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2856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Word格式.docx

《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Word格式.docx

虽然他谈的是工程教育,而我们是综合性大学,除了工程教育,我们还有人文社科一大块,人数一半一半。

但他提出的问题是有普遍性意义的,说明在我国,本科层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方面出了问题。

我们学校为什么定位在本科层次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某种程度上,这正好是我们发展的一个空间。

破解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难题,我认为正是城院这样的高层次独立学院的使命所在。

为何是“高层次独立学院”?

因为这样的独立学院有其优势所在,那就是:

母体的优势及与母体错位发展的战略定位,政产学研合作的独特优势,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及内部运营机制优势以及生源的群体特点。

我认为,城市学院办学有四个要考虑的基本点:

1.“育人为本”。

虽然几乎每个大学都在提“育人为本”的理念,但我认为真正做到是很不容易的,社会上不少所谓的排行榜也是与“育人为本”的大学理念是南辕北辙的。

2.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性、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办学定位。

我很高兴听到王沛民教授对工程教育提出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的要求,刚好和我们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不谋而合;

他的理论研究佐证了我们的定位的正确性。

3.学生群体特点。

城院学生与公办高校的学生相比,有着鲜明的群体特点,刚才董世洪主任的发言中作了具体的分析。

我认为对城院学生的群体特点应该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有一个历史的、客观的认识,而且我认为,城市学院的学生应该是我们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上佳“原材料”。

问题在于,如果我们沿用长期以来传统的以知识灌输、死记硬背为主的所谓“精英教育”模式来教城院的学生,肯定是要失败的,我们的学生也只能表现为与浙大学生相比之下的“差生”。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本着改革与创新的精神,认真研究与大胆探索对这样群体特点的学生的合适教育教学模式。

4.独立学院的体制、机制优势。

独立学院不是一个永久属性,而是一个历史属性;

我认为,独立学院拥有自己特殊的体制与机制优势。

像城院这样的独立学院,不但享有浙大这个国内一流名牌研究型大学的师资、管理、声誉及文化传统的优势,还得到了作为创办学校的社会力量一方的杭州市政府全力支持,这对学校以政产学研合作为平台、以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开门办学,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来说提供了巨大的体制优势;

而独立学院的灵活运营机制,对一所高校突破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管理的束缚与影响,以改革与创新的精神独立自主办学,提供了难得的机制优势。

因此,我认为,像城院这样的高层次独立学院在破解我国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这个难题中有着独特的优势条件,这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所在。

但是究竟怎么充分发挥我们独立学院的优势是值得考虑。

为了破解危机、不辱使命,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必由之路。

要不然,我们的学校也根本谈不上竞争力,不要说完成使命,生存都是问题。

有句话说“穷则思变”,我说“困则思改”。

所以,如果不改革、不创新,城市学院就没有出路。

我在这里说一句,如果有的老师到城市学院是为了轻松点,或者纯粹是为“扒分”而来的,那么对不起,恐怕城院并不是你的好选择。

城市学院的老师要抱着这样的危机感与使命感来做一番事业。

就像胡书记说的,这不仅是理念和思路,而且要行动与实践。

当然,在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节奏与度的把握十分重要:

第一,改革的力度,创新的进度。

王沛民教授说,创新容易走两个极端――保守和忽悠折腾,所以需要我们“谋定而动”,尽量要把事情考虑完全。

比如在建设学生创业实践园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法律方面的问题,能不能请法学院、学习法律专业的学生一起来考虑;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广大教师同心同德、齐心协力。

一个是人心的凝聚,更重要是合适的政策。

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内容

昨天,胡书记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很全面的发言。

今天,周金其部

长、董世洪主任分别从教学、学风等方面都做了展开发言,我就提几个要点:

  1.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是指“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我觉得“模式”比“质量”更为重要。

比如说,就应试教育而论质量,高考状元是最好的;

但从素质教育角度而言,高考状元就不一定是最好的。

所以模式很重要。

为什么我提到素质教育呢?

