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语言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促进学前儿童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语义内容页相当的丰富。
儿童语言的加工,与其他认知加工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语音需要理解,语法规则需要抽象和概括。
儿童加工语言使认知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但语言加工又不等同于其他的认知加工。
语言通过语词、概念向儿童传递间接经验,有助于扩大儿童的眼界,提高思维和想象能力,也有助于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
3)、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兴趣的提高
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语言交往技能的不断提高,儿童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听和说的兴趣,自信和主动精神都有赖于语言听说能力的提高,而儿童一旦产生学习的兴趣,就会主动寻找学习语言的机会,学习更多的语言符号,尝试更新的言语技巧,语言的潜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
2、揭示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规律
充分描述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是科学的基础,但不是科学的目的,科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揭示规律;
也只有在描述的基础上总结规律,研究才具有科学上的意义。
3、解释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过程及各种现象
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无论他们出生的地点、出生后所接触的语言如何,也无论他们开始掌握语言的时间快慢、智力发展的水平高低如何,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都惊人的相似。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出生后半年至1岁左右为喃语阶段
2)、从1岁左右开始说话,进入单词句阶段
3)、大约1岁半以后进入双词语句阶段
4)、大约在2岁半以后今天实词句阶段
5)、大约5岁左右进入成人句阶段
4、研究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实践应用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教育实践应用的理论和方法,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就是探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有什么价值”和“怎样实现它的价值”的问题。
当然,这一问题也是学前教育相关的应用学科领域所关心的问题。
三、当前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研究的重要进展
(一)、学前儿童语言的基本概念
1、语言和言语
日常生活中,语言和言语经常混用,但在研究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区分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是十分必要的。
语言和言语是两个彼此不同而又紧密联系的概念。
语言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合系统。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或字形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
语言以其物质化的语音或字形而能被人所感知,它的词汇标示着一定的事物,它的语法规律反映着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因此它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产生和存在的。
言语是人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律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说出的话和听到的话,又叫“话语”。
言语交际的具体过程,实际上就是言语产生和言语理解的过程,是在社会交往中运用语言的过程。
语言和言语两者相互影响,互相依存。
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依靠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来进行的,个人言语活动的效能如何,受到他对语言掌握程度的制约,因此离开了语言,就不会有言语活动。
另一方面,语言也离不开言语活动。
因为语言是在人具体的言语交际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作用,如果某种语言不再被人们用来进行交际,它最终将从社会中消失。
区分语言和言语这两个基本概念,有助于明确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
语言主要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而言语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其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性和个体性
2)、稳定性和多变性
3)、工具和工具使用
(二)、学前儿童语言的研究价值
