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李从少做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2706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9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姜李从少做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阿姜李从少做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阿姜李从少做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阿姜李从少做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阿姜李从少做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姜李从少做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阿姜李从少做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姜李从少做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姜李从少做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用心(Intent)

法的新鲜滋味(TheFreshFlavorofDhamma)

引言

Introduction

这是一项进行中的工作。

我希望继《禅定开示》、《精神食粮》、《内在力量》、及《解脱的技能》之后,最终能把阿姜李的大部分开示译成英语。

不过目前与本集标题相对应,我从少做起。

这里翻译的片段,来自阿姜李为一群正在禅定的人所作的开示。

某些场合听者是他的弟子;

其它场合则为陌生人。

在每个场合,阿姜李觉得有必要覆盖一些初学者的问题──为什么禅定?

我应当怎样禅定?

为什么非要那样?

他以自己的风格,不仅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直接解答,并且以生动的比喻,帮助听众把禅定与自己熟悉的活动联想起来,使他们对于正在尝试调驭的心这个未知领域,减少一些畏惧感。

阿姜李的教导中,有一个方面或许令你有怪异感,那便是他把色身分解为地、火、水、风元素[四大,四界]时所作的分析。

这个分析模式可追溯到佛陀时代,不过阿姜李以独特方式有所发展。

不要以生物、化学──即我们从外界对身体所作的科学分析方式,而要以身体内部的觉受方式,来理解这样的分析。

这种知觉经常为我们忽略,至少英语中形容词贫乏。

随着你在禅定时对这类觉受熟悉起来,你会逐渐理解,阿姜李的分析方式何等有用。

这里收录的开示段落自从阿姜李之口,到你的眼前,经过了相当一番曲折。

他的一位弟子──梅齐阿伦·

阿比瓦那在这些开示进行时作了笔记,之后整理出阿姜李当时的谈话。

阿姜李对1957年之前的笔记作了审改。

而1957年之后的开示,梅齐阿伦直到1961年阿姜李去世之后才有时间整理,因此这部分文字未经尊者的审核。

这些开示固然是很好的阅读材料,然而聆听更有益。

如果你与一群朋友共修,试试在集体禅定时,让一位成员读一段。

那样做,可以重建这些开示的原始场景。

坦尼沙罗比丘(杰弗里·

德格拉夫)

ThanissaroBhikkhu(GeoffreyDeGraff)

1999年10月

美国加州慈林寺

MettaForestMonastery

POBox1409

ValleyCenter,CA92082 

USA

内在的明亮

BrightnessWithin

1958年5月18日

人们的喜与悲、好与坏,皆有赖于心。

心是主宰者,是我们身上最重要的东西。

那是因为它存在久远,对我们所作的一切善恶负责。

至于色身,它根本不知乐与痛、喜与悲,也根本不对任何人的善行恶行负责。

为什么?

因为色身不长久。

它是空的。

说它是空的,意思是,一旦缺了呼吸,它的地、水、风、火四元素[四大,四界]便相互分离,回归原始状态。

来自地元素的部分回到原来相属的地。

来自水元素的部分回到原来相属的水。

来自风元素与火元素的部分回到原来相属的风与火。

它们里面,根本没有“女人”、“男人”、“好”与“坏”。

这就是为什么经上教导我们“色身无常[Rupamaniccam]、色身苦[Rupamdukkham]、色身非我[Rupamanatta]”。

它是空的、不持续地受任何人控制。

哪怕我们想禁止老、病、死,它不会服从我们的意愿。

它必须服从自然造作的本质,有生起必然有衰败。

每个人的色身都这样。

不过你不能说,身体完全“非我”,因为某些部分是“我”。

换句话说,它们在某种程度下受我们的控制。

比方说,你要身体走,它就走。

你要它躺下,它会躺下。

你要它吃,它就吃。

你要它洗澡,它洗澡。

这说明它在某种程度下受我们的控制。

因此身体既是非我、也是我。

但即使这样,这两个方面在空性、不对我们的善行恶行负责这点上,是一样的。

无论你做多少善事、恶事,色身与果报无关,死时照样烧成灰。

它根本不对我们的悲与喜负任何责任。

人们做好事、坏事时,善恶果报会落在他们自己的心识上。

心是我们一切行动的负责者,也是它在经历业报。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我们,洗涤自心,使它纯净,使我们有将来的幸福。

我们用什么来洗涤自心?

