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继续教育考试教学内容评价监测体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2956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继续教育考试教学内容评价监测体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统计继续教育考试教学内容评价监测体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统计继续教育考试教学内容评价监测体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统计继续教育考试教学内容评价监测体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统计继续教育考试教学内容评价监测体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继续教育考试教学内容评价监测体系Word文件下载.docx

《统计继续教育考试教学内容评价监测体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继续教育考试教学内容评价监测体系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继续教育考试教学内容评价监测体系Word文件下载.docx

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晚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

1、2003年初,组成课题组开始研究

2、2005年,就研究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征求相关部委意见,并在各地试运行,根据反馈意见及时修改完善

3、2007年,根据十七大的性要求,作出重要修订

4、2008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国统字[2008]77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指标依稀,权重和目标值三个方面。

指标体系主要是从不同角度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六个更加和四大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确定的指标体系包括:

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

监测指标

单位

一、经济发展

1.人均GDP

2.R&

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城镇人口比重

5.失业率(城镇)

二、社会和谐

6.基尼系数

7.城乡居民收入比

以农为1

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三、生活质量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恩格尔系数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平方米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5.平均预期寿命

四、民主法制

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

17.社会安全指数

五、文化教育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20.平均受教育年限

六、资源环境

21.单位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22.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23.环境质量指数

权重反映每个指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贡献程度,即认知程度,主要是采用“德尔菲法+循环法”确定每个指标权重。

德尔菲法,是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预测意见趋于集中,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并且可靠性较大的结论或方案。

目标值就是各项指标到2020年应该达到的值。

本着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中每一个指针目标值的确定基本上多食易实录大和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基本目标为依据,参照世界各国发展的基本趋势,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或数量界线,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确定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值。

综合评价方法

单指标评价方法

正指标,共有14个,即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

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

逆指标,共有3个,即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能耗。

区间指标,共有6个,即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耕地面积指数。

每个区间指针的具体目标区间值,允许上下限值如下:

 1、失业率(城镇):

目标区间为[3,6],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8;

 2、基尼系数:

目标区间为[0.3,0.4],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0.5;

 3、城乡居民收入比:

目标区间为[1,2.8],允许下界限值为1,允许上界限值为4;

 4、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目标区间为[0,60],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80;

 5、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目标值为100,允许下界限值为80,允许上界限值为120;

 6、耕地面积指数:

目标区间为≥100,允许下界限值为90。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或子目标)构成。

各子目标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计算公示如下:

地区经济监测

2007年,我国区域经济明显地呈现中部崛起特征。

各地的经济运行状况均位于历史的较高水平。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增长速度相对较低,经济运行状况位于历史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的发展势头也较强劲。

中西部的强劲增长将会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趋于协调。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均呈快速增长。

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是良性的,会使各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增长的区域格局正面临着根本性的转变,经济发展将迈向全新的阶段。

知道地区经济监测的目的;

知道地区经济监测的工具及其功能;

知道地区经济总体特征的度量方法

监测目的

地区经济监测始于2008年,在于:

及时追踪各地区经济运行状况,有效反映国家政策在本地区实施的成效,有效反映各地区区域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所表现的经济运行新情况、突出特征、变动规律,为各级政府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检测工具:

地区经济运行指数和中国经济监测地图

主要功能有:

对某一地区的经济运行状态作出判断,经济走势的区际比较,如把某一地区的经济走势与全国或其他地区进行比较,直观的观察各地区经济运行状况间的差异。

检测工具之一:

地区经济运行指数

地区经济运行指数按照景气指数的原理编制,取值范围设定在0-100之间,根据指数的高低,地区经济运行状况划分为5种基本状况,并分别用红灯区黄灯区——高位,绿灯区——稳定适中,蓝灯区浅蓝灯区——低位来代表。

检测工具之二:

经济监测地图

经济监测地图是以地图方式直观的展示各地区经济情况,不仅可以方便的了解某一地区的运行情况,同时还可以对各地区的运行情况进行比较,看清地区之间的差异。

中国经济监测地图分为经期地图和分组地图

景气地图根据地区经济运行指数和监测指标的景气分值绘制,颜色代表了各地区经济的景气程度

分组地图是把所有地区按所选的指标划分成若干组,每组用一种颜色表示,然后再中国地图上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

