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63786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7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农业社会的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养育不需要在家庭之外进行,他们除注重对儿童生活的照顾和身体的养护之外,还比较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早期培养。

工业社会早期的学前教育,许多工人阶级的而孩子无人照管,一些热心于社会平等和改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社会团体等开始兴建了最早的托幼机构。

如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

欧文在他的工厂区内为工人阶级及其子女兴办学校,其中包括1809年开办的专门招收1~6岁贫穷儿童的“幼儿学校”。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1907年她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儿童之家”。

(简答题)学前教育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1.学前教育事业成为社会公共事业。

我国1996年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

(单选)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所制定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认证标准明确将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合作作为评价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2.托幼机构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

在历史上,托幼机构的主要功能限于保育,主要收妥平穷家庭的子女。

3.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

美国的幼儿教育协会指出,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应当是适宜于儿童的教育,这种教育具有发展适应性和文化适宜性。

该协会还制定了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的评价标准。

4.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提出专业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A.有专门化的知识B.有较长时间的职业训练C.有专门的、自律的职业道德D.有自主权E.有行业性组织F.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5.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

学前教育是面向每个儿童的教育,是消除贫困,保障儿童学习与发展机会均等的重要手段。

美国在20世纪60~70年代先后建立了多项补偿教育方案,“早期开端”(headstart)与“追随到底”(followup);

英国20世纪90年代左右开始的“确保开端”(surestart)。

6.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实施全纳式教育。

第一个阶段以医学模式为主,注重诊断和治疗。

第二个阶段是以心理学模式为主,注重测试和分类。

第三个阶段以社会学模式占主导,打破传统的隔离式特殊教育方式,特殊儿童回归到普通教育机构中。

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教育民主化的推动下,兴起了全纳式教育。

1994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全纳式教育。

英国全纳式教育专家托尼·

布什教授指出,全纳式教育:

加强学生参与的过程,主张要促进学生参加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社区活动,并减少排斥。

7.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性。

(单选)语言和文化是儿童发展的关键因素。

社会建构主义的兴起为多元文化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8.走向多元化。

宏规模式和具体教育的多元化。

A.托幼机构类型的多元化B.课程的多元化C.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第二节学前教育的价值与价值取向

作为一种主体性活动,教育中不可能存在价值中立的问题。

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活动与社会或个人等教育主体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

学前教育价值:

指学前教育与个体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学前教育功能:

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因此,学期教育作为价值客体必须满足社会和幼儿个体两者的需求,由此产生了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

指学前教育必须实现的任务作用。

学前教育价值取向:

指的是学前教育活动主题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的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学前教育的价值:

本体和个体的辩证统一,及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学前教育的育人价值被当做学前教育的本体价值提出来。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哲人王,培养具有智慧、勇敢、节制美德的人。

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伦理。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支柱)提出“教育的惟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中,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教育漫画)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维护者,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即“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

法国卢梭(《爱弥儿》)自然本性,即培养“自然人”。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者杜威(主张:

生活即教育。

提出“儿童为中心”)将社会本位的价值观与个体本位的价值观相融合。

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功能

学前教育功能是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学前教育职能:

(单选)学前教育功能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客观性2.多样性3.整合性4.方向性

学前教育功能的分类:

1.受对象的不同来划分,区分出学前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类。

2.作用的层次来分,可以区分出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

3.作用的方向上来分,可以区分出学前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4.作用的表现形式上来分,可以区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单选)学前期是人生的第一阶段,也是人生中发展变化最为迅速的时期。

关键期:

指在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个体对于某种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阶段再来弥补时非常困难,有时甚至无法弥补。

(单选)2~3岁是个体口语学习的敏感期,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时期,5~6岁是幼儿掌握词汇能力最快的时期。

学前教育的社会功能也被称为工具功能。

学前教育是培养儿童的活动,学前教育的本体功能和价值就是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但是,学前教育功能的释放并不是无条件的随意行为,它必然受到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简答)从功能论的角度分析“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

