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第8讲生物的进化教案适用全国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2669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第8讲生物的进化教案适用全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第8讲生物的进化教案适用全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第8讲生物的进化教案适用全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第8讲生物的进化教案适用全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第8讲生物的进化教案适用全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第8讲生物的进化教案适用全国Word文件下载.docx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第8讲生物的进化教案适用全国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第8讲生物的进化教案适用全国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第8讲生物的进化教案适用全国Word文件下载.docx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A正确;

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当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得使生物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B正确;

个体并不是直接把性状传递给后代,传递给后代的是基因,考虑到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传递和分配,并不是所有的性状都能得以遗传,C错误;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对影响个体存活和繁殖的性状差异进行了选择,D正确。

4.(2018·

浙江11月选考)研究小组对某公园的金鱼草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得知红花(CC)金鱼草35株、粉红花(Cc)40株、白花(cc)25株。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金鱼草种群中全部C和c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

B.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由适应环境的变异造成的

C.基因重组产生的粉红花为自然选择提供选择材料

D.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

解析 基因库是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C和c基因不是全部的等位基因,A错误;

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选择的结果,B错误;

基因重组需要涉及多对等位基因,而题干中仅有一对等位基因,因此粉红花的产生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C错误;

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D正确。

答案 D

(1)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

(2)异地的和同地的新物种形成比较

异地的新物种形成

同地的新物种形成

所需时间

经过漫长的时间和许多世代的随机演变

较短时间

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

通过长期地理障碍先形成亚种,然后发展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两个或多个物种

通过个体的突变或远缘杂交等方式,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新物种

举例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多种地雀的形成

自然状态下多倍体植物的形成

联系

物种的形成都是以生殖隔离的形成为标志

(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与原生物的关系

属于不同的物种

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也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

两者联系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变化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②新物种形成则说明生物进化了

考点3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其计算

5.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均为(1/2)[1-(1/2)n]。

下列对该种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B.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

C.发生了生物进化

D.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在繁衍过程中基因型频率虽然发生改变,但基因频率没有改变,A、a基因频率始终保持各占1/2,所以没有发生生物进化,没有进化则不会产生生殖隔离。

6.在对欧洲某学校的学生(男∶女=1∶1)进行遗传调查时发现,血友病患者占0.7%(男∶女=2∶1),血友病携带者占5%,那么这个种群中血友病致病基因“Xh”的频率是(  )

A.2.9%B.0.7%

C.3.96%D.3.2%

解析 假设有100个学生,则0.7个血友病患者中有0.7×

=个男患者(XhY),有0.7×

个女患者(XhXh),5%的携带者相当于5个XHXh。

100个个体等位基因的总数为50+50×

2=150个,Xh的基因频率为:

(+×

2+5)÷

150×

100%≈3.96%。

7.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

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aa)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

A.30%,21%B.30%,42%

C.70%,21%D.70%,42%

解析 先计算蜗牛种群的基因频率:

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55%+1/2×

30%=70%,a的基因频率为30%。

在自由交配的情况下,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2×

A的基因频率×

a的基因频率=2×

70%×

30%=42%。

 

(1)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数目/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总数×

100%

①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基因频率=该基因总数/(群体个体数×

2)×

100%。

②若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基因频率=该基因总数/(雌性个体数×

2+雄性个体数)×

(2)基因型频率=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

(3)运用哈迪-温伯格定律进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在一个遵循遗传平衡的种群中,假设A基因频率为p,a基因频率为q,p+q=1,则AA基因型频率为p2,Aa基因型频率为2pq,aa基因型频率为q2,p2+2pq+q2=1。

1.(2017·

绍兴9月选考诊断)通过对人的手臂、海豚的鳍肢、鸟和蝙蝠的翼手的相互比较,可以说明(  )

A.生物在分子层次上存在高度统一性

B.生物在细胞层次上存在高度统一性

C.脊椎动物之间存在统一性

D.真核生物之间存在统一性

解析 人、海豚、鸟和蝙蝠均属于脊椎动物,它们结构上的相似性说明脊椎动物之间存在统一性。

2.(2017·

浙江4月选考)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菜青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B.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通过选择导致菜青虫抗药性不断积累

D.环境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解析 抗药性变异在自然选择之前就已经出现,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