因为中央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据说正在酝酿出台有关加强素质教育的文件。

城市学院在素质教育方面马上要跟上去,能不能把素质教育的口号亮出来,措施制定起来。

所以,这是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不仅是一般的教学方法改进。

对第一课堂首先要“开刀”。

老师们都说,现在已经很忙,还要“三全育人”、“第二课堂”,怎么做得了?

我们对第一课堂要重新认识,用得了“满堂灌”灌那么多吗?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上次香港理工大学梁天培副校长介绍过,他们的课堂教学课时数比我们要少得多。

我们现在其实还是像中学一样,一个知识点老师课堂上没讲到就算是没教过。

这是错的,弄成我们学生只要笔记记下来,到时背一背就行了。

更多的是老师照本宣科,我去听过,如果这样上课的话,根本不需要准备,念一念、翻译一下就行了。

如果第一课堂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第二课堂的建设就没法开展。

现在不少老师课堂上从概念出发讲到理论,满堂灌输知识,学生就死记硬背知识点,来应付考试。

我们能不能改为从实践到理论到应用,考就考应用?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都要改,是一个系统的改革。

模式的改革是一个很大的工程。

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毫无疑问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如工程分院提的“实践引导教学、实践推动教学、实践检验教学”,还有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的问题。

这里我想提醒的是,千万不能强调了实践,而忽视了理论。

作为本科层次的教学,我们的理论需要足够的深度。

按本科层次培养学生不应该简单地按照岗位来培养,我们的学生需要具有在开拓、管理、创业等方面的发展后劲。

千万要记住,第二课堂是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

我同意周金其部长的看法,我们的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还只是创建阶段,还需要进行模式与机制的探索。

我们现在有了传媒分院的新闻中心,有了工程分院的工业中心,还有信电分院的学生创新实习基地,但我觉得我们才走了一小步。

举个新闻中心的例子,那天孙市长来了以后,我们开了个总结会。

那天我认为学生兢兢业业做的不错,胡书记还以表扬为主。

我是话说的不是很好听:

感觉我们的学生很业余,摄像的第一个不带三角架,第二个一上手不做手动的白平衡,用个自动白平衡就拍了,一看就是你根本不是按照新闻摄像教学的要求。

恐怕老师也没跟学生讲过,学生也没有好好自学过,就拍拍脑袋干了。

当初的时候我们没有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跟上。

这个问题请传媒分院再研究一下。

新闻中心不是有二、三十个学生来对付我们的新闻摄影、新闻摄像、文字报道任务就可以了。

这个不对,不是我们新闻中心的根本目的。

我们的希望是传媒的学生都能从中得到第二课堂的训练,不能针对少数同学。

应该让学生从见习记者起步,起码有一两百号人,经过PK,一步步选拔出记者、助理编辑、编辑、主编助理、副主编、主编等;

对每一个层次的岗位,都应该有明确的业务知识与能力要求,选拔时有一定的笔试与面试;

这些业务内容除了从老师那里第一课堂学之外,更要放到BB系统的网络教学平台上供想进新闻中心的同学自学,这样真正使其成为教学环节。

我们的工业中心现在也像模像样的造好了。

但是下一步到底如何发展,如何作为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发挥科研开发与社会服务的功能,还有待我们不断探索。

香港理工大学黄河清博士的工业中心“培训创意”的理念与做法给我们立了个榜样。

如果我们的工业中心只成了个高级的学生金工实习中心就失败了。

我希望下次有贵宾去参观考察时,不要只是介绍我这个设备如何如何高级;

我一再说,这只是给设备厂商打广告。

所以我们到底怎么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我提出是第二课堂“导引”第一课堂,刚才周金其部长也表示赞同,工程分院也提出用实践来引导、推进、检验教学,这说明大家已逐步形成共识。

我们的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到底办成什么样子?

