号)。

①鸟②土壤质地③光照④水体肥力⑤稻田杂草

解析

(1)进行实验时设置重复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鱼类会捕食体型较小的浮游动物,减小这些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使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3)生长旺盛的水稻和浮游植物会因水中的矿质营养、光照等因素而产生竞争关系。

(4)放养鱼类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鱼类作为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速率。

(5)鸟类的存在会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而影响生物的种间关系,故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

答案

(1)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准确性)

(2)浮游动物(3)竞争

(4)营养结构(食物网或食物链)(5)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