学前儿童语言具有多学科、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就目前发挥作用较多的领域看,其研究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
1、语言学价值
2、心理学价值
3、教育学价值
4、文化学价值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就是指个体通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而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换而言之,也是掌握语言符号并使用语言符号与它所代表的事物建立联系的过程。
儿童语言学习的一般程式,是指在一定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有语言输入、内化、语言输出、反馈四个环节构成的连锁过程。
一、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
(一)、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主动建构的过程
儿童学习各种语言符号及其结构组织方式的过程不是完全被动的。
成人不可能期望那种“一教就会”的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方面,儿童对于周围人们提供给他们的语言范型进行着种种选择,只有那些他们能理解、能模仿的语言范型才会被他们所注意,并有意识地去加以练习;
另一方面,儿童在直接模仿成人语言的同时,总是在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着创造性、变通式的模仿,即将听到的句子稍加变动,变成自创的语言进行表达。
此外,儿童往往还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周围人的言行。
也就是说,周围人们向儿童提供什么样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受儿童自身特点的影响。
在语言交际环境中,当儿童有交往的需要时,他们才会主动地搜寻记忆里的词汇和句子,尝试着进行表述。
毕竟,语言是人们交际的一种工具。
儿童只有在大量的语言交际实践中,才能逐渐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
(二)、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个性化的过程
通过儿童模仿语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和变通性,我们可以看出儿童学习语言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
每个儿童都在依据已有的经验和已积累的语言和周围人交往,并从他人的语言中学习新的语言成分。
从语言所反映的事物来看,人们喜欢谈论的主题与内容往往因人而异。
儿童比较喜欢谈论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而儿童对事物的喜好和兴趣有极具有个性化,这使儿童对语言表达的兴趣充满了个性色彩。
不论是语言表达的内容,还是语言表达的方式,儿童都表达出较为明显的个性差异。
(三)、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综合化的过程
这是由语言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语言是一种符号,总是反映一定的事物。
儿童学习语言时,必然要弄懂语言的含义,也就是要理解语词所代表的一类事物,他反映事物的哪些方面的特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
因此,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往往和他们认识事物的过程相联系。
儿童通过日常交往和各种教育活动获得大量语言,这些语言内容涉及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儿童自己的身体特征和心理感受,从儿童家庭到幼儿园再到周围社区,从各种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到人际交往和社会常识、、、、、、、、、可以说语言领域的学习与其他领域的学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四)、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
儿童学习和掌握语言、词汇、句子,都需要一个过程,从无到有、从不理解到部分理解再到完全理解,积少成多,逐步形成、逐步完善。
儿童对语音的掌握、词义的理解、语法的运用还很不成熟,常常出现理解错误、表达错误的情况,这是儿童语言发展过程的年龄特点。
二、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因素
(一)、生理因素
儿童语言的发展深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但是,生理因素只是提供了一种发展的可能性和规定性。
所谓生理因素,是指整套发音系统(例如:
口腔、声带、气管、肺等)和大脑神经系统是否健全,都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学习。
此外,感觉器官包括眼、耳、皮肤、口、鼻等,对语言的学习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对儿童学习的影响,早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到较多的研究。
在心理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大脑的认知能力方面
语言能力无论是印入性的(例如;
听和说)还是表达性的(例如:
说和写)、都建立再去爱对语言内容的理解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有密切关系,语言能力是受一般认知能力制约但又有自己特殊性的认知能力。
(三)、社会因素
社会的各种因素对于儿童的语言学习也有相当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社会因素,是指儿童所接触到的人和事,比如成人和同伴对他的态度等。
