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62865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隋朝统一南北

1.隋朝的建立(581年)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

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

隋朝建立后8年,攻灭陈朝,统一全国。

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呢?

(自东汉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长期交往,在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基本上汉化了。

南北政权的使者往往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

这样,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

东晋、南朝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不得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使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

北朝自北魏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南北边境上的民间贸易很我,双方的官员也违禁互市牟利。

南北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2.隋朝的统一(589年)

隋灭陈后,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重新统一。

隋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开皇之治

隋朝统一后,出现了一个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和平环境。

隋文帝进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并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措施。

1.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

(1)三省六部制:

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它有利于防止外戚擅权篡位和地方势力分裂割据。

三省六部的官员品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

(2)消减地方官吏。

2.改革选官制度和科举制的确立:

隋文帝时建立起一整套相当完备的行政管理机构。

科举制度的采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自从北魏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经济也相应得到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

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

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对于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3.开皇之治(581—600年)

“开皇”是隋文帝杨坚在位时的年号。

隋文帝在此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又攻灭了陈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那时,天下安定,经济发展,所以封建史学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开通的目的、过程及河道

从政治上看,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隋政府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

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

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也为开通运可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杨广即位之初,为了加强对富庶的江南地区的控制,榨取江南人民的财富,隋统治者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于605年开通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

大运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共分为四段。

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个省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大运河的作用

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它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千百年来享誉世界。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大运河的开通,对于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四、暴君隋炀帝

隋文帝于604年7月死去,相传为杨广所杀。

杨广又杀其兄杨勇,当上了皇帝。

他是历史上名的暴君。

隋文帝统治时期,民众积累起来的财富,被隋炀帝用于游玩、征伐,大肆挥霍。

1.营建东都洛阳和乘龙舟出游。

2.发动对高丽的战争

五、瓦岗军和隋朝覆灭

1.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长白山农民起义

长白山起义的星火,很快成为燎原之势,全国各地的起义军,大大小小不下百余支,人数多达几百万。

其中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

2.瓦岗军和隋朝的覆灭

翟让、李密领导的起义军,因为是在河南瓦岗(今山东滑县南)起义,所以叫瓦岗军。

农民战争的致命打击,使统治集团的核心发生了分裂。

618年春,贵族宇文化及和领导侍卫队的司马德戡发动政变,用一条白练巾结束了隋炀帝的性命。

隋朝政权自518年建立,到618年灭变,历时37年。

它是在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火中烟飞灰灭的。

4.巩固小结

(1)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①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剧局面。

②隋文帝制定的一些制度,为唐以后各朝所沿用。

③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的联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加强我国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从隋朝的历史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①隋初的经济繁荣,说明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导致了隋王朝的迅速灭亡。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繁重的劳役和兵役),加剧了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只存在了37年,最后终于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推翻。

第二课、“贞观之治”

第三课、“开元盛世”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

武则天的统治。

“开元盛世”。

2.思想教育:

①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

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②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她对唐朝历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承前启后方面。

因此,她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应该被肯定的皇帝。

③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能力培养:

通过史实的学习,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培养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培养历史人物的功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三、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探讨了隋朝历史的有关问题。

请同学们回忆隋未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

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

一、唐朝建立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

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

二、“贞观之治”

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

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

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

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

他看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常以隋的覆灭来警惕自己,告诫子孙。

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这些内容说明唐太宗是非常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训。

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

他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

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

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

这些猛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

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

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

他的思想很明确,纳谏的目的就是防止乘谬和改正错误,以利于地主阶级的“长治久安”。

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

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

这样既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义。

唐太宗还大力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

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五个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第六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

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三、“开元盛世”

1.政治经济措施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出唐玄宗的政绩。

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

姚崇极力主张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营造,重奖进谏之臣;

宋璟主张放宽赋税、减轻刑罚、选拔人才、官吏称职。

唐玄宗对他们重用为相,致使政治清明。

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

农业生产大大发展。

(可让学生背诵杜甫《忆昔》)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开元时期统治者的各项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上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小结:

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的诞生。

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

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科举制的影响。

唐朝的科举制度的继续完善和科举制度的巨大影响力,对中国以后各个朝代用人制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值得后世人引以自豪。

指导学生归纳唐朝科举制度为什么能够很好的发展,从而培养理解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影响。

导入新课:

对上节课提问复习:

唐朝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皇帝?

