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第一如果章 地项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文档格式.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第一如果章 地项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第一如果章 地项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文档格式.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带季风气候
水文
河网密布
少
土壤
水稻土
黑土
耕地分布
分散
集中
人均耕地
多
矿产
矿产资源贫乏
较丰富
根据地理环境差异分析总结生产活动差异:
生产活动差异
耕地类型
水田
旱地
熟制
一年两熟或三熟
一年一熟
农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春小麦、玉米、大豆
工业生产
综合性工业基地(对外联系方便引进矿产资源)
利用某地资源和周围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商业活动
发达
弱于长三角
【学生活动:
【提问:
】我国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课本资料“活动1.2”展示图片:
南方骑楼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
1)太阳辐射影响,北方纬度高,获得热量少,住宅正南正北获得太阳辐射多
北方气温低对民居在保暖方面的设计要求如:
单面窗向阳开,建暖炕、暖墙、火墙、地炉等。
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对建筑的影响,注意通风散热。
如:
居室墙壁高,开间大;
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
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屋面用料的差异:
北方雨水少,民居采用平屋面或稍平的坡屋顶。
南方雨水多,民居屋面均采用较大坡度。
2)因为纬度差异,北方气温低寒保暖,所以建筑物原材厚实,耗材多,所以成本高。
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小,问题大,保证有充足的光照条件。
以上分析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外,建筑物差异
2、哈尔滨:
江川纵横,土壤肥沃,森林茂密,冬长夏短,夏季凉爽怡人,冬季漫长寒冷。
历史悠久,建筑景观风格独特,集北方民族风俗与中外传统文化于一身。
是中外文化融合的名城。
有"
东方小巴黎"
美誉。
锡林郭勒盟:
大草原以其草场类型齐全、动植物种类繁多等特征而成为世界驰名的四大草原之一,广袤的草地资源和丰富的畜产品为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古老的蒙古包与独特的游牧生活,清香奶茶与鲜美的手扒肉,悠扬的马头琴乐与欢快的民族歌舞,华丽的民族服饰与古朴的民俗风情,无一不体现着蒙古民族深厚的马背文化。
太原:
矿产资源尤为丰富,享有“煤铁之乡”美称。
在诸多矿产中以煤、铁、石膏储藏量为最,并以质地优良享有盛誉。
人文方面:
旅游资源丰富,悠久文明的历史给太原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
苏南:
平原辽阔,水网稠密,湖荡众多,大河冲积和海流的回淤作用,形成了肥沃辽阔平原。
江西井冈山:
山体峻拔雄伟,层峦叠嶂,保存了完整的常绿阔叶林,区内植被类型复杂多样,生物资源丰富
云南西双版纳:
热带湿润气候,四季长青,是中国热带原始林保存最好的地区,以“动植物王国”闻名之处。
神奇的热带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为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之一。
过渡:
以上分析区域环境差异对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影响,即使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受环境影响也不同。
二、区域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长江中下游为例)
【教师提问:
】早期长江中下游的地区农业为什么发展缓慢?
【学生讨论回答:
】略
【教师总结:
】泻湖众多,交通不便,土质黏重
】什么因素促使长江中游农业发展较快
【学生回答:
【总结:
】科技发展促使交通发展土壤改良的高产水稻土
】长江中下游水稻业有哪些区位优势?
】地理环境,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精耕细作,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提问:
】现今农业地位,下降原因是什么?