社会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儿童的社会生活环境、成人的语言观念和对待儿童的态度
1、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儿童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语言的。
社会生活环境是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家庭的和社会的诸多因素交叉组合而成的,这些各种各样的因素都会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巨大的或细微的影响
2、成人语言观念的影响
语言观念是指人们关于语言的一系列态度和看法,诸如:
书面语和口语的地位、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地位,对本族语和外语的情感等。
成人的语言观念对于儿童的语言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
3、对待儿童的态度的影响
对待儿童的态度,反映着社会的儿童教育观念。
不同的儿童教育观念及其带来的对待儿童的不同态度,也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
三、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途径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一般与其年龄阶段的特征密切相关。
(一)、在主动模仿中学习
学前儿童对周围环境中的语言刺激特别敏感,并有一种强烈的学习说话的积极性,因此,他人的语言就成了儿童学习的对象,而且多以模仿的形式出现。
儿童的语言模仿是在与周围语言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的,因为儿童有强烈的学话的动机,所以许多模仿都是自发的。
儿童在语言方面的模仿大致有四种方式:
1、即时的,完全模仿学前儿童中此类的模仿一般较少,主要发生在小班初期
2、延缓模仿儿童从各种渠道中自然而然接受的范句,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不立即模仿,而是在相隔一段时间以后,当类似的情境出现时,他们才把范句或与范句近似的话语复述出来。
3、创造性模仿也称选择性模仿,即按照范句的句法结构,在新的情境中表述新的内容。
这类模仿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原有词句,而是以原有词句的结构或内容为参照物,在创造性想象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语言构型。
有研究表明,提供语言示范并随后加以强化,称为“模仿训练”可以引起儿童的选择性模仿,而且能导致新的结构形式的自发运用。
我们在语言教育中也经常采用示范、模仿和强化的策略,引发儿童的创造性模仿
(二)、在语言建构和运用中学习
儿童是在认知活动、交往活动和语言规则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学习语言的。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断的积累语词和听说经验,使其语言得以较快的发展
1、在认知活动中学习语言
儿童周围,存在着众多的物体和不断变化的新异环境,成人常常要用语言向儿童传递各种信息,开展各种认知活动,儿童通过吸收和加工有关的语词和话语,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形成有关的概念
2、在交往活动中完善语言的表达
儿童在每日生活中,在与周围人的交往活动中,经常要将自己的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动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告知别人。
在与人的交往中,儿童的语言表达由于受到其认知水平以及语义、句法、语用等理解水平的影响,常会出现使用“错误”和“创造”。
无论是“错误”还是“创造”都会引发周围人的积极反馈,得到成人及时的、不断的补充和修正,使成人积极地参与相互作用中。
其结果使儿童更加敏感主动地吸收加工和输出语言信息,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加趋于完善。
3、在游戏活动中加强儿童交往语言实践
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
游戏是儿童快乐而自由的时间活动,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动,愉快地与同伴交往、合作。
作为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的语言,自始至终伴随着游戏,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和最佳途径。
在游戏中,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的交往语言学习随处可见。
可以说,交往语言是在儿童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建构的。
幼儿初期,在独自游戏中,儿童往往凭借语言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他们边想边说边玩,而这种独自言语,正是社会性交往语言产生的基础,教师要注意观察和倾听儿童的独自言语,予以正确引导。
游戏中的独自言语是交往语言产生的基础,儿童与同伴共同游戏,更是交往语言实践的大好时机
可以说游戏给所有的儿童提供了说话练习的实践机会,表现在语言交往空间上距离缩短,时间上频率增加,其结果是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大提高。
第三章2—3岁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
一、2—3岁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
2岁以后,一直到入学前,是学前儿童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他们再掌握语言、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较前一阶段有明显的进步,他们开始逐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用语言来调节自己的动作和行为,基本上能用语言与人交往,语言成了这一阶段婴儿社会交往和思维的一种工具。
