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度党员干部冬训学习辅导资料文档格式.docx
《江阴市度党员干部冬训学习辅导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阴市度党员干部冬训学习辅导资料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讲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全会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进行研究,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这是党中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大举措,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充分认识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从国内看,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各种热点难点增多,许多矛盾迭加出现,机遇与挑战并存。
这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强战略思考和总体谋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这样的时间节点,我们党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不仅是时代的现实需要,也是未来的长远需要。
主要体现在:
首先,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了战略部署,全党全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创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落到实处。
其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需要。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显著标志。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要顺利地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第三,是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需要。
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我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必然会受到国际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围剿,必将与国际敌对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长期复杂的斗争和较量。
因此,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的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第四,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宣传思想文化领域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动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发展。
因此,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以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来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深刻把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实质
全会鲜明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明确了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对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
深刻认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体现了我们党把握大势,找准方位的卓越智慧。
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的文明进步。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面对新形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和三个“关系到”,精炼概括了当今时代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人们进一步增强了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以思想文化的新崛起和理论创造的新成果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的深刻内涵,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根本结论,进一步回答了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正确道路。
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这一目标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既顺应时代的潮流又体现人民的愿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必将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不懈的努力。
为此,全会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
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和现实路径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关系的执政智慧,彰显了发展中大国的豪迈气概,表明了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信心和决心。
三、坚定不移地把全会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全党全国面前。
作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主力军,文化系统将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目前首要政治任务,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切实把全会的各项要求转化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
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八个“着力”。
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
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研究,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运用各种文化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组织生产更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优秀文艺作品,挖掘各类节庆活动文化内涵,丰富其内容和形式,组织好“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把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着力推动文化创作繁荣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挥重大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作用和国家艺术基金的引导作用,推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深入开展艺术学科体系建设、当代文化发展重大问题研究。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
净化网络文化市场,加大城乡网吧市场监管力度,引导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
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改进现行文艺评奖办法,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批评。
着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形成比较完备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继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强流动文化服务,推动数字文化建设。
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高对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完善文化援助机制。
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及保护机制,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推进古籍保护工作。
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文化旅游、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新兴业态,提升演艺、文化娱乐、文化会展、艺术品和工艺美术、艺术创意和设计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推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一批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快文化产业特色县、镇、街、村建设。
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特色产业群规划和建设。
优化文化产业投融资环境,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的对接。
实施一批文化科技创新项目,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广一批高新技术成果。
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通信、会展、商贸、教育、培训、休闲等产业融合。
扩大文化消费,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培养文化消费主体。
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繁荣发展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在2012年上半年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任务。
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展演出院线、连锁经营等文化产品现代流通形式,培育各类文化要素市场,加强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建设。
加快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建立协调有序的综合执法运行机制。
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断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着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打造“文化中国”新形象。
精心组织国家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文化周、欢乐春节等重大品牌活动。
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国际对话,倡导相互尊重、开放兼容的文明观。
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
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形成一批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搭建对外文化贸易平台,加强国际营销网络建设。
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开展文化领域的交流互访,举办各类国际性文化活动和专业比赛,在交流交融中促合作促发展。
继续推进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不断增强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人心回归。
着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实施文化名家工程、基层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文化产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计划、西部地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优秀青年文化艺术人才支持计划等,推动各类文化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加强文化领域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着力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