这是我们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一类基地以后肯定将是我们学院办学的一个亮点,我们要不断思索、不断研讨、不断总结,逐步深化对它的探索。

还有,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这个问题也是一个难点。

复合型人才到底怎么个培养法,讲讲道理是容易的,但真正实行谈何容易,里面有一大堆实际问题要我们去探索解决。

昨天下午讨论,老师说了,胡书记出了一大堆的题目,我说这是对的。

如果我们院长书记都已经有现成答案,这又成了满堂灌,何况我们也没有那么高明。

我们无非是在思路方面提出这些问题,供大家思索,答案还是要来自于在座的老师,大家来开动脑筋,集思广益,破解难题。

我今天讲,也是再出些题目,请大家来解。

比如就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个题目而言,工程分院对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很感兴趣。

那天柯院长说了:

工业设计专业我是志在必得,一定要拿过来。

但是我说,工业设计实际上是个复合型的专业,以后把设计学院拉起来,肯定要搞个新的模式,从设计这个角度跟工程这个角度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新路。

要不然单纯地放在计算机系、或放在机械系、或放到艺术系,按老一套的教学教务管理,恐怕都不妥。

如何实现不同分院、不同系之间的复合培养,需要我们深入探索。

法学院提出一个法学内容的网上教学模块,可以提供给其他学院学生学习,就是对复合人才培养的一种有益探索。

在策划我们的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时,既要注意做好总体规划,又要研究分步实施;

如果全部一起上的话,老师忙不过来的,资源也不够,事情反而一个都做不好。

所以还是改革的力度、创新的进度问题,请分院和各部门要注意。

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中,还有一个有关岗位设置与团队建设的问题。

今天我们组织人事部周部长已经就聘岗又做了发言。

我们这次聘的是岗位,岗位的设置就是要把我们的团队建立起来。

我们这次老师都要争个B1啊B2,这些都是岗位不是职称。

岗位是B1了,你就要对某个课程群负起责任来。

你不光是你自己,你还要负责一个团队,围绕我们的岗位,把我们的团队建设起来。

工程分院提出了教学管理型团队(教研室)、教学科研型团队(研究所)、教学实践型团队(实践基地)。

应晶副院长也在多种场合说,我们的科研一定要建设团队。

我们的科研不能是凭兴趣的,我们要针对市长“解渴”的问题,实际的给城市建设服务的课题。

第三方面,教育教学创新方面还有几个内容要讲一下。

1.发展规划。

我们看到的,工程分院对发展规划重新进行了思考以后的重新调整。

我们一年前制定的发展规划极其重要,刚才人事部周部长讲了,聘岗方案是完全配合规划目标来制定原则的。

这次工程分院做得很及时,对分院的发展规划作了相应调整优化。

刚才发给了大家,请其他分院都看看。

当然其他分院这方面也有做得好的,大家都可以交流一下。

制定规划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一个是客观因素会有变化,比如说现在工业中心建成了;

还有个主观认识的深化,说不定一年以前制定规划时,你还没考虑那么深。

比如外语分院提出要搞个全景外语中心作为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这个全景外语中心一年前是没有规划的,现在从分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角度出发提出来了。

希望其他分院也能像工程分院一样对发展规划再进行优化调整。

第二,推行聘岗制度和二级管理。

人事部周部长已经讲的很多了,我也不再多讲。

但是有些同志对聘岗意义及岗位与职称得关系还是有点模糊。

昨天开会有老师还是把聘岗作为职称看待。

一开始设计聘岗方案时,曾经把A级岗位叫什么什么教授,B级叫什么什么副教授这样的叫法。

后来我和胡书记再三商量,决定不是那样的提法。

我们现在碰到难度大的都是因为职称结构和岗位结构之间有矛盾。

所以这方面大家应该进一步有个认识,要让我们的老师达成共识。

聘的是岗位,这种情况下高职低聘,低职高聘都是正常的。

否则副教授聘到C岗不是成了很丢脸的事?