1.首先,“超前学前教育”或“神童学前教育”所依据的“关键期”理论已遭到人们的质疑。

关键期或敏感期的存在,关键期是指在某个时期儿童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错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错过关键期后发展障碍就完全无法弥补。

“超前学前教育”或“神童学前教育”将关键期的作用推至极化,导致了“早期经验决定论”,否定了随后阶段教育的作用。

“神童方案”、“超前教育”等都把教幼儿识字作为主要目标之一,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2.任何学前教育方案都必须是科学的,必须以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为依据。

“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采取了单项强化训练的办法,以牺牲、丧失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破坏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

无异于“杀鸡取卵”、“揠苗助长”。

第四节学前教育的效益

学前教育效益:

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学前效率仅指教育投入与产出之比。

学前教育效益可以分为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

个人经济效益:

指个人接受学前教育,终身所能获得的收入扣除所支付的教育成本的净收益。

个人精神效益:

指学前教育给幼儿的心理与行为、认知与情感等带来的难以用直接的经济效益衡量的好处。

学前阶段更应重视个人精神效益问题。

学前教育的社会效益:

指相对于正在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没在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所得到的好处。

社会经济效益:

指接受过学前教育的个体投入社会经济之后,引起的社会劳动性产生率的提高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简答)提高托幼机构教育效益:

1.适度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

2.提高托幼机构学前教育质量(关键是教师的质量/素质)。

托幼机构教育教学质量是托幼机构教育效益最根本的内涵,也是最直接而外在的表现形式。

3.合理调整学前教育结构。

4.优化托幼机构教育资源配置。

学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和不断开发是提高学前教育效益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5.改革托幼机构教育体制的运行。

“两权分离”即幼儿园所有权和幼儿园办园权的分离。

第五节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因

(简答)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

1.发展的整体观2.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3.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4.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教育必须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性5.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

(简答)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1.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

1989年11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保障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法律文书《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1996年(正式颁布)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在“总则”部分明确规定:

“尊重、爱护幼儿,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

2.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

3.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以法治教)

4.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的原则。

活动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与源泉,也是教育的基础途径。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与教育育幼儿的活动之中,是学前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幼儿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要求:

A.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B.重视幼儿的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有益于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适宜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

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教育引导幼儿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教育影响幼儿的发展方向B.教育参与儿童的发展,可以改善幼儿发展的水平与质量,不断引导幼儿的发展,实现新的发展可能性。

第二章家庭、托幼机构、社区

第一节家庭、托幼机构、社区在学前教育众的角色功能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家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生物功能、心理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和文化功能。

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指父母和家庭成员中其他年长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

家庭教育起讫年龄,各国主张不尽相同。

就大多数国家来说,把初生到16岁的孩子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对象。

(简答)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的早期性。

人的语言能力发展期是在1.5岁左右,4~5岁时形象知觉的敏感期,5~5.5岁时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时期。

2.家庭教育的全面性

3.家庭教育的情感性

4.家庭教育的灵活性

5.家庭教育的渗透性

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家庭教育保证了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A.胎儿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出生提供了保障。

(孕妇注意摄取各种营养,能够保证胎儿正常的生长。

适宜的胎教,能够促进胎儿更好的发育。

)B.婴儿教育为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①母乳为婴儿提供了最好的营养品,保证了儿童的健康生长。

②肌体的接触和轻微的运动,可以提高婴儿感官的灵敏度和动作的协调性。

美国学者露丝·

赖思“花一刻钟的时间用来摇动抚摩或轻拍婴儿,每天只要4次,将会极大地帮助他(她)发展协调运动以及学习的能力。

”)

2.家庭教育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

(家庭是第一个教育场所,父母是第一任教师。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指出的那样:

“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

”A.有助于孩子了解社会的规则B.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学前期是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稚期(自出生至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要重视性格养成教育。