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号角,让我们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市委宣传部供稿)
第二讲
励精图治埋头实干
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报告解读
【会议的主要任务】: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无锡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回顾总结今年工作,正确研判当前形势,研究部署明年重点工作,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埋头实干,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一、回顾总结2011
关键词:
“十二五”实现良好开局
主要成绩: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20亿元,同比增长1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52亿元,投资、消费保持较快增长。
工业经济量质并举,预计全年实现开票销售6400亿元。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6%,服务业占比达到40.2%,高效农业占比达到60%。
城乡建设管理得到新加强。
完成《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修编,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42万平方米,新市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面貌不断优化,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行政管理、社会事业、农村改革继续深化。
江阴经济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开放型经济逆势增长,自营出口首次突破百亿美元,预计年内新增到位注册外资7.3亿美元。
新增上市公司4家,累计达到31家。
民生民计实现新改善。
预计两项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3.5%和15%。
公共财政持续向民生倾斜,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养老、慈善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法治江阴、平安江阴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党的建设取得新成绩。
以纪念建党90周年和召开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为契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工青妇等群团工作和老干部工作呈现新气象,人民武装工作得到新加强。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节能减排和经济运行下行的压力较大,稳增长和促转型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是民生改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源头上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亟待加强;
三是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理念、思路、能力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综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这些都需要我们采取有力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二、新起点新追求
当好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
由头: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江阴历届领导、广大党员干部、全体江阴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江阴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们可以自豪和自信地看到,今日之江阴已经具备了县域争先、未来争雄的实力、底气和优势。
我们拥有了雄厚的实力基础。
江阴“十一五”期末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县级市中名列前茅,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县域城市前列,同时还获得了几十项全国性荣誉,被称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
我们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优势。
江阴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积聚了相当规模的产业资本,形成了一大批的知名名牌,培育了一大批的行业单打冠军,孕育了一大批的规模骨干企业,催生打造了中国第一的“江阴板块”。
以上市公司为支柱的企业集群,已成为江阴领跑县域的主体力量。
同时催生了“江阴精神”、“华西经验”,成为江阴从辉煌走向新辉煌的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
如今,江阴已经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满怀信心、满怀憧憬,重新出发、再次启航,奋力当好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让江阴的明天更加美好,让江阴的未来更加辉煌。
未来发展五项原则:
1、要坚定率先发展的目标定位。
我们不但要发挥优势、放大优势,更要排查不足,猛攻薄弱;
不但要经济发展指标,更要人民幸福指数;
不但要保持经济发展第一方阵的地位,更要努力推动城市发展、环境建设、民生改善等工作进入第一方阵,从而把江阴建设成为产业经济强、城市形态美、生态环境优、幸福指数高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城市。
2、要坚持优化提升的战略取向。
我们一定要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规律,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迎头赶上现代服务业,突破发展特色旅游业,加快形成以高新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
3、要实施精明发展的科学方针。
我们要从江阴的实际出发,花大力气做好节约集约的文章,力争用最小的土地空间、最少的资源消耗、最低的污染排放实现产出的最大化,推动全市实现精明发展。
致力精明发展,我们迫切期待企业增强自觉性,运用行政调控“有形手”,改革激发创新源动力,为推动节约集约发展、实现精明增长拓展空间。
4、要追求生态宜居的核心价值。
我们要把生态宜居的理念时刻体现在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中,把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作为造福市民群众、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扎扎实实加以推进。
充分调动各单位、社区和市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开展“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专项活动,切实提高林木覆盖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和空气质量优良率等生态指标,不断优化城市的整体环境。
5、要弘扬励精图治的敬业精神。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在开创新业的征程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定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勇于担当,带头实干,努力做干事创业有激情的人,攻坚克难打头阵的人,创业创新有办法的人,廉洁从政不出事的人。
要大力弘扬率先发展、勇争一流的争先精神,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事业为重、敬业恪职的奉献精神。
三、2012年工作目标要求
1、形势分析:
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忧患意识
不利条件:
三个“压力加大”: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社会危机“叠加冲击”,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压力加大。
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蔓延扩散,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增速下滑,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加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政治、社会局势动荡加剧。
国际市场陷入低迷,全球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能源资源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更加明显,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艰难曲折。
二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面临更多“两难选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加大。
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外需明显减弱、国内投资放缓、消费增长难度加大,资源要素价格上涨呈长期化趋势,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金融等领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对宏观政策抉择将带来更大的挑战,使我们的发展环境充满变数。
三是我市面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双重任务”,在转型中促发展的压力加大。
增长动力上,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增幅回落,特别是外贸出口形势持续恶化,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出口明显下降;
产业结构上,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任务艰巨,新兴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支撑;
要素供给上,土地供应趋紧,原材料、劳动力、融资等成本持续上升,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
节能减排上,部分行业能耗增长仍然较快,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
有利条件:
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发展中仍有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期,为我们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有利时机;
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力保“稳增长”,明年国内发展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经过多年的转型发展,我市总体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经济发展具备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历经金融危机洗礼,积累了应对风险、破解难题的宝贵经验。
2、2012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又好又快的工作导向,突出产业升级,突出滨江花园城市建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突出民生改善,协调推进各项事业,奋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3、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到位注册外资7.5亿美元以上,节能减排确保完成无锡下达的刚性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以上。
四、2012年五大工作
1、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
我们要从江阴的基础条件和发展定位出发,振奋精神,自我加压,着眼于“保稳”,立足于“快进”,一手狠抓稳增长,一手狠抓促转型,确保我市各项经济指标增幅高于无锡平均水平,实现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和产业质态的全面提升。
一要千方百计稳增长。
要抢抓市场订单。
要确保金融安全。
要严防经营风险。
要造浓发展氛围。
二要一着不让上项目、调结构。
要优化结构引项目。
要鼓励企业上项目。
要行政推动抓项目。
三要打造最具爆发力的园区增长板块。
三大开放园区要对照各自学习标杆,按照“设施一流、功能完备、服务高效、环境优美”的标准,科学规划,全力攻坚,构筑江阴新一轮率先发展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