地图上的颜色差异可以直观的反映各地区的经济状况差异。

地区经济总体特征的度量方法——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差距的度量

均衡发展指数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能客观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均衡性的指数称为均衡发展指数。

以xi表示第i个地区某一指标的发展速度,f(x1,x2)表示两个地区的均衡发展指数,则该指数应满足:

(1)当两个地区的发展速度相等时取值为100,发展速度的差距越大,指数的取值越低,差距达到最大时,取值为0;

(2)若两个地区发展速度差距不变,

发展速度均值增大会使均衡发展指数上升,即

f(x1,x2)<

F(X1+Δx,x2+Δx)当Δx>

O时

发展速度低于平均值的地区的发展速度上升时,均衡发展指数增大,即

F(X1+Δx,x2)当Δx>

O,x1<x2,x1+Δxx2时

该性质也可以表述为,当较快发展地区的发展速度下降时,均衡发展指数增大。

给定两个地区发展速度的差距,当两个地区所占比重相同时,均衡发展指数取值最小,当某一地区所占比重趋向0时,均衡发展指数趋向100。

把均衡发展指数的取值限定在0到100之间,主要是为了使用方便,即便于判断差距大小和进行比较。

发展速度相对差距和最大差距

以Wi表示地区i所占的比重,

表示各地区发展速度的加权平均值,则发展速度平均差距可定义为:

当地区经济监测的范围只有两个地区,并且所占比重相同时,平均差距正好就是发展速度的差距,与人们对发展速度差距的理解是一致的,但是不能满足均衡发展指数的第2个和第4个性质。

发展速度相对差距的定义为:

发展速度相对差距可满足区际发展均衡性指数的后3个性质,但变动方向是相反的。

最大差距就是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为了避免个别数据异常的影响,最大差距可取增长率最高5个地区和最低5个地区平均增长率的差。

均衡发展指数的计算步骤

基尼系数是度量人们收入水平差距的有效方法,我们以基尼系数为例来说明计算衡量各地区发展速度差距的步骤。

为了使用基尼系数公式,各地区的发展速度xi可理解为人均收入,各地区所占的比重Wi可理解为占总人口的比重。

把各地区发展速度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则可以按以下步骤计算均衡发展指数。

第一步计算发展速度的加权平均和

第二步计算权重的累计,记作Sk

S0=O

k=1,2,…n

第三步

第四步分段线性变换。

两个地区,所占比重相同,一个地区没有发展,另一个地区增长100%,这是一种高度不均衡的情况,对应的F值为83.33。

通过线性变换,可以把83~100值转换成5~100值,而把0~83的值转换为0~5值。

按上述方法计算的均衡发展指数,可同时满足所有的基本要求,可用于不同时期和不同指标间的比较。

发展速度和权重的选择

对于月度数,发展速度可取当月、累计、季度和若干月移动平均,但从计算结果看,当月发展速度波动过大,累计发展速度变化不连续,因此两者的可用性较差,效果较好的是6个月移动平均发展速度。

各地区所占比重会因分析指标不同而变化,具体的计算与所选指标的类型有关。

对于绝对额类指标,一般可取上年的绝对额作为计算权重的依据。

对于平均额类指标和价格指数类指标,则必须另外指定一个用于计算权重的指标,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发展速度的差距,应以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作为权重指标,可根据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城镇人口计算取得。

价格指数可以指定一个与其密切相关的绝对额类指标作为计算权重的依据,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一般可用工业增加值或工业销售收入作为权重指标。

发展速度不均衡对发展水平均衡性的影响

对于绝对额类、平均额类、时点类、时期平均类等指标,都可以计算出人均水平,如由出口总额可计算人均出口额。

人均水平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大小可以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并称为发展水平均衡指数。

发展速度不均衡会对发展水平的均衡性产生影响,有可能会使发展水平趋向均衡,但也有可能趋向更加不均衡。

前者的发展速度不均衡是好的或比较好的,后者则是负面的。

为了测算这种影响,我们可假定各地区的人口不变,让各地区按给定发展速度再发展一年,然后再计算出发展水平均衡指数。

比较前后两年的发展水平均衡指数,依据指数的升降就可作出判断。

经济增长格局的度量

在若干年后,那些原先发展快的地区是否依然较快,原先发展慢的地区是否已经赶上来?