嘉兴3月选考测试)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机制

B.数代的人工选择可将微小变异积累成显著变异,从而培育出新品种

C.基因座位杂合的个体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唯一前提

D.进化论认为同一物种的种群在不同环境中可发生性状分歧而发展出多个物种

解析 可遗传变异均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4.下图中A、B、C表示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存在地理障碍的三个地区。

A地区某种群部分个体迁移至B、C地区(t1、t2表示不同的时期),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

A.图示两个新物种的形成方式是同地的物种形成

B.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地理障碍这一条件

C.t1时,B、C两地区的种群在遗传上的差异不可能是遗传漂变造成的

D.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乙、丙是能适应各自环境的新物种

解析 两个新物种乙、丙的形成方式是异地的物种形成;

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除了异地的物种形成,还有同地的物种形成,而同地的物种形成不需要地理障碍这一条件;

一个初始种群,因环境隔离因素分隔成两个种群时,可能会发生遗传漂变而导致种群的基因组成差异;

乙、丙新物种的形成方式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障碍而达到生殖隔离的异地物种形成,这种方式下形成的新物种都是能适应各自环境的。

5.如果在一个种群中,AA占25%,Aa占50%,aa占25%。

如果因为环境的变化,每年aa的个体减少20%,AA和Aa的个体分别增加20%,一年后,aa的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为(  )

A.23.7%B.20%

C.18.2%D.15.6%

解析 由题知,种群中aa占25%,每年aa的个体减少20%,一年后aa为25%×

80%=20%,AA和Aa的个体分别增加20%,一年后为75%×

120%=90%,所以一年后aa的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为20%÷

(20%+90%)≈18.2%。

(时间:

30分钟)

1.下列叙述不能体现生物界具有高度统一性的是(  )

A.遗传信息的载体通常是DNA

B.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C.昆虫的翅和鸟的翅结构不同

D.细胞是众多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解析 昆虫的翅膀不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体现出二者具有差异性,即生物的多样性。

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界虽然在模式上有巨大的差异性,但在类型上有高度的统一性,表现在个体、细胞或分子等层次上

B.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同种个体之间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

C.人工选择能使微小变异累积成显著变异,可培育出新物种

D.变异是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

解析 生物界虽然在类型上具有巨大的多样性,但在模式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表现在生物体、细胞或生物大分子等层次上,A错误;

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同种个体之间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B正确;

人工选择能使微小变异累积成显著变异,可培育出新品种,但不能培育出新物种,C错误;

变异是进化的内因,自然选择才是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D错误。

答案 B

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统一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不同种个体间无法交配,不能产生后代,被称为生殖隔离

B.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基本的遗传密码,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C.若变异的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就可能发生作用

D.可遗传变异是进化性变化得以发生的前提,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

解析 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A错误;

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基本的遗传密码,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B正确;

若变异的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就可能发生作用,C正确;

可遗传变异是进化性变化得以发生的前提,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D正确。

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是变异的前提

B.人工选择都有利于生物个体的存活和繁殖

C.生物进化是选择的动力

D.自然选择导致微小变异积累成为显著变异

解析 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人工选择是根据人的需要进行选择,被挑选出来的生物变异不一定有利于生物个体的存活和繁殖;

选择是进化的动力。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中存在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B.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但却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

C.自然选择不仅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

D.长期的地理障碍形成的生殖隔离不是物种形成的唯一方式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种群中存在的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6.随着除草剂使用的增加,抗除草剂杂草不断增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变异性是杂草进化的前提

B.突变是杂草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

C.杂草中全部抗除草剂基因构成了基因库

D.种群内的基因朝着抗除草剂增强方向突变

解析 种群中的变异个体在杂草进化前就已经存在,是杂草进化的前提,A正确;

进化的动力不是来自变异而是自然选择,B错误;

基因库指的是一个种群中全部的基因,一种基因不能构成一个基因库,C错误;

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是生物变异的随机淘汰和保留

B.不同性状个体繁殖率的差异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D.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解析 自然选择是生物变异的定向淘汰和选择过程,A错误;

不同性状个体繁殖率的差异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B正确;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但不一定有新物种的产生,C错误;

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

8.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

在一个蜗牛自然种群内,无条纹个体占20%,有条纹个体中杂合子占1/2。

若人工抽离无条纹个体,让其他蜗牛间自由交配,子一代中A基因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

A.81.25%,37.5%B.75%,37.5%

C.81.25%,25%D.75%,25%

解析 若人工抽离无条纹个体,剩余的蜗牛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3/4,a基因的频率为1/4,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基因的频率不变,A基因的频率仍为3/4,a基因的频率仍为1/4,并且子代达到遗传平衡,则子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