我们以善巧来洗涤它──换句话说,以禅定培养内心的善巧素质。

我们断除心里一切贪、嗔、痴的念头,比如感官之欲、恶意、昏睡、掉举、疑。

这些都是污染心的东西。

当心这样给玷污时,注定受苦。

它因为自己的业力而走向黑暗。

我们不善巧的业,可按其阴暗程度作区分。

有的像夜一般黑,无一丝光亮。

有的像云一般有明有暗,又像月亮时而明亮、时而为云所蔽。

有的不善巧好比迷雾,白天黑夜挡着我们的视线。

这第三种不善巧,就是无明[avijja]。

它自始自终蒙蔽着心,我们认不出心的念头哪些有关过去、哪些有关未来、哪些有关当下。

这就是为什么心总是绕着过去、当下、未来转,不能定驻在一处。

它对任何事没一点确定感。

这就是无明。

由无明升起的渴求,是一切忧苦的根源。

为了清除这个迷障,我们必须修习禅定,看清过去、未来的想法与观念,皆为无常、苦、非我;

看清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皆为无常、苦、非我,达到无过去、无未来、无现在的境界,从而除掉过去、未来的观念。

那时候,心就从五盖的云障雾罩中解脱出来,进入光明。

世人分两类。

有的眼力好,在内心培养善巧的质量,日夜看见世界的光明。

有的不长养善巧品质,好比生来眼盲:

即使日月照耀,仍活在黑暗之中──意思是,在自己黑暗心灵的遮蔽之中。

因此巴利经中,佛陀教导我们去除心的黑暗,使心脱离黑暗。

Kanhamdhammamvippahayasukkambhavethapandito.意思是:

“智者遣除黑暗质量,培养光明质量。

”当人们培养了内在的光明质量时,可以用这个光,照亮他们的一切活动。

这会给他们所做的一切带来成功。

但如果他们身处黑暗,则好比目盲眼瞎,做事难以尽善。

比方说,他们也许在听佛法开示,可心还是到处游荡,好似给五盖的迷雾挡着。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止禅,把心定着在一个目标上。

告诉你自己,佛的质量与法的质量不可分离,也与僧的质量不可分离。

它们实际上是同一个,如巴利经句中告诉我们:

Buddhodhammosanghocatinanahontampivatthuto

ñ

amañ

aviyogavaekibhutamapanatthato

“佛、法、僧虽名目不同,似有分别,实为一义。

因此,我们要使心定驻于清醒的觉知,它有着佛法僧合一的质量。

那时我们的定力会正确地培养起来。

因此,我要求你们放弃不善巧的心理素质,洗涤心智,使它清洁纯净。

我们的内心会升起光明。

这样做,毫无疑问,你会有自在与快乐,如巴利经句上保证说:

Cittesankilittheduggatipatikankha 

Citteasankilitthesugatipatikankha.

“心有杂染,去恶处。

心无杂染,去善处。

明辨之光

TheLightofDiscernment

1958年8月29日

我们的明辨智好比光线,有三个层次:

低层次的明辨,好比火把;

中等层次的明辨,好比蜡烛、煤油灯;

高层次的明辨,好比电灯。

火把取光需点用燃料。

虽然发光,却有烟。

这好比来自布施的明辨:

需要不少财源,有时你还得与人争执。

蜡烛、煤油灯的光亮,好比来自守戒的明辨。

你必须小心谨慎,有清净持戒的耐力。

煤油灯需要油与芯、蜡烛需要芯与蜡。

有蜡无芯,发不出光。

蜡烛、油灯有烟有碳灰,两者都不尽好。

电灯那样的明辨,无需油料、不造碳烟。

好用,无论昼夜想用就开灯。

这好比由修定达到的明辨。

心在纯净、定驻时的力量,升起智识之光──即解脱的洞见,使我们明察世间与法界之事。

当我们使心清洁、纯净时,会升起定力、升起明辨,好比电灯光、或者一天十二小时的日光。

这样的明辨,是圣者的明辨。

这三种形式的功德──布施、持戒、禅定,有赖于明辨。

我们培养了明辨,便知道怎样自己去找功德。

我们要什么样的光──火把、蜡烛、油灯的光、还是电灯光?

死亡如黑暗;

死亡来临时,外在的灯光对我们丝毫无用。

我们的言辞、手脚、胳膊、大腿,也丝毫无用。

它们什么也帮不了我们。

我们的眼睛看不见一点光亮。

没有人听得见我们要说什么。

手脚动不起来。

财产用不上。

唯一能帮我们的是有明辨,确保贪、嗔、痴不给激发起来,使心保持在远离贪、嗔、痴的状态。

我们能够像分开蜡烛的芯与蜡一般,把这三样东西区别开来──身、心、杂染。

杂染之火便会熄灭,因为芯与蜡分离,不再接触。

同样地,如果我们能把身与心分开来,常规的觉知[awareness]就不得不熄灭。

不过当它熄灭时,并不说明觉知湮灭了。

它还在那里,但是以一种特别的觉知形式存在,它不依赖于身心,然而仍有觉知。

好比蜡烛熄灭:

火性并不湮灭。

火的潜力多得是,就在世上。

它的属性还在那里,只不涉及燃料。

这样的火,胜过多少涉及燃料的火,因为它并不消耗。

它依着天性就在那里。

这样的功德比什么都了不起。

我们若能把身、心、杂染相互分开,便不会发热了。

心不再发热,始终清凉。

火光来自波的旋转。

无波动,便无旋转。

波动好比杂染。

如果我们切断波动,旋转便会终止。

不再有重生。

贪、嗔、痴好比波动,又好比烛芯:

把芯剪去,只剩烛蜡,火无处攀缘,只得熄灭。

以烛灭比喻人死:

火离蜡烛,但火的潜力并未湮灭。

同样,脱离色身的那个心,并未消亡。

如果它能够做到独自存在,不依赖色身,便不以任何方式、形态,在任何地方呈现。

那就是涅盘的觉知。

这样的觉知,真好比电灯之光。

无论何时需要它,它在那里让我们得知。

有时哪怕我们不想知道,结果还是知道。

对常人来说,即使想知,也常常不知;

想看,也看不见。

好比火把、蜡烛:

没有燃料,不可能有光。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会修练心智,确立定力──因为训练有素的心,才能升起不着痴迷的明辨之光:

那才是确知无疑的明辨。

执取

Clinging

1957年9月9日

执取是一切忧苦的来源。

是它产生了缘起与重生。

它根本不安全。

无论什么,出现了、成形了,注定会造苦。

好比某人的钱让外人看见了:

注定有小偷去偷它。

你有钱时,怕人看见。

即使人们看不见,你还是怕。

同样地,如果人们抓紧五蕴,当它们是这个世上的自我,他们就会受苦。

死时投生来世,再受苦。

我们的执取有三种,或者说有三个时间维度:

过去、现在、将来。

每个时间维度下有五蕴,那就是说我们每个人有十五蕴。

背着那么多蕴走来走去,难怪有苦。

我们往前看,开始想:

“如果我活到60、70、80岁,那时会怎样?

如果我落穷,该怎么办?

”这样想时,便以各种形式发愁。

如果想到好事,便兴奋起来。

想到坏事,便气馁起来。

有的人想了那么多的坏事,变得垂头丧气。

那是因为他们抓紧了想法与念头。

这就叫做身前放着五堆石。

接着,我们转过去看身后:

“我死时,儿孙怎么办?