)C.有助于孩子养成顽强的意志。

3.家庭教育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前教育儿童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节,应该为孩子将来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美国怀特教授指出,孩子在2岁前的这段时期热别重要,因为“四种教育基础中的每一种——语言发展、好奇心、智能和社会化发展——在8个月至2岁这段时期处于关键的时期”,为儿童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A.有助于孩子发展水平的基础。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实施的“父母作为老师”计划(PAT)证明。

B.有助于孩子职业取向的选择。

托幼机构是集体教养幼儿的社会教养机构,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

国外的托幼机构包括托儿所、日托中心和幼儿园。

现代我国的托幼机构一般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

托儿所是收托3岁前婴幼儿的集体教养机构。

(单选)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的幼儿。

学前班是接收5~6、7岁即入学前一年或两年的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在农村多设于小学内,由小学校管理,是农村发展幼儿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我国的托幼机构担负着双重任务。

一方面有教养儿童的任务;

另一方面又有社会福利的任务。

是由托幼机构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有计划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措施。

托幼机构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社会性。

(单选)托幼机构教育具有显著的社会性特点。

2.群体性。

(单选)托幼机构是以班级为单位。

3.计划性。

4.专业性。

托幼机构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整个幼教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一是辐射作用,即向各种形式的幼儿教育发挥指导、示范作用并带动非机构幼儿教育的发展。

二是促进各种幼儿教育形式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托幼机构教育的职能:

一是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即托幼机构教育外在的工具价值;

二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的职能,即托幼机构教育的内在价值。

托幼机构教育两大职能的内容:

一是着眼长远目标;

二是着眼近期目标

社区:

指一定地域内由共同文化、共同社会心理、共同生活环境和相关关系的居民所形成的人口群体。

社区教育:

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的确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

①它是全员教育。

即社区的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教育,每个人都是受教育者。

②它是全程教育。

即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终身教育。

③它是全方位教育。

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种教育都充分发挥作用的教育。

社区教育的特点:

1.整体性2.区域性3.全面性4.平等性5.有效性

(简答)社区学前教育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为学前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2.可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素质3.为幼教毕业生提供广阔的从业渠道

第二节家庭、托幼机构、社区的合作

教育生态学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

克雷明于1976年在《公众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

教育生态学:

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幼儿所处的环境分为四种不同的界域,微系统、中央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

(单选)系统论的主要创立者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

皮亚杰提出了儿童思维发展结构理论,其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主题活动对环境的能动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

皮亚杰对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

成素、物体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化。

心理的发展,是指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及个性方面的发展。

(单选、填空)家庭、托幼机构、社区合作是社会发展与托幼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

(简答)家庭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

1.家庭是儿童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

2.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学校。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为儿童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

3.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首先,家长参与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其次,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

(单选)从活动形式上来分,大致有以下几种:

1.托幼机构组织的活动。

A.家长委员会。

(最常见、最主要的方式)规定幼儿园应成立家长委员会,一般由各年龄班的家长选出代表,也可以由老师推荐。

它是家长和园所联系的桥梁,促进家园双向信息反馈。

B.家长会。

家长会有全园性的,也有班级性的,一般是先举行全园性的,再召开班级性的。

全园性的家长会一般每学期1~2次。

C.家长学校。

这是系统地开展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素质的有效途径。

家长可以从中提高教育幼儿的能力。

D.咨询接待日。

由托幼机构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或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解答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E.家长开放日。

(是家园合作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这是托幼机构安排家长来园所参观或参加活动的一种方式。

例如:

联欢会、亲自活动等。

F.家长接待日。

2.教师的日常生活

A.家庭访问。

[家访分为入园前家访和入园后家访。

入园后家访均分为特殊家访和一般家访]这是托幼机构进行家长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

B.电话、网络联系。

它是家园联系最灵活、最快捷的一种方法。

C.随访。

D.家庭联系册。

这是教师利用书面形式与家长进行联系的一种形式,幼儿人手一本。

3.征集意见工作。

(对象是托幼机构和教师)