这就是经济增长格局问题,可直观理解为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顺序关系。

如果高低顺序没有变,发展快的地区依然快,慢的地区依然慢,那么就是经济增长格局基本未变;

相反,若快的地区变慢了,慢的地区变快了,那么经济增长格局就发生了明显变化。

1.经济增长格局的严格定义

以xi(t)表示地区i在时期t的发展速度,时期tl和t0的发展速度比率记作zi(tl,t0),即

zi(tl,t0)=xi(tl)/xi(t0)

经济增长格局不变是指所有地区的发展速度比率相等,即

zi(tl,t0)=z1(tl,t0)i=2,3,……n

所有地区的发展速度比率相等就是各地区发展速度等比例地上升或下降。

若不是等比例上升或下降,则意味着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变化,发展速度比值差异越大,格局变动就越显著。

2.位次变化量和相对发展速度

按发展速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地区i在报告期的位次记作Ii(tl),在基期的位次记作Ii(t0),位次变化量为Ii(t1)-Ii(t0)。

位次上升,意味着该地区发展速度相对加快:

位次下降则意味着相对放缓。

根据位次变化量可以迅速地找出那些位次变化最大的地区。

相对发展速度是指某一地区发展速度与各地区平均发展速度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相对发展速度和位次变化量具有同样的功能,但要比前者更精确。

某一地区发展速度的加快或放|雯,有可能是由总体发展速度加快带动的,也有可能是本地区特殊原因造成的。

如何来区分这两种情况呢?

相对发展速度就是一个较好的参考。

当某一地区发展速度的升降幅度与总体水平一致时,相对发展速度就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相对发展速度上升,则意味着该地区发展速度的升幅超过了总体平均水平,即还有自身的特殊原因在推动发展速度上升;

相对发展速度下降,意味着回落幅度超过了总体平均水平。

3.位次变动系数

按发展速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经济增长格局不变必然意味着所有地区的位次保持不变,因此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用位次的变化来衡量。

位次变化系数是指所有地区的位次变化量的绝对值之和与位次可能发生的最大变化量(MaxI)之比,用Is表示,计算公式为:

位次变动系数的取值在0~100之间。

0意味着经济增长格局未变,100意味着两个时期的高低顺序完全相反,原来增长快的地区变成了增长慢的地区,增长慢的地区变成了增长快的地区。

4.格局变动系数

位次变动系数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化,但仍有很多不足,如只监测两个地区时,位次变动系数仅取0和100两个值,速度快的地区变得更快、速度慢的地区变得更慢就无法反映。

与之相比,格局变动系数系数则可以全面地反映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动。

格局变动系数的计算过程与区际发展均衡性指数相似,主要区别在于用“发展速度比率”取代“发展速度”。

最后还需增加一个步骤,就是用100减去计算出来的值。

格局变动系数可以全面地反映经济增长格局变动情况。

地区经济协调性的度量

统计指标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有紧密联系的指标之间就需要保持一定的数量关系,协调性指数和位次差异系数就为度量统计指标间的协调性而设计的。

1.增长速度的协调性度量

某一地区两个指标的发展速度以xli和x2i表示,两个指标的发展速度比率记作Yi’即

Yi=xli/x2i

两个指标的发展速度均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地区I的位次分别记作Ili和I2i'

则两个指标的位次差异量为I1i-I2i。

若位次差异量很大,即一个指标发展速度排名很靠前,而另一个指标的排名很靠后,则意味着两个指标的发展速度可能不协调。

位次差异系数是指所有地区的位次差异量的绝对值之和与位次可能发生的最大差异量之比,用Qs表示位次差异系数,计算公式为:

标准化发展速度比率是指某一地区发展速度比率除以各地区平均发展速度比率均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Wi为地区i的权重,可取第一个指标的权重,也可取第二个指标的权重,或取两个指标权重的加权平均。

标准化发展速度比率远离100%,意味着两个指标发展速度有可能不协调。

两个指标发展速度比率相对差距的计算方法与两个时期发展速度比率的相对差距相同,协调性指数的计算方法与格局变动系数相同,仅需把两个时期的比率换成不同指标的比率即可。

2.发展水平的协调性度量

任意两个密切关联的绝对量指标可以计算绝对量之间的比率,如工业产值与投资总额、投资总额和GDP、房地产投资和投资总额、房地产投资和GDP等等。

只要把该比率理解为发展速度比率,那么前面介绍的各种度量方法就均可使用。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增长的区域格局正面临着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将迈向全新的阶段。