(3/4)×

(1/4)=6/16,即37.5%。

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植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c、f没有地理隔离,也不会产生生殖隔离

B.a~j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基因库

C.f~j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该种群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变化

D.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和周围的无机环境之和称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解析 根据题中信息,可推知a、c、f应为三种植物,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分析图形,c、d为同一形态,是同一种植物;

a、b、e是同一形态,为同一种植物;

f、g、h、i、j为同一种植物,而每一种群中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

f~j虽然没有新基因产生,但是某些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可能由于自然选择而死亡,因此可能存在基因频率的变化,C正确;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图中生物与无机环境构成的是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

10.枯叶蝶的翅膀颜色和形状极似枯叶,这种拟态的形成是由于枯叶蝶的祖先(  )

A.变异后经人工选择的结果

B.变异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

C.自然选择再变异的结果

D.人工选择后再变异的结果

解析 拟态属于生物的适应性。

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但通过环境的定向选择后,只有有利变异能生存,不利变异被淘汰。

1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只有产生可遗传的变异才能为选择提供原材料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 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A正确;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正确;

变异是不定向的,抗药性的突变个体的产生不是在接触青霉菌后产生的,接种青霉素后,青霉素对抗药性个体起到了选择作用,C错误;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生物个体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D正确。

1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变异性是进化的动力

B.一个群落中全部生物所含的基因总和称为基因库

C.种群中的每一个体都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D.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解析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一个种群中全部生物所含有的基因总和称为基因库;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13.(2018·

海南卷,24)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 生物的进化同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遗传物质的变异是进化的内因,环境对遗传物质的变异起到诱发与筛选的作用,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而进化后的生物对环境又有反作用,A正确;

甲与乙存在捕食关系,二者长期共存,不断发展,共同进化,B错误;

若甲是动物,其捕食的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C正确;

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捕食压力发生变化,造成乙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进而乙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

14.对于一个存在AA、Aa、aa个体的种群而言,连续自交N代后,理论上(  )

A.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C.发生了进化性变化D.可能形成了新物种

解析 自交不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不变,生物则没有发生进化,没有进化则不会形成新物种。

15.下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点种群中存在多种变异类型,是变异不定向的结果

B.A→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

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并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

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可产生多种变异类型;

A→B是害虫与农药(无机环境)进行生存斗争的过程,这一阶段中只有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保留下来,此后这些抗药性强的个体大量繁殖,对应于图中的B→C;

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与农药无关。

16.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解析 基因突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对进化非常重要,A正确;

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B错误;

环境发生改变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C正确;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

17.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因素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类变异都是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前提

B.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

C.自然选择对影响个体存活和繁殖的差异进行选择

D.长期自然选择使种群中的微小有利变异积成显著变异

解析 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是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前提。

18.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一个没有选择的非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基因频率保持不变

B.植物杂交育种过程中,基因频率保持不变

C.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

解析 该种群中虽然没有选择作用,但是非随机交配、突变、迁入和迁出等可以影响基因频率,使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错误;

植物杂交育种过程中,选择作用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错误;

基因型频率变化,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变化,C正确;

色盲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中相同,D错误。

19.下列各项中,形成了新物种的是(  )

A.非洲黑皮肤人与亚洲黄皮肤人结婚生下混血儿

B.马与驴交配产生的骡子

C.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水稻

D.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解析 D项中的四倍体与二倍体之间已建立了生殖隔离,且四倍体是可育的。

20.下图为抗青霉素细菌的产生过程,

表示死亡的个体,a、b表示两个阶段。

A.a阶段使用青霉素后少部分细菌产生抗药性存活下来

B.b阶段存活细菌的抗药性均比a阶段细菌的抗药性强

C.经过a→b阶段的人工选择导致抗药细菌的比例增大

D.b阶段存活的细菌可能是若干个突变累加在一起的产物

解析 细菌的抗药性在青霉素使用之前就已经存在,A错误;

b阶段存活细菌的抗药性不一定比a阶段细菌的抗药性强,B错误;

经过a→b阶段的自然选择(青霉素的选择)导致抗药细菌的比例增大,C错误;

从a阶段到b阶段,细菌不断繁殖,在繁殖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因此b阶段存活的细菌可能是若干个突变累加在一起的产物,D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