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3210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生态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个体有出生、死亡,种群称为出生率和死亡率。

第二节种群的空间格局

  1.种群空间格局定义: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2.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

  ①随机分布:

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才易产生随机分布。

  ②均匀分布:

种群内的各个体在空间的分布呈等距离的分布格局。

如人工林。

引起均匀分布主要原因:

是于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③成群分布:

种群内个体在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呈块状或呈簇、成群分布。

成群分布形成的原因是:

①微地形的差异:

植物适于某一区域生长,而不适于另外区域生长;

②繁殖特性所致:

种子不易移动而使幼树在母树周围或无性繁殖;

③动物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动物成群分布的原因:

局部生境差异;

气候节律性变化;

动物的社会行为。

检验方法方差/平均数比率。

  s2/m=0均匀分布  s2/m=1随机分布  s2/m>

1成群分布

  27

  第二节种群的动态

  种群动态

  一、种群的密度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数量统计

  1.密度:

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目。

绝对密度:

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方法:

(A)总数量调查法:

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

  (B)样方法:

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均值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

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C)标志重捕法:

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

根据重捕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的动物总数。

N:

M=n:

mN=M*n/m。

  M为标志数,n为再捕个数,m为再捕中标记数,N样地个体总数。

假设

  1.研究期间內,标记永久性,且再捕获时可正确记录。

2.加标记处理后,再被捕的概率不变。

  3.加标记处理后,死亡率和迁移率,不受影响。

  4.加标记处理后,此个体与其他个体的混合(随机,不会影响其被捕获率)。

5.取样时间相对与调查期间是短的。

  相对密度:

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直接指标:

每置100铁铗,日捕获10只老鼠,相对密度10%;

间接指标:

每公顷老鼠洞数、鸟鸣叫声估计鸟数量。

生态密度和粗密度

  粗密度(crudedensity)单位面积总空间的个体数

  生态密度(ecologicaldensity)指种群实际占据的空间中单位面积的个体数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构件生物(Modularorganisms):

指其个体系一些同型的基本结构单元构成的。

如珊瑚\\变形虫

  单体生物:

体生物个体清楚,基本保持一致的体形,每一个体一个受精卵。

如鸟类、兽类等。

二、种群统计参数初级种群参数

  1、出生率:

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最大出生率:

是在理想条件下即无任何生态因子限制,繁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产生新个体的理论上最大数量。

实际出生率(realizednatality):

表示种群在某个真实的或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的增长。

它随种群的组成和大小,物理环境条件而变化的。

  出生率的高低决定于下列几个特点:

  1)成熟期的速度2)每次繁殖子代的数目3)每年繁殖的次数

  2、死亡率:

是在一定时间内死亡个体的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

  最低死亡率:

是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中的个体都是因年老而死亡,即动物都活到了生理寿命后才死亡。

  实际死亡率:

在某特定条件下丧失的个体数,随种群状况和环境条件而改变的。

  28

  3、迁入和迁出

  迁入和迁出(emigration)也是种群变动的两个主要因子,它描述各地方种群之间进行基因交流的生态过程。

  初级种群特征影响种群的大小  次级种群特征

  性比  性别  出生率/死亡率  生死

  年龄结构年龄  迁入/迁出  行为

  种群增长率繁殖能力

  种群分布型空间位置

  种群结构与性比

  1.年龄结构及类型:

  年龄结构:

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状况。

种群的年龄结构与出生率

  死亡率密切相关。

通常,如果其他条件相等,种群中具有繁殖能力年龄的成体比例较大,种群的出生率就越高;

而种群中缺乏繁殖能力的年老个体比例越大,种群的死亡率就越高。

年龄比例:

种群中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比例。

  年龄金字塔:

自下而上按龄级小到大的顺序将各龄级个体数或百分比用图形表示。

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布。

一般用一系列不同宽度的横框叠合而成,横框的数目表示年龄组数,横框的宽度表示该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

  ①增长型种群:

基部宽,顶部狭。

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反映该比较年轻并且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②稳定型种群:

大致呈钟型,从基部到顶部具有缓慢变化或大体相似的结构,说明幼年个体和中老年个体数量大致相等,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③下降型种群:

呈壶型,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

表示种群中幼体比例很小而老体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说明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为衰退种群。

  2.性比

  性比是反映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比例的参数。

受精卵的♂与♀比例,大致是50:

50,这是第一性比,幼体成长到性成熟这段时间里,于种种原因,♂与♀的比例变化,至个体开始性成熟为止,♂与♀的比例叫做第二性比,此后,还会有成熟的个体性比叫第三性比。

  生命表(Lifetable)的编制

  1.生命表:

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

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

还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

总的来说,可以考察种群的动态特征。

  2.生命表的类型:

  动态生命表就是根据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资料编制而呈的生命表,表3-1是一个藤壶的动态生命表。

静态生态表是根据某一种群在特定时间内的年龄结构而编制的。

  从生命表得到:

a存活曲线:

以存活数(nx)的对数对年龄作图可得到存活曲线。

从而能够比较不同寿命的动物。

三种理想化的存活曲线模式可以图示之。

A型:

凸型的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在接近于生理寿命之前,只有个别的死亡,即几乎所有的个体都能达到生理寿命。

死亡率直到末期才升高。

如大型兽类和人类。

  29

  B型:

呈对角线的存活曲线,表示个体各时期的死亡率是对等的。

许多鸟类接近此型。

  C型:

凹型的存活曲线,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

鱼类、两栖类、牡蛎、甲壳类。

b死亡率曲线:

以qx栏与x栏作图

  c生命期望:

ex表示该年龄期开始时的平均能存活的年限综合生命表净生殖率

  R0=lxmx

  Ro:

经过一个世代后的净增长率。

如Ro=,表示经过一个世代后,平均增长到原来的倍。

  Ro=1:

  Ro>

1:

  Ro1:

种群上升.

  00种群上升

  r=0种群稳定r1:

对N1种群,物种2每个个体的竞争抑制效应大于物种1每个个体αK2/βK2K1/物种胜利

  K1>

K2/βK21/T121/S221/T21

  物种胜利

  1/S11>

1/T121/S22>

1/T21

  物种或胜利

  1/S11T21——物种1胜利

  –物种1:

种内竞争强度种间竞争强度——对内竞争力强–物种1胜利

  结果2:

同样道理——物种2胜利

  –物种2:

种内竞争强度种间竞争强度——对内竞争力强

  –物种2胜利

  结果3:

——对外竞争力强–物种2:

——对外竞争力强–物种1或2胜利

  结果4:

——对内竞争力强,对外竞争力弱

——对内竞争力强,对外竞争力弱–物种1和2共存

  44

  共存的条件  只有两个物种的种间竞争力比种内竞争力弱时,两个物种才能共存

  生境的异质性为竞争失败者提供躲避场所,两个物种可能共存

  物种共存与生态位(niche)理论

  生态位:

物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基础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  生态位的重叠

  生态位的分化——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

  比较不同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可分析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情况,探讨竞争与进化的关系。

  d/w>

1越大,种间差异超过种内,可能共存,但进化过程中不一定持久;

d/w1成群分布

  r=0种群稳定r<

0种群下降

  r,rm,关系

  r和rm

  r为种群瞬时增长率,描述种群在无限环境中指数或增长的瞬时增长能力;

rm指在空间、食物不受限制,在最适密度稳定的年龄分布、无天敌和疾病威胁,环境和食物条件最好情况下种群最大的瞬时增长率。

r和  Nt=N0t  Nt=N0ert

  =er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两点假设

  环境容纳量:

环境条件所容纳的种群最大值(themaximumpopulationsizethehabitatcansupport)。

  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成比例的。

每一个体利用空间为1/K,N个体利用N/K空间,剩余空间为1-N/K。

  一个在资源有限的空间中生长的简单种群,其增长可简单的描述成―S‖型曲线

  (S-shaped)。

在种群增长早期阶段,种群大小N很小,N/K值也很小,因此1-N/K接近于1,所

  抑制效应可忽略不计,种群增长实质上为rN,呈几何增长。

然而,当N变大时,抑

  制效应增高,直到当N=K时,)变成了)等于0,这时种群的增长为零,种群达到了一个稳定的大小不变的平衡状态。

  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