及时、准确地反映这些区域经济政策的成效及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突出问题,对于各级政府把握本地区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揭示区域经济变动的规律,促进宏观决策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景气调查

企业景气调查20年代起源于西方国家,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普及。

1994年8月起,国家统计局开始进行企业景气调查工作,调查主要是借助信息公司的技术力量,开展对工业和建筑业企业直接问卷调查。

全国范围的企业景气调查于1998年在统计系统正式进行,由国家统计局各级企业调查队组织实施。

了解企业景气调查产生的背景;

知道企业景气调查的发展状况;

了解有关概念;

掌握企业景气调查的对象、范围、内容;

了解企业景气调查的特点;

了解企业景气调查的主要作用

产生背景

企业景气调查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但是对于30年代给西方国家带来重创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深入思考,人们产生了对经济周期波动进行正确判断和深入分析的迫切需要。

1949年德国伊弗经济研究所在德国工业领域进行了世界上首次企业景气调查

1951年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以及意大利国家经济研究所也分别在各自国家进行了企业景气调查。

由于这种全新的统计调查方法无论在调查的时间上还是在指标的设置上都弥补了传统统计方法的不足,并且采集到的信息具有较高的超前性、时效性和准确性,因此不久之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相继开始采用这种新的收集短期经济信息方法。

发展状况

自企业景气调查产生以来,由于他的科学性、实用性、必要性,实得这一科学的调查和分析方法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迅速的发展,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开张了企业景气调查。

企业景气调查的国际合作也十分活跃。

发展历程

1、1952年前

2、1952年,法德意的企业景气调查及研究人员成立了经济周期方法研究国际委员会,共同开展企业经济调查研究

3、1960年,世界各国从事景气调查的机构走到一起,成立了经济趋势调查国际研究中心,定期研究讨论景气调查的最新进展和实际应用,在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设立专门机构,协调其成员国的企业景气调查,并向统一化标准化方向努力。

4、在亚太地区,自1999年以来,原则上每年举办一届亚太地区景气趋势调查研讨会,以协调本地区的企业景气调查,进行国际和地区景气对比,研究加强调查资料的开发及应用,企业景气调查国际合作的广泛开展,有力的促进了企业景气调查方法的研究和发展,推动了企业景气调查应用的深化,目前,企业景气调查的领域不断扩大,在绝大多数国民经济领域都得到有效应用,企业景气调查的调查极速和应用技术也日趋完善,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晚上的企业景气调查的调查体系和应用体系。

景气

景气是一个抽象的经济概念,所谓景气,是指经济运行的繁荣、兴旺、上升状态,而不景气则是指经济的萧条、衰退、下降,介于二者之间的状态可谓之一般状态。

景气一般不景气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构成了经济发展不同幅度和不同频率的周期现象。

景气与否就是对经济周期、经济形势、经营状况的一种判断,如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景气判断有好一般或者不好,对微观经营状况的景气描述有上升持平或下降。

企业景气调查(BusinessSurvey)——经济周期调查或短期经济观测调查,是以企业家或企业有关负责人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定期收集企业家对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现状的定性判断,对未来经济景气状况变动预期。

企业景气调查有两种

一是综合企业景气调查:

定期取得企业家对当前宏观经济和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的定性判断,对未来宏观经济和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变动的定性预期的一种企业景气调查

二是产品企业景气调查:

定期取得企业家对当前宏观经济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产品的景气状况的定性判断,对未来宏观经济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产品的景气状况变动的定性预期的一种企业景气调查

景气指数

企业景气调查的结果:

编制景气指数

景气指数(BusinessSurveyIndex),又称景气度。

是通过对企业景气调查资料中的定性指针采用定量方法加工汇总所编织的相对数,他是对企业家关于经济运行状况的定性判断和预期的定量描述,用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的状态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

景气指数的计算原理:

通过问卷形式让企业负责人回答本企业本期经营状况对于前期是上升、持平、还是下降;

经过加权汇总,得出景气指数;

处于好转或上升状态的企业所占比重减去处于恶化或下降状态的企业所占比重。

景气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200之间,100为景气指数的临界值;

当景气指数大于100时,表明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