(一)、初步掌握口语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2岁—2岁半)
1、语言发展特点
1)、基本上能理解成人所用的句子
2)、语音逐渐稳定和规范,发不出的语言逐渐减少
3)、能运用多种简单句句型,复合句也初步发展
4)、疑问句逐渐增多
5)、语言常常使用接尾策略
2、语言教育活动
1)、让婴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
多看:
要有计划的带领婴儿直接观察,直接接触外界物体,积累感性经验,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后,渐渐地才有可能间接地认识世界。
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知识,婴儿才会拥有丰富多彩的语言。
多听:
培养婴儿能注意地倾听,是发展他们口语的先决条件
多说:
给婴儿创设说的环境,利用一切环境和机会随时随地地与婴儿交谈。
多练:
婴儿期的语言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婴儿正确发音,丰富词汇,教会他们说话。
2)、鼓励婴儿同伴之间的自发模仿和相互交谈
3)、随时随地帮助婴儿正确使用语言
日常生活是婴儿学习语言的基本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丰富词汇,发展口语,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
4)、在游戏中练习讲话
5)、组织多种形式的语言教育活动
(二)、目标口语初步发展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2岁半—3岁)
1、语言发展的特点
1)、词汇量迅速增加,对新词感兴趣。
婴儿到了3岁左右,配合其好奇心、求知欲的发展,变得好问,对新词句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他们总喜欢问“这是什么”或“为什么”之类的问题,从成人的答案中学到很多的新词。
在3周岁的时候,学前儿童使用的词汇量是2周岁时的3倍。
也就是说着这一阶段仍然是婴儿新词涌现和不断使用的阶段。
3岁的婴儿开始会用人称代词,其中最常用的是“我”和“我的”这两个代词,从而知道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婴儿逐渐喜欢听故事和能理解故事的简单情节,对文学语言也非常感兴趣,并且愿意播放。
2)、能抽象句子规则,常表现出系统整合的语言内化能力。
所谓系统整合就是当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出现以后,婴儿总是力图把它纳入到原有的框架中,尽力用原有的规则去解释它,同化它,用已知去把握未知,是婴儿一种重要的认知惯性。
3)、能说出完整的句子,出现了多词句和复合句
这一阶段的婴儿,不仅词汇丰富了,而且句子也完整了。
他们能从成人所说的词语中推断出语言的规则,掌握语法和句子结构的基本特点。
4)、说话不流畅,表达常有“破句现象”
这一阶段婴儿经常会出现说话不流畅地现象,有时结结巴巴;
有时一句话“破句现象”严重,显得气喘吁吁,往往在不该换气的地方换气,使人担心他是否口吃。
5)、言语功能呈现出越来越丰富、准确的趋势
这一阶段婴儿言语已具有回答、提问、问候、告知、告状、争执、命令、请求等言语功能,呈现出功能越来越丰富、准确的趋势。
1)、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丰富婴儿的语言经验
儿童语言获得是在一定的语言学习环境中进行的。
语言学习环境一般可以分为四类:
人文背景、学习情景、学习者条件、教学条件。
二婴儿语言学习环境最大的特点是“自主性”和“和谐性”。
成人应当为他们创设一定的言语交际环境和机会,实际上言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听说双方的互动行为。
婴儿对语言的理解需要对言语交际的语言环境有一定的认识,也就是婴儿言语交际和语言学习对语言环境有一定的依赖性,对于语言环境的依赖程度我们称之为“语境依赖度”。
因此,婴儿语言的发展和训练,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2)、欣赏文学作品,重复和理解作品内容
文学作品是促进婴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让婴儿学习文学语言。
丰富婴儿的词汇,提高婴儿的倾听能力。
3)、组织婴儿进行谈话活动
谈话可以是婴儿学习在一定范围内用语言与人进行交流的活动。
谈话常常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运用已有经验,宽松自由地在一起交谈。
4)、在听说游戏活动中发展婴儿的语言
听说游戏是以培养婴儿倾听和表述能力为目的,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婴儿进行的语言教育活动。
A、练习听力的游戏
良好的听力是清晰发音的前提。
发展听觉的灵敏度就是要发展辨音能力。
练习听力的游戏,主要是发展婴儿能分辨各种大小、强弱等不同性质的声音。
发展听觉注意。
B、练习发音的游戏
练习发音游戏的内容、规则和过程都要根据婴儿发音的特点来确定。
2岁以下的婴儿适合在日常生活中纠正发音,运用游戏形式适合2岁以上的孩子。
C、练习用词的游戏
选择或自编练习用词的游戏时,先要确定游戏的内容,如丰富和巩固哪些词,然后要考虑这些内容如何在游戏规则中体现。
因为游戏规则是完成内容的保证。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以极大的兴趣,把孩子吸引到游戏中来,同时要提醒孩子遵守游戏规则,以使孩子获得正确的练习。
5)、开展早期集体阅读活动
在托儿所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早期集体阅读活动是大有裨益的。
一是教师与婴儿在集体阅读时,可以帮助婴儿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二是婴儿在集体阅读活动中可以和同伴分享集体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婴儿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三是在集体阅读中,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婴儿的阅读需要,从而提高恰当地帮助。