】人口增加,耕地减少
耕地被水网分割,不利机械化推广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位环境的影响
农业文明大规模开发,人对自然依附性成弱,对抗增强,环境趋于恶化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三、课堂小结:
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地理位置,资源环境,技术力量和产业结构。
资源与环境是区域发展物质基础,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制约作用。
突出各地区的差异,以便因地制宜进行有效开发利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2.应用——广泛
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遥感(RS)
是人们在航空器(出示图片:
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图片:
如人造卫星、航天飞机)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的装置
⑴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利用图片说明传感器的工作流程)
⑵组成(了解)
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理系统等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遥感技术主要环节
目标物
传感器
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遥感功能
接受物体和环境的电磁波辐射
收集、传输信息
接收信息,处理、分析信息
专业图件或统计数字
4.遥感的优越性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5.遥感技术的应用:
利用图片直观说明“水灾监测”中的应用、“雪灾监测“中的应用及”沙尘暴监测“中的应用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
2.组成: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图).7);
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特点
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4.应用
⑴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⑵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GPS导航(图片)
5.GPS卫星星座
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
它们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平面内。
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2.地理信息系统的简要程序:
信息输入——数据处理——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可视化表达
3.应用
⑴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统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
通过对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建立能反映区域内各种因素相互关系,揭示区域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模型。
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等功能,还可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条件、区位和交通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以及经济和社会条件进行更精确的分析、评价。
⑶在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的关系
⑴联系:
既互为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
⑵区别
①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
②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
③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又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2.数字地球
(1)概念
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2)原理和应用
数字地球是将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地。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从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中,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张的趋势,因而防治荒漠化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
荒漠化的成因分析是本节的难点。
教材的处理
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
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准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
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他们之间的知识关系:
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土地荒漠化→制约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
教学方法
1.图像分析法:
分析图2.1揭示西北地区具有干旱的环境特征;
分析图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得出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原因造成的;
分析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植物固沙成果显著图;
分析此类植物的根、叶的特点,分析此类植物与环境的适应。
2.案例分析论证法:
本课选取了沙坡头建带状沙障保护包兰铁路一例,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总结:
①治沙的关键性措施是什么?
②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
学法指导
1.观察法:
在阅读“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时用此方法。
2.列表对比法:
从三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的典型地区、危害列表比较;
3.逻辑方法:
在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时,采用此方法。
位置、地形→气候(干旱)
荒漠化
人为因素
】结合数据说明世界及我国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学生阅读本节序言找出荒漠化的定义、表现:
荒漠化概念:
(1)产生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2)产生原因:
气候变异、过度经济活动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4)土地类型: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为何如此严重?
指出有其自然原因,也有其人为因素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自然因素):
【教师: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知识点,一是西北干旱的原因,二是干旱与荒漠化的关系。
1,【学生:
】在地图上落实西北地区的范围
2.成因
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半干旱(利用地图:
我国“干湿地区图“及”中国年降水量图“)
自然因素
物质基础:
地表物质沉积物多
动力条件:
风力作用
【教师:
】通过读图2.2、图2.3分析西北干旱的原因,从经度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说明干旱、气候异常与荒漠化的关系。
从多角度说明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条件。
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首先是人口压力,其次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式(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不同地区形成荒漠化的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式是不同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注意将图2.5与人类活动的三种行为进行对照,明确人为因素在土地荒漠化中的地位。
【关于活动:
】读“非洲撒哈拉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因素分析”。
该活动由四个段落组成:
①分析该地区的自然条件,重点是位置及干旱的气候条件;
②社会因素的转变带来的影响;
③人口因素的加入带来的影响;
农牧之争带来的影响;
④人口增长与荒漠化的关系。
总结完后承转进入第二个问题荒漠化的防治。
三.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学生】阅读“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并分组讨论:
①图中河流分布的特点,水量变化特征和主要补给方式是什么?
②古城和古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
③古今道路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④这样发展下去结果会是怎么样?
【学生交流发言:
】①“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这一结论依据的是荒漠化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
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进程,加重着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并且人类活动在其发生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根据自然规律规范人类的行为,才能达到防治荒漠化的目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
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防治的核心为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协调”。
②既然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那么我们就有信心去防治和治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荒漠化土地,即潜在的、正在发展的、已经发生的荒漠化土地都应作为我们防治的对象,由此将它们确定为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内容。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对于荒漠化的防治,可以概括为:
一个重点、两条原则、三项内容
一个重点: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两条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三项内容:
即核心内容:
预防、扭转、恢复。
五.治理措施和经验
给学生展示材料——沙坡头的治沙“绝招”,并讨论治沙的关键性措施是什么?