其实,不是这样一回事。

关于对教师工作的评价考核体系的优化,我听了王泽兵院长说他们会马上启动起来,我认为是对的。

我们每个分院现在就应该对教师工作评价和考核的体系进行优化。

这是个对教师的政策导向,十分重要。

这方面暴露的问题比较多,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当然这也是个世界难题。

往往就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样,一抓就抓GDP,因为精神文明很难考核。

这个问题我想我们能不能破解。

我们应当配合分院,好好考虑在教学评价考核方面进行调整。

比如刚才提到,双师型老师在考核中处于劣势等等,这些问题都必须要考虑的。

趁这个长寒假好好地考虑和研讨,一定要破解,否则对老师的导向就是发文章,发垃圾文章,反正是算分的,这样的话教学做得再好也提不上去。

这次在聘岗过程中,发生一些问题、一些矛盾。

我们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

对于一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应当坚持,充分发挥聘岗工作的导向作用。

但也应看到,从老的人事分配制度到新的聘岗方案,必然有个过渡期,过渡期是有阵痛的,这点要和老师说清楚。

我想,应当抱着动态修正、二次调整的态度。

所谓二次调整,岗位只不过是我们对老师考核的一个方面,另外还有业绩方面的考核。

各位在座的分院领导能考虑一下,对聘岗方面产生的一些偏颇之处,通过业绩考核进行一定的补偿,尽量把引起的内应力化解掉,确保我们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顺利进行下去。

没有过渡期,我们就进不到后面的导向期,对于这个,大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第三,我想讲一下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对学院内部管理提出的挑战。

这更多地是针对我们的管理部门。

我举个例子,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对现行的教务管理体制就提出了挑战,我们现在习惯于多少学生属于某个分院,什么资源都按这个学生数分配。

这样的话,复合型人才培养就很难推行。

比如说,工程分院肯定拼死拼活说:

工业设计一定要放在我这个分院,否则什么都算不了。

现在管理工程专业、信息管理专业已经碰到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好好探索。

像法学院开出法学方面的网络课程模块,给其他学院的学生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不管辅修也好,二学位也好,甚至上选修课也好,我觉得这很值得提倡。

但是,进行下去的话,会和现行的教务管理制度发生冲突,因为教务管理最喜欢一个“笼子”、一个“笼子”地管理,好多改革死掉,就是因为现行的管理“笼子”把它们卡死了。

还有,双师型教师与兼职教师的使用与评价对人事考核制度的挑战。

我认为我们双师型的教师,是极其重要的。

现在进人,一般是让他课堂教学试讲一次,我认为是不够的,以后要再加上实践的经验与能力。

我们要坚持这个,就像MBA,必须要求有两年实践经验才能培养你。

这方面必须要有突破,现在课堂教学做评价,还是传统的方法;

反过来,我们现在从“校门”到“校门”的老师,一定要补“应用”的课。

为什么我们提出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

这些基地不光是对学生的培养有用,也对老师的科研开发与实践锻炼有用,还对社会服务有用,所以我们用了“综合性”的名称。

从“校门”到“校门”的老师,你赶紧要在基地里把“应用”的课补上。

如果只会照本宣科,只会讲一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你在城市学院就不是合适的老师。

所以人事部门就要考虑:

双师型的教师进来以后怎么考核他,怎么评价他,这对现行的人事考核制度的确是个考验。

还有,“创新”与“规范”是一对矛盾,当然我们的创新不能像某些学校,被抓到有“黑户口”的学生,还振振有词:

改革就是要违规的。

这是不对的。

但是,的确两者间有矛盾。

同时,也对机关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次,在老师讨论时,我听到有好多人提到了机关管理的效率和水平问题,值得我们充分重视。

从机关来说,这方面工作一定要加强,有些报告上来了好长时间得不到回应;