二、0—3岁儿童语言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充分了解婴儿个体语言发展的差异性
婴儿语言发展既有普遍性又有差异性,主要受到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制约。
(二)、处理好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和渗透的语言教育活动的关系
(三)、要充分注意婴儿语言的“输入”和“输出”
语言的“输入”就是儿童所接触到的各种语言素材,这是语言学习的起点。
还应特别注意婴儿的语言的“输出”。
成人在语言上也要避免“包办代替”的现象。
(四)、处理好语言模仿和语言创造的关系
模仿是婴儿语言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婴儿一种重要的内化能力。
儿童的语言具有创造性,但模仿学习在语言获得中仍起着重要的左右,就语言系统的发展来看,儿童的主要创造能力有:
迁移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情景迁移。
如:
离开家说声“再见”,到大街上分手时也会说“再见”;
二是所指迁移,如叫玩具狗“狗狗”,看见真正的狗也叫“狗狗”;
三是结构迁移,如会说“玩”,“打球”,然后合并成一句话“打球好玩”。
在这三种迁移中,前两种迁移最容易,后一种迁移的创新性最大。
替换是指不改变原来句式的结构,只更换或部分更换原式中的词语。
扩展是指在原式的前面、中间和后面增添一些新的语言部分。
删式是指在原式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较为简略的形式。
粘连是指把两个原式合并为一个结构
不同时期,儿童的创造力有不同的表现,而且往往是综合应用的。
模仿和创造具有相对性,事实上难以分得一清二楚。
第四章3—6岁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
儿童掌握语言是一个连续发展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里的语言发展是指个体对母语理解和产生的过程。
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受生理机制成熟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制约,呈现出固有的发展顺序和阶段。
了解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是制定语言教育目标的依据,也是探讨语言教育规律的依据。
第一节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与教育
语音是口头语言的物质载体,是由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语言意义的声音。
正因为有了语音,语言才成为可以被人们感知的东西,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为直接和便利,词汇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意义的。
任何一个词,在发音上的微小差异都能影响词与对象、现象之间的正确联系。
因此,掌握每一个词的正确发音,对于词的理解、辨认、运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只有正确掌握语音,才能真正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
学前儿童是语音可塑性最大的时期。
心理学研究发现,4岁以上的儿童一般你能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
3—6岁阶段,学前儿童出现发音不准的现象越来越少。
其中,3—4岁是语音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学前儿童的语音发展在3—4岁前后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3—4岁之前,儿童的语音发展呈现扩展的趋势,即儿童从不会发音节清晰的语音。
到逐渐能学会发越来越多的语音。
之后,儿童学习语音的趋势逐渐趋向收缩,即儿童在掌握母语的语音后,语音逐渐定型化,在学习其他语言的语音时会出现困难。
因此,三四岁之前的儿童相当容易学会世界各民族语言的语音,但之后在再学习第二语言就比较困难,而且年龄越大,儿童学习第二语言就越容易受到第一语言的干扰。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语言政策之一。
推广普通话的核心任务是解决我国各地方方言中的语音问题,即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普通话。
为此,要想让儿童学好普通话,尤其是让方言区的儿童学好普通话,必须从学期前就开始进行。
一、学期儿童语音发展特点
儿童语音系统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语音发生发展阶段;
语音知觉发展阶段。
两个阶段的分界线是儿童说出第一个有意义的、真正的单词。
(一)、语音发生发展阶段
语音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从婴儿呱呱坠地时开始,到说出第一批真正的词汇结束。
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非自控音阶段(出生—20天)
新生儿离开母腹的第一声啼哭,是第一次发音,并表明发音器官已经为语音的发生做好最基本的准备。
2、咕咕声阶段(21天—5个月)
此阶段儿童的声音听辨能力和发音能力都有较大的发展,有大量的“玩弄”声音的现象,有了最初的语音模仿和“对话”意识。
3、牙牙语阶段(6个月—1岁左右)
在5个月时,婴儿可以把手放在嘴里“打哇哇”,音节多是同音重复。
6个月以后,连续发音的节奏感增强,发音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而且有许多类似语言的语调。
此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