”我们也许想着该给些家产,好助他们安身立命。

可接着又想到他们太愚笨:

“如果拿家产去赌博,输光怎么办?

”这样想时,就丧气起来。

其它时候,我们想着自己当下的好品德、孩子们的好品德,又高兴起来。

那是另外五堆石。

因此我们的石头,有前五堆、后五堆、当下五堆。

右手抓紧色身现象,左手抓紧心理现象。

我们抓住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把它们当成自己。

因此左手提重物、右手提重物、肩上再挑一担。

如果继续带着这些东西走来走去,从不把它们放下,就只有苦。

接着我们再抓紧苦,于是更苦,直到面目扭曲、肩骨变形。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对我们如此同情,教导我们舍弃、放下[cagopatinissago]。

无论谁,不把重担从肩上卸下,永远解脱不了。

如果我们先把过去、未来的念头放下,会轻松一些。

只在手上提些东西,还有希望继续走下去。

换句话说,如果不修禅定,让心静止,远离五盖,那么我们还是肩挑重担、前一堆后一堆地走,因为放不下过去未来的想法。

过去未来的事,是我们不需要想的。

无论是自己的事、儿孙的事、生意财务上的事:

我们来禅定时,根本没有必要想。

要专心静坐。

身体挺直,关注当下,也就是呼吸,光明会出现。

即使你的左右手还抓着色身与心理现象,起码你放下了肩上的重担。

对于尚且沉重的色身现象,那是因为死神不停地在上面撒毒药。

比方我们的眼:

起先清明,所见一切,清晰而光亮。

接着死神在上面撒了毒,使它们浑浊阴暗、或者生起白内障。

因此得去检查、戴眼镜、涂药、手术。

它使我们受各种苦,使得小小的眼球重得跟脸上长了拳头一样。

我们的耳,起先可以听见各种声音。

接着死神来撒上毒药,我们开始耳鸣、耳聋,听不见别人在说什么,听不懂他们的意思,于是烦躁起来。

他们说坏话,我们听着像好话。

或者他们说好话,听着像坏话。

理解有对有错,这就有了吵架与争执。

我们的鼻也一样。

起先功能不错,死神撒了毒,于是长起瘤疮。

我们得去找嗅药、吸雾剂、或者找医生用电刀切掉肿瘤。

鼻子开始发臭,毁容。

舌、身、心也同样堆起一大堆苦。

这就是为什么经上教导说“rupamaniccam”:

色身不恒稳、无常。

如果我们不停地想这些事,会着起火来。

年老时,皮肉松弛起皱、弯腰曲背。

如果执取色身,会给自己心里造成负担、也给儿孙造成负担。

此外,照顾自己所需的金钱也是负担。

凡是抓紧无常事物当成自我的人,行路就不稳。

我们多数人,倾向于抓紧色身或其它物事,当成自我。

有时我们抓紧心理现象──受、想、行、识,把它们当成自我。

这就称为双手提物。

不过比肩上挑担好点,只要负担只在手上,还能坐着、躺下。

肩负重担,就坐不下来,得一直站着。

因此,我们必须训练自己的心,让它宁静、寂止,换句话说,要培养定力。

当心宁静、寂止时,明辨会升起。

明辨升起时,我们便理解了自己的重生:

生下时不带一颗牙、一块布。

我们怎么来,怎么去。

一样东西也不带走,除了善业、恶业送我们投生善趣、恶趣、甚至涅盘。

人们这样来禅定,就有轻松感、没负担,因为他们能放下手里的东西。

那样就有喜乐,因为他们有三宝装点自己。

当他们去那边时,就有值钱的东西。

只要还在这里,也有好东西装点。

谁要是聪明到这样修习舍弃,就会得到哪儿都值钱的财富,好比金子:

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有价值。

不像纸币,只有你自个国家承认它。

因为这个原因,我们训练心,使它放下,松开对过去、未来、当下的抓取,这时就好比得了整块黄金。

我们会始终快乐。

但如果我们愚蠢,抓紧事物,把它们当成自我,心里会着起火来,不得安宁。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警告我们:

抓紧色身与心理现象、或心理标记与观念的人,负担沉重,什么事也做不成。

最后死时卡在世间,像落入焦油陷阱的猴子。

执取的人,负担沉重。

只要我们还这样活着,难有真正的善德。

死时有重担压着我们。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我们放下。

不要抓紧过去、未来、当下的念头。

要让心如莲叶,水珠不能渗入。

它达到不灭境界,不回这个世界或者任何域界重生。

它达到最高、最殊胜的自在,不再有忧苦。

因此我们都应当努力,尽量减轻负担。

放下

LettingGo

1953年4月21日开示笔记

放下。

佛陀传法的诸多原因之一,是为了教我们放下,不抓紧事物。

我们越理解佛法,越能够放下。

领悟一点法的人,可以放下一点,领悟许多法的人,可以放下许多。

首先第一步,我们学布施[dana]──要慷慨、要赠与,这是让我们学习放下的一个策略。

下一步是舍弃[caga]──舍弃拥有权,是比布施更高一个层次的放下。

最后在更精细的层次,学习舍弃我们的有取[upadhi],也就是内心的抓取这个杂染。

我们是在这个层次上,审查、探索,直到获得最终解脱。

布施意思是赠送物质上的东西。

如果我们不送走,难以放下。

多数情况下,不把东西送人,就会抓紧,把它们当成自己的。

送出去了,便不称所有权了。

我们抓紧的那些东西是很危险的。

(1)它们会伤害我们。

(2)它们会伤害从我们这里偷窃的人。

(3)一旦偷了去,他们又会对那些东西称起所有权来。

佛陀看见了这些危险,因此教导我们要慷慨大方,学会布施。

培养了布施习惯的人,会得到多种果报。

他们的慷慨之业,会在现世与来世回馈他们。

他们有许多朋友。

人们信赖他们。

他们心地轻松:

把东西送人后,便没有照看它们的沉重感了。

同样这些果报,还会在来世不断回馈,好比我们有一桶大米,种下去会收获十桶。

我们此生培养的善德也一样。

它会生出巨大的果报。

有明辨的人会那样理解。

下一步是舍弃。

布施,哪怕疯子也会做,不过舍弃这种赠与,只有智者能做,因为他们在作赠送这个动作时,个人的所有感得要即刻终止。

他们把一切物质财富看作公共的,既不真正属于我们,也不真正属于别人。

如果你把东西当成你的,那是耽于自肆[kamasukhallikanuyoga]。

如果你把东西当成他人的,那是耽于自虐[attakilamathanuyoga]。

我们生来不着一物。

死时不带走一物。

那么有什么真正属于我们呢?

我们的所有感必须从内心消除,这样的赠送才叫做舍弃。

第三个层次的放下,是舍弃内心之物。

无论把东西送人与否,我们每天在心里把它们放下。

放下那些我们有的,放下那些我们没有的。

好比一个人每天吃饭后要洗手洗脸,才能够保持清洁。

这个意思是,不要让任何事与心为敌,使我们吝啬起来、紧抓不放。

不然就同那些饭后不清洗的人一样,不干净,永远执迷不悟。

不过我们如果能这样舍弃,就可以称离欲[viraga-dhamma,离贪]。

最低层次的放下,我们只能间或做。

离欲随时可以培养。

通常情形下,杂染把我们的手脚绑起、钉在地上,很难解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种高层次的明辨──修所成慧[bhavanamaya-pañ

a],即来自禅定的明辨,才得以解脱。

离欲是一种心理素质,它实在可口、滋养。

凡是不曾达到法的这个层次的人,还只是吃了果皮,不知果肉的滋味与营养。

好果肉在果皮下的深处。

心对杂染的攫取[upadhi-kilesas],是无明、渴求、执取。

如果我们达到在内心亲眼看见法的层次,便会自己负起责任了。

我们可以自己对付这些杂染,好比达到了法定年龄。

如果能使心达到初禅,就可以放下五盖。

我们多数人,好比没有经验的儿童:

吃鱼吃鸡时,连骨头带肉地吃,因为我们还不曾培养起一点直觉洞见。

这种洞见升起时,比火光更明亮,比长矛更锐利。

它可以消解一切:

肉、骨、米、糠、任何事物──因为它聪明,把一切砸成齑粉。

它可以消化色、声、嗅、味、触、想。

好坏不挑剔,全吃下。

人们赞扬我们,可以用来滋养心,人们批评我们,可以用来滋养心。

即使色身剧痛,心照样自在,因为它有加工食物的一应用具:

碾子搅棒、蒸笼锅碗。

无明的迷雾会给摧毁。

束缚我们的一切──五蕴之钉、三股绳(夫妻之爱、子女之爱、财物之爱)、世法八链(loka-dhamma,得失、贵贱、臧否、乐痛),都会瓦解。

愚人以为住在牢狱里舒服,那就是他们继续为非作歹的缘故。

他们把世界看成好地方,像个不愿出狱的囚犯。

有明辨的人,好比笼中鹌鹑,不停地寻找脱逃之路。

结果牢系他们的锁链会一节节落下。

八世法好比捆绑囚犯的锁链。

愚人以为是金项链,带著作装饰。

实际上它们是心的污染物。

人们受捆绑,永远逃脱不了,因为他们怕失去财富地位、怕批评与痛苦。

耽于享乐、怕受批评的人,永远不会花气力来寺院修行。

佛陀把我们看成身系枷锁的猴子。

如果我们不培养解脱洞见,永远不能从枷锁中解放。

我们永远达不到离欲。

第一阶段,我们放下作恶,开始行善。

第二阶段,我们放下恶,放下一些善。

第三阶段,我们放下一切,善与恶,因为一切依其本性造作,因此不可靠。

我们行善,但不执着它。

你放下时,必须有智慧地放下,不要有破坏性──也就是说,不要不行善。

你连你的观念也不能抓紧,更不用说物质资产了。

你行善时,是为众生做、为儿孙做。

你尽量把事做好,但不执取它,因为你知道,一切造作之事皆为无常。

这样,你的心就如宝石一般清澈、明亮。

如果你在毁誉中纠缠,是很愚蠢的。

那样好比是在喝他人的唾液。

你行事端正,会有人说你是错的。

你做错时,有人说你错,也有人说你对。

好与坏,没有哪个恒常,因为它们不是别的,都是造作。

三个原则

ThreePrinciples

1956年7月6日

简单地说,禅定有三个极其基本的原则:

1.正确的动机:

你必须下决心放下一切关于世间的想法与念头。

你不打算留着它们继续思考。

每一个关于过去、未来的想法与概念,都是俗事、不是法。

要下决心,就做佛法修行这一件事,不做别的。

换句话说,你打算在即刻当下修行。

这就称为正确的动机。

2.正确的目标:

这意味着心有正确的主题或者说聚焦点。

这里的主题是观四元素[dhatuvavatthana,观四大,四界差别],它是身念住[kayanupassana-satipatthana]的一个主题。

简要说,我们观察构成色身的四大元素:

地、水、风、火。

地元素包括体内坚硬的部分,比如骨胳。

水元素包括液态部分,比如尿液、唾液、血液与脓液。

火元素包括体内的热量与暖意。

风元素包括体内流动的能量感,比如呼吸。

一切元素中,最重要的是风元素,也就是呼吸。

如果色身其它部分有损伤──比方说,眼盲了、耳聋了、胳膊腿断了,还可以活下去。

但是如果呼吸没了,活不下去,就会死。

所以呼吸是一个重要目标,因为它构成了我们觉知的一个基础。

3.正确的质量:

这个意思是,体内升起的舒适或者不舒适的觉受。

当你照料出入呼吸,使它在色身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