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
学生交流发言:
具体有哪些措施(提示:
可根据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种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在防治荒漠化的五大措施中,第三、第四项是比较复杂的。
如何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退耕还林”、“退耕还牧”,还有如何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都是农民十分敏感的事情。
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出:
因为它涉及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的必需,短期的经济损失和给生活带来的不便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补贴。
在此之前,农民一时想不通是必然的,但我们要作好宣传和教育工作,明白“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的意义。
对于图2.15,阅读后要求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明确沙坡头的地理位置;
②分析沙坡头的地理环境状况;
③了解沙坡头成功治沙的主要经验及其重要意义。
学生读图2.16,阅读后要求学生分析“活动1”
教师提示:
该活动由三个步骤组成
荒漠化成因分析——防治措施的分析和理解——哪些措施和对策可以被借鉴
学生阅读图2.16,阅读后要求学生分析“活动2”
研究前苏联的防治措施和对策的适应性,当然少不了要对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我国的西北地区可以借鉴这些措施。
当然,一些措施同样可以适用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甚至海南岛的西部地区。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
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学习,为把西北地区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的环境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
4.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5.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1.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3.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图示分析法、启发讨论法等
导入:
利用课文中图“西欧人与巴西人的争论”提问:
(1)巴西人的潜台词是什么?
(2)双方争论的主题其实是什么?
引出课题“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提问:
有人说“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为什么?
一、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
1.森林的作用
】分析回答下列不同地区森林的作用:
河流中上游、坡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平原农田周围——保护农田、繁衍物种
荒漠地区——防风固沙
园林区——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道路两旁——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补充:
】森林还具有稳定大气成分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用
(1)一些沿海低地国家十分关心全球木材生产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未来的命运与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联系在一起,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
(讲解):
引导同学分析森林减少与温室效应之间的关系。
(2)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并试绘一幅联系框图加以说明。
淹没沿海低地两极冰川融化森林面积减少
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大气CO2含量增加
【讲解:
】森林面积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同学也可以绘成不同的框图形式。
【进一步提问:
】分析说明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
】关键环节是——砍伐森林使得森林面积减小
】森林的破坏会引起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2.世界森林现状
【出示数据:
】⑴目前世界森林面积约38.6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30%。
⑵出示图2.17世界主要森林分布示意图
】现存的原始森林主要的分布特点?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为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分布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区?
而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提问:
】热带雨林纬度分布有何规律?
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
最大分布区是哪?
【总结:
】纬度分布:
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0—250(所以又被称为赤道雨林,像若干块翡翠串成的“绿色腰带”环绕地球)
集中分布区:
三大集中分布区(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东南亚)
最大分布区: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关于森林分布的地区差别问题。
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去看。
在人类历史之前,森林的分布主要制约于地形、气候与水文状况,除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高寒地区可能出现沙漠、寒漠或草原之外,陆地的大部分面积皆为各类森林所布满。
可是自从有了人类,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发展,他们对森林的破坏日益加大,特别是在中纬度的平坦、湿润半湿润地区,人口密布,森林受到的破坏更加突出,甚至有不少地方变成了无林区。
⑶森林急剧减少现状及危害
①现状:
a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特别是大片热带原始林正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b作为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受到破坏。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作用:
——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1)“地球之肺”——调节全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图示说明)
(2)“巨大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图示说明)
(3)生物基因宝库、人类医学的宝库——材料:
森林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30%。
植物种类、鸟类占世界50%。
亚马孙河淡水鱼达2000多种。
在雨林中有20多种可可,目前人类只食用1种。
在雨林中有30多种橡胶,目前人类仅培育2种。
对治疗癌症有效的植物有70%生长在雨林中。
雨林中新发现一种对治疗艾滋病有很高疗效的植物。
雨林中还有许多已知或未知的珍贵医药资源。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亚马孙流域全年高温多雨,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从而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
)
2.“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利用图2.21: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总结:
】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循环及其旺盛,以至有机质和养分再循环也非常旺盛。
然而,雨林中的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植物体内,而土壤中的养分却很少。
土壤中养分有两个来源,一为岩石风化释放养分,另为枯枝落叶释出的养分,但枯枝落叶释出的养分很少回归土壤,而是在地表就很快被分解者分解,又很快被植物的根系所吸收,加上强烈的地表径流和旺盛的淋溶作用,林中土壤一般都比较贫瘠。
如果雨林一旦被毁,地表养分被水一冲,整块土地的肥力就会急剧下降,地表植物也就很难恢复。
这就是其脆弱性的关键所在。
所以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又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
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雨林顷刻化为乌有。
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使地表植物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