有的,领导已经批示了,但是提交报告的人却还不知道。

现在在搞改革创新,如果还是这样的节奏,老师们就不干了。

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内部行文制度的规范化,另一方面,党政办要加强对内部请示报告的督办制度,这个很重要。

比如,一个报告上来了,对处理的过程一定要有督办人员跟踪。

如过了一段时间,怎么还没有处理结果,具体工作人员就要盯上,卡在处长那儿,找处长;

卡在院长那儿,找院长。

一定要督办,否则一些文件就泥牛入海无消息,老师就没积极性了。

还有,学院准备近期开一个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会,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

老师这么忙,还有很多的人事单子、考核表格,我们要通过网络化管理来减轻老师负担。

学院、分院各级班子都要加强科学民主决策能力。

首先是学院领导班子,我们在民主生活会上着重讨论了这个事;

分院领导班子在这次聘岗过程中也经受了考验。

尤其在二级管理的推行过程中,每个分院都要研究科学民主决策。

现在,大家有反映:

政出多门,会有点开不过来了。

我们在民主生活会上也讨论过,下个学期开始,从学院层面开始,一定要加强各条线的协调和统筹,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和条理性。

因为搞改革创新,头绪很多,每条线都要推出新的东西,结果上边几条线,到了下边就一条线,所以分院就觉得不堪重负,一天到晚只是应付。

从学院这个层次,我们一定要虚心接受意见,改进工作。

最后一点,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城院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中的核心骨干作用。

学生党建和教师党建都一样,要让我们的党员同志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有自觉的意识。

有些同志喜欢做批评家,有的同志喜欢当在野派,有些以当在野派的领袖沾沾自喜,这是不对的。

从党员的角度说,应该积极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不要光批评、发牢骚,尤其对于我们的党员骨干,这个要求要提出来。

城市学院现在要做一番事业。

我们城市学院还很年轻,教师队伍也太年轻;

我认为,年轻是我们的优势。

我在工程分院说,我对现在一批年轻的系主任十分赞赏,虽然他们年轻,职称也低,有的还是中级,但他们很有思路,很有朝气,很想干事情――这是最可贵的。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现在面临改革创新的事业,没有点朝气,你怎么做?

这使我回想起近二十年前的浙大,路甬祥老校长1986年出任浙江大学副校长,88年任校长。

他大力地推动了浙大的改革,使浙大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办学的整体水平与实力大为提高,到教育部211评估时,专家组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成为全国除了清华北大以外名列前茅的高校。

对此,浙大的教授都是高兴的,因为浙大老师的事业都是绑在浙江大学这条船上的。

对城市学院我们也可以回顾一下,如今的许多独立学院当年创办的时候,不少都采用了“校中校”的方式,很舒服的路走了过来的,就像老母鸡身下的小鸡,(什么事都有母体顶着)。

而城市学院创办时,潘校长思路很清楚,就是坚持了几个独立的做法,后来教育部认可了我们这个模式,作为独立学院办学的典范。

但是这条独立之路是很累的啊。

在座许多老师都是见证人。

比如我们的张新跃副书记当年负责基建工作,连脾气都变掉了,原来是温文尔雅的,到后来一天到晚和施工队拍桌子。

我们走了一条十分艰难的独立之路,但是,我说,就是因为当年走了一条艰难的独立之路,城市学院才在全国独立学院中有今天的先发优势,人家羡慕不已。

我们现在又要走一条改革创新之路,会相当累;

但是,我相信:

过一二十年后,在座的大部分老师都可以见证,会说幸亏今天的城市学院抓住了时机。

大家可以注意到,这届中央政府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极其重视,专拨了140亿元投到高职大专。

这是个很好的信号。

我们一起来走这条改革创新之路,成就这番事业。

城院每位老师的利益也是绑在这里的。

我希望大家都能从这样的高度来看、来干。

这样的话,我信心很足。

我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就一定能把改革创新之路走到底,一定能实现把城院办成一个在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全国最好的高校这一宏伟目标。

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