他们的朝代有着什么样的称号?

唐朝盛世的发展有哪些?

一、科举制的诞生

先指学生看书,为什么会出现科举制?

曾经魏晋以来人才选拔的局限性。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

由此,我国科举制度正式

诞生。

从此,门第不高的人,可以凭借学问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利,从地方集中到了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关键人物有: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唐太宗:

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他在位期间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

大力提倡科举。

还开设了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科举制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五课、“和同为一家”

一、教学目标:

突厥的兴衰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

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

(1)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

(2)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通过列表学习五个少数民族的情况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能力:

在列表的基础上提炼出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4.学习方法:

指导阅读历史资料和阅读概括课文内容。

1、重点:

回纥、吐蕃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1)回纥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于是与唐朝建立外交关系。

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

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

(2)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了建立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做了很大的努力。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同于一般的和亲,而是传播友谊与先进生产技术、文化的使者,推动了吐蕃社会的进步。

2、难点:

(1)概括唐朝与各民族关系的共同之处。

因为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观念、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

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物产和风土人情也进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2)记忆许多陌生的地名、人名和族名有一定难度,因此采用列表法。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汉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强盛的时期。

为什么说它们是非常强盛的呢?

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

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一、突厥汗国的兴衰

唐朝初年,在北方有一个强大的帝国,是突厥人建立的地域辽阔的大汗国。

请看地图《唐朝前期的疆域》。

我们前面学习过哪些北方的少数民族?

继鲜卑之后,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前,居住在阿尔泰山一带的突厥人兴起了,和前面的少数民族一样,突厥人也是游牧生活。

除了放牧,他们还善于冶铁,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文字。

因此很快迅速建立了一个大汗国,中心是蒙古草原,北到贝加尔湖,南到长城一带,东到辽海,西到中亚。

不仅草原上的游牧部落都臣服于它,连西域的许多国家也都是它的属国。

隋朝统一中原以后,突厥分裂成两个汗国,实力削弱,曾经归附过隋朝。

但是隋朝末年和唐朝初年,东突厥的首领颉利可汗却屡次率领军队侵犯中原。

几年以后,乘突厥内部混乱,唐太宗派李靖率领十万大军征讨突厥,颉利可汗措手不及,仓皇逃走。

唐军经过一番万里长途追击,加上略施小计,终于擒获了颉利可汗,打败了东突厥。

唐太宗不仅没有杀一个俘虏,反而封突厥贵族做新设立的都督府的将军,统领原来的部众。

还允许上万突厥人居住在长安。

一些民族的首领,到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太宗为“天可汗”。

这个称号说明唐太宗是当时各个民族首领公认的皇帝。

不久,古老的“丝绸之路”恢复了畅通,西域各国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下。

唐高宗时,灭了西突厥。

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北地区。

在突厥的南面就是青藏高原,现在高原上居住着什么少数民族?

藏族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绵羊、山羊、牦牛;

战胜了高山和风雪,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

到了隋唐时期,称为吐蕃,开始与汉族中国交往。

二、“和同为一家”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

(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

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

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

(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

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

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

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

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

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

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

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

松赞干布听说公主快进入吐蕃了,便率领军队亲自赶来迎接。

看到他娶的是一位仪态大方的美丽公主,并带着典雅华美的中原物品,鲜明的仪仗,十分高兴。

他穿上汉族的服装,打扮成唐朝的驸马,以女婿的身份拜见了江夏王,举行了降重的婚礼。

文成公主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时,吐蕃人民万人空巷喜迎这位汉妃。

文成公主笃信佛教,由她选址设计建成了大昭寺、小昭寺,至今我们都可以在大昭寺看到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像。