A.家长信箱。

B.意见征询表。

4.宣传工作。

(单选)A.家园(所)之窗。

贴在幼儿园班级门口。

(单选)B.家园(所)专栏。

放在主楼大厅。

家庭与托邮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

1.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的水平。

(帮助家长认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2.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3.组织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4.现阶段家庭、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问题。

(简答)社区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

1.区环境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2.社区资源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3.社区文化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社区文化是最重要的社区影响因素)。

(简答)托幼机构与社区合作的途径:

1.在社区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与协作下,开展托幼机构与社区的合作2.密切联系社区内各种机构组织3.通过家长的积极参与,推动托幼机构与社区的合作

托幼机构与社区合作的内容:

1.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的优势,发展以幼儿园为核心的社区幼儿教育2.为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服务,共创幼儿发展的良好社会生态环境。

3.现阶段托幼机构与社区结合的问题。

社区对家庭教育的意义:

1.社区对家庭教育的意义。

A.社区文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B.社区性格对家庭教育的影星。

C.社区环境对家庭教育的影星。

2.社区家庭与合作的途径:

A.成立家庭教育委员会,形成社区教育网络。

B.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与家庭合作。

C.以托幼机构为依托,推动社区与家庭的合作。

3.社区与家庭合作的内容。

A.通过家长学校,广泛宣传科学育儿知识B.利用社区资源,为儿童家庭提供帮助,为儿童提供活动环境。

C.社区与家庭合作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幼儿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

第一节托幼机构教育与幼儿教师

托幼机构是幼儿走出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幼儿教师作为托幼机构教育中的重要人物,担负着艰巨的责任。

托幼机构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师应当扮演多元化的角色。

其他教育要素具备时影响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是幼儿教师。

(简答)托幼机构教育的特点:

1.社会性2.群体性.托幼机构是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教育幼儿的场所。

3.群体性4.计划性5.专业性

(单选)幼儿园实施“保教结合”原则的前提是教师的保育意识。

保教结合原则是我国幼儿园教育原则特有的。

(简答)托幼机构教育的原则:

1.保教并重与结合的原则。

保育:

侧重于幼儿的身体与生活的养护与照顾。

保教并重:

指保育与教育工作都要重视,不得重此轻彼。

保教结合:

指保中有教,教中有保,即在保育工作中要注意教育因素,在教育因素中要注意保育因素,使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2.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

面向全体:

指教师要对每一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抱同样的期望,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与进步,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在教育目标指引下应有的教育,这是现代幼儿教育工作追求的理想。

因人施教:

指幼儿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每一个幼儿的特点采取适合于他(她)的特点的方式方法,对他(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帮助他(她)进步,促进他(她)发展。

3.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4.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的原则。

5.重视幼儿同伴相互作用的原则。

6.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原则。

幼儿园班级与幼儿教师的作用:

在托幼机构教育中,幼儿园班级是托幼机构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幼儿在园生活与学习的主要环境和场所。

1.幼儿园的班级结构。

A.人员结构。

一般正常班级有3名教师。

其中1名保育员,2名教学教师(1个为主班或代班,另一名叫配班)(单选)人员结构是影响幼儿园班级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B.物质结构。

(简答)2.幼儿教师的作用。

幼儿园班级的活动是人与物两大结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幼儿园班级活动的运行特征直接反应幼儿园班级教育工作的质量,反应幼儿在园生活与学习的质量。

教师的行为,是决定班级教育工作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教师在托幼机构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A.教师是物质环境的组织者。

B.教师是幼儿在园生活的组织者。

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

幼儿教师对所在班级工作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如下:

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

2.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3.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

4.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5.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这五项任务中,第一项任务是教师工作的中心任务。

第二节幼儿教师的角色

蒙养院:

到清朝末年,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内含《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章程》,这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被纳入国家规划发展的新阶段,并且出现了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蒙养院。

最近发展区:

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

1个时现有水平,下一个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