今天,在拉萨布达拉宫的墙壁上,保存着蔚为壮观的两组壁画。

一组记述着禄东赞用智慧争取到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故事。

另一组壁画则描绘了唐中宗时期接受尺带珠丹的请求,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的故事。

金城公主和文成公主一样,也在吐蕃地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古迹……

三、“回鹘衣装回鹘马”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

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厥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

回纥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

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回鹘政权解体后,一部分迁往中亚,一部分迁到甘肃、新疆,成为现在维吾尔族的祖先。

四、“车书本一家”

在唐朝的周边,还有两个少数民族,是什么民族呢?

靺鞨和南诏。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

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

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

唐朝频繁的贸易往来;

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关系;

玄奘西游天竺;

唐和波斯、大食的友好往来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成为世界上经济文化强盛的国家,是与唐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相联系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今天实行改革的理解;

通过对唐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先进经济文化的外传,对朝鲜,日本等亚洲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唐朝也在积极吸收亚洲各国先生的经济文化,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是相互的,对双方人民是有利的。

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日本平城京平面图与唐长安城平面图的共同之处,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唐和日本的友好关系、玄奘西游。

唐朝频繁贸易往来的原因及较多的地名、国名,学生不易掌握。

三、教学方法

问题提示与自学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时期,我国经济繁荣,文化冒盛,是世界上十分强盛的国家。

唐政府实行了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各国交往,尤其同亚洲近邻交往频繁。

那时候,我国同哪些国家交往。

阿倍仲麻吕是谁?

鉴真东渡是怎么回事?

玄奘西游到了哪儿?

学习了本课内容后,你就会知道。

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学、讨论。

1.唐朝的主要水陆交通情况怎样?

2.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是什么?

3.各国为什么会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4.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有哪些相同点?

5.唐鉴真与玄奘有哪些共同点?

6.唐和各国的贸易、科技交流有哪些?

7.日本平城京平面图与唐长安城平面图有什么共同之处?

(三)学生提问,教师答疑

学生在自学、阅读教材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要激发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大担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逐一作答,也可以待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后,进行归纳再一一作答解疑。

以下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可如下处理:

关于“唐朝主要水陆交通情况”:

可制作“唐朝主要交通路线”的多媒体软件,进行讲解,用“拖动”的形式,使交通路线和相关地名“活化”,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性,进而使得难点化解。

也可以依据教材提供的“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放大,成为暗射图,利用暗射图进行讲解,把重要的地名、国名事先用纸写好,根据所讲解内容的需要,把相关的地名、国名放入相应的位置。

最简单的办法是边讲解,边要求学生在课本所提供的地图上用彩色笔描写出唐朝水陆交通路线,同时也在相应的地名、国名下划横线。

关于“唐朝频繁对外交往的原因”,可归纳为:

1.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对他们的税收。

2.唐政府允许外商在中国长期居住,和中国人通婚或在中国任官。

3.唐朝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

教师讲解第l、2点时可以同当今我国政府鼓励外国人到中国投资,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等方面内容结合起来讲解,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体现古为今用的原则。

关于“唐朝和各国友好往来有哪些相同点”,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归纳题,学生归纳时,必须熟悉唐朝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史实,首先帮助学生回忆唐与各国友好往来的有关史实,然后归纳出1.历史悠久;

2.人员往来;

3.贸易往来;

4.科技文化交往等四方面的相同点。

事先可制作一张“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的相同点”的表,利用投影仪打出。

关于“唐鉴真和玄奘的共同点”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可先请两位学生分别介绍鉴真和玄奘的事迹,然后,归纳两人都是僧人,都生活于唐代,都对邻邦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关于“唐朝和各国的贸易、科技交流”问题,首先请学生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